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44291
内容简介
开封这座城有大悲大喜的过往,且不说她风华绝代的八朝古都的历史,近代,她是民国时期河南省省会所在地,省会城市加上八朝古都的底子,让开封在民国时期依然呈现着顾盼生辉的“美人”风韵——虽然迟暮。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人冯汝骙故居在开封,徐世昌、张钫、张登云在开封,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在开封,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转化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城市和人一样,悲喜过后历练出的是一种波澜
前 言
前 言
要穿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个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的跟开封话一样香甜?要走过多少小桥游多少寺庙观多少亭台和楼阁听多少场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老街旧巷,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啊!
从启封故城到名城开封,从黄沙掩埋到杨柳葱葱,从古国文明到文治武功,从边塞号角到梦幻东京……是长江黄河朵朵浪花摇落古城街巷上空的满天繁星,仿佛打碎的山河延伸了大宋的光荣。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开封的厚重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龙亭、铁塔,开封真正的文化在市井之中,在纵横交错、棋盘般的老街巷之中。无论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生活,还是北宋以来,中原文明的起起落落,黄河的层层淤泥堆积,潜藏的文明滋养了皇城根儿下开封人的个性。那些曾经被战火抑或黄水摧毁的街巷,在废墟之下一次次被刷新。寂寞斜阳,寻常巷陌,城池变幻的只是大王旗,而永远遗存的是在老地方重新垦殖和营建。从《东京梦华录》到《如梦录》,那些千年以来的街巷名字,穿越千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一条街道,贯穿帝都南北,一千年过去了,依然还在中轴线上。一个胡同,经历风雨和岁月嬗变后,依然逶迤老城,不曾离去。余秋雨说,开封“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而我却认为,这些老街巷、老房子,就像这位贵族身上的环佩抑或珠宝,尘土掩饰不住熠熠生辉的灵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开封的这些老街巷,是重新唤醒古都气韵和重新召来街市繁荣的现实载体。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远古有仓颉,春秋有师旷,战国有信陵君,东汉蔡邕、蔡琰父女,诗文俱佳。宋祁宋庠同为状元。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无论是亚圣孟子、诗仙李白,还是北宋时的太祖、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等。近代开封作为中原重镇,许多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都和开封有交集,近代很多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开封有关联,立足开封历史文化,就可以整合河南的历史,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
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第一人冯汝骙故居在省府后街现38号,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徐世昌、张钫、张登云,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等。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转化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代表地位。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片灰瓦揭开了旧时文明,一堵城墙抵御了异族的进攻,一幅画卷呈现了市井风流,一条街巷珍藏了童年时光;一场斗鸡拉开了街巷民俗,一块青砖打开了尘封记忆,一朵菊花绽开了璀璨笑脸,一抹余晖映照了帝都从容……
要穿多少老街巷看多少老门楼访多少四合院,才可以把这个城市绘入心中;要喝多少碗羊肉汤吃多少块花生糕喝多少坛纯粮酒才可以把乡音说的跟开封话一样香甜?要走过多少小桥游多少寺庙观多少亭台和楼阁听多少场祥符调儿,才可以在虹桥遇到倾国倾城的李师师,看到那个经常出入烟花柳巷“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的柳三变,瞥见那个绘就市井风华的张择端;一个人遇见一座城,一个一个走访沧桑典雅、风流遗韵的老街旧巷,要吟咏多少句宋词才会把陌生的城市当成亲爱的故乡啊!
