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49273丛书名: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笔试全真题库综合应用能力(D类)》本书具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专题特训,分类突破
本书以题型为纲,考点为线,把全书分为“教育分析类”和“方案设计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分析类包含“辨析题”和“案例分析”两大题型,方案设计类对应“教育方案设计”。本书通过专项题型特训,帮助考生各个击破、查漏补缺。
二、四位一体,夯实基础
本书在每个部分均设置了答题策略、考点直击、真题再现、实战模拟四大版块。从掌握答题策略开始,到学习考点,到真题演练,到模拟实战,本书致力于帮助考生一步步提高自身水平。
三、双线学习,高效备考
中公教育特别推出了一个集考点浓缩、在线题库、考友圈答疑、视频直播为一体的多方位服务平台——移动自习室。本书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备考的模式,帮助考生科学备考。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笔试全真题库综合应用能力(D类)》大纲编写,以题型为纲、考点为线,把全书分为“教育分析类”和“方案设计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分析类包含“辨析题”和“案例分析”两大题型,方案设计类对应“教育方案设计”。每个部分分为答题策略、考点直击、真题再现、实战模拟四大版块。
本书设置了“答题策略”版块,详细讲解了各题型的答题方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考试特点,培养答题思维。
本书设置了“考点直击”版块,对综合应用能力(D类)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简要总结,以帮助考生掌握考试要点。
本书设置了“真题再现”版块,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把握命题特点。
本书设置了“实战模拟”版块。考生可通过专题模拟训练,检验复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设置了“答题策略”版块,详细讲解了各题型的答题方法,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考试特点,培养答题思维。
本书设置了“考点直击”版块,对综合应用能力(D类)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简要总结,以帮助考生掌握考试要点。
本书设置了“真题再现”版块,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把握命题特点。
本书设置了“实战模拟”版块。考生可通过专题模拟训练,检验复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目 录
答题策略
一、辨析题
二、案例分析
考点直击
一、素质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及理念
三、教育观念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记忆与遗忘
六、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七、气质
八、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十、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十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
十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十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十四、学习动机
十五、如何妥善进行奖惩
十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十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十八、学习迁移
十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十、创造性的培养
二十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二十二、德育原则
二十三、德育方法
二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二十五、教学原则
二十六、教学方法
二十七、教学组织形式
二十八、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二十九、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三十、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常用方法
三十一、班级管理
三十二、个别教育工作
三十三、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十四、师生关系
三十五、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三十六、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
三十七、课堂纪律管理
三十八、教学评价
三十九、家校合作
四十、教育反思
四十一、教师专业发展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答题策略
一、主题
二、设计依据
三、活动目标
四、活动准备
五、活动内容与过程
六、预期效果
七、检验方法
考点直击
一、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形式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一、辨析题
二、案例分析
考点直击
一、素质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及理念
三、教育观念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记忆与遗忘
六、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七、气质
八、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十、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十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概念
