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052592
旧志载,“旌俗重诗书,勤课诵,多延名师以训子弟。又设文会,聚族人士每月有课,寒暑不辍,凡城乡皆然”。光绪年间,旌德全县有书屋、文会、书院、县学100多处。从建县到清末,学有成就者代不乏人,仅有姓名可考者就有举人206人、进士143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各一人。
在这样一方土地上,对于“释奠先师先圣”的文庙百姓们不仅崇敬有嘉,爱护之心天地可鉴。
嘉庆十年(1805年),文庙倾颓朽坏,朱旺村的贡生们呈请独立修建,“自大成殿暨两庑、斋房、丹墀、甬道、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泮池、石桥、左右二坊、棂星门、照墙、崇圣宫、尊经阁、土地祠、魁星楼、云路门,概行修建齐整”,“规模较旧闳敞,工材倍加壮丽”,计费白银三万多两。
寄托文运的文庙,说它是民心所育,一点都不过分。正因为有此强大的后盾,文庙在沧桑变化中的一次次劫难均能得以化解。即便是“文革”岁月,旌德文庙成了县公安局的办公场所,一次转身却是一次转机,使得文庙今天依然能够耸立于世。
在安徽,素有“北桐(城)南旌(德)”之称的旌德文庙建筑群,现由大成殿、东西庑、东西斋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泮池、泮桥、文昌塔等构成,占地面积6670.65平方米,建筑面积1479.46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旌德文庙的修缮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步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近年来,旌德县委、县政府对文庙保护工作更是倾心尽力,毅然拆除文庙前面的政法大楼及文昌塔周边建筑,为文庙保护利用腾出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还按旧志所载恢复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及匾额楹联、祭器乐器等,依旧制复原东西庑、戟门、乡贤名宦祠画像及展陈,并将在文庙上演新中国建立后首次祭孔大典和开笔礼。旌德县保护文庙的诸多善举,得到了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的赞许,此次在旌德召开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次年会就是好证明。
儒学研究
“修身”思想浅释
《子寿终录》(孔子临终遗言)考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析
东南亚社会民间宗教中孔儒崇拜成因探析
儒学与佛教在历史发展中的融合
从孔府档案管窥明代衣冠服制
儒学中的生活智慧
儒学与宗教的关系及文庙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儒学:关于仁义的学问
儒学语境下的女性研究与女性形象的改写——以近代女性为例
儒学:关于生命的学问
元圣周公事迹小考
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分析
冠(笄)之礼的历史流变及在文庙中的应用
刍议《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孔子行迹考
学儒学会做人
对“仁”“礼”关系的一点理解——从孔子对管仲的评论看
平凡的圣人——还原孔子的本真魅力
明成化年间衍圣公的废立
曲阜鲁司寇像中的孔子形象
曲阜祭孔乐舞考略
有道、足兵、谋战、慎战——浅析孔子的兵学思想
浅析《仪礼》的现代价值
浅析《论语》的法文译本
浅析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浅谈《论语》中的政治智慧
浅谈《论语》的历史流变
浅谈中庸思想的修身功用
简述儒学在元代的传播情况
从《论语》看孔子的学习观
浅谈明万历年《孔子圣迹图》中的孔子为学事迹
孔庙研究
传统文化对于老年人的意义
从儒学碑刻看“东南学官之首”
从长春文庙科举制度展看古代科举
关于中国文庙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利用探究
广州番禺学宫与明清海上丝绸之路
吉林文庙复建白山书院之现实意义
深入整理庙学文献活化地方文脉资源——以嘉定孔庙为例
建在汶上县衙内的孔庙——思圣堂
孔府灯谜浅析
孔府建筑体现的儒家思想初探
鲁国青铜器研究综述
略论儒家思想在曲阜孔庙中的体现
民国时期天津文庙祀孔活动概述
明清时期广西书院与儒学传播之刍议
明代长泰庙学与科举成就
浅谈孔庙的社会功能及其作用——以萍乡孔庙为例
浅谈平遥文庙和超山书院(平遥中学)
浅谈曲阜孔庙的匾额
……
孔庙保护
孔庙利用
一、何为儒教
儒教亦指儒家学派,又称孔教。人们曾把孑L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一词早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蔡中郎集》卷五《司空杨公碑》)魏晋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梁书·儒林传序》:“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唐王维《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王礼尊儒教,天兵小战功。”唐朝《封氏见闻记》也把儒教单列。“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抱朴子》卷七)孔子以后不久,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墨翟曾称儒教为“道教”(《墨子·非儒下》),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中国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 L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儒者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时人们还把儒教又叫作“圣教”。“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隋书》卷四十五)。汉代由于国家统治的需要,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宗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因而,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或孑L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或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三、何为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虽然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许多人在学术上将“宗教”与“英语的Religion”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西方语言的“宗教”(如英语的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却不等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