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9572
推荐序一 只为真理求真理——为黎博士之作代序 张楚廷
推荐序二 悠悠学术事 款款师生情 周庆元
推荐序三 教学之道 守正求新 钟紫君
自 序 遇见·相知·感谢·祝愿——献给我们的张校长 黎利云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3
第二节 关键词界定 8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1
第四节 研究意义 12
第五节 研究综述 17
第六节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五I的基本内涵 24
第一节 五I的具体所指 25
第二节 从范畴看五I 40
第三节 五I中的教育目的 41
第三章 五I的理论特质 44
第一节 文化渊源上的多元性 45
第二节 内容关涉上的多维性 50
第三节 价值取向上的人本性 60
第四节 作用方式上的融合性 67
第五节 审美体验上的愉悦性 74
第四章 五I的教育价值 81
第一节 有利于丰富课程与教学理论 81
第二节 有利于发展自由教育 94
第三节 有利于建设生态课堂 99
第四节 有利于培养智慧人 105
第五章 五I的生成渊源 111
第一节 心系教育孕育五I 111
第二节 用“人哲学”奠基教育 124
第三节 五I生长于传统文化中 145
第四节 用理论创作表征生命活力 162
第六章 五I的国际比较 182
第一节 五I的借鉴与超越 183
第二节 五I的中国气派 203
第三节 各家各派互补之路 212
下篇 践行篇
第七章 张楚廷的五I实践 221
第一节 五I在被持续关注中得到发展 221
第二节 创办综合性大学的若干理由 224
第三节 全面开展课程建设 229
第四节 五I理念下的教学与演讲 253
第五节 高产优质的学术创作 286
第六节 高度的社会评价 306
第八章 吐鲁番的五I实践 311
第一节 张楚廷新疆讲五I 312
第二节 五I在吐鲁番生根发芽 315
第三节 论文或报道见证五I的教育价值 323
第四节 由教育五I走向旅游六I 325
第五节 借力五I推进吐鲁番旅游环境建设 328
第六节 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332
附录二则 353
第九章 黎利云的五I实践 383
第一节 走进小学课堂 384
第二节 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长 394
第三节 让学生也爱上五I 401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五I旅途 416
第五节 用五I开展家庭教育 419
结 语 我尝试,我存在 425
致 谢 万水千山总是情 430
后 记 一丝慰藉 437
谈到教育,就不能回避近20年来,越来越激烈地呈现的争论——发展到了现在的阶段的中国,我们的在校学生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的逻辑、技巧的灌输、训练、选拔呢,还是应追求心灵的自由、饱满与生活的更高价值的追寻?简言之,所谓“教学之道”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取向,来判定出生于1995年之后的青少年,是否得到了对他们的人生,对我们每一个家庭,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最好的教育?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回答的依据,不应该是出于我们某种良好的意愿,而是要立基于对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各种形态的不同层次的学校中,进行的“普适”性的教与学的互动的活动。所谓的“因材施教”,是在一个大体一致的取向下,分出并强化先后高低的水平而已。而决定各个时期的教育内容、评价筛选体系的教育思想,其实是教育的管理者、实践者——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围绕着他们的家庭、社会——对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要求,对人才的标准的直观的“普适”的体现。
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国和欧洲的教育,都是精英化的。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精深的系统的,作为统治社会也服务社会的精英的塑造和训练、筛选。这个过程的最终指向,就是以一种伦理的准则,形成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砥柱,而非动力。因为在产出有限的情况下,能维持社会的平稳有序,就是最核心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对诸如创造财富、探索未知等活动,都是排斥、否定的倾向。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中国由于需要协调的空间巨大,内在差异复杂,因而更突出地在伦理规范、辩证思维方面着力;而欧洲文明,由于实现广大地域的统一的难度太大,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生产的条件太差,产出极为有限,遂发展出渴望实现突破,又强调硬性的规范的思想体系。在整个农耕文明定型后,中国发展成为最发达最圆融的文明体系,而欧洲则在漫长的渴望光明的黑暗中摸索。
直到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大陆的煤铁资源禀赋实现了历史的共振,欧洲文明在之前的黑暗中的摸索,终于得到了历史的最丰厚的回报。欧洲文明迅速覆盖了远远超过中华帝国的版图的更广大的世界,并在精神上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人类,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文明沦陷的危机下,中国的先进分子,被激发出追求富强的剧烈的渴望,也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文化、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的探索。终于由简单地排斥西方,到激进地否定自己,再到摸索出两种文明的价值的内在一致性基础上的融合,不足200年的历史,可谓整个文明的心灵的“苦难的历程”。
在40年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初起时,基于对实现赶超,追求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生活富足的渴望,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取向。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了这种取向的绝对的进步性乃至于正当性。
而在中国社会由被动进入到主动驾驭全球化信息化激荡的潮流,逐步进入新世纪、新时代的背景下,就有越来越多的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意识到了只进行既有的科技成果的灌输、培训、筛选的教育取向,在这个新的时代面前的种种成就与缺陷,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新的探索和实践。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教育教育者”的事业的实践者、领导者的思考、实践的成果的阐释和总结。
明白了这样的宏观的历史脉络,我们就能够厘清本书的内容的意义所在:我们的现行的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全球最强的包括研发人员和一线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源体系。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成就的核心要素。但在今天,面对新的发展的要求,面对原创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的权重越来越大的现实,既有的、刚刚稳定发展起来的、以掌握已有的成果、追踪前沿成果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必须进行再一次的“守正求新”,在打牢知识成果的基础,确保正确的思维方向的前提下,越来越加大激发、选拔、评价受教育者对未知的,也很可能是表面上“无用”的新知的探索、学习、探讨交流,共同进步的兴趣与能力。用一个比较“俗”的说法,就是我们的既有的教育体系,在追求富强的角度,已经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在探索新知的角度,则体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可以进一步突破的空间。这个空间,也是我们进一步的追求富强的空间所在。
换言之,能不能实现中国教育的再一次的“守正求新”,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人生质量和空间,更决定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质量和空间。这是一次必须完成的“教育新长征”。而只有置身其中的管理者、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所有的主动被动地卷入的家庭,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茫然”。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当今中国,每一个人都直接间接地卷入的“思想文化大探险”。
本书的内容,就是这个大探险中的,体现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的思想和方法的阐释。这就是我们作为业者,在这个大探险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一点绵薄之力。我们以最大的至诚,付出自己的心力,既得到新知,也传播新知,更期待着激发更多更大的卓识洞见。《吾爱教学——张楚廷“五I”课程哲学的理论与践行》即将付梓,恰巧赶上张楚廷老师从教60周年纪念大会暨教育思想研讨会。期待各位的垂顾与思想的激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