从启封故城到名城开封,从黄沙掩埋到杨柳葱葱,从古国文明到文治武功,从边塞号角到梦幻东京……是长江黄河朵朵浪花摇落古城街巷上空的满天繁星,仿佛打碎的山河延伸了大宋的光荣。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开封的厚重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龙亭、铁塔,开封真正的文化在市井之中,在纵横交错、棋盘般的老街巷之中。无论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市井生活,还是北宋以来,中原文明的起起落落,黄河的层层淤泥堆积,潜藏的文明滋养了皇城根儿下开封人的个性。那些曾经被战火抑或黄水摧毁的街巷,在废墟之下一次次被刷新。寂寞斜阳,寻常巷陌,城池变幻的只是大王旗,而永远遗存的是在老地方重新垦殖和营建。从《东京梦华录》到《如梦录》,那些千年以来的街巷名字,穿越千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一条街道,贯穿帝都南北,一千年过去了,依然还在中轴线上。一个胡同,经历风雨和岁月嬗变后,依然逶迤老城,不曾离去。余秋雨说,开封“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而我却认为,这些老街巷、老房子,就像这位贵族身上的环佩抑或珠宝,尘土掩饰不住熠熠生辉的灵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开封的这些老街巷,是重新唤醒古都气韵和重新召来街市繁荣的现实载体。
开封,名人荟萃,灿若群星。远古有仓颉,春秋有师旷,战国有信陵君,东汉蔡邕、蔡琰父女,诗文俱佳。宋祁宋庠同为状元。无论是江淹、阮籍还是曹植都在文学史上留下永恒的灵光。无论是亚圣孟子、诗仙李白,还是北宋时的太祖、徽宗、张择端、孟元老等,明清时期的于谦、史可法等。近代开封作为中原重镇,许多军政要员及社会名流都和开封有交集,近代很多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开封有关联,立足开封历史文化,就可以整合河南的历史,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
京剧在开封,传播甚广,四大名旦曾到开封演出,留下一段段佳话。为满清殉国的第一人冯汝骙故居在省府后街现38号,辛亥革命时期的河南十一烈士,徐世昌、张钫、张登云,文博大家关百益、武术大师张文广、刘玉华等等。他们皆在开封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从而转化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记忆。
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府所在地,是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中心。由于地处内陆,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文化领域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学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在豫中大地处于先进的代表地位。名人故居,顾名思义,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开封现存的这些名人故居当之无愧的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物质、人文资源,更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片灰瓦揭开了旧时文明,一堵城墙抵御了异族的进攻,一幅画卷呈现了市井风流,一条街巷珍藏了童年时光;一场斗鸡拉开了街巷民俗,一块青砖打开了尘封记忆,一朵菊花绽开了璀璨笑脸,一抹余晖映照了帝都从容……
免费在线读
康有为:游历开封留遗韵
1923年的春天,66岁的康有为从洛阳来到了开封。因为参加吴佩孚的五十寿诞,康有为也亲临现场并撰写一副泥金对联,作为寿礼,其文曰:“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显然是一副拍马屁的对联。那时的康有为已经不是清代光绪皇帝时的康有为,甲午海战,清政府败于日本之后,康有为曾经7次上书,要求变法图强。1895年更是邀集在京城参加会试的1300名举人再次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他成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成了晚清政局中的一枚重要的改良派人物。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在戊戌六君子遇难于“菜市口”之后,他踏上了流亡日本之路,在苟延残喘中经历了大清的覆亡和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曾寄托于张勋的复辟,曾想依靠溥仪崛起,屡屡碰壁后,以清朝遗老自居的康有为似乎不再关心政治,疏远了年轻时代的远大抱负,而纵情于山水,开始相忘于江湖。