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09451
06 为了诗意地栖居(陈大卫)
10 建筑是艺术和历史的融合(贝聿铭)
13 前 言(卡特怀斯曼)
23 圆形螺旋公寓 纽约州,纽约 1948—1949(未建)
27 海湾石油公司办公大楼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1949—1950
31 齐氏威奈公司 纽约州,纽约 1949—1952
35 贝氏私邸 纽约州,卡托纳 1952
39 里高中心 科罗拉多州,丹佛, 1952—1956
43 华盛顿西南区城市重建项目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53—1962
47 中央车站双曲面大楼 纽约州,纽约 1954—1956(未建)
51 基普斯湾广场 纽约州,纽约 1957—1962
57 路思义纪念教堂 中国台湾,台中,东海大学 1956—1963
63 社会山项目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1957—1964
67 麻省理工学院
地球科学中心(绿楼) 1959—1964
化学楼 1964—1970
化工楼 1972—1976
马萨诸塞州,剑桥
71 东西文化中心 夏威夷州,马诺,夏威夷大学 1960—1963
75 纽约大学大学广场 纽约州,纽约,纽约大学 1960—1966
79 国家航空公司航站楼 纽约州,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1960—1970
83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 1961—1967
89 艾佛森美术馆 纽约州,锡拉丘兹 1961—1968
95 联邦航空局空中交通管制塔 多个地点 1962—1965
99 克里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市 1963—1971
103 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威尔明顿总部) 特拉华州,威尔明顿 1963—1971
107 肯尼迪图书馆 马萨诸塞州,多切斯特 1964—1979
113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 加拿大,多伦多,商业广场 1965—1973
117 得梅因艺术中心扩建项目 爱荷华州,得梅因 1965—1968
121 达拉斯市政厅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66—1977
127 贝德福德-史蒂文森超级街区项目 纽约州,纽约,布鲁克林 1966—1969
131 赫伯特F约翰逊艺术馆 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 1968—1973
135 国家美术馆,东馆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68—1978
151 保罗梅隆艺术中心 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乔特中学 1968—1973
154 华侨银行中心(华厦) 新加坡 1970—1976
159 来福士广场 新加坡 1969—1986
163 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学生公寓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 1971—1973
167 波士顿美术馆,西翼及翻修项目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77—1981(1977—1986翻修)
171 IBM办公楼 纽约州,帕切斯 1977—1984
175 得克萨斯商业银行大厦 得克萨斯州,休斯顿,联合能源广场 1978—1982
179 威斯纳馆,媒体实验室 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 1978—1984
183 香山饭店 中国,北京 1979—1982
191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 1981—1989
197 中银大厦 中国,香港 1982—1989
205 乔特罗斯玛丽科学中心大厅 康涅狄格州,沃灵福德 1985—1989
209 创新艺人经纪公司 加利福尼亚州,贝弗利山 1986—1989
213 摇滚名人堂和博物馆 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1987—1995
218 1983—2008:贝聿铭与历史的挑战(菲利普朱迪狄奥)
221大卢浮宫项目 法国 ,巴黎
一期:1983—1989;二期:1989—1993
255 贝聿铭和卢浮宫:“当然,如果是重修卢浮宫的话……”
埃米尔比亚西尼,前法国大文化都市计划部长
259 四季酒店 纽约州,纽约 1989—1993
263 “天使之乐”钟楼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1988—1990
267 美秀美术馆 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1991—1997
281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北京 1994—2001
289 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卢森堡 1995—2006
299 德国历史博物馆(军火库) 德国,柏林 1996—2003
307 奥尔亭 英国,威尔特郡 1999—2003
313 苏州博物馆 中国,苏州 2000—2006
329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卡塔尔,多哈 2000—2008
344 注 释
356 作品全编
364 致 谢
365 图片版权
366 索 引
贝聿铭
我的少年时期在中国度过,那个时候我对建筑没有什么概念,认为建筑和工程是一回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设计的问题。我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个让我考虑建筑学的,是威廉埃默森(William Emerson)。那个时候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而麻省理工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有几个联合项目,因此在格罗皮乌斯(Groupius)来之前,我就对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有了一些了解。当时麻省理工学院还沉迷于学院派(Beaux-Arts)风格,我对于格罗皮乌斯和布劳耶(Marcel Breuer)加入哈佛大学很感兴趣,于是便决定到哈佛读研究生。
