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63667
《京剧宋(德珠)派艺术论集》持论公允,耐读好看,披卷细读,如同与一位良师益友促膝长谈,收益良多。诚然“开卷有益”,信哉,开卷有“戏”。这确实是一本了解京剧、学习流派、知晓生活的好书。
序二 后生薪火继先师
序三 打开眼前这本书……
序四 我所认识的宋丹菊
部分 生平历史研究
宋德珠艺术史脉
他个以武旦挑大梁
菊圃掇英录——宋德珠篇
《国剧名伶轶事》摘要
武丑叶派·武旦宋派
颖光长久
——怀念父亲宋德珠
忆父亲宋德珠的训育
宋德珠专文
——上海拜访记录
宋丹菊艺术生涯
王金璐为宋丹菊做的职称鉴定
我看宋丹菊
丹菊竞放 锲而不舍
花开三度有传人
菊丛一枝丹
以弘扬宋(德珠)派艺术为己任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宋丹菊印象
丹心继业 菊韵尤芳
虎女、明师、贤妻、良母
——宋丹菊老师艺术人生管窥
青出于蓝一枝丹
——访北京京剧院刀马旦宋丹菊
我的京剧和爱情悲欢
第二部分 艺术理论
宋派启示录
宋德珠怎样成为宋派
宋德珠与宋丹菊
提倡文武昆乱不挡
——看宋丹菊演昆曲有感
京剧一曲 传艺联谊
——宋丹菊访美小记
衣钵真传也要发展
——宋丹菊的表演和她的艺术审美
读《珠光菊影》谈宋派艺术
宋德珠的八字诀
允文允武 昆乱不挡
——看宋丹菊折子戏专场演出
宋德珠与武旦本体特征散论
我的父亲宋德珠
武工·武戏·武旦
宋派艺术是创造美的艺术
——继承发扬宋(德珠)派艺术的体会
我所理解的父亲的艺术
京剧的土壤 民族的未来
艺园奇葩说宋派
谈宋派武旦艺术的定位与传承
宋派美之己见
宋(德珠)派京剧艺术成为非物文化遗产的历史必然性
规范中的自由
——论宋(德珠)派武旦表演艺术的女性美
第三部分 剧目研究、评论
赞宋派戏《改容战父》的新生
《扈家庄》剧目分析
新的解释新的表现术
——看宋丹菊饰演《战宛城》的邹氏
美轮美奂看宋派
占戏台前赏丹菊
珠光焕然菊丛丹
——《改容战父》的“三级跳”
美人鱼的前世今生
《改容战父》由京剧到湘剧的移植过程
能文善武的宋派艺术
宋派武旦身段元素谈起
浅谈学习宋派艺术的体会
学演宋派《扈家庄》
宋派艺术后继有人
——喜看“四小名旦”后代的艺术表演
京剧《美人鱼》复排创作浅议
故纸堆里寻佳剧
《美人鱼》的重生
京剧“真趣”
——走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丹菊教授有感
神交之谊的朱文相、宋丹菊
从京剧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的产生看宋丹菊收徒
第四部分 薪火相传
翘首南天倍思亲
师恩如父
——程玉菁恩师逝世十周年祭
我与朱老的“戏缘”
怀念王金璐师叔二三事
忆京剧音乐大师汪本贞先生二三事
在班世超先生的纪念活动上
感谢北京京剧院给了我传承宋派艺术的契机
在《大战宛城》发布会上的讲话
风雨京昆三十春秋普及教育百年华章
小戏:好看 耐看
文武兼优的侯丹梅
唯有执着献丹心
在沈阳收李丹为徒的仪式上讲话
在福建收刘永渤为徒仪式上的讲话
在长沙收徒仪式上的讲话
在收李梓维、慈海源为徒仪式上的讲话
在重庆收章乃方、林子琪为徒仪式上的讲话
在北京收徒(9人)仪式上的讲话
宋丹菊老师收徒仪式来宾讲话贺辞
海外归来话艺踪
附录一 誉满天下
题字题词
宋德珠暑期传艺
“票友”热捧宋丹菊
名京剧武旦宋德珠之女宋丹菊昨谈京剧艺术
宋丹菊访美小记
宋丹菊专场演出在京举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访京剧演员宋丹菊
一出《战宛城》两岸甥舅情
宋丹菊的破天荒
花甲教授喜拜师
热烈欢迎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宋丹菊教授访问维也纳
维也纳京剧社排演现代戏“智斗”
丹菊异国二度开
京剧界纪念宋德珠诞辰90周年
宋丹菊、沈福存、李鸣岩等京剧名家重庆收徒
勖宋德珠
勖宋德珠
