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221244
《战国歧途》之后,刘勃再出新作,这一次,“聊的是一些和唐代小说有关的事”。
如作者所言,和其他时代的小说相比,唐传奇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第yi,唐传奇的文笔极好,不同的作家当然风格各异,但都是使用一种精粹、典雅而又自然、清晰的文言在写作。中国小说史上,这差不多是绝响。
第二,优秀的唐传奇,往往注重一种细节上的精确性。
第三,唐传奇里的意淫气味,相对是*淡的。
第四,唐传奇大概是在《红楼梦》之前,提供了*多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女性形象的中国小说。
作者对唐传奇进行了细致解读与巧妙编织,为我们勾勒出唐代社会的万象;其中既有《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传世名篇,也广泛涉及相对较少被关注却蕴藏灵光、细节动人的故事。
唐传奇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一种文学风貌,还有即使一千多年过去,仍能令人心有戚戚的朴素现实与浪漫想象。
《战国歧途》作者刘勃,从唐传奇文本入手,借虚虚实实的故事,讲述唐代的政治、社会与人情。
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背后,是唐代的门阀观念、科举制度与风月行业;龙女、狐精等非人物种,却无一不是世情人性的明镜;虬髯客、聂隐娘、昆仑奴等侠客故事当中,则藏着唐太宗的分身,藩镇与藩镇之间、藩镇和朝廷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对遥远世界的想象。
第一部分 长安的春天—唐传奇中的考试与爱情
《 莺莺传》:前任的凯旋
《 霍小玉传》:渣男的病根
《 李娃传》:放手的智慧
名门、名媛与名妓
科举:考场内外
第二部分 超越物种的爱欲
《 柳毅传》:好心与好运
龙的传说
龙心难测
《 任氏传》:长安城第一只爱上男人的狐狸?
男人需要怎样的狐狸精?
不愿娶领导女儿造成的血案
古镜下的绝唱
第三部分 剑侠无情缘
《 虬髯客传》:唐太宗的分身
安史之乱后的侠客
外一篇 怎样佛系地斗鸡
代后记 唐传奇的作者、读者及其他
《莺莺传》:前任的凯旋
元稹的《莺莺传》,当时影响就很大,后来流传更广,于是就有了许多改编版本,一直到元代,出现了王实甫的《西厢记》。
当然,这改编是夺胎换骨式的。
张生和莺莺的相识
按照《莺莺传》的说法: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有一位张生,性格好,长得也漂亮,就是和朋友一块儿玩的时候,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表现很不积极。所以,已经二十三岁高龄了,还“未尝近女色”。按照当时读书人里的习气,这就算很诡异的。以至于不免有朋友
问: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张生给了这样一段解释:
“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这段话里用了《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登徒子向楚王打宋玉小报告,说宋玉是好色之徒。宋玉反驳说,不对,我是很纯洁的,好色的是登徒子自己。然而宋玉证明登徒子好色的理由是,登徒子的老婆
丑得要死,他却还和老婆生了五个儿子。
可见,《登徒子好色赋》里“好色”的意思,不是喜欢美女,而是性欲旺盛,不管对方长成什么样都下得去手。
而张生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性欲旺盛不是好色,善于发现、欣赏女性的美,才是真好色。张生表示,自己看见美女还是很上心的,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而已,所以才保持处男身份至今。
这种二分法,和《红楼梦》里警幻仙子的观点差不多。登徒子,是“皮肤滥淫之蠢物”;张生则和贾宝玉一样,是“意淫”一派。
不久之后,张生到了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住在蒲州城外十余里的普救寺。同时住在这里的,还有一位“崔氏孀妇”,姓郑,论起来,这位郑老夫人算是张生的远房姨妈。
这时,当地发生了兵变,失控的士兵开始肆虐百姓。郑老夫人带着很多财产,觉得自己正是待宰的羔羊。刚巧张生与“蒲将之党”有点交情,便请人过来保护,帮崔家渡过了危机。
局势得到控制之后,郑老夫人对张生非常感激,于是在内堂设宴感谢张生,并且说:
“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姨妈我一个寡妇,带着小孩子,不幸遇到这样的大灾难,按说很难活命了。一双幼小的儿女,都靠你才得以保全。现在,我让他们以拜见兄长的礼节来拜见你,希望能报答你的恩情。
十岁的儿子自然马上就出来了。女儿也就是崔莺莺却自称生病,始终躲在后面。直到母亲发怒说:“张家哥哥保全了你的性命,不然,早就被乱兵抢走了,还有什么嫌疑好避的呢?”
