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3822782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美国通史和美国文化。部分美国通史由七章构成,按编年史的范型来讲述美国历史的来龙去脉;第二部分美国文化由五章构成,按主题的类型来讨论美国文化,涉及美国文化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方面。本书是作者集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期望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青年学生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 录
部分美国通史
章北美的地理与史前文化
节人文与自然地理
第二节史前文化与北美土著人
第二章新大陆的发现与北美的凸显
节发现新大陆
第二节法兰西人与印第安人
第三节英法在北美之争
第四节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北美殖民地
第三章独立战争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
节独立战争的爆发与《独立宣言》
第二节联邦宪法的诞生与合众国的草创
第三节初期治理与改革时代
第四章美国的西部扩张与南北战争
节西进运动
第二节废奴运动
第三节林肯的当选与南北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南方的重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世界大战与美国的崛起
节海外扩张与进步时代的变革
第二节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赤色恐惧与美国的崛起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赤色恐惧与美国的称霸
第四节经济大萧条与罗斯福的“新政”
第六章冷战时期美苏的争霸与美国国内的形势
节美苏对立与全球争霸
第二节“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纲领与越战泥潭
第三节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与女权运动
第四节“新保守主义”与“水门事件”
第七章后冷战时期美国的独霸与挑战
节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与冷战结束
第二节世界独霸与新孤立主义
第三节9·11事件、反恐战争与金融危机
第四节中印的崛起与美国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美国文化
第八章对美国人及其文化的认识
节欧美人的看法
第二节东亚人的看法
第三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四节对美国文化的探究
第九章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及其文化基础
节文化与价值观
第二节传统价值观
第三节构成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第十章美国人的感知、思维、语言与非言语交际方式
节美国式感知
第二节美国式思维
第三节美国式语言与非言语交际方式
第十一章美国人的社交模式与活动方式
节社会身份与人际关系
第二节面对问题与竞争中的合作
第三节时空取向
第十二章美国人的自我、“美国梦”与物质追求
节美国人的自我
第二节“美国梦”与物质追求
第十三章美国精神中的自我批评与反思
节美国文化研究在美国
第二节诺姆·乔姆斯基的批评与美国精神
第三节“棱镜门”事件与美国人的反思
章北美的地理与史前文化
节人文与自然地理
第二节史前文化与北美土著人
第二章新大陆的发现与北美的凸显
节发现新大陆
第二节法兰西人与印第安人
第三节英法在北美之争
第四节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北美殖民地
第三章独立战争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创立
节独立战争的爆发与《独立宣言》
第二节联邦宪法的诞生与合众国的草创
第三节初期治理与改革时代
第四章美国的西部扩张与南北战争
节西进运动
第二节废奴运动
第三节林肯的当选与南北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南方的重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世界大战与美国的崛起
节海外扩张与进步时代的变革
第二节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赤色恐惧与美国的崛起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赤色恐惧与美国的称霸
第四节经济大萧条与罗斯福的“新政”
第六章冷战时期美苏的争霸与美国国内的形势
节美苏对立与全球争霸
第二节“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纲领与越战泥潭
第三节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与女权运动
第四节“新保守主义”与“水门事件”
第七章后冷战时期美国的独霸与挑战
节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与冷战结束
第二节世界独霸与新孤立主义
第三节9·11事件、反恐战争与金融危机
第四节中印的崛起与美国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美国文化
第八章对美国人及其文化的认识
节欧美人的看法
第二节东亚人的看法
第三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四节对美国文化的探究
第九章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及其文化基础
节文化与价值观
第二节传统价值观
第三节构成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第十章美国人的感知、思维、语言与非言语交际方式
节美国式感知
第二节美国式思维
第三节美国式语言与非言语交际方式
第十一章美国人的社交模式与活动方式
节社会身份与人际关系
第二节面对问题与竞争中的合作
第三节时空取向
第十二章美国人的自我、“美国梦”与物质追求
节美国人的自我
第二节“美国梦”与物质追求
第十三章美国精神中的自我批评与反思
节美国文化研究在美国
第二节诺姆·乔姆斯基的批评与美国精神
第三节“棱镜门”事件与美国人的反思
前 言
