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19139
知名畅销书《我不愿向这个世界投降》团队*力作
写给千万年轻人的“醒脑”之书
够犀利、够辛辣,在你搞不懂的世界,有一盏明灯,带你穿越迷雾。
第一辑
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所有的得到都是付出的结果,所有的失去都和不努力有关。世上决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所谓的成功都是准备良久,积累到质变的结果。对于我们这些“小人物”而言,想要让自己的工作有所起色,想让自己的生活是自己期待的模样,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其中,它和伟大无关,只是在于“希望”和“梦想”。
第二辑
我从来找不到允许自己堕落和放弃的理由,
因为我的奋斗不需要任何理由
没有人随便就可以穿出得体的衣服,没有人随便就可以站在舞台上侃侃而谈,没有人突然就过上理想的生活,都在攒足了劲儿,一点点往前推进;一直在攀登,在勇猛向前。
第一辑
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蓑依??作品
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所有的得到都是付出的结果,
所有的失去都和不努力有关。
世上决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所谓的成功都是准备良久,
积累到质变的结果。
对于我们这些﹃小人物﹄而言,
想要让自己的工作有所起色,
想让自己的生活是自己期待的模样,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其中,
它和伟大无关,
只是在于﹃希望﹄和﹃梦想﹄。
每一刻的呈现,都是被准备过的
任何一个人,只要站在舞台上,只要能被众人看到,一定在私底下做了无数的努力,即便很不完美,即便会有差池,他也一定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有次,参加一个论坛,作为演讲嘉宾的我,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刚刚坐到台下,就收到好友发给我的信息:讲得一点都不好,我是饿着肚子来听的,你要补偿我。我摆出哭脸的表情,试图解释:还是准备得太多,主办方一直提示我超时,我只能赶进度。他直截了当地回复我:还是没准备好。
我心里是不快的,天哪,我在两周前就准备好了演讲提纲,中间还一直有做调整,连跑步的时候都在想演讲的问题,你怎么可以说我没有准备好呢,我不承认。可是,我果真认真而充分地准备了,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天分问题?
后来,和一位从事演讲方面培训的老师吃饭,席间,她告诉我:不是你在私下里没有认真准备,而是演讲这件事情,私下准备如果占50%,那临场的表现也要占50%,甚至更多。因为演讲本来就是应该在舞台上呈现的。有些演讲者即便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如果他临场表现很棒,那整体的效果也不会差。
是的,优质的演讲必须要经过舞台经验的累积来实现,但是认识并接受这一点,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当你只剩“舞台经验”这一关时,前面肯定已经走过了很多关,不然到不了这一步。
自觉接触演讲是这两年的事情。第一本书上市时,去了几个城市做分享会,效果还不错,但我对自己特别不满意,因为我深知读者们之所以愿意听我讲一个小时,不是因为我的内容吸引别人,而是我本人第一次抛头露面,他们愿意像对待来自远方的客人一样,热烈欢迎而已。所以,我自己要求终止了接下来的几场活动,我自觉没有做好准备。
其实,哪里是没有做好准备呢,简直是完全没有做准备。在做分享会之前的二十几年里,我基本上没有公众演讲的经验,我的性格是完全排斥把自己推到前台的,我可以做一个诗歌音乐会的导演,但做不了一个上台的朗诵者。一则是因为不喜欢暴露和被看到;二则还是因为不够自信,觉得内心的半斤八两,多说几句,就会被人看透。
那几场分享会之后的一年,我开始每天坚持看演讲的视频,能找到的大部分的TED都找到了,并且着重去找和我类型差不多的女性的演讲,一遍遍地去听;如果条件允许,也会去听现场版的演讲,有次去上海听三个小时的演讲,晚上回杭州时狂风暴雨,打不到车的那个时间内,我问自己:“如果下次有这样的演讲,你还去吗?”内心坚定如铁,当然要去;因为我的专业是话剧编剧,可以接触到舞台表演的训练,之前我都不会去理睬,但这一次,我自觉走到台前,让老师把我当作例子,从各个角度来做示范。
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列自己的成功日志,取得的小成就、做出的小挑战,一一罗列在本子上,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显性地积累自己的自信,“明目张胆”地告诉自己:你看,你很棒哦,你已经做过这么多事情了;第二个作用是隐性的,告诉自己:当别人还都在毫无规划地生活时,你看,你在有意训练自己,并且一直在坚持做这件自我修复、自我确认的事情,在蓄积能量,在期待勃发,大家都没注意到,只有你自己在暗地里努力,这种“偷偷摸摸”的感觉真是再好不过了。
