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1212
本书内容主要是两个事件,即奉诏西迁与开挖大渠。西迁是源,开渠是流,西迁精神由此源远流长。全书人物众多,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一旦展卷阅读,便让人欲罢不能。从女真人森林狩猎,草原游牧,到锡伯人耕牧兵屯,一个民族的生存史、成长史历历在目。
本书通过清乾隆、嘉庆年间西迁锡伯营四个家族两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屯垦戍边往事,再现了锡伯民族坚守大信、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上卷全景式再现了锡伯营军民艰苦卓绝的大西迁征程这一历史事件。下卷深入展开锡伯营总管图伯特与副总管舒尔泰之间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以及锡伯营第二代人悲欢交集的成长故事。
拙木豪格,铁骑突出(序)/1
五十而知天命——《大清锡伯营》自序/1
上卷
引子:萨满预言 /3
一 /3
二 /3
奏折圣旨 /5
章 /5
第二章 /8
第三章 /18
第四章 /27
第五章 /35
第六章 /44
第七章 /53
第八章 /65
第九章 /72
铁流夕阳 /77
章 /77
第二章 /83
第三章 /95
第四章 /110
第五章 /124
第六章 /137
第七章 /148
第八章 /171
第九章 /180
第十章 /191
第十一章 /213
第十二章 /223
第十三章 /238
第十四章 /244
第十五章 /253
第十六章 /263
第十七章 /272
第十八章 /287
第十九章 /300
下卷
岁月如歌 /311
章 /311
第二章 /319
第三章 /325
第四章 /329
布哈福音 /335
章 /335
第二章 /348
第三章 /360
第四章 /369
第五章 /380
第六章 /397
第七章 /410
第八章 /424
第九章 /437
第十章 /449
第十一章 /465
第十二章 /477
第十三章 /489
第十四章 /506
第十五章 /523
第十六章 /552
第十七章 /563
第十八章 /579
第十九章 /597
小说叙事结构恢弘磅礴,艺术格调沉雄古朴,具有强烈的符合史诗品质的传奇意味,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泥史不拔、诗史不分的创作尴尬,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锡伯营军民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给与了更多的关注。
——中国历史档案馆副巡视员吴元丰
小说巧妙采用复调式叙事结构,整体骨架极富艺术张力,通篇构思充满哲理意味,于不露声色中完成了对民族文化脉流可追溯原型的艺术阐释,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中国历史学会会员贺灵
作品对民族神性记忆与神秘心里渊源的描写与揭示,增添了叙事文本的间隔意味和陌生感。复式结构下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性格及精神原型的双重展示细微而深刻,令人叹服,使作品很完美地阐释了民族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和性,说明作者对锡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和体验都具备相当的深度。
——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教授范学新
拙木豪格,铁骑突出(序)
周涛
一、识人
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认为后一句没错,前一句却未必。善识人者,不必朝夕相处数载,只几面,便可略知其心志。识人者,观相,察气,掂举止,见脸后之心。观相——相貌俊丑虽殊,人品高下却明明白白写在脸上,摒弃容貌偏见,可以立见心性。察气——气为命根,气质、气度、气派、气韵、气宇、气场,静辨其气,可知清浊。掂举止——一举手,一投足,粗看差不多,细看不一样,亲疏喜恶,皆在其间。见脸后之心——这一步难,却也关键,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也。对拙木豪格这位二十年间只见了两面(据说三次,但我记得两次)的朋友,正是如此识之。其相如其名,拙木豪格头如木墩,方面阔耳大嘴,拙而豪。其气沉雄,其目坦白,其举止内检蓄力,言语不多,善饮酒,无失态之举,昭然已见脸后之心——必有大志存焉。
二十年间,无音讯,没声息,似从人间蒸发了。忽然来电求序,奇怪,竟没推辞,答应了。写的什么,没看;写得怎样,不知道。而且我印象中从没看到过他写的东西,贸然应之,非我素日风格。我虽不爱为人作序,但二十年前的一面印象,隐隐识出此人必非凡器。书尚未看,已觉沉甸甸之力道。
二、见志
约了在大西迁酒店,请吃锡伯饭,各自带了三五良朋,会聚一堂。豪格斟酒致辞开场,说我接他电话句“这二十年你跑哪儿去了?”让他心暖了,感动了,捧出一大卷沉甸甸的一部53万字的长篇小说《大清锡伯营》,说:“就是跑这里面去了。”这是部,还有第二、三部,总计130万字。从1764年锡伯人自盛京(沈阳)西迁伊犁河畔,至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间跨越二百年,空间跨越北中国,朝代更替,风云变幻,数千部族,屯垦戍边,艰难困苦,情何以堪。我说:“锡伯就是鲜卑吧?音近。”“女真。”豪格说。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一族,拖家带小,万里迁徙,行期一年多,硬是从中国的鸡头走到鸡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西迁长歌。
悲壮兮,绝唱矣。
我相信二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伊犁河畔的锡伯人,口口相传,念念不忘乾隆年间的西迁往事,也不乏有志有心的人想为此立言,写出诗史存世。可是时过境迁,谁又能倒转时序复活人物再现历史?一句话,谁能奋笔回天?
