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142961
器官移植的重要性不言面喻。正是由于这项医疗技术的推进,很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得以重获新生。而这背后,是器官捐献者家庭的大义付出,他们馈赠了亲人“生命的礼物”,进行爱的传递。尽管这些家庭情况各异,捐献之前有过迟疑和困惑,捐献之后还要面临不解和非议,但他们抱着“能救好几个人”的善念,勇敢地面对生活、拥抱生活。
作者长期关注器官捐献工作,有着丰厚的积累,又进行了扎实细致的采访,*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多角度地呈现了10个器官捐献者家庭的生存现状,客观、真实,读来感人至深。
新书目录
延续生命的心跳………………………………………
突然间,她想到或许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感谢——录下心脏跳动的声音,打印出心电图,用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记录下这位小姑娘的另一种存在,再把它们送给小姑娘的家人。
一封寄往天堂的家书…………………………………
“虽然妈妈把你的东西都整理出来烧了,可是这个房间里充满你的气息,你的痕迹,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都不是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从来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 我也从来没有对你说过。我爱你,老爸,你能听到吗?”
为人民服务……………………………………………
大家都生活在舆论场中,一般来说,舆论场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评判标准……但器官捐献是个新生事物,还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这时候,舆论风向很重要,一个声音占了主导,没有判断力的人就会跟风,就会被“带节奏”,就是对的也会被说成错的。
立春祭…………………………………………………
对于器官捐献,亲人们普遍排斥,好好的一个人,肝没了,肾没了,眼角膜又没了,那像什么话?这样子做了,传出去了,村里人会怎么说?非亲非故的,捐给谁都不知道,谁会跟你说个谢字?
第七天…………………………………………………
第七天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边上的心电图仍在起起伏伏地前进着, 注射液仍在一滴一滴地往下流, 和昨天、前天、大前天、第一天看到的一模一样, 怎么就脑死亡了?
未接来电………………………………………………
“反正人是救不回来了,器官捐献了,能救别人,这是好事。器官在别人的身上,就像京君的生命还在延续。”他们听不进去这些理由。好好的一个人,把器官拿掉,都不知道是给谁,图的是什么?他们反对归反对,张德其还是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签了字。
回家, 回家……………………………………………
父亲摆上祭品,点上香纸,放了鞭炮,“红马甲”们一个一个轮流把菊花放在墓碑前。墓碑上嵌了一张新诚的照片,黑白的,眼睛看着前方,嘴角有一点向上扬,就像年三十那天一样,他冲着我大声地说:“叔叔,我回家了。”
敬礼……………………………………………………
很多器官移植受者都是以移植手术那一天作为自己新的生日。对于他们来说,在穷尽所有治疗手段后,器官移植是唯一的希望,移植成功就等于得到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最后的心愿……………………………………………
从中山回来后的一天,黄应华在家里看电视,看到电视里播放有人捐献器官,他就说, 他的父亲是生肝癌去世的,如果当时移植器官,活到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说,如果有机会,他也愿意器官捐献。他说,你帮别人,别人才会帮你。
暴雨……………………………………………………
就像这暴雨一样,无法阻拦,只有承受,坚持住,总会过去的。尽管塑料脸盆里还盛着滴下来的雨水,尽管墙壁上还留有雨水渗进来的斑渍,尽管家里还是充斥着挥之不去的霉菌味,可是雨停了,家里起码不漏水了。
向英雄致敬(后记) …………………………………
序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
器官捐献和移植是挽救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以来,原国家卫生部和红十字会总会共同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国所有的移植器官都来自公民自愿无偿捐献。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器官移植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目前,中国在器官捐献数量上已居亚洲国家首位。这背后,是越来越多器官捐献者的无私付出,他们赠送出生命礼物,完成了大爱传递。
这份大爱的传递,捐献者家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或是父母,或是子女,或是兄弟姐妹,他们一方面要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世俗的非议。能够做出这样艰难的决定,必须有一种奉献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仅要为捐献者树碑立传,同样要褒扬他们的家人。
目前,全国各级红十字会通过各种途径关心捐献者家庭,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依托社会力量,用报告文学来展现捐献者及其家庭的大爱精神,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形式。
这本报告文学集写了10个器官捐献者家庭,他们的家庭情况各异,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对器官捐献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最后都做出了相同的抉择: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完成了亲人的器官捐献,帮助他人重获新生!
报告文学的基础是真实。对此,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与捐献者家人对话,去捐献现场感受,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进行了生动的呈现,读来感人至深!
这10个家庭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在治病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徐雨文多有帮助,母亲以捐献器官报答恩情;邵朝龙的女儿止不住思念,清明节前,给天堂里的父亲写了一封信;毛水花的丈夫是村里的老支书,因为“共产党员讲为人民服务”,他决定捐献妻子的器官;傅双泉是一个热心的前乡村干部,整天东奔西走,为大家帮各种忙,最后还以自己的器官救了别人的生命;刘春生和妻子感情日渐淡薄,可当他躺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台上的时候,妻子义无反顾地为他筹钱治病,帮助他完成了人生的升华;张京君的父亲将儿子的器官捐献后,在村里掀起了巨大波澜,最终坚强起来,勇敢面对;詹新诚的叔叔是智力障碍者,从他的视角看器官捐献在村里引起的反响,有着另一种层面的真实;作者亲历何有木的器官捐献过程,以所见所闻来体现家人大义的抉择;黄应华是一个善良的退伍军人,生前自愿捐献,身故后家人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杨君望因交通事故去世,父亲悲痛不已但仍作出捐献决定,并在亲人的帮助下开始新生活。
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书写,我们看到了迟疑和困惑,更看到了勇敢和坚强。让人感动的是,最终他们都以身上的“善”战胜了自己,完成了大义的抉择。
人的行为总是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和环境是互相影响的。这本报告文学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捐献者和捐献者家庭放在了具体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来写,揭示了器官捐献在整个大环境中引发的变化:从刚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慢慢接受。这些先行者通过自己的行动普及了器官捐献知识,由此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行列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不少器官捐献知识,如器官分配原则、直系亲属一致同意原则、捐赠双方双盲原则等等。让那些枯燥、难懂的专业名词出现在对具体人和事的描写中,等于是进行了生动的解释,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在器官捐献领域,特别需要对真善美的讴歌,形成人人尊重捐献、人人支持捐献的深厚氛围。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添了一块砖、加了一块瓦,值得肯定。最后,借此机会,向器官捐献者和他们的家属表示敬意!
2019年1月于杭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