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纸 张: 胶版纸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49405
a/《InnEarth地球旅馆》是国内**一本深入展示全球文艺生活的主题MOOK,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真实生活秀”,由深居各地的百余位知名作者撰写,记录当地*特别的发生和你*期盼的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亲身体验。
b/《InnEarth地球旅馆》中的内容,以真实、细节、趣味见长,呈现出从生活居所到心灵空间的深度思索,也把发生在文字间的全球生活,以线上线下活动的方式移植到你的身边。
c/《InnEarth地球旅馆》为双月特辑,每辑一个主题,它将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进行采访、记录、拍摄。既会探访伦敦、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随时会走入南美洲秘鲁的某个小城,抑或是太平洋上某个不知名的小岛……地球的每个角落,都会成为即将为你展现的生活现场。
d/《InnEarth地球旅馆》会根据每辑主题的不同,深入居所,访问心灵,为你提供当地人的原生态生活,以及他们藏起的故事、埋伏的情感。全力呈现在全球各地、同一主题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与你分享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
e/在长达两年的筹备期中,《InnEarth地球旅馆》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百余位作家、摄影师、设计师、音乐人、纹身师、咖啡师……参与,这些有趣的人倾力奉献*有趣味的生活。你将在这里听飞机的坏品位、陶立夏、春树、朱天衣、洛艺嘉等作家讲述生活;也会读到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国的大使杨民,英国BBC广播公司记者、制作人Sonia,音乐人、深受文艺青年喜欢的乐队“mylittleairport”等带来的惊喜。他们独特的视角也为《InnEarth地球旅馆》带来了深入、精彩的内容和一个广袤丰富的世界。
《InnEarth地球旅馆》的设定,本为每辑一个主题,本辑主题是“市集”。但作为《InnEarth》次与大家见面,互通姓名是免不了的。所以,在《InnEarth》特辑01中,“市集”之外,我们增加了“名字”主题,与你分享全球各地人们的“名字”,以及在名字背后的生活、民俗、文化。
【名字特辑】
《InnEarth》的特约记者、特约编辑进入全球6大洲28个国家,共访问了130余人,这里面有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时尚买手,也有纹身师、咖啡店老板等,终呈献给大家的,是57张肖像照片和其中包含的60个名字,以及这些名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意义,和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民俗、文化、生活。
在本辑“名字”的访问过程中,我们访问了一个叫妮诺的黑皮肤女孩。她的外祖父是乌干达独立后的任非裔警察总长。她随母亲姓阿灵,在斯瓦西里语里是“安静”的意思,而妮诺意为“得到神庇佑的幸运的孩子”。她跟随母亲一路流亡,现在伦敦做独立音乐人,在她的名字背后,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名字以及名字中镶嵌的姓氏,是需要铭记的东西,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
当然,也有些地方,人们没有固定姓氏,比如马来西亚。那就是另外一种文化了。
【市集特辑】
《InnEarth》走进了印度、尼泊尔、英国、摩洛哥、缅甸、日本(东京、京都、北海道)、法国、北欧瑞典、希腊雅典、泰国、越南、土耳其、耶路撒冷、澳洲,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塞舌尔(群岛)、肯尼亚等国家和地区,记录了当地的风物、人情,为你展现全球的市集。
英国伦敦的复古市集、法国小城的圣诞市集、东京的古着市集、北海道函馆的生吃海鲜市集、耶路撒冷仍有士兵扛枪巡逻的中东古市集、北欧的海鲜拍卖市集,以及缅甸、印度、泰国等等缤纷绚烂的市集,让人眼花缭乱。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突尼斯、肯尼亚这些非洲国家的贫穷市集——在肯尼亚的市集中,有一种石头在售卖,我们的作者问过才知道,这竟然是当地某些买不起食物而又饥饿难耐的人用来充饥的东西……谁能知道,有多少不同的生活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
名字
1你好,陌生人
2名字与名字的相遇
3马达加斯加:你来了你姓什么?
4姓氏的仪式
5我的非洲女佣:Jennifer
6你的名字,它会成真
7What’syourname?