又过了好久,莺莺才出来,她看起来非常美丽、娇弱而羞涩。张生询问莺莺的年纪,郑老夫人说:
“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按照当时的礼法,张生问女孩的年纪,本来颇为冒昧。但郑老夫人不但不以为嫌,反而回答得唯恐不详尽,她本来说十七岁就可以了,但非要具体到哪年生、几月份,生辰八字差不多都给报了。
饭桌上,张生开始尝试逗莺莺说话,莺莺始终没有回答。
到这里我们发现,从编故事的技巧上说,《西厢记》高明得不是一星半点。
今天,不管是写通俗小说,还是写剧本,都讲究要有戏剧冲突,而且强调冲突要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
即使以这个标准而言,《西厢记》仍然是很高明的作品。
《西厢记》里,张生路过蒲关,住进了普救寺。他为什么要住进来呢?因为他看见了崔莺莺。为了追求这个美丽的女孩,他放弃了原本进京应举的计划,决定留在这里。
然后,崔家陷入危险之中了。为什么呢?因为莺莺的美丽名声太大,把强盗招来了。孙飞虎带着五千兵把普救寺团团围住,口号就是“掳莺莺为妻,是我平生愿足”!
老夫人在无奈之下,接受了“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的主意。然后张生就跳出来了:解围这事,我去!
解围成功之后,老夫人就开始反悔。于是想出让张生和莺莺结为兄妹的主意——结拜,正是为了赖婚。
和《西厢记》环环相扣的情节相比,《莺莺传》的叙述,平平淡淡就像一篇散文。莺莺很晚才出场,前面张生一切行为的动机,也和莺莺无关。
在《莺莺传》中,张生住进普救寺,是偶然;崔家处于危险中,是偶然;张生出头解危急,是因为他和郑老夫人的亲戚关系;郑老夫人让莺莺拜见张生,是为了表示感激,可能有嫁女的意图。而在《西厢记》中,张生住进普救寺,是为了崔莺莺;崔家处于危险中,是为了崔莺莺;张生出头解危急,是为了崔莺莺;郑老夫人让莺莺拜见张生,是为了不让张生娶崔莺莺。
当然,二者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郑老夫人的态度。
《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彼此是一见钟情的,两人恋爱成婚的最大障碍,就是郑老夫人。《莺莺传》里,如果不是郑老夫人那么积极主动,两个人根本就不会见面。看郑老夫人对张生的那个热乎劲儿,她分明就是很想把女儿嫁给张生的。
这当然也是因为两部作品中,老夫人的地位不同。《西厢记》里,老夫人是宰相之妻,家族“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当然看不上张生这种寒酸书生。《莺莺传》里,这个“崔氏孀妇”虽然手头有一些钱,却不见得有多大来头。张生和自己本有亲戚关系,也就是大抵门第相当,这个相貌和品行看起来都不错,人脉显然也颇深广的年轻人,这时在她看来,或许已经是最好的女婿人选了。
当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老夫人这个最大障碍不但不复存在,甚至变成了催化剂,《莺莺传》后面的情节,该怎么往下走呢?
张生求爱不求婚
饭桌上见过一面之后,张生就开始了对莺莺的追求。
追女生的套路,是有普适性和恒久性的。心仪对象不方便直接接近,就先找闺蜜,而贴身丫鬟,就是最重要的闺蜜。
莺莺的丫鬟叫红娘。张生和她套了一阵近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红娘就羞红了脸逃走了。
张生很后悔,但第二天,红娘又来找张生,并且主动对张生说:
“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
你跟我说的话,我不敢跟我家小娘子说,也不敢跟别人泄露。然而,崔家联姻的对象,您应该是很清楚的,何不趁着对崔家有恩情,来求婚呢?
