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40419
1. 一套跨越了世纪的集刊,26年的坚守,只为用文字的力量守护东方文化的荣光,让世界重新了解东方。
2. 文学、哲学、美学、诗学……全方位解析东方文化内涵,讲述富有东方风韵的“故事”,表现东方智慧。
3. 丛刊收录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东方学学者们的思想精髓,他们前沿的理论、独特的观点,定能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触发新的思考。
4.《东方丛刊》创办26年来,连续出版了74辑,已成长为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读物,被众多机构收录,在国内享有良好声誉。此次继续由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共同打造,将为读者呈现学术质量高,具有原创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东方学、东方文化和文学研究的高层次、专业化学术辑刊。
5.《东方丛刊》开设有东方文化与文学、东方诗学、东方美学、比较文学、域外译丛、古典新绎、东方文库、文化传媒等常设栏目,以及学术访谈、东方笔谈、国际视野、中国-东盟文学研究、博士文库、青年论坛等各具特色的动态栏目。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东方文化光荣传统为核心鼓励新思想、新理论、新方向。是中国东方学研究者论道东方文化、畅谈前沿理论的高端平台。
《东方丛刊》2018.2(总75辑)的主要栏目有“东方论坛”“古典新绎”“媒介与传播”“东方访谈”“东方文库”。其中,涉及文学研究的文章占据了本辑《丛刊》的半壁江山:关于文学翻译的文章有郝岚的《作为“世界文学”的“东方文学”——〈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第二版中的东方选目》,王春景的《民国期间印度现代文学的翻译》;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文章有张叉的《比较文学的问题与前景——斯文德·埃里克·拉森教授访谈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文章有[泰国]谢玉冰的《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传播的过程、研究方法及其特殊性》,陈水云的《谢章铤的词学主张及其创作追求》,王永波的《元稹、白居易的郎官经历及其诗文创作》。另有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魏丽明教授主持的“非洲文学研究”。本辑还收录了关于东方美学、中华史前美学研究、媒介与传播研究等方面的文章数篇。本辑所收论文视阈广阔、角度独特、论说深入,能够展现出我国东方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刊首语
东方论坛
001 郝 岚 曲慧钰 作为“世界文学”的“东方文学”——《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第二版中的东方选目
017 侯传文 关于东方文化史分期断代问题的思考
029 黎跃进 “丝绸之路”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
045 穆宏燕 是“木偶”还是“棋子”?——从波斯文学翻译实例看文学翻译中的隐含政治性
059 [印度]狄伯杰(B. R.
Deepak) 当代印度的中国文学译介——问题与挑战
071 王春景 民国期间印度现代文学的翻译
084 张 虎“红”色帕慕克:文字、图像、博物馆
101 丁晓敏 婚约内的“意气美学”
110 张能泉 论谷崎润一郎与丰子恺的文学关联
古典新绎
122 邱江宁 周玉洁 13—14世纪西域人的东迁高潮与元代的文化走向
136 陈水云 谢章铤的词学主张及其创作追求
152 王永波 元稹、白居易的郎官经历及其诗文创作
传播与媒介
166 [泰国]谢玉冰(Charassri
Jiraphas) 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传播的过程、研究方法及其特殊性
186 蔡 熙 论《亚鲁王》史诗迁徙叙事的多维形态
202 蒋艳萍 从华文碑铭看新加坡早期华人移民的离散体验和身份认同
213 鲍远福 “语—图”关系视域中表情包的表意与传播
东方访谈
228 麦永雄 主编对谈:东方研究与学术集刊建设
234 张 叉 斯文德•埃里克•拉森 比较文学的问题与前景——斯文德•埃里克•拉森教授访谈录
东方文库
241 魏丽明 “亚非语言文学学科?非洲在哪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非洲语言文学方向的建设和发展
256 邹 芒 中华史前美学研究的新收获——从《文明前的“文明”》谈起
“丝绸之路”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
黎跃进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丝绸之路”热持续升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岛国憧憬大陆的心理因素,也有文化追溯的社会诉求,更有民族集体现实欲望的驱动。日本的“丝路文学”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有待拓展的领域,它涉及日本历代文学的各种文类,因其题材选择的独特性,在研究方法上有其特定的角度。以丝绸之路为视域探讨中日交流,必须引入“东海”的区域概念,将环东海区域做整体考察,突破“遣唐使”“遣明使”研究的传统格局,充分关注朝鲜半岛、琉球、历史上的渤海国等的中介作用;不只就中日研究中日交流,而是在世界、亚洲,至少是东亚范围来考察中日交流的问题;海上丝绸之路将丝路的东端延伸到日本,但不能因此模糊了丝路文化的中国源头本意。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丝路文学;视域
发端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从海上延伸到日本,是丝绸之路的东段。岛国日本出于对亚欧大陆腹地的憧憬,对丝绸之路有着特别的兴趣。日本人对丝绸之路的游历、考察、记录、研究、想象和创作都基于他们的精神向往或欲望驱动。考察日本与丝绸之路的种种联系,既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题中之义,也会进一步拓宽视野,获得新的启示。
一、日本的“丝绸之路”热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意外发现,引来了一批批外国探险队对“丝绸之路”的考察,来到中国西北掠物盗宝,也激发了国内外学界对敦煌艺术和整个“丝绸之路”的研究不断深入。日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也是从盗宝开始的。20世纪初日本净土宗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组织了三次探险考察,先后有大谷光瑞、渡边哲雄、崛贤雄、橘瑞超、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等在吐鲁番、库车、尼雅、楼兰、敦煌等丝路重镇和佛教文化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收集、盗掘了大量文物。大谷探险队先后出版了《西域考古图谱》(1915)、《新西域记》(1937)、《西域文化史研究》(6卷)。
