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610813
美术篇
一朵华美的花 8
科学精神 19
“艺术叛徒” 23
薰琹的梦 29
艺术恐慌 35
艺术与自然 43
观画答客问 60
种族·环境·时代 69
音乐篇
音乐那些事儿 75
扼住命运的咽喉 87
肖邦的少年时代 126
肖邦的壮年时代 136
他是独一无二 147
波兰的灵魂之乐 154
二十七乐章 159
何去何从 163
与傅聪谈音乐 172
从18世纪末期起,到20世纪次大战为止,差不多一个半世纪,波兰民族都是在亡国的惨痛中过日子。1772年,波兰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大强国次瓜分;1793年,又受到第二次瓜分。1807年,拿破仑把波兰改做一个“华沙公国”。1815年,拿破仑失败,波兰又被分作4个部分,的一部分受俄国沙皇的统治,这是弗雷德里克·肖邦出生前后的祖国的处境。
1810年,贝多芬正在写他的《第十弦乐四重奏》和《告别奏鸣曲》,他已经发表了《第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克勒策小提琴奏鸣曲》。1810年,舒伯特13岁;舒曼还差10个月没有出世;李斯特、瓦格纳都快要到世界上来了。1810年,歌德还活着;拜伦还发表了他早期的诗歌;雪莱刚刚在动笔;巴尔扎克、雨果、柏辽兹,正坐在小学校里的凳子上念书。而就在这1810年2月22日的下午6时,在华沙附近的乡下,一个叫作热拉佐瓦·沃拉—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下简称为沃拉—的村子里,弗雷德里克·肖邦诞生了。
1886年出版的一部肖邦传记,有一段描写沃拉的文字,说道:“波兰的乡村大致都差不多。小小的树林,环抱着一座贵族的宫堡。谷仓和马房,围成一个四方的大院子;院子中央有几口井,姑娘们头上绕着红布,提着水桶到这儿来打水。大路两旁种着白杨,沿着白杨是一排草屋;然后是一片麦田,在太阳底下给微风吹起一阵阵金黄色的波浪。再远一点田里一望无尽的都是油菜、金花菜、紫云英,开着黄的、紫的小花。无边是黑压压的森林,远看只是一长条似蓝非蓝的影子—这便是沃拉的风光。”作者又说:“离开宫堡不远,有一所小屋子,顶上盖着石板用的瓦片,门前有几级木头的阶梯。进门是一条黝黑的过道;左手是佣人们纺纱的屋子;右手三间是正房;屋顶很矮,伸手出去可以碰到天花板—这便是肖邦诞生的老家。”这就是现在的肖邦纪念馆,当然是修得更美丽了;它离开华沙54公里,每年都有从波兰各地来的以及从世界各国来的游客和艺术家,到这儿来凭吊瞻仰。
弗雷德里克·肖邦的父亲叫作米克瓦伊·肖邦,是法国东北部的苏兰省人,1787年到华沙,先在一个法国人办的烟草工厂里当出纳员,后来改当教员,在波兰住下了;1806年娶了一个波兰败落贵族的女儿,生了一个女孩子卢德维卡,第二个便是我们的音乐家,以后还生了两个女儿,伊扎贝拉和爱弥莉亚。肖邦一家人都很聪明,很有文艺修养。11岁的爱弥莉亚和14岁的弗雷德里克合作,写了一出喜剧,替父亲祝寿。长姐卢德维卡和妹妹伊扎贝拉,也写过儿童读物。弟兄姐妹还常在家里演戏。
1810年10月,米克瓦伊·肖邦搬到华沙城里,除了在学校里教法语,还在家里办了一个学生寄宿舍。肖邦小时候性情温和,活泼,同时又像一个女孩子一般敏感。他只有两股热情:热爱母亲和热爱音乐。到了6岁,正式跟一个捷克籍的音乐家齐夫尼学琴。8岁,次出台演奏。14岁,进了华沙中学,同时也换了一个音乐教师,叫作埃斯纳;他不但教钢琴,还教和声跟作曲。这个老师有个很大的功劳,就是尊重肖邦的个性。他说:“假如肖邦越出规矩,不走从前人的老路,尽管由他去好了;因为他有他自己的路。终有一天,他的作品会证明他的特点是前无古人的。他有的是与众不同的天赋,所以他自己就走着与众不同的路。”
1825年,肖邦15岁,在华沙音乐院参加了两次演奏会,印出了一支《回旋曲》,这是他的作品号。17岁中学毕业。到18岁为止,他陆续完成的作品有:一支两架钢琴合奏的《回旋曲》,一支《波洛奈兹》,一支《奏鸣曲》。还有根据莫扎特的歌剧的曲调写的《变奏曲》。19岁写了《e小调钢琴协奏曲》。20岁写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一支《圆舞曲》、几支《夜曲》和一部分《练习曲》。
少年时代的肖邦,是非常快乐、开朗、讨人喜欢的:天生地爱打趣、说笑话、作打油诗、模仿别人的态度动作。这个脾气他一直保持到后,只要病魔不把他折磨得太厉害。但是快乐和欢谑,在肖邦身上是跟忧郁的心情轮流交替着。那是斯拉夫民族所独有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悲哀。他在乡下过假期的时候,一忽儿嘻嘻哈哈,拿现成的诗歌改头换面,作为游戏;一忽儿沉思默想地出神。他也跟乡下人混在一起,看民间的舞蹈,听民间的歌谣。这里头就包含着波兰民族独特的诗意,而肖邦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无形之中积聚这个诗意的宝库,成为他全部创作的主要材料。
一位叫伏秦斯基的波兰作家曾经说过:“我们对诗歌的感觉完全是特殊的,和别的民族不同。我们的土地有一股安闲恬静的气息。我们的心灵可不受任何约束,只管逞着自己的意思,在广大的平原上飞奔跳跃;阴森可怖的岩石、明亮耀眼的天空、灼热的阳光,都不会引起我们心灵的变化。面对着大自然,我们不会感到太强烈的情绪,甚至也不完全注意大自然;所以我们的精神常常会转向别的方面,追问生命的神秘。因为这缘故,我们的诗歌才这样率直,这样不断地追求美,追求理想。我们的诗的力量,是在于单纯朴素,在于感情真实,在于它的永远崇高的目标,同时也在于奔放不羁的想象力。”这一段关于波兰诗歌的说明,正好拿来印证肖邦的作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