在论及文化交流及其益处时,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Boas)曾这样说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播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越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大体上,文化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57.纵观历史,古希腊人之所以创造出灿烂的“希腊文明”,就在于他们能够吸收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成就;古罗马人同样是通过传承和吸纳,包括希腊文明和埃特鲁里亚文明在内的地中海周边各先进民族的文明成就,创造出自己的伟大文化成就;日本人在古代全面借鉴中国的唐宋文化与中国人在古代融会贯通印度的佛教文化如出一辙;近代日本人推翻德川幕府之后进行的明治维新,以及晚清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所开展的洋务运动,都是向外来先进文化学习与借鉴的范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再看当今,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选择已经超越了以往那种简单的文化自卑,更取代了过去那种粗暴的文化压迫或文化侵略,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自愿性和互利性的特征。
正是在上述的现实背景下,本人于2000年春季向四川大学教务处申请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美国文化”双语课程,同年秋季该课程得以批准并在川大校园内开始授课。这在当时算是中国高校开设同类人文素质公选课程的先例,同时反映出川大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作为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程(有时也称“通识教育课程”),“美国文化”从一开始便受到全校学生的关注,选课的学生络绎不绝,时过十几年热情不减。2007年与2008年,这门课程相继成为校级和省级双语精品课程;2013年又荣获*“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项目”。但在多年的授课中,本人始终感到学生和其他青年读者们缺乏一本合适的、既含有美国历史又含有美国文化的通识性书籍,而学生及广大青年读者也期待能有这样的著述出版。于是,在2006年,本人开始构想且着手撰写该书,2010年底由本人编著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帮助下终于面世。
尽管有人(包括一些美国人)认为,哪有“美国文化”这一说?然而首先提出“美国文化”或“美国方式”的概念,并着手对其认真研究的人正是美国学者本身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EdwardN.Kearny,MaryAnnKearny&JoannCrandall,1984,TheAmericanWay——AnIntroductionToAmericanCulture,NewJersey:Prentice-Hall,Inc.。诚然,这个世界不仅由几个大国构成,但没有大国的世界肯定没有如此精彩。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交往和交流更甚。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中,不少西方政治家和学者尤其是美国政治家和学者,把中国现象视为21世纪的现象,并认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很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贝德(JeffreyA.Bader,1945—)曾指出: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转引自甘阳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与美国日益关注中国一样,对中国而言,懂得美国也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毕竟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和被关注的程度是极高的。在严肃的政治和外交事件背后,在从商言利的经济活动下面,文化问题往往是不易让一般人所察觉或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缺乏了解容易导致偏见,偏见又容易导致误解,而误解很容易导致冲突甚至战争。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长远友谊,更为了中美两个大国的长远利益,全面而客观地了解美国历史与文化,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青年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当然,要了解美国的文化,首先需要了解美国的历史,因为有了历史这个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与文化常联系在一起的缘故。为此,笔者在2010年编著和出版了《美国历史与文化》这部通识性著作,从一位中国学者的视角尽可能参考各类相关资料,客观而简明地展示美国的历史与文化。没料到,在短短的三年内,该书的版便一售而空。
对该书的这次修订再版基于三大原因:其一,仍有广大读者对这类文化通识性著作存在需求和兴趣。其二,自该书的版问世以来,迄今已历时三年多,而世界特别是中美两国的局势大有改变,无疑有必要对原书中的一些人物、事件、年代、数据和插图等进行更新和增补,如笔者对书中的内容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正,对一些章节的题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动,此外在“美国文化”部分还增添了一章,专门讨论了乔姆斯基和斯诺登现象与美国精神。其三,该书的版不免存在一些瑕疵,所以特别需要在这次修订再版中对它进行完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美国通史和美国文化,此外还有再版导言和结语。其中,作为部分的美国通史由七章构成,各章再分2—4个小节不等,按编年史的范式讲述美国历史的来龙去脉:从北美的地理与史前文化一直记述到后冷战时期的今日美国;从新石器时期的北美印第安人一直记述到2009年奥巴马当选为总统后的美国。