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411932
章 射禮概覽 ………………………………………………… 16
節 射禮之性質及禮類歸屬 ……………………………… 16
第二節 射禮之意藴與特質 …………………………………… 31
第三節 射禮之核心人員——射耦 …………………………… 39
第四節 射禮之前奏 …………………………………………… 55
第二章 射類考 …………………………………………………… 69
引言 ……………………………………………………………… 69
節 大射 …………………………………………………… 76
第二節 賓射 …………………………………………………… 104
第三節 燕射 …………………………………………………… 109
第四節 鄉射 …………………………………………………… 112
第三章 射儀考 …………………………………………………… 129
引言 ……………………………………………………………… 129
節 鄉射禮儀程儀節考述之一[Ⅰ、前奏——鄉射準備] … 143
第二節 鄉射禮儀程儀節考述之二[Ⅱ、副禮——鄉飲前段] … 150
第三節 鄉射禮儀程儀節考述之三[Ⅲ、正禮——三番射] …… 174
第四節 鄉射禮儀程儀節考述之四[Ⅳ、副禮——鄉飲後段] … 203
第五節 鄉射禮儀程儀節考述之五[Ⅴ、尾聲——鄉射結束] … 211
第四章 射器考 …………………………………………………… 214
引言 ……………………………………………………………… 214
節 射器綜考 ……………………………………………… 217
第二節 射侯考 ………………………………………………… 240
第五章 射樂考 …………………………………………………… 267
引言 ……………………………………………………………… 267
節 樂器考 ………………………………………………… 271
第二節 樂懸考 ………………………………………………… 280
第三節 正歌考 ………………………………………………… 319
第四節 射節考 ………………………………………………… 347
結 語 ……………………………………………………………… 367
附録Ⅰ 射禮術語拾零 …………………………………………… 372
附録Ⅱ 射器圖彙覽 ……………………………………………… 396
主要參考文獻 ……………………………………………………… 398
一、古代典籍 …………………………………………………… 398
二、近現代著作 ………………………………………………… 408
三、期刊論文 …………………………………………………… 413
四、博碩論文 …………………………………………………… 417
後 記 ……………………………………………………………… 419
大概十幾年前,楊傑隨母親參加職稱古漢語輔導,那時還是南京一中
的高中生,剛剛參加高考,向我咨詢填報志願之事,後以優秀成績録取到南
京師大文科基地班。因熱衷古代典籍,時來旁聽古典文獻專業課程,畢業時
保送到古典文獻專業讀碩士,師從王鍔老師。王鍔老師主攻三禮學,與我合
作整理秦蕙田的《五禮通考》。楊傑碩士階段即重點攻讀“三禮”,對射禮
尤爲關注。後師從我讀博,建議將研究進一步擴大加深,論題曾列入南京師
大優博論文培育計劃,於是有此研究專著問世。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其緣由大致有三。其一,禮儀起源很早,
綿延不斷。禮樂文明,發源于宗周,有“周公制禮”之説。時至今日,很多
禮儀仍在施行。其二,禮制繁多,巨細無遺。吉、凶、軍、賓、嘉,大類爲五;冠、
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細分爲九;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
千”,上至天子,下至士人,無不踐行。其三,禮典豐富,包涵萬象。十三經中,
禮居其三,謂之“三禮”。十四經中,禮居其四。清代秦蕙田《五禮通考》,
凡爲門類七十有五。以樂律、算術、天文、地理,無不載入其中。由此可見,
研究經學離不開禮學。
射禮是衆多禮儀中的一種, 《儀禮》十七篇中有《鄉射禮》和《大射儀》
兩篇, 《鄉飲酒》篇中也有射禮的記載, 《禮記》四十九篇中有《投壺》和《射
義》兩篇。 《射義》中説:“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
必先行鄉飲酒之禮。”射禮“可以觀德行”, “所以觀盛德”, “射中則得爲
諸侯”等等,都説明射禮是一項重要的禮儀,不衹是一種簡單的競技比賽,
還涉及軍事、交往、尊賢、修身等方面,其意義之重要,儀節之複雜,器物之繁
多,場面之盛大,皆非其他禮儀可比,而超出今日射箭比賽爲奪金牌遠矣。
楊傑此書,基於“三禮”暨“十三經”等基本文獻,採擷歷代禮學研究
成果,在經學的視域下,融合現代科學的理念,對先秦射禮進行了深入、系
統、細緻的研究,試圖構建起一個基於“三禮”文獻的邏輯合理、層次清晰
的先秦射禮研究體系。全文分五大板塊,各具特點:部分從禮類係屬、
意藴特質、核心人員和相關禮典等角度,對射禮進行概覽性描述和考察;第
二部分從内涵、分類分等、稱名之由、行禮時間與場所等角度,對射禮的諸種
類别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論述;第三部分以鄉射爲例,對射禮的具體行禮
過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明確了“禮典”和“儀節”兩個概念的來源和指向,
並通過引入“儀程”這一概念規範和完善了禮儀考述中的術語使用;第四
部分從形制、功用、稱名、禮義、位置和等差等方面,對射禮中使用的獨特禮
器——射器進行考察,闡明了禮器考釋的重要意義,明確了射器的内涵與
外延,探討了射器考釋所當依據的材料和方法;第五部分從樂器、樂懸、正
歌、射節四個方面,對射禮中的用樂進行深入考察,將射禮所用十餘種樂器
納入“八音”分類體系,對其形制、特徵、擺放和稱名等進行考釋,從用器制
度、擺列制度和常懸暫懸制度對樂懸通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詳細辨析了不
同種類、級别射禮所用樂懸狀況等。細讀全書,可以體會出宏觀角度的審視
和微觀個案的探究,可謂有點有面,有重點的把握,有難點的突破,有分歧點
的評析,有空白點的填補。讀者閲讀此書,必能對古代射禮有比較全面和深
入的瞭解,一本著作能起到這樣的效果,也就不枉作者所費的心力了。
猶憶當年士復師爲人作序,幾乎是有求必應,據我所知,僅臨終之年有
一本書因書名過大而未寫序。曾問先生何以如此,先生答我“學者如牛毛,
成者如麟角,學術當鼓勵更多的人去做”。體會先生此言,寫序當然重在鼓
勵,但鼓勵不應該僅僅是褒揚,也可以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催人奮進。如今禮
學研究,雖説不是絶學,有時甚至顯得熱火朝天,然而人數仍然較少,且專家
雖有,通人難得。禮學之存亡繼絶,依然任重而道遠。對楊傑而言,鼓勵也好,
要求也罷,自當感悟之。
方向東
二○一八年十一月於南京龍江白雲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