十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十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十四、学习动机
十五、如何妥善进行奖惩
十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十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十八、学习迁移
十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十、创造性的培养
二十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二十二、德育原则
二十三、德育方法
二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二十五、教学原则
二十六、教学方法
二十七、教学组织形式
二十八、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二十九、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三十、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常用方法
三十一、班级管理
三十二、个别教育工作
三十三、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十四、师生关系
三十五、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三十六、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效应)
三十七、课堂纪律管理
三十八、教学评价
三十九、家校合作
四十、教育反思
四十一、教师专业发展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答题策略
一、主题
二、设计依据
三、活动目标
四、活动准备
五、活动内容与过程
六、预期效果
七、检验方法
考点直击
一、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形式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在线试读
章
教育分析类
(一)判断准确,观点明确
辨析题的作答关键:一是判断,二是分析。因此,作答辨析题的步是针对题干的说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表述时,要“观点明确”。所谓“明确”,就是不含糊其辞,不做中庸论断,不给出推断式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题目,可能是部分说法正确,如以偏概全、放大影响或“正因误果”等形式,在判断时,也应判定为“说法错误”。
正确的作答:“这种说法(观点)是正确的”或“这种说法(观点)是错误的”。
错误的作答:“我认为这种说法(观点)有合理之处,但也不甚全面”“这种说法(观点)有待商榷”“这一论断应引起重视”等。
(二)找准辨点,分析全面
所谓“辨点”,就是支撑观点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考题涉及的考点。要做到“分析全面”,考生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角度,明确分析的思路,运用基础知识,阐明问题。可以说,这一环节是作答辨析题难的部分,也是获取分值的关键部分。
以下从两个维度进行总结,帮助考生在作答辨析题时,快速确定答题框架和找准题目的辨点。
1.确定答题框架
从历年真题来看,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多考查直言式辨析题。直言式辨析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的教育观点、理念,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判断分析。直言式辨析题一般可分为观点单一型、正误混杂型和以偏概全型。以下详细阐述每种类型的答题框架。(此处所说“答题框架”是指在观点明确后的分析)
(1)观点单一型
“观点单一型”辨析题的特点:题干所展现的观点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
观点完全正确的辨析题,我们可以称为“正确型”辨析题。
“正确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运用相关原理证明其正确性或者在实践中的意义。
②做出延伸分析,具体可以包括对正确观点的落实或者在实践中的启示等。
③做出总结(得出结论)。做出总结这一步,有时可根据字数和具体的题目灵活取舍。
观点完全错误的辨析题,我们可以称为“错误型”辨析题。
“错误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指出错误之处,即用相关原理来证明其错误,具体的分析角度可以参照下文“找准题目的辨点”。
②进行更正,说明正确做法。
③做出总结(得出结论)。
(2)正误混杂型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的特点:题干所展现的观点,部分是正确的,部分是错误的。可能前对后错,也可能前错后对。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断句分层,看题干中含有哪几层观点,其中哪层观点是正确的,哪层观点是错误的。
②对于正确的观点,直接答出原因;对于错误的观点,先把它改正过来,再答出原因。
③进行总结(深化),可以对正确的结论进一步落实或阐释,或提出这一观点对实践的启示。
(3)以偏概全型
“以偏概全型”辨析题的特点:题干中观点既有其合理性,同时又是不全面的。
“以偏概全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肯定其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②分析其片面性,补全观点并说明理由。
③进行总结,可以提出如何落实补全后的观点,或如何避免形成错误观念等。
2.找准题目的辨点
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答题框架后,也许考生会有疑问:“证明结论正确,一般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呢?”“回答错误的理由,要具体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呢?”“做出正确结论的延伸,要往哪个方向延伸呢?”“分层次的时候,该如何找准层次?”这些问题涉及的多是具体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要找准题目的辨点。关于抓住辨点,针对不同的形式,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实用的方法,供考生选择和参考。
(1)抓关键词,形成知识“反射思维”