市集
1缤纷市集:到处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印度风情市集|尼泊尔市集|英伦怀旧的跳蚤市场
|斑斓的摩洛哥市集|缅甸的水乡市集
2东京古着市集:时光的印痕
3日本的夜与朝:宵山节日市集和函馆海鲜朝市
4法国斯特拉斯堡:圣诞市集
5北欧瑞典海鲜市集:鱼教堂和一串名叫市集的小城
6伦敦博罗食品市集:白日梦一样的生活
7希腊雅典普拉卡市集:人人都是艺术家
8东南亚风俗市集:在异国找寻熟悉的味道
9缅甸蒲甘市集:涂满黄香楝的微笑
10土耳其大巴扎:香料共和国
11中东古市集:汉哈里里和耶路撒冷旧城
12北非突尼斯大集:只有芬芳的心灵,才能滋养出好日子
13塞舌尔嘉年华市集:一个快乐的借口
14肯尼亚基苏木的贫穷市集:我不知道还有人这样活着
15我在澳洲逛市集:2年和14个市场
世界
1心爱之物/Kiwi主持
2坏品位煮粥/飞机的坏品位:一个人在九龙塘逛二手市集
3不一样/春树:时空交错三场景:巴黎柏林纽约
4LittleThings/程园园:偶像草间弥生
分享:在地球的某个角落,生活
两年多以前,我准备做“沐文文化”,当时我并没想清我要做什么。
直到“地球旅馆”书系的本书出版,我才明白,我并不是多么想给你们提供一套旅行书系,哪怕它注定会成为旅行书系中好的一种。
我一边编辑这些书,一边看着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生活,才知道我错过了多少种生活的可能。但也因此,我明白了自己想做什么。那时候我把自己想做的这种书的类型,称之为“文艺生活”,现在,我更乐意叫它“无用生活”。
人类为了生存,创造了“有用”这样的词语。你读一本养猫的书,就学会了养猫;读一本菜谱,就学会了做菜;读一本旅行攻略,就知道到了旅游所在地怎么坐车、怎么吃饭、怎么住宿、怎么买票……
这就是有用。
有用当然很好,一切符合基本的需要。可还不够好,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毕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那就需要一些“无用”的事物,让我们在生存之外,多一些生活的回味。
这就是我想做的:分享一些无用却又那么精彩的生活。
怎么分享?
做一本叫《地球旅馆》的Mook(杂志书),每期有主题,在相同的主题下,让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生活(过)的人,分享当地的生活。
比如:期我们的主题是“市集”。市集往往是一个地方真实的生活现场。我们邀请了在全球各地生活的作家们,让他们写全球各地的各种不同主题的市集生活——北欧瑞典的海鲜市集、日本京都的宵山节日市集、土耳其的香料市集、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圣诞市集……同样是市集,它们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民俗、文化。当然,我们也是有选择的,这个不多说,一切请看内容。
本期还做了另外一个主题:名字。不管我们是哪里的人,当我们初次相遇,难免要问名字。《地球旅馆》MOOK次跟大家见面,这也是我们的一点儿小心思。
在做这本MOOK之初,我就在想,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分享,而不是引领。面对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只有你看到更多不同的生活,你的选择才会更符合你的心意。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生活在地球的某个小角落里。
无论你生活在大都市,还是小城镇,你所在的,都只是地球的某个角落。人类文明的之作——纽约,是地球上多么繁华的一个角落;伟大的伦敦,是又一个繁华的角落;而东京,也仅仅是藏在岛屿上的一个角落。
我没有丝毫不敬之意,如果你也认同:地球只是宇宙的一个角落,而我们只是地球上的借宿者。
之所以做《地球旅馆》MOOK,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推出的“地球旅馆”单行本图书,在市场上的反馈尚可。这也给了我们信心。
非常感谢一直以来的支持者!谢谢赏脸,希望你们能继续用钞票投票,用销量支持。没有比这更大的正能量了!