20世纪上半期日本学术界的丝绸之路研究,以东京学派的白鸟库吉、桑原骘藏、藤田丰八、羽田亨、石田干之助等人在“东洋学”的研究领域内取得实绩,形成了日本学界研究丝绸之路的独特视角和文化价值观,从而使丝绸之路研究成为日本东洋史研究的热点,如:白鸟库吉的《西域史研究》,桑原骘藏的《东洋文明史论丛》,藤田丰八的《东西交涉史之研究》,羽田亨的《西域文化史》,石田干之助的《支那文化与西洋文化的交流》,小林高四郎的《东西文化之交流》,松田寿男的《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中亚史》等都是代表性的成果。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出现考察研究“丝绸之路”热,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组织丝路考察团,很多学者、作家、画家、摄影师,甚至普通平民不断来到西域、中亚、印度等地旅行,撰写出版大量丝绸之路的游记、影集、画集和研究著作。60年代三杉隆敏在日本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自此对丝绸之路展开立体的研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极力论证丝绸之路西起地中海,早在唐代西域文化就传到了日本,因而“丝绸之路”的东方终点不是西安,而是日本。
尤其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大批的日本旅游者来中国观光,其中深入中国大西北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旅游者当中,有不少专业人员,他们利用与中国合作出版或合作拍片,收集了许多他们难以得到的资料。如自1980年4月至1981年3月,日本电视台把中日合拍的电视连续片《丝绸之路》在日本整整播放了一年之久,受到日本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70年代相关学术著作有:长泽和俊的《东西文化之交流——新丝绸之路论》《楼兰》《丝绸之路——过去与现在》《丝绸之路的终点站——赴正仓院之路》《丝绸之路文化史》《丝绸之路史》《罗布泊考》《鄯善王国与佉卢文书》《楼兰王国史研究序说》《唐代敦煌》《丝绸之路史研究》、榎一雄的《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谈起》、伊藤义教的《祆教研究》、山崎元的《阿输迦王传说研究》、山边知行的《丝绸之路的染织品》、前岛信次等人的《我的丝绸之路》、森丰的《丝绸之路史考察》(11卷)、林良一的《波斯遗宝》(3卷)、间野英二的《中亚细亚的历史》《中亚细亚与丝绸之路》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丝绸之路”热持续升温,出版了不少有关研究“丝绸之路”和“敦煌学”的图书、画册等,在许多书店设有专柜,从史学高度,全面地阐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为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古道,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经商的大动脉,是汇合东西方文明的母胎;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中亚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亚洲内陆各民族“共存共荣”之路,将丝绸之路研究当作整个东方学的立足点。这阶段出版了许多大型资料集、专题研究系列著作。《历史公论》、《东亚文化》、《朝日画报》、《每日画报》、《世界画报》、《语言》和《探索》等杂志,还出了丝绸之路的特辑。为了系统深入研究丝绸之路,日本还创办了《丝绸之路》学术月刊和《丝绸之路事典》。如日本大东出版社自1980年5月出版的一套《讲座·敦煌》,13卷于1982年5月出齐,这套书汇集了自20世纪以来,日本老一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各相关专业研究者的新见解,科学地阐述了敦煌绚丽的文化。该丛书敦煌学研究,纳入了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日本东洋文库1981年出版的一套《斯坦因搜集西藏语文全目录》(5卷),讲谈社自1982年3月出版的一套《西域美术》全3卷,都是质量很高的精品。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除对陆地丝绸之路研究更加深入之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异军突起,体现了作为海岛国家的“自我意识”。重要的著作有辛岛升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泉州到伊斯坦布尔》(2000),尾本惠、滨下武志、村井吉敬、家岛彦一合著的六卷本《海洋亚洲》(2000—2001),弘末雅士的《东南亚的港市世界——地域社会的形成与世界秩序》(2004),上田信的《海洋与帝国——明清时代》(2005),“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编著的《东亚中世海道——海商·港·沉没船》(2005),三杉隆敏的《调查海上丝绸之路辞典》(2006),矢延洋泰的《海上十字路的交流志》(2006),家岛彦一的《海域的历史:连接印度洋与地中海的交流史》(2006),四日市康博主编的《透物见史——蒙古宋元时代亚洲与日本的海上交流》(2008),弓场纪知的《青花之道——中国陶瓷器告诉我们的东西交流》(2008),松浦章的《海域世界的环境与文化》(2011)等。有学者指出,与其说丝绸之路是“线”,不如将之理解为“面”更为合适,海上丝绸之路与沙漠之路、草原之路,共同构成一个覆盖欧亚的交通网络。
日本的丝绸之路研究的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敦煌学”,有一句流布甚广的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在整个20世纪,日本在敦煌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其突出成就是将敦煌学的研究,从经史子集及文学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社会历史的研究,在法制史、宗教史、经济史、民族史等方面均有不俗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也影响到了对魏晋、隋唐史的研究。至今为止,在这些研究领域,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研究深度,可与日本相比。80年代编纂出版的《讲座敦煌》,汇集了敦煌的自然、历史、社会、道教、佛教、禅宗、汉文文献、胡语文献、文学文献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说过: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这代表了很多日本民众对敦煌的认知。在日本,经常会举办关于敦煌文物和文献的展览。各类文学艺术样式,也常以敦煌为主题。比较著名的有井上靖长篇小说《敦煌》和同名电影,日本舞蹈家花柳千代的舞剧《大敦煌》等。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14ZDB083)的阶段性成果。
* 黎跃进,湖南资兴人,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