在哈佛大学读研的后一年,我师从格罗皮乌斯,他允许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我对他说我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项目,因为我认为历史和建筑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他听完后并没有反对我,只是回答说,“好啊,那你证明给我看看。”于是我决定设计一座位于上海的博物馆。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我却认为,中国的展品都不大,因此学院派风格的立柱和山花并不适合。由于家里一直都有收藏中国艺术品,我对中国艺术也略知一二。后我设计了一个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博物馆,这也赢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1946年我在哈佛读研时设计的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1948年我在哈佛大学教书,而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正决定在自己的威奈公司开设建筑部门,他让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列出了一些建筑师,我也在其中,就这样我搬到了纽约开始为他工作。我们看了各种地产,我也开始逐渐了解了不动产业。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基普斯湾项目才真正得以建成。这个项目给了我信心,也让我更加敢于放手设计。那时候的我,十分欣赏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虽然知之不多,但很有信心,想要超越密斯。密斯偏爱的“幕墙”是用玻璃和金属覆盖结构骨架的,而我想,如果能把墙面直接变成外立面,这样就可以两步并作一步了。于是,在基普斯湾项目和后来与齐肯多夫做的低成本住宅里,我都采用了这个方法。
我和齐肯多夫合作了10年,这期间真正的作品不多,但是在整个团队中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其他年轻建筑师不可能接触到的广阔经验。我接触到的是大规模的都市设计。基普斯湾项目之后,我开始感到低成本住宅的局限性,并且想要做些不一样的作品。个机会就是来自丹佛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主任沃尔特奥尔罗伯茨(Walter Orr Roberts)请我在博尔德的平顶山上建一个研究中心,我欣然应允。正是这个项目,让我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
继罗伯茨博士之后,我的下一个重要客户是杰奎琳肯尼迪,1964年她在一众建筑师中,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我来负责肯尼迪图书馆。这个项目的高曝光率一定程度上也帮我得到了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而后来,正如埃米尔比亚西尼(Emile Biasini)所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总统——另一个我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则是因为我做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而终选择我来负责大卢浮宫的设计。在前进的道路上,一个有远见愿景的人可以及时地助你一臂之力,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很幸运地遇见了这样一些贵人。
我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从我在哈佛大学时期师从格罗皮乌斯的个项目,到我近的作品,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生活周刊》
——《贝聿铭全集》序
陈大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栖居态度,淡定从容,才能感知那些蕴籍于大众空间消费功能之中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淀积。多年来,为追寻工业化足踪、弥补城市化亏缺,我们发展得匆忙;那些追逐物质财富的狂热,淡化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憧憬;我们终日辛劳建业,却渐渐远离了诗意栖居。《贝聿铭全集》所传达的,是使栖居同时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追求,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唤起,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分享和传承文化的真诚向往。
建筑是一种作品,一种艺术作品,与真理并肩而行,才能显现其中的美。这真理是“栖”的真理,是对心灵寓于躯体的认同。建筑设计要形成躯体活动的物理空间,也要营造心灵活动氛围,借助结构造型活跃视觉张力,通过空间融合引领心灵平和,并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张扬心灵活动尺幅。这真理也是“居”的真理,是对生者寓于世界的认同,是对建筑在本质上要满足大众栖居消费需求的认同。建筑设计要尽可能发挥物理空间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实现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贝先生的建筑设计中,粗犷的结构造型浸润着水墨丹青,无论是开放的现代元素,还是含蓄的曲径亭榭,执着的艺术追求并不影响这位现代主义大师规划建筑的实用功能,借助简单几何图形的巧妙堆叠,他总能完成空间布局的融合与延展,用艺术诠释作品的灵魂,以功能承载建筑的平实。
建筑是一种存在,一种文化存在,融入历史,才富于内涵,而历史则是文化的演进和遗存。这历史是“筑”的历史,是对居者筑其居所的认同。建筑设计在概念上要支持居者的文脉相传与个性彰显,在形式上要维系居者禀赋文化与居所本土文化和谐相容,在结构上要支持居所衍生特色文化、见证历史沿革。贝先生重视在建筑艺术中融入历史领悟,这使他的诸多作品终能成为文明演进的时空标记。
先生深受儒学影响,文化底蕴融贯中西。其人生经历和“艺术与历史相融合”的创作理念,使建筑作品浓缩着东方哲理、硕儒品性和特立独行的西方观念,不仅体现出古老东方文明的现代价值,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类为诗意栖居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贝聿铭全集》中文版定稿之际,我有幸先睹为快。本书的出版,既遂了先生心愿,也为国内建筑同仁提供了一本可资精进的教科书。
琴心剑气 –
一切都很好。很喜欢贝聿铭先生,看这本书有跟着贝老周游世界的感觉,幸福啊。纸质超好哦!
雅婷 –
值!真的是全集,印刷质量也超棒,才花了39,太值了,推荐购买,很喜欢贝律铭,但是每个建筑论述的都不是很多
中场灵魂 –
印刷很好!很大的一本书,喜欢贝聿铭是因为看了苏博之后,几何线条的变化和材质的支配让我敬佩设计师的艺术审美,布局和细节的呼应又可见深厚的建筑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