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35815
1.孩子在学校的时光,您真的了解吗?孩子的内心,你真的走进去了吗?孩子的问题,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
2.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故事,你可以知道教育的真正答案。
3.教育是一项需要用心的事业,教育也需要大人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爱,是一切的答案。
4.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大有收获。小故事,大教养。
5.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真实故事,10个不能被遗忘的亲子课题。
6.金鼎奖、牧笛奖获得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王文华,用“故事”带你重新省思亲子关系。
本书通过66则来自教学现场的真实故事,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日常。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现有其独特的动机,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单从家长的角度,经常会流于片面,王老师作为常年工作在小学一线的教师,积累了大量触动人心的案例,可让你更深入地看到孩子的心思,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做事动机。很多时候,孩子心中的美好,是家长所始料未及的。
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维度了解孩子,重新发现孩子,进而重新看见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故事,你可以知道真正的答案。
章
欣赏孩子,他会更自信
第二章
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第三章
信任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打不倒的自信来自同理心
第五章
善用电子产品增进孩子的能力
第六章
父母的陪伴才是好的教养
第七章
孩子有从书上学习的能力
第八章
身教是培养孩子好品格的不二法门
第九章
信任孩子有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第十章
好态度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信任是送给孩子好的礼物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从他呱呱落地,开始学走路、去上学,看着一个小生命在我们手上日渐长大,那是为人父母的快乐。
因为快乐,所以我们与人分享。
迫不及待,日日在社群网站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
每次与其他父母见面,聊来聊去总不外乎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然后,我们看很多亲子教养书,当然,包括你手上拿的这一本。我们也会去参加各种读书会,听很多有名或有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育儿经。
我们盼望孩子越来越好,不希望他们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所以会保护他们,给他们理想的成长环境:用好的无毒家具,四处查找哪里的保母细心,哪一家幼儿园棒。
这样,就够了吗?
如果你细心回想自己的成长背景,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成长环境,你会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在当年,父母并没有这样对待我们。
过去我们的父母都生养比现在多的孩子,他们也不怎么管我们,然而,我们也这么一路走了过来。该读书的读书,让工作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子,现在过得也都还不错。甚至在我们那个年代,也很少听闻什么宅男宅女的新闻,好像一切就是这么理所当然,人人都是这样的成长过程。
是的,我们的父母不懂太多教育理念,以我为例,父母甚至没有读到国中,更别提参加什么读书会,什么座谈听讲与分享,然而,我也长大了。
我并没有要你放弃做父母,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而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除了给孩子无穷的呵护与富裕的物质生活,能不能多给他们一点信任,信任他们很多事情都能自己来。
「孩子上大班了,还不会自己穿脱鞋子。在家有家长协助,到了幼儿园有老师帮忙。家长不放心,担心孩子穿不好、穿太慢,那以后还要上小学、上国中,到时孩子怎么办啊?」
担心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甚至怕他们制造更多麻烦,所以很多家长就把事情全打包自己来,说穿了,这不就是你根本不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吗?