那一年,我给自己罗列的想要得到的新技能排名第一的就是演讲。所以日常的工作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它。一年之后,第二本书的分享会开始了,我像一个做好准备的战士,跃跃欲试地应战去了。
因为是自己的分享会,所以每一场的时间长短没有限制,只要不是太短或者太长就可以。一年多的积累,终于得到了表现,充分的准备,使得每场演讲都还可以,甚至有时候会不按章法,游刃有余地按照思绪的运转进行。还记得在广州的那场分享会,因为时间距离我下飞机只有三个小时,根本来不及吃饭和化妆,很着急地就开始了。最后的结果是那场效果非常好,读者的互动性很强,现场的气氛很浓,我把这种自然而然的好状态,归功于我之前长达一年的准备。
但是,还是有遗憾。自己的分享会结束之后,我接到了一些论坛和机构的邀请做分享,这一下,不再是自己的主场,而是对方给你规定时间,为了人家活动的整体效果,你必须严格控制环节。在特定时间内演讲的困难,摆在了面前。
给你一段固定的时间,如果你想要出色地完成,必须做好各种安排,从演讲的起承转合到舞台动作,甚至口头禅都必须注意。可是,之前的一年多,我一直训练的是“如何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和“如何能在台上滔滔不绝”这两项,其他的都没有注意到,也没有能力注意到,因为还没到那个阶段、那个层次。
这个阶段可真难啊。每一次上台都会消灭掉一些问题,继而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可是,不能放弃,就只能站在舞台之上一次次地练习,不怕出丑,只为一点点的进步。说了那么多,好像又回到了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一个人,只要站在舞台上,只要能被众人看到,一定在私底下做了无数的努力,即便很不完美,即便会有差池,他也一定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这就是我这一年半的时间内在演讲方面走过的三个过程:有勇无谋地乱说,滔滔不绝地自信展示,有章法地把它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而训练。每个阶段我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即便有可能在读者面前呈现时,他们感觉两次没什么区别。这是一个看结果的世界,我毫不讳言,可是作为这个行为的主体,你唯一能看的就是过程,结果是给别人看的,只有过程是自己的,必须得抓住。
突然想起有一天,有人向我打听:我的好朋友、行动派的创始人琦琦为什么在演讲时,穿得那么休闲和看似很随便?我说,其实不然。我所认识的琦琦,她的穿着经历过三个阶段,也许外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我看到了:第一个阶段就是随便乱穿衣的阶段,喜欢什么就穿什么;第二个阶段是因为身边很多做搭配师和形象管理的朋友,她的衣着品味飞速提升,基本每次亮相都特别合适,或者说准确,尤其以礼服类的裙装居多,让人挑不出问题;最近半年,她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牛仔裤、卫衣、衬衫甚至短袖,随便一穿就上台,只不过,这个“随便”和第一个阶段的“随便”已然不同。
没有人随便就可以穿出得体的衣服,没有人随便就可以站在舞台上侃侃而谈,没有人突然就过上理想的生活,都在攒足了劲儿,一点点往前推进。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人保持善意,或许她做得还不够好,但请相信她会努力做好;另一层是你身边的人看似都在平静地生活,殊不知人家私下里一直在攀登,在勇猛向前。你能做的,就是无论任何时候,保持前进,不断为更好的生活和人生做准备。
所有的励志都与热爱有关
一旦你找到了你的热爱,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热爱是可以辐射的,它的那个“核”光芒巨大,可以把你的一切都照亮。
看每一季的《中国好声音》,我都会热血沸腾。我知道节目背后有极棒的制作团队,一切都经过了包装和粉饰,而我也写过很多的励志文章,不管是有关于坚持、毅力还是理想,可无论怎样,最终我还是被它鼓动了,原因无他,唯有热爱,那份真真切切、想藏都藏不住的热爱。
大多数的选手都会由父母陪伴而来,有的是从小就喜欢唱歌,父母也很支持,有的则是父母非常反对,甚至要与其反目,可无论父母的态度如何,在他们坚持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之后,都能够如愿以偿地站在中国最好的歌唱舞台之上。与电视节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的邮箱、微博私信、微信后台,有无数的人给我留言:我想学播音专业,但我的父母不同意,我该怎么办?