创作一部像样的长篇小说已非易事,所耗心力才力不知等于跑了几个马拉松,绝非常人可堪胜任。但是和创作一部百万字的民族史诗比起来,其难度可以说小巫见大巫了。史诗要写出品格难,既要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再现历史,又要求作者的一支笔变成孙悟空的金箍棒,大可擎天立地,细可做绣花针。
还是那句话,谁能奋笔回天?
三、史诗
拙木豪格,铁骑突出。
二百年等待,终于一出;锡伯族史诗,黄钟大吕。豪格说“孕育了至拙木豪格,铁骑突出少二十年”。过去一直是“铁马冰河入梦来”,对西迁往事扯不断,理还乱;现在终于是“铁骑突出刀枪鸣”,部53万字摆在眼前了。
全书浩浩荡荡如大河奔流,流的是正能量,流的是民族魂,流的是锡伯族人民二百年来的艰难岁月和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小民族,大气魄。锡伯族在新疆虽然只有几万人,但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品格有目共睹,他们的爱国之心赤诚火热,他们用刚强、执着、坚韧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百年戍边史诗!他们以自己民族的命运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典型——不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典型,他们值得全中国各个民族学习效法!
全书人物众多,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一旦展卷阅读,便让人欲罢不能。小说大骨骼、大脉络,众多人物形象鲜明,性格饱满,而又笼罩在整体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氛围之中。色彩既热烈又冷艳,笔触既刚猛又内敛,直如黑龙江冰河翻滚倾泻流入伊犁河茫茫水域……从女真人森林狩猎,草原游牧,到锡伯人耕牧兵屯,一个民族的生存史、成长史历历在目,这难道还不是史诗吗?可以断言,若不是久浸民族文化环境的锡伯人,绝不可能写出大西迁之史诗;而不具备更大的文化视野和文学把握力,也不可能表现得如此雄浑有力。
“胸中万象火铸就,笔底千秋血染成。”史诗就是这样诞生的吧,我想。
四、弓马
席间,豪格送给我一份礼物,是感谢我答应为他作序吧。什么礼物?厚礼。一张硬弓,七支长箭,齐整地插在一个纯牛皮的箭套里。制作精美,令人心动。“这是送给我的吗?”“对,送给你的。”我说:“此礼甚得吾心啊,若在那个年代,我也一定是弓马娴熟啦!”我知道豪格此举发乎心性,体现了锡伯人对文化的尊重。恰恰是这样一个弓马世袭、刚猛彪悍的尚武民族,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敬神一般的虔诚……对比之下,难免不令人心生感慨。我们这个讲究诗书传家的民族,现在崇拜金钱,嘲笑诗书,藐视文人,看看人家,无地自容啊。
赠我强弓长箭,干什么?射天狼啊。而今什么是天狼?当然是强国强军梦啊。强国强军,势在必行,十三亿之国,岂容沉沦!当今世界,强则生存,弱则淘汰;古老民族,必须复兴。复兴靠什么?仍然要靠长箭强弓。十三亿支长箭,坚强领导核心是强弓。箭无弓不飞鸣,弓无箭不中的,弓箭合力同心,方能射出锦绣前程。拙木豪格的礼物,也是锡伯人的一片心愿,他们的国家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崛起之心是十分迫切的,他们懂得只有中华民族复兴,锡伯人才有希望。
五、此书
此书不是一般的书。
据说全国每年有几千部长篇小说出版,想来哪一部也不是随便出的,都是作者苦心经营之作。但是像这样的大作、长卷、史诗,恐怕仍是罕见。
此书可以称得起那几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若是没有拙木豪格这个有心人写伤心事,再悲壮的大西迁事件也只能渐渐淡化,成为锡伯族的一个心结、历史资料中的一块化石。只有伟大的文学能让历史复活!这正是文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放在一起,超过了任何宗教典籍,而且更大地影响了人类心灵,再造了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
此书正是一种这样的努力,它的问世和出版,至少是完美地填补了一个民族长达二百年的缺憾。
拙木豪格,铁骑突出。
是为序。
2014.3.28
(周涛,新疆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著名散文家,诗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