一般来说,辨析题的题干字数较少,从中抓取关键词是快速找到辨点的方法。关键词一般为具体语句中的主语、宾语等名词。但是,抓关键词不是对关键词进行直接反应,而是要训练自我形成一种“反射思维”,即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迅速联系到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上的思维。
(2)自我提问,化辨析题为简答题
对于具体的题目,考生通常可以进行自我提问,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不仅能提示思路,也能帮助考生确定知识的方向,找到辨点。当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时,辨析题就被这些问题分解为微型的简答题,考生只需要调动已有知识来回答几个小问题即可。一般来说,辨析题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合适的自我提问变成简答题来作答。
(3)找关联词,分解要素,阐明关系
一般来说,在辨析题中,常通过一些关联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概念、观点或行为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关联词是我们分析辨点的关键,也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思路。有关联词的辨析题,一般来说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概念、观点或行为等,我们把关系中的一方用A表示,另一方用B表示,二者的关联用“→”表示,则形成“A→B”式的结构。在分析时,一般要先分析相关联的两个因素(A、B),然后再判别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具体阐述;若错误,则更正后说明错误原因。
常见关联词及其易出现的错误包括以下几种。
①表示因果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等。
因果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正因误果”。这个错误的结果,一般是由于扩大了原因的影响,混淆了原因中的概念,改变了原因中的观念等,如“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中心论。”
②表示条件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等。
条件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以偏概全”,如“学科教师只要教好课就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无关紧要。”
③表示假设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那么……”等。
假设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结论不符合实际”,如“学校如果追求素质教育,升学率就会下降。”
④表示转折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等。
转折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如“虽然法律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严师才能出高徒,偶尔的体罚也无妨。”
(4)断句分层,简化问题
一些较为复杂的题干会包含多层意思。为了简化分析,清晰地找准辨点,我们要对这种复杂的表述进行断句分层,变复合命题为单一命题,简化问题,以便顺利找到辨点。
(三)表达清晰,条理鲜明
考生在作答辨析题时,应该注意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运用,要符合作答要求中的“条理清晰”。
辨析题的答案应具有层次性,切忌主次不分,逻辑不清,堆砌式作答。考生可套用三段式表述方法:一是立论,表明观点;二是分析,阐述观点;三是结论,回扣题干。为了使答案的层次性更为直观,考生在答题时可运用层次序号进行表述。例如:①②③;,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
(四)精炼语言,书写规范
辨析题均有字数限制,一般为300~400字。这就要求考生所作答案不能超过400字,需要考生精简语言,把重要观点阐述明了。当然,文字表述也不可过少,否则容易漏掉作答要点,以350~400字为宜。如果遇到辨点较多导致字数过多的情况,则需要抓住中心论点进行表述,适当做出精简,如在阐明意义时,用几个并列关系词语表述,减少不必要的修饰语;在做总结时,一言以蔽之。
书写规范是主观题作答的一般性要求。如果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不仅会影响阅卷人的整体感知,甚至会因难以清晰地辨认,造成对知识的误读,导致失分。答题时,考生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提纲,预估字数,再进行书写。在答题纸书写时,应段首空两格,文字整齐,标点清晰、正确。
(一)审清题意,明确方向
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有一定的叙事性。考生要想从中迅速抓住有效信息进行作答,首先就要审清题意。考生在审题时,可以先关注问题,明确问题的指向后,带着问题通读材料。
一般来说,问题中可能包括针对谁、什么行为、运用哪些知识、做什么(分析、比较、评价,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方法)等信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锁定问题对象
例如,“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对案例一中张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抓住分析的对象是“案例一”“张老师的行为”。一般来说,案例分析题可能存在多个案例的形式,这就首先要对应到指定的案例内容,作答的方向和范围只是根据这一个案例,与其他内容无关。再者,一个案例中也许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如既有任课教师的行为,也有班主任教师的行为。那么,考生就要仔细审题,从所要分析的对象的行为入手,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找准相关理论
一般在要求评价或分析的题目中,常常会要求结合具体的理论,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根据当代新型的教学观的要求”等,这就为考生缩小了所用知识的范围,但同时要求考生对规定的理论知识要掌握得深入、全面。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面对后进生转化中教师的行为或措施,要求“结合德育的相关理论”和“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得到的答案则是截然不同的。