我非常热爱画画,可我们家家庭条件很差,画画需要很好的物质条件,我是否还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可我觉得要出名,真的很难,我还要继续吗?……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为你回答,即便你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励志书籍都看一遍,依然找不到答案,唯一的途径就是:扪心问问自己,你是真的热爱吗?有多少时候,你根本不热爱你的梦想,只是为了名、利、虚荣而已。
热爱的力量有多大?作为一名理性的成年人,我依然能够坚定地、毫不怀疑地说:热爱就是全部,它是核,有了它,你的一生就支撑起来了。有几个姑娘在微信后台每天打卡,有的是跑步打卡,有的是跳舞打卡,有的是学英语打卡,有的是早起打卡,在前面的21天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每天都能够完成,虽然每个人在开始时都信誓旦旦、信心满满;而现在,21天之后,只剩一位姑娘愿意从头开始,重新来一遍。我不是批评那些姑娘的半途而废,只是想说:请以后不要再对别人讲起你喜欢跑步、跳舞、学英语和早起,如同在第一天时对我说的一样。不,你不喜欢,更不要说热爱了,否则短短的21天,怎么可能坚持不下来?你以为的没有毅力,你所进行的痛苦坚持,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非来自生活或者生命的热情。
热爱有些是天生的,这一点我不想否认,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写下第一部长篇小说,用铅笔在稿纸上慢慢地写,肯定不是出于名利,也不是出于某种训练,只是简单地想要写而已,五年级的小朋友不懂什么,就是提笔写字而已,我认为这就是天生的热爱,是挡也挡不住、是你不管走了多少弯路最后都能回来的正道。对待这种天生的热爱,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意识到它、体会到它,剩下的事情就是定数,它会带你到该去的地方,不管是最闪耀的舞台,还是乡村山野最平静的房间。
而有些热爱,是能够培养的,这是一个非常迷人而艰难的过程,稍不留神,就会南辕北辙。这么多年,我培养起来的热爱,只有一个就是阅读,虽然我也培养过对看电影的热爱,但没有做到,至今仍然停留在每天硬着头皮看电影的阶段。每个对热爱的培养,都要找到一个非功利性的点,必须是非功利性,这样才不会想着要实现目标或者有目标实现的可能。
今年,我开始培养人生的第二个热爱—跑步。之前为了减肥断断续续地跑过很多次,最后都是无疾而终,而今年,我选择在我体重维持得还算很好的阶段开始跑步,减肥塑形不再成为我的一个目的,这样,更容易真正从内心热爱它。在跑步之前,我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不管是像《跑步圣经》这样的技术类书籍,像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样的灵性洗礼类书籍,还是各种培养意志力的心理学书籍,我都一一找来,试图发现和归纳跑步的种种优势和劣势,以便最终找到一把能够打开我心灵之门的完美契合的钥匙。
这个内心寻找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多月。印象最深的是在看村上春树的那本书时,我有种想要把整本书背下来的冲动,身体也发出“我要立刻奔跑”的冲动,但我都抑制住了,坚决不能跑,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冲动,一旦疲惫,就很容易挫败,不想要再继续。必须要在有了一个持续性的“核”之后,才迈开第一步。有些人说在跑步的过程中,你才能够慢慢找到它的乐趣,而我不同,我是先要找到我想要在跑步中坚守的那个点,才开始,至于跑步过程中有其他的收获,那也只是附加属性,而不是必要属性。
最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那个点,那个不想言说的“核”,如同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样,你现在让我说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我清楚知道,但不说,因为它不能分享,就算分享,也毫无意义。只不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多多少少还有参考的价值。
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经常看到有人抱怨和朋友的小摩擦,有人对同事有意见,有人空虚无聊……这些问题想要真正解决,绝不是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情况下,只是你太闲而已,那些有热爱之事的人每天忙不迭地去尽力追求去了,谁还在意今天你说了我一句坏话,昨天你不小心碰了我一下呢。热爱是可以辐射的,它的那个“核”光芒巨大,把你的一切都可以照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