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4160609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1、《沃金斯评论》评选世界100影响力人物杰夫·福斯特作品
2、好评如潮,已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心理治疗大师塔拉·布莱克盛赞
本书于2012年出版后,好评如潮,至今已被翻译成西班牙、荷兰、意大利、法语、德语和芬兰六种语言。拥有20多年丰富的心理治疗和禅修经验的大师塔拉·布莱克(出版过《全然接受》《与自己停战的26个练习》)盛赞此书:“本书传达一个讯息,一个生气蓬勃、具有同情心的存在,邀请我们参与此时此地的觉醒,不论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事。”
3、想要变得更好,就要认真面对*糟糕的部分,并发自内心地接纳它
王小波曾说:“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事事顺遂,时刻精彩。但生命不会照着我们的计划走,即使我们做了周详的计划,事情仍不会如我们所愿。因为这些不完美与缺憾本身也是生命完整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糟糕的部分,并发自内心地接纳它,从而敞开心胸,充满希望、活力与决心地继续向前迈进。
4、温柔相待生命中的诸般不美好,在不完美中寻找完美的自己
温柔相待生命中的诸般不美好,是免于与糟糕情绪的大动干戈,沉静包容,接纳一切无常,安稳前行;
温柔相待生命中的诸般不美好,是温柔直面缺陷,不试图掩盖缺憾,欲盖弥彰,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抚平伤痛而有新欢喜;
《美好永远得来不易》
1、“美好永远得来不易”,深受张嘉佳、赵子琪、林特特、宁远等推崇的生活态度。
人们越来越热爱和推崇那些朴素的生活态度,如“一切都是更好的安排”“生命中美好的事情都是免费的”“练习一个人”等等。
但凡生活有些阅历的人都会由衷认同“美好永远得来不易”这一生活感悟。它是一种阅尽人间万事之后参透生活本相的智慧,平凡朴素的表达之中深藏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珍惜,是永不过时的生活哲理。
张嘉佳:如果尚有余力,就去保护美好的东西。
卢思浩:正因为见到了太多危险,反而明白时间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柏邦妮:要原谅这世界和自己。要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美好的一切。
祝小兔:时不时地让你遭遇谢麻烦,是为了让你知道平日有多美好。
林特特:人活在世上,无非是想遇见一些美好。
2、15种追求不同美好的情怀人生,带你在阅尽人间万事之后,成为平凡人中的智者
他们或是流浪歌手、或是虔诚信徒、或是族群女王、或是草根摄影师……
他们是为了追寻内心所爱、获得美好生活而不断行走的人。
书中的他们,选择了各自认定的生长方式,或朴素传统,或叛逆激进,或虔诚笃定,但他们都收获了我们羡慕的内心从容自足的美好。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当我们面临难关,通常都会产生各种情绪:压力、不满、焦虑、沮丧、愤怒、难过,甚至躲到各种上瘾的行为中。我们仿佛觉得自己故障了,找不到归属感,开始与自己为敌,更陷入不可自拔的悲伤或恐惧中,甚至认定自己的生命有问题。所以,我们总会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并以为这是在增强抗拒生命的盔甲。但实际上,当我们努力保护自己免于痛苦、恐惧、悲伤、不适、失败之后,我们已经不算是真正地活着了。
因为那些盔甲并不能保护我们——它只能让我们麻木地舒服。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教你:永远认知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不需要保护,真正的自己是开放、自由、可爱的。生命并不能伤害我们,因为我们就是生命本身。因而,真正的疗愈不是增强我们抗拒生命的盔甲,而是摧毁那些抗拒生命的盔甲,全然接受痛苦、悲伤、不适、失败必然会进入我们生活的这个事实,永远信赖自己,信赖自己的生命。
相信它,会成为你的“生命之书”!