我们所能回报的,唯有以书相许了。
——飞机的坏品位(《香蕉哲学》作者,畅销书作家)
当别人都还在“路过”世界的时候,《InnEarth》开始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采访、记录、拍摄,并用鲜活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场“真实生活秀”,分享着“原汁原味”的“别处的生活”。
——杨民(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
《InnEarth》在访问我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是用心的;他们对于生活趣味和生命细节的关注,是动人的。地球上每个地方,美好的生活都正在发生,不用心的人,仿佛从未活过。
——朱天衣(台湾当代作家,标志性文艺人物)
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异彩纷呈,别让自己困在地球的一隅。《InnEarth地球旅馆》,分享文艺生活,愿自在在地球。
——Nicole(香港乐团“mylittleairport”主音)
MyAfricaMaid:Jennifer
非洲有很多跨越国家的部族,比如尼日利亚的约鲁巴族,人种多长脸,他们信奉基督教,在约鲁巴部族语言之外,他们还使用英语,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比如豪萨族,肤色较黑,脸上轮廓比较分明,如刀砍斧削,信奉伊斯兰教,多分布在尼日利亚北部,性格刚烈,信奉忠诚、勇敢,多参军,控制着尼日利亚的政权;比如伊博族,人种多圆脸、厚唇,分布在尼日利亚西部和南部,说英语,也说伊博语,这个部族以经商为主,信奉智慧,目前中国广州的黑人,60%以上都是非洲的伊博人。
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部族性格和生活方式。他们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信奉基督教的有部族语言的名字,还有英语名字。而信奉伊斯兰教的除了部族名字之外选择的是阿拉伯语的教名。黑人的名字往往由许多词组成,这些词有些表示家乡、出生地,有些表示性格、爱好,有些则表示功绩。有个记者朋友曾经认识一个小伙子,叫作“莫普提骄傲手鼓上尉牧场巴布鲁”。其中“莫普提”是出生地,“骄傲”是个性,“手鼓”是特长,“牧场”表示拥有的财富,“上尉”则是其获得的职衔。而且,这个名字还随主人的成长和经历不断变化,有的可以长达几十个词。
城市平民的孩子一般根据其所在国家独立之前的宗主国或信仰都有英文、法文或者阿拉伯名字。名字的意思比较随意,比如叫“谢谢上帝”、“星期二”或者“星期五”,还有的名字叫作“懒惰”或者“讨人嫌”。在肯尼亚,我的司机名字叫“无家可归的可怜虫”,那是因为他是邻国的卢旺达人,他的亲人们都在1994年那次种族清洗中死去。而女孩子则会用一种树木、一种花草取名字,比如伊博族的名字“Adam”,那是一种开在非洲水面上不为人知的白色小花。
非洲有英属殖民地,法属殖民地,西班牙属、葡萄牙属、荷兰属等殖民地。如果在北京的三里屯,遇到一个黑人,你知道他的名字,就基本能猜出他是来自哪个区域甚至是国家。
本文中的女佣Jennifer,她在拉各斯就叫这个英文名字,而一旦她回到村里,她的父老乡亲则会亲昵地喊起她的伊博名字。但时日久远,我已经忘记了她的伊博土名了。
三个中国人中有两个回国休假了,房子变得空荡荡的。但于我却是一种解放。
晚上七点钟,Jennifer把饭菜摆在桌子上,却仍然摆出了三双筷子和三个碗。她不知道另外两个同事已经回国了。我告诉她饭做多了,她就紧张地看着我,好像犯了什么大错,等待着我的呵斥。
到西非已经半年多了,我想到次到非洲的那天中午。我坐在公司门前的台阶上抽烟,看着一个个黑人从我身边走过,他们中的男人大都在高达三十七度的高温中穿着一本正经的西装,把自己绅士般套得牢牢实实,他们用那有点儿夸张的严肃表情在我面前昂着头行走,让我感到滑稽。小贩们却头顶着高高的物品,那里面装着的是香烟、火柴、香蕉、可可豆以及其他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商品,他们以一种陌生的姿态在我面前行走,让我不得不惊讶于他们的平衡能力。“在我们中国,”我告诉公司的Jennifer,“人们都是用肩膀负重的。”“Really?”她用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向我表示着不可思议。
那是我来到非洲的天,感觉自己就像做梦一样。身边走来走去的人们和我有着不一样的肤色,他们是黑色的,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是黄色的。