简单说,就是红娘提议张生直接去找老夫人,求娶莺莺。
当然他也确实有很好的条件,第一他远比别人努力,第二他远比普通人聪明。
按照当时的标准,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在两件事上证明自己:宦与婚。第一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官场的入场券;第二是娶一个门第高贵的妻子。
可能是家境所迫,张生需要尽早取得一个功名,所以他没有选择难度更大,需要动员更多场外关系的进士科考试,而是考了一个明经。
明经科主要就是考背书,难度要小很多。
无论如何,十五岁就考中明经,还是很能体现天才的。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中明经之后很久,他也没有取得一官半职。并且直到后来他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时候,明经出身,还常常成为别人鄙视嘲笑他的一个理由。
《唐语林》中有这样一条:李贺年纪轻轻就有才名,元稹很想和他结交。结果李贺看见元稹的名片就退了回去:“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这是个段子,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正因此可以看出,在段子手心目中,元稹已经是被鄙视的明经的代表了。
不要急于去获取一个容易得手的目标,这给了张生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而现在看来,莺莺恰恰是这样一个目标。
张生掂量了一下,明经说起来不好听,但之后还有宏词、拔萃之类的考试,考得好,就还有翻身的机会。之后,以自己的条件,找山东五大姓或者还有困难,找一个来自韦、裴、柳、薛之类的河东大姓的女孩做妻子,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如果娶了莺莺,就会成为明经出身之外,自己的第二个人生污点。
莺莺的美丽动人,让张生感到难以自持,但作为一个高度理性的人,他不会因此做出牺牲自己前途的选择。
对这场恋爱的期待,莺莺和张生,一开始就完全不同。
飞蛾投火的莺莺
不论《莺莺传》还是《西厢记》,莺莺的纠结反复,都令人印象深刻。
张生写了两首春词,让红娘交给莺莺,莺莺就回复了那首著名的《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这二十个字的意思很明确,不至于有什么误读。《西厢记》里的张生就解释得很准确:“‘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但张生真的过去找她,莺莺却穿得特别正经,表情特别严肃(“端服严容”),给张生讲了一通“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的大道理,讲得张生几乎绝望。
然而几天之后的晚上,她却主动去找张生。我犹豫了半天,放弃了翻译的打算,还是照引原文: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并枕重衾而去。
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
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
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
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这一段写得含蓄朦胧,如梦似幻。相形之下,越发显得《西厢记· 酬简》一折,什么“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全是文言里的陈词滥调。我念中学时还是匮乏年代,《酬简》和《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新婚一样,还可以当小黄文看。现如今各类资源丰富得吓人,《西厢记》的写法,就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了。
对莺莺的几次改主意,文学史教科书有个套路化的概括,说她既有追求自由恋爱的渴望,又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这话也没啥大错,只是不要把礼教当作一个纯粹负面的概念。包括礼教在内的一切社会规范,都有两重性:一是束缚,二是保护。突破束缚,则意味着放弃保护。莺莺是聪明人,所以并不是傻傻地被束缚着;但莺莺不是冲动的人,所以这保护不能随便放弃。头脑简单的人,更容易焕发出刚烈决绝的生命力,这自然是莺莺这样的文艺女青年所不具备的。
相比《西厢记》里的莺莺,《莺莺传》里的莺莺要放弃礼教的保护,还要显得尤其困难。因为那边的张生是情圣,这边的张生却是渣男。红娘把张生拒绝求婚的那套说辞带回来之后,这点已经暴露得足够明显,以莺莺的聪明,不可能感受不到。
这时莺莺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之间的冲突。
理智上说,莺莺看得出张生是个不靠谱的男人,她知道自己如果接受他的追求,不可能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但张生是个足够有魅力的男人。莺莺已经爱上了他。