《美好永远得来不易》
他们或是流浪歌手、或是虔诚信徒、或是族群女王、或是草根摄影师……他们是为了追寻内心所爱、获得美好生活而不断行走的人。书中的他们,选择了各自认定的生长方式,或朴素传统,或叛逆激进,或虔诚笃定,但他们都收获了我们羡慕的内心从容自足的美好。
正如泰戈尔所说:一路上,花朵自会开放。
因此,无论我们当下困顿在何种生活中,哪怕不安、焦虑、挫折缠身,但看到他们这样的恣意生长,就会获得坚定的力量去发自内心地相信:虽然美好永远得来不易,但它一直存在。
《美好永远得来不易》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美好永远得来不易》
理想并不在于未来
“看,那就是我们家了,从这里下去后再走一公里了,叫瓦房梁子。回去以后,我们好好过日子。”
二○一○年夏天,经过了两年的孤单生活,落魄的大冲来到了女友小惠的家——云南的东川红土地。
“东川红土地”位于昆明市以北偏东方向,属于昆明市东川区管辖下的新田乡。从昆明到达景点中心行程约有250公里的车程。云南东川高温多雨因而土壤中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较少,酸性较强,加之又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每年的9到12月,一部分红土地翻根待种,另一部分红土地已经种上绿绿的青稞或小麦和其他农作物,远远看去,就像上天涂抹的色块,色彩绚丽斑斓,衬以蓝天、白云和那变幻莫测的光线,构成了红土地壮观的景色。现代诗人肖草就曾在诗作《东川红土地》中这样描写到:“古杉雷随迎晚霞,新土雨后胜红花;峦山悬梯临天底,晓风舒云尽诗画”。可以想见,景色非常秀美。不过,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风景再秀丽也早已习以为常,反倒残酷的生活环境是他们更为关心的。
大冲,本来打算像一个艺术家一样,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宁可牺牲伸手可得的安稳,即使受尽亲朋的误解,仍毅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从艺术中得到无穷的安慰。但终,他还是因为无法在城市中继续生活,而不得不中断了寻梦的旅途。
对于大冲的到来,女友小惠很开心,希望能够就此与大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此时,大冲的沉默和女友的兴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小惠的种种提议,大冲始终面带微笑,时而随和地微微点头应和,时而低头沉默不语。
在这片红土地上,每一个人都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家的生活。大冲来到这里,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一片只能种粮食的土地。这里的生活对大冲并不陌生,不过这里的人却对这个外乡人以及他的“行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你的吉他拿出来瞧瞧!”
这样直白的口吻出自一位老者,他非常好奇大冲的吉他,不知道这样一个玩意儿,就凭几条线竟能弹出声响来,想一探究竟。
“是这样的,我在昆明拿这个写歌。”大冲边打开吉他箱子,边准备为老人耐心讲解一番。
老人叼着烟斗,好奇地从大冲的手中小心地接过吉他摆弄着琴弦,青涩的不成调的声音随着长满老茧的手指咿咿呀呀地传出来……
在小惠家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每天,大冲都坐在门口轻轻地弹着吉他,瓦屋中的两位老人一边往烧热水的炉子里添着柴火,一边坐在小板凳上听着大冲的琴声。对于这个心中有无数旋律的大男孩来说,无论身在何处,音乐的旋律始终不会离开身边。小惠家中的老阿妈身着传统服装,七寸小脚让她行动不便,大冲的到来为她的生活展开一片新的天地。人们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在这里,音乐便是没有地域年龄之分。从前从未接受过任何音乐启蒙的阿妈,听到大冲弹出《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的旋律时,内心又会有怎样的涌动呢?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篷,
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那财产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诸般不美好皆可温柔相待》
爱不是权力游戏
很多课程、书籍、心灵导师、关系治疗师和人生教练试图教你如何拥有更好、更快乐、更长久、更丰富,重要的是更诚实的关系。但一直到我们弄懂关系出了什么事,了解什么是追寻机制,认出早造成我们不诚实和不能联结的原因之前,我们是不可能完全诚实的,我们只是假装诚实。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诚实,以及诚实和我们的追寻又有何关系。
当被问到什么是关系中重要的事时,很多人都会说是诚实。告诉别人你真正的想法和感觉,互动时不假装、不掩饰缺点、完全人性化都被视为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我认为当我们在追寻时,不论我们多努力尝试,还是不可能完全诚实。