通过对美国历史简明的梳理,让读者对美国的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更方便地去理解美国文化。作为第二部分的美国文化由六章构成,同样,各章又分2—4个小节不等,按主题的类型讨论美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涉及美国文化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方面,如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信仰、基本价值观和信仰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人的感知与思维方式、美国人的语言及非语言交际行为、美国人的社交模式与活动方式、美国人的自我、美国梦与物质主义、美国文化研究在美国、从乔姆斯基的批评看美国精神和从斯诺登的泄密看美国人的反思和欧亚人对美国人及其文化的认识等。通过对普通美国人言谈举止的讨论,让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化中的部分现象有初步认知和批判性鉴别。当然,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行万里路如破万卷书,另有的人破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还有的人既需破万卷书又需行万里路。
作为历史学者和文化研究者,我明白,历史与文化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有异于文学创作和政治说教,而对带有通识教育性质的著作,其撰写原则与学术专著的撰写原则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因果规律来阐释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文化现象,也不宜将有争议的、激进偏颇的观点或诗人般的想象写进通识教育的著述。尽管美国的历史与文化较为短暂,但并不等于说它是直接地、毫无关联地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美国历史与文化存在很多事实,但事实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并且事实又不等于真实,所以再现历史与文化的“本来面目”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编写美国通史时既要考虑其简洁性,又要考虑其客观性,尽量参考目前通行的、少有争议的中外教科书以及学术专著和网站的史料,同时以本人的视角对一些史料进行描述,力求给读者展示一部独特的、可靠的、理性的、全面的和简洁的美国史。
笔者明白,文化比历史更难界定,其内涵无比广博,难以用一本书将其全面客观地呈现给读者。所以,在美国文化的部分,只能依据数次亲身游历美国以及多年的教学与研究,探讨有益于中国读者的一些问题。这部分可以说是本人的著述,是对本人几十年的心得总结,当然仍然免不了参阅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后起勃发的美利坚民族在这块新大陆上创造出了一个多元、独特及强势的美国文化,其影响力已遍及全球,比如,美国式快餐、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NBA联赛、迪斯尼乐园、3D打印机、“棱镜”计划项目、微软和互联网、苹果手机及平板电脑、美式教育与常春藤大学的公开视频课,等等。正是出自对上述文化现象的影响力的考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自己所体悟到的美国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较为客观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后需说明的是,在修订再版这部著述中所使用的图片有一部分出自本人之手,另一部分来自杂志和网站。本书主要用于教学与研究,并非畅销书;对于书中来自他人的摄影作品,由于本人无法与相关图片作者取得直接联系,只能标明图片的出处,以示本人对有关作者的尊重和感谢。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今,这部书的修订再版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帮助下又面世了。在此,本人要特别对他们表示谢意;同时,还期待着同行专家和读者的不吝指正。
正是在上述的现实背景下,本人于2000年春季向四川大学教务处申请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美国文化”双语课程,同年秋季该课程得以批准并在川大校园内开始授课。这在当时算是中国高校开设同类人文素质公选课程的先例,同时反映出川大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作为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程(有时也称“通识教育课程”),“美国文化”从一开始便受到全校学生的关注,选课的学生络绎不绝,时过十几年热情不减。2007年与2008年,这门课程相继成为校级和省级双语精品课程;2013年又荣获*“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项目”。但在多年的授课中,本人始终感到学生和其他青年读者们缺乏一本合适的、既含有美国历史又含有美国文化的通识性书籍,而学生及广大青年读者也期待能有这样的著述出版。于是,在2006年,本人开始构想且着手撰写该书,2010年底由本人编著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帮助下终于面世。
尽管有人(包括一些美国人)认为,哪有“美国文化”这一说?然而首先提出“美国文化”或“美国方式”的概念,并着手对其认真研究的人正是美国学者本身齐小新.美国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EdwardN.Kearny,MaryAnnKearny&JoannCrandall,1984,TheAmericanWay——AnIntroductionToAmericanCulture,NewJersey:Prentice-Hall,Inc.。诚然,这个世界不仅由几个大国构成,但没有大国的世界肯定没有如此精彩。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与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交往和交流更甚。