女孩子被你骗了,往往不是因为你的骗术有多高明,而是她喜欢你,所以愿意被你骗而已。
莺莺最终还是选择了在那个夜晚主动去找张生,换句话说,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她已经准备好了承受被抛弃的结局。
所以之后莺莺呈现出的最大的特点,是静默。
两人初会的那个晚上,莺莺“终夕无一言”。
两人相处了差不多一个月,张生准备赴长安。这也是传奇和戏剧截然不同的一个地方。
《西厢记》里,张生赴长安应考,是因为老夫人已经给他下了死命令,不能高中一个状元就将失去莺莺,他正是为了捍卫爱情才去考试的。但饶是如此,长亭送别时莺莺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开始,总共唱了十九支曲子,言辞中考虑到一切糟糕的可能,不断索要解释、安慰和承诺,简直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莺莺传》里的张生,则只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而已。一旦考中,按照当时榜下捉婿的风气,就会有不少高贵的门第来向张生提亲,于是,差不多也就到了莺莺这段情缘终结的日子。但对张生的离去,莺莺“宛无难词”,并没有多说一句话。
几个月后,张生回到了蒲州,又和莺莺相处了大概一个月。张生知道莺莺能够写很漂亮的文章,但是莺莺并不写;张生写给莺莺很多情书,莺莺也并不怎么看;莺莺能说出特别敏辩的话,但交谈时话总是很少。
大概,是知道你说的都是美丽的谎言,不必戳穿,但也不必认真去听;真正诚挚深情的话,反而说出来就显得傻,所以,我也就不说了吧。
莺莺会在夜半独自操琴,曲调十分愁宛凄恻。张生听到了,请莺莺再弹一遍,莺莺却没有同意。
考试的日子终于临近,张生准备再次前往长安。他不知道该怎样向莺莺说起这件事,所以只是在莺莺身边愁叹。看得出来,他始终不喜欢把自己放在道德上不利的地位,不好的决定,总还是希望由别人来说。
于是莺莺就说了: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始乱终弃,本是应有的结局,我不敢有所怨恨;始乱而善终,那是你的恩惠,我本也不敢指望。一辈子的承诺,也有到头的时候,又何必对这次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然而既然你不快乐,我也没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说我擅长弹琴,我从前害羞,现在你将要走了,我就满足你这个心愿吧。
这是莺莺唯一一次感情的释放。她开始演奏《霓裳羽衣序》,然而没弹多久,就哀音怨乱,不成曲调。莺莺抛下手里的琴,“泣下流连”,奔回母亲那里,再也不出来了。
第二天一早,张生起身西去。
究竟谁是妖孽?
张生考试并不顺利,落榜后,他就留在了长安,没有再去找莺莺。没有考好的原因,他大约多少是归咎于莺莺的。他和朋友说起自己抛弃莺莺的原因,非常夸张地表述为: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他称莺莺为尤物和妖孽,把她比作妲己、比作褒姒,认为她身上有能够导致天下浩劫的邪恶魅力。所以不能不令人好奇,莺莺到底是怎么妖孽他了?思前想后,大概也就是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情人在身边,使他不能专心于读书了吧。
好好学习,不要早恋。一大套上纲上线的议论,说穿了也许不过就是这么一句话。
但构思这套议论的同时,张生还是给莺莺写了信,寄了一些化妆品。《莺莺传》里没有保留这封信的内容,不过如果张生真的就是元稹,一个能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才子,这封信一定写得非常深情动人。
经历了长久的分别,莺莺没有再坚持不把自己的文字给张生看的习惯,而是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深。虽然只能面对被抛弃的现实,可是字里行间,仍然流露着对张生深深的关切与爱恋。
于是,“张生发其书于所知”,也就是把这封信打开(发的意思是打开,不是转发),拿给朋友们看。
读书时代,找一位伴侣红袖添香,等到考试通过准备踏入仕途的时候,就和这位伴侣分手,另选一位高门之女结为婚姻,本是当时文人生活的常态。所以张生的行为不会受到指责。但正因这种现象如此普遍,这些伴侣们应该也能预料到自己的结局,所以大多懂得保护自己,把这种陪伴视为一种工作,不对这场感情入戏太深。等到分手的那一天,可以彼此平静地挥一挥衣袖。
所以莺莺如此美丽又如此深情,确实是个异数,张生觉得很有必要炫耀一下。
果然,这封信成为了张生的朋友圈里的热文,“由是时人多闻之”。富有文学才华的男人们,还纷纷被刺激起了创作欲望,写诗歌咏此事。最令人关注的是,《莺莺传》说,元稹是张生最好的朋友,对这件事了解最深,所以续写了《会真诗》整整三十韵。下面摘引其中一段: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作为小黄文,这可比《西厢记· 酬简》高明太多。虽然也不乏套话,但毕竟有细节有特点,一看就糅合着切身经验在里面,字字句句,都焕发着前男友的硬盘般的杀伤力。当然,现在仍然有学者不承认这里是使用了身外身的手法,坚持张生就是张生,元稹就是元稹,两个人绝非同一个。但这么理解只会导致气氛更加尴尬,朋友跟你说了自己的情史,你就这么详细地去描绘他的性事,接下来是打算翻脸呢还是一起上啊?