打油诗:宋德珠以《小放牛》《杨排风》两剧称誉
打油诗:四小名旦的近况(宋德珠)
附录二 氍毹留痕
宋(德珠)派家庭成员
宋德珠演出辑影
宋丹菊演出辑影
宋(德珠)派社会活动
演出、收徒活动报道、文章等
演出戏单选辑
后记
宋丹菊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例。她与我父亲之间,由戏相识相交而无话不谈,而多次合作演出,而成为通家之好。说来竟有三十多年了。
《寄子》还家
1980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后的次演出中,父亲演了《麒麟阁》中“激秦”“三挡”两出,饰演秦琼。秦琼这一角色唱念之外,身段、武打频繁。一时引起业内外的瞩目。
当时的宋丹菊是北京京剧院的演员,本行是武旦、刀马旦,兼演花旦。基于充实表演基础的考虑,参加了北京昆曲研习社,正在多方学习昆曲,自这次演出后与父亲认识,就常来家里,研究戏的表演,谈看戏的心得。
说起我父亲,用宋丹菊自己的话来说,“从孙毓堃那儿论,朱老是我姥爷一辈儿的(我父亲与宋丹菊的外祖父孙毓堃是杨小楼弟子,时相过从),从婆家论,朱老和我公公(即朱文相的父亲朱海北)也是多年的交情,都是爱戏懂戏的人。从这儿论又成了父亲这一辈儿的。有事没事的,过些日子就想着去,就跟回自个儿家似的。”这是真的,有时候是专门来,有时候就是路过,看看到了中午,手里托着或包子或褡裢火烧,脚底下跑着圆场就来了,和我父母一起吃午饭,一边说说话儿。
按年龄,我应该叫她一声丹菊姐,但事实上,我家兄妹四人一致都称呼她“宋大哥”,个中缘由,即从戏生。
1983年,江苏昆剧团来京演出,其中有《浣纱记》传奇中的一出《寄子》。故事是伍员因为吴王夫差信伯嚭、纳西施、放勾践回国,眼见吴国有覆灭的危险,伍员准备死谏,预先把儿子寄在齐国鲍牧家中。这是一出表现父子生离死别的戏,非常动人。因绝迹舞台超过半个世纪,在北京与观众初见面引起很大震动,演出休息时,看见也来看戏的宋丹菊,她兴奋地跟我父亲说,“我真爱这出戏,吴美玉(江苏昆剧团的演员)正要跟我学《扈家庄》呢,我跟她学这出《寄子》,我们俩交换。等我学会了,请您带着我唱一回。”第二年(1984)5月27日,《寄子》正式在中和戏院演出。虽然是业余研习者的演出,上座很好,观众中内行人相当多,昆曲界诸位前辈俞振飞、侯玉山、马祥麟都在其中,宋德珠先生也在台下看了女儿的演出。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连续演出了三次。作为京剧演员,《寄子》是宋丹菊参评梅花奖演出的昆曲剧目。
这一年多时间演出多,排练自然也频繁,院子里,屋里,反复地谈,也就反复地练。伍子的哭叫“啊呀爹爹呀”,父亲的呼唤“我儿苏醒”都让全家人听得不能再熟了。宋丹菊说自己是“寄”出去的子,现在回家了。母亲见她进门,老是叫她“姑奶奶,回来了”(姑奶奶是北京人对已经出嫁姑娘的称呼),我们很自然地就叫起了“宋大哥”,一直到今天。
张允和先生在自己的《昆曲日记》中这样介绍《寄子》的首场演出,“大轴戏为朱家溍、宋丹菊的《寄子》,朱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此老的伍子胥唱来极为苍劲,而宋丹菊虽然在京戏上工刀马旦,近来颇用功于昆曲。宋为”四小名旦“宋德珠之女。身段矫健玲珑,唱来昆味十足。”“父子分别时演来声泪俱下”。
这是因戏与人结缘。
宋德珠(1918-1984),男,原名宋宝禄,字颖之,原籍天津,生长于北京。他工武旦、刀马旦,京剧“四小名旦”之一,所开创的武旦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称“宋派”。