所以,我在学校常看到很多孩子,即使上了小学一、二年级,他们连系鞋带这种事情还要依赖大人。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住在同一个家庭,他们长大后依然会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养孩子时,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但现在孩子少,个个都是宝,所以大家把孩子捧在手心,走在路上怕碰着,出去外头怕撞着。食衣住行,教育娱乐,玩什么、怎么学,处处可见家长呵护备至的痕迹。
一旦孩子习惯这样被人保护,你怎么怪他长大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呢?即使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却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莫怪长大出去读书去工作,每逢周末还是把大包小包的脏衣服寄回家。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恰好相反是父母过度不信任孩子,因为我们吝于给他们成长学习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
想让孩子独立,我们应该要让孩子能独立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还有,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父母当然要爱孩子,但爱孩子的目的不是帮他做出每一个决定,替他决定朋友,替他决定读书的顺序……孩子的人生要能自己做主,那是大人无法代替。
后,家长要能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承担了孩子的一切,顺带也剥夺掉孩子成长的机会。这种做法,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依赖家长,又怎么学会自立,成为独立的个体?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认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九年期才能成为健康、独立的成年人:个九年,孩子对于父母是完全的信任和依赖,父母要对孩子完全承担起责任;第二个九年,孩子学会信任自己并且渐渐学会独立,父母的责任是能适当控制,但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后的第三个九年,孩子独立自主了,父母退到幕后,只需适时提供支持即可。
父母送给孩子好的礼物,是信任。
信任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关系,它是比终日溺爱更紧密的。
溺爱孩子的家长,打心里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自理的。
而信任孩子的父母,他们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孩子会因此更有自信、更爱父母,因为父母相信他们。
小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长大了,则要学着放手。只有信任孩子能成长、能学习,才是给他好的礼物。
让孩子有自信的妙招,就是找到一个亮点当突破点。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我们太平庸,猜不透天机。*好的方法,就是持续鼓励孩子,然后耐心等待。因为,不到机缘来的那天,谁也不知道上帝在孩子们身上,藏了一颗什么样伟大的种子。
别吝于夸奖孩子,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他就会记住那种感觉,然后一再地表现,进而成为专长。
让孩子试着去解决问题,从困难里找到方法,他们会更有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即使是幼小的孩童,也会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困境。如果父母急着出手,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就帮他们想方法,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往后真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
在适当的时候,跳下来,陪孩子共同面对成长的挑战。那可能是解一道难题,可能是参加一次比赛,只要多这么几次,你就会是孩子成长时*好的伙伴。
把孩子告诉你的话,当成大人跟大人之间的谈话,重视它,并试着理解它;认真了解孩子,别急着否定他们的感觉,孩子就愿意为你敞开心门。
大人不经意的话,可能让孩子一辈子记在心里;相同的,一句温暖、懂他的话语,他也会永远放在心上。
家规定下了就要遵守,但是在处罚前可要留时间听他解释,这样即使事后还是要处罚,孩子也会心服口服。