故事还没有完,后来张生娶了妻子,莺莺也已经嫁人。一次张生去找莺莺的丈夫,自称是莺莺的表兄,希望和莺莺再见上一面。
稍微有点常识感,很容易明白张生此时的意图是什么。说说自己的深情,更重要的是听莺莺说她仍爱着他。如果时间和空间允许,最好滚一滚床单,但张生不会要求莺莺离婚,他自己更加不会愿意和门第高贵的妻子离婚。以后,两人要么一直保持着隐秘的关系,要不然仍旧还是分开。
说到这里,我觉得去检索一下中文系的相关论文,会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很多论者指出,这处情节说明张生虽然抛弃了莺莺,却仍然不忘旧情,体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美好的一面。
嗯,前女友都是家属,这种心态确实不罕见,说这叫不忘旧情,好像也不能说就是错了。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论文应该庆幸自己表述磕巴废话连篇,所以几乎就不会有什么人去看,不然会引起多少口舌是非?当然,也不是我大中文系真的有很多人价值观如此清奇,不过是考核当前,很多时候论文虽已发表,作者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而已。
旧时意与眼前人
不论是情场还是政坛的经历,后来张生都非常丰富。写起诗文来他就是深情款款的恋人,教育起儿孙来他就是一个言辞谆谆的长辈,议论起时弊来他就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清流,面对握有实权的宦官,他又不妨是一个溜须拍马的佞徒……他可以在这几个角色间轻松切换、胜任愉快。
但他的精神压力仍然很大,毕竟宦海诡谲,不是任何人可以掌控的。
他当然仍然会想起莺莺,在自己还几乎一无所有的时代,她就那样深爱着自己,这是对自己的魅力最好最纯粹的证明。
也许正是因此,他对她的道德批判才会如此浮夸。一如张爱玲《色· 戒》中的易先生,一定要亲自安排好王佳芝的死刑,有了这份残酷,才能体会到“终极的占有”。
莺莺的后半生呢?是活在被抛弃的痛苦之中吗?
这符合张生的期待,但大约并不是事实。
莺莺的丈夫,似乎是个忠厚诚悫的人,所以对张生这个“外兄”的求见,没起什么疑心,而是把消息转达给了莺莺。莺莺拒绝了张生见面的要求,但先后回复了两首诗: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翻译成今天的话,这是“你是风儿我是沙,谁没爱过一人渣”的意思吧?另一首是: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当初你抛弃了我,今天自然也就不必再多说。
当时是我自己选择了你,所以我本也不必怪你。
后两句,则既是说给张生的,也是说给自己的。
如果你真的还懂什么旧情,那就对你现在的妻子好一点吧。——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比对前男友的现女友的仇恨,更无聊的事吗?
当初的感情,现在我自然是用在我的家人身上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闲心呢?
奋不顾身的爱情,一辈子有一次也就够了,之后就算心底始终还有一块隐隐的痛,终究还是要稳健坦然地面对现在的生活。
说起来,这倒也是一碗炖给现代人的鸡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