3.明确问题类型
问题类型一般包括三种:一是要求做出分析和评价;二是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或做法;三是总结得到的启示。例如,“请结合教育学的理论,分析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就是要求考生对其行为做出判断和分析;“根据案例二的内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考生说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做法;“结合上述案例,谈谈在教育评价方面对你有何启发。”这就要求考生总结从上述案例中得到的启示。也存在一些复合型的考题,如“根据上述案例给你的启示,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考生把启示与相关做法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从问题中要找到三个信息:知识(运用的理论);对象(针对的是谁,什么行为);问题类型(评价、建议、提出做法还是谈启示)。
教育分析类
(一)判断准确,观点明确
辨析题的作答关键:一是判断,二是分析。因此,作答辨析题的步是针对题干的说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表述时,要“观点明确”。所谓“明确”,就是不含糊其辞,不做中庸论断,不给出推断式结论。特别是对于一些题目,可能是部分说法正确,如以偏概全、放大影响或“正因误果”等形式,在判断时,也应判定为“说法错误”。
正确的作答:“这种说法(观点)是正确的”或“这种说法(观点)是错误的”。
错误的作答:“我认为这种说法(观点)有合理之处,但也不甚全面”“这种说法(观点)有待商榷”“这一论断应引起重视”等。
(二)找准辨点,分析全面
所谓“辨点”,就是支撑观点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考题涉及的考点。要做到“分析全面”,考生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分析角度,明确分析的思路,运用基础知识,阐明问题。可以说,这一环节是作答辨析题难的部分,也是获取分值的关键部分。
以下从两个维度进行总结,帮助考生在作答辨析题时,快速确定答题框架和找准题目的辨点。
1.确定答题框架
从历年真题来看,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多考查直言式辨析题。直言式辨析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的教育观点、理念,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判断分析。直言式辨析题一般可分为观点单一型、正误混杂型和以偏概全型。以下详细阐述每种类型的答题框架。(此处所说“答题框架”是指在观点明确后的分析)
(1)观点单一型
“观点单一型”辨析题的特点:题干所展现的观点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错误的。
观点完全正确的辨析题,我们可以称为“正确型”辨析题。
“正确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运用相关原理证明其正确性或者在实践中的意义。
②做出延伸分析,具体可以包括对正确观点的落实或者在实践中的启示等。
③做出总结(得出结论)。做出总结这一步,有时可根据字数和具体的题目灵活取舍。
观点完全错误的辨析题,我们可以称为“错误型”辨析题。
“错误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指出错误之处,即用相关原理来证明其错误,具体的分析角度可以参照下文“找准题目的辨点”。
②进行更正,说明正确做法。
③做出总结(得出结论)。
(2)正误混杂型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的特点:题干所展现的观点,部分是正确的,部分是错误的。可能前对后错,也可能前错后对。
“正误混杂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断句分层,看题干中含有哪几层观点,其中哪层观点是正确的,哪层观点是错误的。
②对于正确的观点,直接答出原因;对于错误的观点,先把它改正过来,再答出原因。
③进行总结(深化),可以对正确的结论进一步落实或阐释,或提出这一观点对实践的启示。
(3)以偏概全型
“以偏概全型”辨析题的特点:题干中观点既有其合理性,同时又是不全面的。
“以偏概全型”辨析题的答题框架如下。
①肯定其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②分析其片面性,补全观点并说明理由。
③进行总结,可以提出如何落实补全后的观点,或如何避免形成错误观念等。
2.找准题目的辨点
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答题框架后,也许考生会有疑问:“证明结论正确,一般是从哪些角度论证呢?”“回答错误的理由,要具体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呢?”“做出正确结论的延伸,要往哪个方向延伸呢?”“分层次的时候,该如何找准层次?”这些问题涉及的多是具体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要找准题目的辨点。关于抓住辨点,针对不同的形式,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实用的方法,供考生选择和参考。
(1)抓关键词,形成知识“反射思维”
一般来说,辨析题的题干字数较少,从中抓取关键词是快速找到辨点的方法。关键词一般为具体语句中的主语、宾语等名词。但是,抓关键词不是对关键词进行直接反应,而是要训练自我形成一种“反射思维”,即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迅速联系到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上的思维。
(2)自我提问,化辨析题为简答题
对于具体的题目,考生通常可以进行自我提问,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不仅能提示思路,也能帮助考生确定知识的方向,找到辨点。当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时,辨析题就被这些问题分解为微型的简答题,考生只需要调动已有知识来回答几个小问题即可。一般来说,辨析题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合适的自我提问变成简答题来作答。
(3)找关联词,分解要素,阐明关系