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中,不少西方政治家和学者尤其是美国政治家和学者,把中国现象视为21世纪的现象,并认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文明史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很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贝德(JeffreyA.Bader,1945—)曾指出: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转引自甘阳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与美国日益关注中国一样,对中国而言,懂得美国也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毕竟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力和被关注的程度是极高的。在严肃的政治和外交事件背后,在从商言利的经济活动下面,文化问题往往是不易让一般人所察觉或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缺乏了解容易导致偏见,偏见又容易导致误解,而误解很容易导致冲突甚至战争。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长远友谊,更为了中美两个大国的长远利益,全面而客观地了解美国历史与文化,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青年学生,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当然,要了解美国的文化,首先需要了解美国的历史,因为有了历史这个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与文化常联系在一起的缘故。为此,笔者在2010年编著和出版了《美国历史与文化》这部通识性著作,从一位中国学者的视角尽可能参考各类相关资料,客观而简明地展示美国的历史与文化。没料到,在短短的三年内,该书的版便一售而空。
对该书的这次修订再版基于三大原因:其一,仍有广大读者对这类文化通识性著作存在需求和兴趣。其二,自该书的版问世以来,迄今已历时三年多,而世界特别是中美两国的局势大有改变,无疑有必要对原书中的一些人物、事件、年代、数据和插图等进行更新和增补,如笔者对书中的内容逐字逐句进行了修正,对一些章节的题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动,此外在“美国文化”部分还增添了一章,专门讨论了乔姆斯基和斯诺登现象与美国精神。其三,该书的版不免存在一些瑕疵,所以特别需要在这次修订再版中对它进行完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美国通史和美国文化,此外还有再版导言和结语。其中,作为部分的美国通史由七章构成,各章再分2—4个小节不等,按编年史的范式讲述美国历史的来龙去脉:从北美的地理与史前文化一直记述到后冷战时期的今日美国;从新石器时期的北美印第安人一直记述到2009年奥巴马当选为总统后的美国。通过对美国历史简明的梳理,让读者对美国的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更方便地去理解美国文化。作为第二部分的美国文化由六章构成,同样,各章又分2—4个小节不等,按主题的类型讨论美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涉及美国文化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方面,如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和信仰、基本价值观和信仰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人的感知与思维方式、美国人的语言及非语言交际行为、美国人的社交模式与活动方式、美国人的自我、美国梦与物质主义、美国文化研究在美国、从乔姆斯基的批评看美国精神和从斯诺登的泄密看美国人的反思和欧亚人对美国人及其文化的认识等。通过对普通美国人言谈举止的讨论,让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化中的部分现象有初步认知和批判性鉴别。当然,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行万里路如破万卷书,另有的人破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还有的人既需破万卷书又需行万里路。
作为历史学者和文化研究者,我明白,历史与文化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有异于文学创作和政治说教,而对带有通识教育性质的著作,其撰写原则与学术专著的撰写原则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因果规律来阐释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文化现象,也不宜将有争议的、激进偏颇的观点或诗人般的想象写进通识教育的著述。尽管美国的历史与文化较为短暂,但并不等于说它是直接地、毫无关联地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美国历史与文化存在很多事实,但事实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并且事实又不等于真实,所以再现历史与文化的“本来面目”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基于上述认识,本人在编写美国通史时既要考虑其简洁性,又要考虑其客观性,尽量参考目前通行的、少有争议的中外教科书以及学术专著和网站的史料,同时以本人的视角对一些史料进行描述,力求给读者展示一部独特的、可靠的、理性的、全面的和简洁的美国史。
笔者明白,文化比历史更难界定,其内涵无比广博,难以用一本书将其全面客观地呈现给读者。所以,在美国文化的部分,只能依据数次亲身游历美国以及多年的教学与研究,探讨有益于中国读者的一些问题。这部分可以说是本人的著述,是对本人几十年的心得总结,当然仍然免不了参阅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后起勃发的美利坚民族在这块新大陆上创造出了一个多元、独特及强势的美国文化,其影响力已遍及全球,比如,美国式快餐、可口可乐、好莱坞大片、NBA联赛、迪斯尼乐园、3D打印机、“棱镜”计划项目、微软和互联网、苹果手机及平板电脑、美式教育与常春藤大学的公开视频课,等等。正是出自对上述文化现象的影响力的考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将自己所体悟到的美国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较为客观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后需说明的是,在修订再版这部著述中所使用的图片有一部分出自本人之手,另一部分来自杂志和网站。本书主要用于教学与研究,并非畅销书;对于书中来自他人的摄影作品,由于本人无法与相关图片作者取得直接联系,只能标明图片的出处,以示本人对有关作者的尊重和感谢。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今,这部书的修订再版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帮助下又面世了。在此,本人要特别对他们表示谢意;同时,还期待着同行专家和读者的不吝指正。