他1930年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科。在校期间,学校安排张善亭、朱玉康等老师传授他跷功、出手、武打等特技艺术,延聘阎岚秋、朱桂芳、余玉琴、郭际湘、诸如香等老师传授《打青龙》《金山寺》《扈家庄》《夺太仓》《青石山》《泗州城》《丑荣归》《贵妃醉酒》等戏,王瑶卿亲自传授《四郎探母》《雁门关》《贺后骂殿》《三娘教子》《法门寺》《女起解》《玉堂春》《王宝钏》等戏,程砚秋授其《玉狮坠》《游园惊梦》,尚小云授其《金山寺》,荀慧生授其《花田八错》,筱翠花授其《辛安驿》,梅兰芳也曾多次指教其《霸王别姬》《凤还巢》等戏的演出。婚后其岳父孙毓堃又在武功技艺方面给予启迪和传授。
他出科旋即组织“颖光社”剧团,领衔在北京、天津、武汉、长沙、上海及南北各地演出,创出了以武旦挑头牌、唱大轴的先例,成为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人。1936年《立言报》组织投票评选“四小名旦”,宋德珠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当选。20世纪40年代,“宋派”之称已在内外行得到公认,成为武旦行重要的流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北京组班演出。1954年加入沈阳京剧团,为该团领衔主演。随后调任长春京剧院院长,1959年加入福建京剧院,红极一时。1962年加入河北省京昆剧团,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也参加一些演出。1974年起正式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任教。“文革”结束后,他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培养接班人上。1983年在河北省艺术学校主办宋派艺术传习班,为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学员教授《扈家庄》。他是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曾任河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副主席。
他的武旦、刀马旦戏宗阎岚秋,如《扈家庄》,表演比较俏;也宗朱桂芳,如《杨排风》,武功比较凌厉。他集武旦、刀马旦精华之大成,扮相英武秀丽,身段矫健优美,身手轻盈矫捷,动作干净灵巧,跷功基础扎实,打出手迅捷稳准,开打边式利落,亮相造型十分漂亮。他以武功见长,跷功和打出手技巧极为精湛,有很多惊人绝技。表演打出手时满台飞,任何方向角度飞来的枪都能应付自如,甚至即将飞出台口的枪也能拨回。他的武戏富于变化,每出戏都有不同的演法,从武打和身段舞蹈中显示人物的内心感情。
宋德珠在唱、念上深受程砚秋和苟慧生的影响,将程派迂回婉转的唱腔与苟派娇柔妩媚的唱法融合,形成了“程腔荀唱”的风格。在编导、排演新戏上,得益于翁偶虹和王瑶卿。他戏路宽广,不仅武旦、刀马旦的本工戏样样得手,而且演出《英杰烈》《花田八错》《拾玉镯》《打樱桃》等花旦戏,《红鬃烈马》《玉堂春》等青衣唱功戏,甚至《四进士》中的彩旦万氏,堪称文武全才,昆乱不挡。他能把青衣的端庄凝重、花旦的活泼俏丽有机地融于刀马旦的爽利婀娜、武旦的勇猛矫健之中,开创了武旦行“武戏文演”的先例,使舞台上的一戳一站、一颦一笑,无不传达美的精神。
他善于创造,研究各种女性动态,从武术、滑冰、体操等体育活动中借鉴身段,甚至从芭蕾舞中吸收造型成分融于戏曲表演中。他对翱翔的鸟儿、遨游的鱼、鏖战的蟋蟀、风舒的杨柳等自然动态,都加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潜移默化中寻找灵感的触机。他把孔雀开屏时的稳健大方,化到了出场与亮相中;把鹰击长空时的矫健敏捷,化到了开打与出手之中;把鸟儿展翅起飞或落地时那一瞬间的美态,化到了由慢而快由快而慢的舞台动作之中;从金鱼在水中调头时快速地把尾巴挖挲开,悟出刀马旦转身下场时抖靠旗的身段;从柳枝在风中摇摆的形态,设计出动静相生,摇曳生姿的步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