留给孩子犯错的空间,容许他失败,他才不怕挫折,并且能从错误中学习,勇于再次挑战。
孩子写功课时父母在旁边滑手机,如果家长无法远离游戏的诱惑,又怎么让孩子静心读书写功课?为了孩子好,先把游戏停掉吧。
*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和自己比,问问孩子今天学什么,认识了什么。和自己比,知道自己进步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是一种精进的好方法。
踮脚尖的女孩
曾经遇过一个女孩,她叫做蓉蓉,她家就在我们小区的巷子口。
少子化的年代,小区每个孩子诞生都是大事,她一出生,大家都去看过她。她长得很可爱,两个小酒窝,让人不由自主想要抱一抱,她是小区年纪小的女孩,大家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后来,她开始学走路了,这一走,她的奶奶就摇头,蓉蓉走路是踮起脚尖来走的,奶奶说:「这囝仔有问题,哪有人走路走这款的呢,按呢不行啦!」
奶奶的话是圣旨,蓉蓉的妈妈听了也只能拚命点头,回头劝女儿:「蓉蓉,把脚放下,像这样子走!」
为了让女儿符合奶奶口中的正常人,妈妈带着她躲在房间里练走路。妈妈在前头走,蓉蓉在后头跟,但是妈妈一不注意,蓉蓉就会踮起脚尖走,看她走得那么快乐,连妈妈都忍不住揉揉她的头,替她拍拍手。
奶奶生气呀,认为妈妈没把孩子教好:「妳这款媳妇,是要把我气死呀?」
从此之后,奶奶对妈妈总是疾言厉色,从此之后,无数个夜晚,奶奶的话,让蓉妈抱着女儿痛哭:「蓉蓉,把脚放下嘛,为什么妳不把脚放下?」
蓉蓉摇摇头,她也不知道呀。不过,她很快就学会一个本事,奶奶在的场合,她得提醒自己不要踮脚尖,不能害妈妈被奶奶念。奶奶不在家时,她才能踮着脚尖走,踮着脚尖跑。
我们曾在小区看过她踮脚尖走路的样子(当然,奶奶不在身旁),那时的她好快活,好开心,彷佛,这么踮一下,离天更近了,离自由更近了。
时间飞逝,一晃数年,后来蓉蓉开始学长笛了。吹长笛要有肺活量,蓉蓉的肺活量不够大,一首曲子总是吹得「零零落落」,明显中气不足。老师鼓励她长跑,可是蓉蓉跑不动;要她学游泳,蓉蓉怕下水。
「那就先踮着脚尖吹吹看。」长笛老师说。别人练长笛,怕踮脚尖,踮一下就受不了;蓉蓉一踮半小时,吹出来的音色好极了,声音高亢漂亮,别人吹不上的音,她吹得轻轻松松。
长笛老师拍拍她的肩:「好了,好了,累了吧,赶快把脚放下。」
蓉蓉摇摇头:「我不累。」
一旁的妈妈跟着点点头:「老师,没错,要她踮多久都可以。」
「太奇怪了,太奇怪了。」长笛老师不可置信地说。
更想不到的是,蓉蓉后来在学校学芭蕾。芭蕾老师忍不住打电话给妈妈,说她旋转时,那姿态之优美,舞动时的平衡感,没有一个同学比得上,好像练了好久好久:「尤其是踮起脚跳舞的时候,踮再久她都不怕似的。」
蓉妈轻轻挂上电话,忍不住拭了拭眼角。她知道,这些她都知道,蓉蓉从学走路那天开始就不断地练习,彷佛就在等着这一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我们太平庸,猜不透天机。好的方法,就是持续鼓励他们,然后耐心等待。
因为,不到机缘来的那天,谁也不知道上帝在孩子们身上,藏了一颗什么样伟大的种子。
有学问的香蕉
阿宏从小就不爱读书。
他长得壮,小五时,一张标准课桌椅已经塞不下他了,校工特别找来粗勇的老课桌,他才勉强坐得下。
阿宏家里四个兄弟,他是老么,父母工作忙,平时也不怎么管他的功课,好了,他既然不爱读书,爸妈又不管,我是老师,我得管。
我找到机会就跟父母说,回家要盯孩子看点书。父母说,三个哥哥都是品学兼优,就出这一个不爱看书的。
阿宏妈妈还安慰我:「没关系啦,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是有读书基因,这一个,就留下来替家里种香蕉。」阿宏妈妈以一种完全接受孩子特质的妈妈口吻说。
他们家,有偌大一片香蕉园,那是阿宏从小的乐园,不必爸妈催,他回家一放下书包就去果园帮忙,扛香蕉、送肥料,爸爸让他学开小怪手,他也开得有模有样。
对阿宏来说,种香蕉、做家事不困难,他烦恼的是课业,打开书本就想睡觉,数学题只能教简单的,国语也写不出一段流畅的话。跟他讲,要他加加油,多看看书嘛,他总是笑一笑:「我长大要种香蕉,不必懂数学。」
说得好像有道理,但我担心他上国中。国中课业重,上了国中怎么办?没想到,他到了国中,依然如鱼得水,早早就向班导宣布他的大计划:「我国中毕业就要去种香蕉。」班导开导不了他,只能由他。
果然,这孩子国中毕业,真的去种香蕉了,偶尔路上遇见了,他还会丢串香蕉给我,要我带回家去加菜。
谁家会用香蕉来加菜?
他不理,香蕉继续丢给我,快乐爽朗的笑声,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倒是过了两年后,有一天我赫然发现,他背着夜校的书包,站在桥头等公交车。我把车停下,免不了要问:「你不是说读到国中就好,不是说你再也不想读书了?」
他很老实地说,种香蕉还是要懂肥料和农药:「不然种不出好的香蕉。」
「所以要去读书了?」我问。
他点点头,加一句:「吴宝春也要去读书了啊。」看来他真的有读了一点书,连宝春师傅的故事都知道。拣自己想读的书去读,读有所需要的书,我想,阿宏以后种出来的香蕉,一定会更有滋味吧?
因为香蕉种不好,所以要开始读书。「需要」是强烈的动机,家长应该善用它。
让孩子帮忙算账,孩子就得学好数学;请孩子帮忙写封信给奶奶,孩子的作文就得好好写。生活中时常制造「需要」的情境,小朋友会发现:原来,学问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