你想向你的伴侣、朋友、爸妈说实话,承认你真实的一面吗?非常好。当你想向他们寻求,不管是爱、认同、接纳、安全感,或只是希望他们觉得你很好时,你就会害怕失去。简单地说,只要当你在寻求,就算你不自知,也永远免不了对对方或自己玩些小手段。你偷偷修正行为、改变谈话内容、隐藏真正的感觉,小心翼翼只为了确保他们持续给你你想要的东西。你隐藏真正的想法、感觉,只为了不想让自己失去他们,不想失去让自己变完整的可能性。你开始表演,开始疏离,你所联结的是,将你的故事形象联结到另一个人所塑造出的故事形象上,而不是开放空间到开放空间,于是你们的关系后变得不完整也无法令人满足。
这听起来很戏剧化,你可能会回应:“才不是,那听起来太夸大了。我不觉得我在我的伴侣身上找完整。我没有在演戏,我只是做自己!”但那追寻可以发生在很细微的地方,就算你没察觉,不代表它不存在。重点是,我们无法直接经历我们对爱的追寻,只能经历它的副作用——也就是关系中的紧张、对伴侣的不诚实、愤怒或挫折,挑剔对方不是你想要,或你认为他们应该要有的样子。追寻常以抽离的形式出现,抽离其他人,抽离生命本身。事实是,如果你正经历关系中的冲突,你可能正在向你的伴侣、朋友、爸妈、姊妹、小孩、老板、治疗师,或老师等寻求某些东西而不自知。诚实面对你在追寻的东西是关键,这诚实从你开始,也由你结束。
追求总是导致某种冲突,因为终,你找的东西没人能告诉你。不自觉地给予别人能使你完整的力量是所有麻烦的开端,没人能使你完整,因为你在找的力量——完整、交流、亲密的力量,都不在别人身上。你真正在找的是与生命本身的交流,你真正渴望的是与自身经验的亲密——就是对每个想法、感觉的全然接纳。而它们就在你之内。
心灵深处,你真正渴望的是你自己——不是心智版本的叙述故事,而是你身为能容纳所有生命的广大空间,超越所有故事的真正自己。你只是在寻找你一直都在的本质。但你却视而不见,走向外在世界,企图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完整。
一旦你赋予别人使你完整的力量,一旦你将你的力量拱手让人(虽然说到底那不算你的,但现在这样形容能帮助我们了解),你同时已不自觉地赋予他们随时把完整拿走的力量。
如果你使我完整,你也随时都能拿走完整。如果你给我爱的能力,你也有拿走爱的能力。这便是我们开始和别人玩起的心理游戏。
当你赋予别人给你爱和收回爱的力量,当你把他们变成大师(每个追寻者都有个大师,我晚点会解释),某种程度上,你也开始害怕他们,因为他们现在随时都有让你回到不完整、拒绝你、让你感到不被爱与不被接纳,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的能力。于是在他们身边时,你开始觉得必须小心翼翼。不能使他们心烦,不然他们会收回完整。
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提,蹑手蹑脚地做这件事,假装那件事没发生过,不能太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要说他们想听的话,谨慎地说合宜的话。或者,你觉得需要有掌控他们的权力。通过表现你的长处、聪明、性感、优势,你留得住他们。不管你的寻求是以被动或支配的方式、以自卑感或优越感展现,目的都是一样:不要完全地揭露自己。忍住。不再承认你真正的感觉,你开始维持一个能取悦他们、抚慰他们、控制他们的形象。不再承认你的本质,活得一点都不像自己。
这个权力变化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的关系变化如此戏剧性,似乎突然间就这样发生了。多么快就能从“我爱你!你完整了我!”变成“就是这样!我恨你!我要离开你!”有时甚至只是短暂的片刻之间,一眨眼的时间,和平就转成战争。发生什么事了?人性真的这么不理智且一触即发吗?还是有什么不对劲在更深处的地方?为何关系这么容易就变成两个人捍卫自己生命的战场?
人们说我们伤害我们爱的人,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想从“所爱之人”身上得到的有那么多,若他们不给,或把我们期望的爱收回去,我们会非常受伤。你一生的挚爱转眼间就能变成你的敌人。在亲密的关系中,我们会感到的痛苦。亲密和痛苦似乎总是紧密相连,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想从其身上寻求多的人,似乎有能力伤我们深。但,是我们在寻求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给了他们能力,如果我们不赋予,他们就没有这种力量。追寻时,我们让别人在我们的世界里变得举足轻重,然后我们成为那力量的奴隶。
爱若是有条件,基于追寻、占有、只想得到我想要的东西、避免失去我已有的东西,很容易就会变成令人受挫,使人产生侵略,甚至是情绪或肢体上的暴力。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当我相信会使我完整的东西被剥夺了,冲突也因此而产生。这种有条件的爱,永远都给不了我真正渴望的。
无条件的爱存在吗?不需要从你身上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这种爱存在吗?彻底开放不需任何回报的爱存在吗?有不怕被伤害的爱吗?有不需要你做任何改变的爱吗?有爱你现在本质的爱吗?有超越我们自我形象的爱吗?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