而现在,这个黑皮肤的姑娘正向我表示着她对自己错误的内疚。我笑了,我说:“你坐下吧,这么多饭菜我和你一起吃。”而她却紧张地向我摆手,说:“No,No,marster,thanks,thanks.”——她称呼我“主人”,而公司里,当地的黑人下属以及院子里的保安,他们称呼我“Sir”,而高级的经销商,他们称呼我“Mister”,而公司里的中国同事,他们喊我“Cliff”——那是我的英文名字。在不同的称呼中,一种微妙的关系不言而喻。
我开了两瓶啤酒,是当地的厂家生产的一种叫“Star”的啤酒,很有劲儿,喝完以后感到头昏且疼。价格是250奈拉一瓶,相当于国内燕京啤酒价格的六倍。
Jennifer向客厅里探过头,我知道她是想看会儿电视。因为这里都是发电机发电,今天那台小发电机坏了,她的佣人房里没有电。我说:“你过来坐下看吧。”
电视上正放着《水浒传》的碟片,“智取生辰纲”中的一段。她问我:“为什么那个拿着铁片的中国人要用枝条抽打那一群中国人啊?”我说那不是铁片,那是朴刀,中国古代的武器,我说那个提刀的人官位是提辖,就是中国古代负责一个城镇的警察局长,我说那群中国人是军汉,是中国古代的士兵。
她问我:“他们喝的是什么啊,吃的那是什么?”我说他们喝的是酒水,在中国古代好汉们爱的便是喝酒,好汉就是住在山林里的英雄,喝酒的时候喜欢光着膀子,他们吃的是枣,枣生长在中国的北方,状若橄榄,味是甜的。她问我:“这是什么鸟在叫唤啊?为什么那个提辖坐在树下愁眉苦脸?”我说叫唤的鸟叫乌鸦,它的叫唤象征着噩运的到来或发生。我说那个人悲伤难受是因为他丢了他负责押运的生辰纲,那可是地方官员巴结总统老丈人的生日礼物啊。
她笑了,她说你们中国真好,你们有古代。我说你看多好啊,我们这群中国人来到非洲做生意,也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多动听的故事。
很快我就把几瓶啤酒都喝光了,喝光了啤酒的我打开笔记本,想写一首诗歌,但是画了半天,却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句子。我有点儿沮丧。
我喝高了,给国内的朋友打电话,阿坚在那边大着舌头对我说:“你在那边还好吧,要好好地研究一下那里的黑姑娘身上的诗意,以及她们的身体构造。”这个流氓成性、不务正业的家伙,在此刻中国已经凌晨四点的辰光中正像小姐跑台一般地跑着他的第四个酒局。
Jennifer默默地收拾碗筷,然后好像一下放松了,一边哼着轻松的歌曲,一边帮我熨衣服。
我突然涌起了想唱歌的欲望。于是借着酒劲,我打开了嘴巴,打开了风箱一般的胸肺,很“怕瓦落地”,很煞有介事地唱起了《我的太阳》。在国内的时候,身边的哥们儿都说我唱得还很像那么回事。他们也很奇怪我竟然能在打嘟噜的地方打出那么一大串标准的意大利式的嘟噜。这段时间,我在刻苦练习黑人的“饶口”。那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美丽的黑姑娘从我们的车窗旁闪过,我就情不自禁地在汽车音乐的节奏声中饶起口来。司机惊讶地朝我竖起了大拇指。他是在夸我,意思是“真棒”。
而今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孤零零的客厅中带着脑袋的昏疼半醉半醒。我唱起了拉魂腔《陈振铎赶考》中的一段:“大路上走来我陈振铎,赶考我赶了那个四年多。啊咿……”我高亢的声音撞击四壁,然后又落回到我空荡荡的胸腔。
Jennifer很紧张地打开厨房的门向我探出了头,她可能以为我是在歇斯底里地哭泣。看着她局促地站在那里,我笑着告诉她我是在唱戏。她疑惑地问我:“opera(歌剧)?”我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告诉她这是我家乡的“Localopera”(地方戏)。但是我也实在找不出我老家安徽泗县的泗洲戏中的拉魂腔与金碧辉煌、波澜壮阔的西洋歌剧有任何的联系。
看着她,我突然就动了念头。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也唱一段?或者这样吧,你唱一段我唱一段?我们来个中非歌曲友谊赛怎么样?”
她没有中国姑娘那样的害羞、那样的含蓄、那样的半推半就,她欣然地答应了我的挑战。她是尼日利亚伊博族的姑娘,她的左右两边脸上对称地刻画着六条细长的令人遗憾的疤痕,从耳垂到嘴角。这六条疤痕向我们揭示着她隐秘的出身,这就如同他们的族徽。人群中两个具备同样伤疤的家伙相遇了,他们会站住并亲切地用一种秘密的语言进行交谈。而中国人因为有了古老的文字,他们的血缘关系就滚滚地流淌在他们那发了黄的族谱中。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