在线试读
节人文与自然地理
北亚美利加洲(NorthAmerica),简称“北美洲”或“北美”,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邻北冰洋,南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隔。它的陆地总面积为2 422.8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6.2%,为世界第三大洲,总人口46 2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居民主要为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日耳曼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多,其次是拉美裔、非洲裔、亚裔,以及印第安人、混血种人、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和犹太人等。北美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通用英语,常用西班牙语和法语,局部也用荷兰语、德语、印第安语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语言。
北美洲现有23个独立国家,其中3个大国分别是加拿大、美利坚合众国和墨西哥合众国。此外还有:丹属格陵兰、荷属阿鲁巴、荷属安的列斯、美国联邦领地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法国海外省瓜德罗普、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英属安圭拉、英属百慕大、英属开曼群岛、英属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北美洲大陆海岸线长6万公里,多岛屿,北部的格陵兰岛为世界大岛。以上是广义上讲的“北美”,而狭义上讲的“北美”则是按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来划分的,即指拉丁美洲国家以北的美洲地区,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官方用语为英语和法语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亚区的划分,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加拿大、美国、格陵兰(丹麦的自治领地和岛屿)、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法国的海外领地)和百慕大(英国的海外领地);自然地理学标准对世界亚区的划分基本等同于广义上的“北美”,但由于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相隔太远,所以通常被归为波利尼西亚的一部分,而按语言学的标准,夏威夷群岛属于波利尼西亚,因为这些地区的语言包括夏威夷语均属于南岛语系。
北亚美利加洲(NorthAmerica),简称“北美洲”或“北美”,位于西半球北部,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邻北冰洋,南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隔。它的陆地总面积为2 422.8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6.2%,为世界第三大洲,总人口46 2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居民主要为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日耳曼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多,其次是拉美裔、非洲裔、亚裔,以及印第安人、混血种人、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和犹太人等。北美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通用英语,常用西班牙语和法语,局部也用荷兰语、德语、印第安语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语言。
北美洲现有23个独立国家,其中3个大国分别是加拿大、美利坚合众国和墨西哥合众国。此外还有:丹属格陵兰、荷属阿鲁巴、荷属安的列斯、美国联邦领地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法国海外省瓜德罗普、法国海外省马提尼克、英属安圭拉、英属百慕大、英属开曼群岛、英属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北美洲大陆海岸线长6万公里,多岛屿,北部的格陵兰岛为世界大岛。以上是广义上讲的“北美”,而狭义上讲的“北美”则是按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来划分的,即指拉丁美洲国家以北的美洲地区,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官方用语为英语和法语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亚区的划分,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加拿大、美国、格陵兰(丹麦的自治领地和岛屿)、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法国的海外领地)和百慕大(英国的海外领地);自然地理学标准对世界亚区的划分基本等同于广义上的“北美”,但由于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相隔太远,所以通常被归为波利尼西亚的一部分,而按语言学的标准,夏威夷群岛属于波利尼西亚,因为这些地区的语言包括夏威夷语均属于南岛语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