吴昌硕曾给他治印上刻:“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1923年4月下旬,康有为携梁佽侯、徐善伯从上海出发,先是在洛阳,经过祝寿活动一系列的接触,康有为看出了吴佩孚倔强固执、自以为是、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性格,无心再施展抱负了。他要求到开封一游,顺便讲学,并打算到西陵给光绪皇帝扫墓。吴佩孚很是激动于康有为的贺联,便派高级顾问郑焯全程陪同照顾康有为一行游历开封。河南军政长官诚心邀请,“订平原十日之约”,4月27日,康有为来到了开封,遍游铁塔、龙亭、相国寺等诸名胜。开封之行,他的心情一再闪现思想的火花,由消极灰暗一度转为豪情满怀。
一
康有为在郑焯的陪同下游览了开封的名胜古迹,晚上居住在郑焯的公馆。河南省政府的各界名流很是仰慕康有为,皆拨冗亲临现场陪康有为同游开封。他们先游览铁塔、相国寺、繁塔。游览了铁塔后,康有为怀古思今,颇有感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开封琉璃塔记》:“癸亥三月,康有为登绝顶而作天游,俯视城郭人民。扪壁顾梁用弧而叹曰:此塔皆琉璃也。当西历十纪时,为万国琉璃砖之先河。煜耀山川,照映日月,不止中妙之神物,实为大地之瑰宝,惜国人不知。”康有为详细考察了塔中十层琉璃像,他认为宋代的东西已经很少了,那些造像大多都是洪武、正德、嘉靖、万历、乾隆等时期增修的。
1923年的春天,66岁的康有为从洛阳来到了开封。因为参加吴佩孚的五十寿诞,康有为也亲临现场并撰写一副泥金对联,作为寿礼,其文曰:“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显然是一副拍马屁的对联。那时的康有为已经不是清代光绪皇帝时的康有为,甲午海战,清政府败于日本之后,康有为曾经7次上书,要求变法图强。1895年更是邀集在京城参加会试的1300名举人再次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他成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成了晚清政局中的一枚重要的改良派人物。随着“百日维新”的失败,在戊戌六君子遇难于“菜市口”之后,他踏上了流亡日本之路,在苟延残喘中经历了大清的覆亡和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曾寄托于张勋的复辟,曾想依靠溥仪崛起,屡屡碰壁后,以清朝遗老自居的康有为似乎不再关心政治,疏远了年轻时代的远大抱负,而纵情于山水,开始相忘于江湖。吴昌硕曾给他治印上刻:“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1923年4月下旬,康有为携梁佽侯、徐善伯从上海出发,先是在洛阳,经过祝寿活动一系列的接触,康有为看出了吴佩孚倔强固执、自以为是、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性格,无心再施展抱负了。他要求到开封一游,顺便讲学,并打算到西陵给光绪皇帝扫墓。吴佩孚很是激动于康有为的贺联,便派高级顾问郑焯全程陪同照顾康有为一行游历开封。河南军政长官诚心邀请,“订平原十日之约”,4月27日,康有为来到了开封,遍游铁塔、龙亭、相国寺等诸名胜。开封之行,他的心情一再闪现思想的火花,由消极灰暗一度转为豪情满怀。
一
康有为在郑焯的陪同下游览了开封的名胜古迹,晚上居住在郑焯的公馆。河南省政府的各界名流很是仰慕康有为,皆拨冗亲临现场陪康有为同游开封。他们先游览铁塔、相国寺、繁塔。游览了铁塔后,康有为怀古思今,颇有感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开封琉璃塔记》:“癸亥三月,康有为登绝顶而作天游,俯视城郭人民。扪壁顾梁用弧而叹曰:此塔皆琉璃也。当西历十纪时,为万国琉璃砖之先河。煜耀山川,照映日月,不止中妙之神物,实为大地之瑰宝,惜国人不知。”康有为详细考察了塔中十层琉璃像,他认为宋代的东西已经很少了,那些造像大多都是洪武、正德、嘉靖、万历、乾隆等时期增修的。
4月29日上午,康有为到南郊游禹王台,作《癸亥三月十四游河南开封禹王台》:“万里河流俯碧芜,芒砀云去不能呼。吹台高处远观集,授简而今感大夫。”30日在游龙亭时,康有为登高眺望,南望古城历经兵火已非旧日繁荣,北望黄河滔滔天上来,明镜不知悲白发,颇有感触,这时,随游人员笔墨伺候,康有为挥毫写就一副楹联,联曰:“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末署“癸亥三月(注:农历)南海康有为题”。另又写诗一首:“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此诗在落款的时候,康有为曾一阵沉思,他思想守旧一直不承认民国年号,但是也没有清代年号可写了,于是他想起了一直尊崇的孔子,就把日期写成了“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孔子是公元前551年诞生,暗合了公元1923年,现在龙亭大殿东边的石阙上,至今犹存康有为的墨迹。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