一般来说,在辨析题中,常通过一些关联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概念、观点或行为联系在一起。这里的关联词是我们分析辨点的关键,也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思路。有关联词的辨析题,一般来说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育概念、观点或行为等,我们把关系中的一方用A表示,另一方用B表示,二者的关联用“→”表示,则形成“A→B”式的结构。在分析时,一般要先分析相关联的两个因素(A、B),然后再判别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具体阐述;若错误,则更正后说明错误原因。
常见关联词及其易出现的错误包括以下几种。
①表示因果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等。
因果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正因误果”。这个错误的结果,一般是由于扩大了原因的影响,混淆了原因中的概念,改变了原因中的观念等,如“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中心论。”
②表示条件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等。
条件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以偏概全”,如“学科教师只要教好课就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无关紧要。”
③表示假设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那么……”等。
假设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结论不符合实际”,如“学校如果追求素质教育,升学率就会下降。”
④表示转折关系的常见关联词有“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等。
转折关系中常出现的错误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如“虽然法律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严师才能出高徒,偶尔的体罚也无妨。”
(4)断句分层,简化问题
一些较为复杂的题干会包含多层意思。为了简化分析,清晰地找准辨点,我们要对这种复杂的表述进行断句分层,变复合命题为单一命题,简化问题,以便顺利找到辨点。
(三)表达清晰,条理鲜明
考生在作答辨析题时,应该注意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运用,要符合作答要求中的“条理清晰”。
辨析题的答案应具有层次性,切忌主次不分,逻辑不清,堆砌式作答。考生可套用三段式表述方法:一是立论,表明观点;二是分析,阐述观点;三是结论,回扣题干。为了使答案的层次性更为直观,考生在答题时可运用层次序号进行表述。例如:①②③;,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
(四)精炼语言,书写规范
辨析题均有字数限制,一般为300~400字。这就要求考生所作答案不能超过400字,需要考生精简语言,把重要观点阐述明了。当然,文字表述也不可过少,否则容易漏掉作答要点,以350~400字为宜。如果遇到辨点较多导致字数过多的情况,则需要抓住中心论点进行表述,适当做出精简,如在阐明意义时,用几个并列关系词语表述,减少不必要的修饰语;在做总结时,一言以蔽之。
书写规范是主观题作答的一般性要求。如果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不仅会影响阅卷人的整体感知,甚至会因难以清晰地辨认,造成对知识的误读,导致失分。答题时,考生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提纲,预估字数,再进行书写。在答题纸书写时,应段首空两格,文字整齐,标点清晰、正确。
(一)审清题意,明确方向
案例分析题提供的材料有一定的叙事性。考生要想从中迅速抓住有效信息进行作答,首先就要审清题意。考生在审题时,可以先关注问题,明确问题的指向后,带着问题通读材料。
一般来说,问题中可能包括针对谁、什么行为、运用哪些知识、做什么(分析、比较、评价,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方法)等信息。因此,考生在审题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锁定问题对象
例如,“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对案例一中张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抓住分析的对象是“案例一”“张老师的行为”。一般来说,案例分析题可能存在多个案例的形式,这就首先要对应到指定的案例内容,作答的方向和范围只是根据这一个案例,与其他内容无关。再者,一个案例中也许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如既有任课教师的行为,也有班主任教师的行为。那么,考生就要仔细审题,从所要分析的对象的行为入手,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找准相关理论
一般在要求评价或分析的题目中,常常会要求结合具体的理论,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根据当代新型的教学观的要求”等,这就为考生缩小了所用知识的范围,但同时要求考生对规定的理论知识要掌握得深入、全面。要注意的是,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面对后进生转化中教师的行为或措施,要求“结合德育的相关理论”和“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得到的答案则是截然不同的。
3.明确问题类型
问题类型一般包括三种:一是要求做出分析和评价;二是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或做法;三是总结得到的启示。例如,“请结合教育学的理论,分析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就是要求考生对其行为做出判断和分析;“根据案例二的内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考生说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做法;“结合上述案例,谈谈在教育评价方面对你有何启发。”这就要求考生总结从上述案例中得到的启示。也存在一些复合型的考题,如“根据上述案例给你的启示,谈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考生把启示与相关做法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从问题中要找到三个信息:知识(运用的理论);对象(针对的是谁,什么行为);问题类型(评价、建议、提出做法还是谈启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