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6909654
无论置身哪个时代,在命运的翻云覆雨中,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而活着就是一种信仰,在黑暗里向着光明,如同向死而生。
对存在方向的寻找,不独属于知识分子,它属于城市乡村所有人群,属于这个世界生活在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它是一种存在感,来自生命的原动力,如同一棵树向往天空,一条河向往大海。《秉德女人》,是对那些在黑暗中不停地寻找出口和存在方向的生命的致敬。
秉德女人虽有着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却是一个集合了许多女性命运遭际的又一个生命。她引领作者携带着心灵之光,完成了一次黑暗中超拔自我的写作。这个虽然深处命运的泥淖却始终不保持着挺拔风姿的女性,穿越了迷蒙的历史,将一个个生命一寸寸照亮。诚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活着,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信仰。
她,出生于19世纪末辽南小镇一个优渥且开明的书香家庭,尚未出嫁的她在丹麦传教士儿子的感召下用绸缎刺绣世界地图,梦想着有朝一日去扬帆远航,却意外地被匪胡子掳走,原本一手难得的人生好牌,就此被突来的命运黑手彻底打烂,似乎仅剩下“遭遇”:遭遇与几个男人的情感纠葛,遭遇亲人的生离死别,遭遇贫困的淫威逼迫,遭遇憧憬的迷茫破灭……一桩桩撕裂身心的苦难犹如无边的黑暗,她却依靠本能向上的生命力,在黑暗的缝隙中倔强地活着并奋力寻找光亮,直到自己化作一抹星光。
序 言
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创作谈
存在感
仰望星空
这部小说创作于2008年,如今算来,已经十年了。十年前,是什么样的灵感,让我有了书写近百年家族故事的冲动,如今已经忘记。由于童年在大家庭复杂的亲情关系里长大,身心总是敏感于当下,由于历史知识在我少年、青年时期严重缺课,写作以来,我很少将笔触伸到历史深处。在一些文章里,我曾多次谈到,因为受成长环境影响,长久以来我只关心心灵瞬间的历史,而对波澜壮阔的、“大写时间”的历史天然排斥。如果把写作比作耕地,我是一个只适于在“现实”里耕耘的农夫,当我把现实当成逃避历史的“避难所”,在大写的历史里耕耘的勇气根本不属于我。然而此刻,责任编辑发来《秉德女人》的编辑版,让我处理她发现的问题,我确切地知道,十年前,我真就有过这样的勇气!我不但在一部三十几万字的作品里,书写了一个从小镇滑落到乡村的女人挣扎在近百年里的心灵历史,还书写了由她繁衍的一个家族在国家百年政治变迁中的命运历史……
重温当年的创作札记,不难发现,勇气正缘自我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缘自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家族亲人对我童年的影响。事实证明,不管你多么不情愿凿开历史,血源的追溯都在劫难逃!尤其随着长辈的故去,家族的来历越来越成为一个谜……只不过,当我在追溯中与故去的奶奶、爷爷相遇,与父亲、母亲,大爷、大娘,叔叔、婶婶相遇,一个我从不曾认识的陌生女人向我走来。她通过身体认识世界,她在有限的土壤中倔强地生根,她遭受一次次风雨摧折,生命力从不枯竭,她深陷现实的沟壑中,却一直在仰望星空……
赫尔曼·布洛赫曾直言:小说的道德是认知;一部不去发现一点在此之前存在中未知部分的小说是不道德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创作中提供了新的认知,我只知道,《秉德女人》里,虽有我记忆中奶奶的形象,父亲、母亲,叔叔、婶婶的形象,有影响了我过去、现在,乃至于未来的家族精神的形象,却绝不仅止于此!她包含了我个体生命一路从童年走来的所有体验、经验、看法和想象……
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如同我们每一天里的创造。
2011年暑假,因为儿子在上海读大学,我和丈夫决定休假去上海会儿子一起旅游。出发那天,刚到机场得知飞机晚点,为了打发时间,过了安检,我和丈夫一起走进机场书店。我们在书店里待了很久,我们一本一本浏览,感兴趣的,还要翻开来阅读,后,实在太累了,脚后跟都有些酸了,就决定撤离,可是,就在我们一起撤离时,丈夫的裤脚剐到了书架,当他轻轻抖动,一摞书哗啦一下摊到地上,和他一起俯身去捡,却意外发现,是《秉德女人》!
当时,我和丈夫惊讶不已,我们互相对视,久久地说不出话。我们说不出话,却又分明觉得彼此的目光里有话:《秉德女人》希望我们看到她!她拽住裤脚,是想告诉我们,她在这儿呐!
你用生命创作了作品,作品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为此,借这次再版的机会,我想告诉打开这本书的读者,秉德女人,她在这儿呐!
以此为序。
2018年12月6日
创作谈
存在感
五叔是五十年代考到沈阳鲁迅美院的高才生,毕业后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工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要五叔从外面回来,当天晚上大家必聚到一起开会,听五叔讲话。五叔是公家人,是国家的人,他讲的事都是发生在遥远的外面的国家的事,什么中苏关系、中日关系,什么颗原子弹、氢弹、卫星……那样的时刻真是美妙无比,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五叔的脸上,每个人的脸都微微涨红,仿佛五叔的话是从国家这个粗血管里流出的血,一点点渗进了家里每一个人的神经……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还有一种会让我难忘,那是生产队里召开的学毛选大会。那是“文革”初期,每到晚上,我都要在房后小树林里等待老队长的哨声,他哨声一响,我便撒丫子往家跑。那时父亲已经双目失明,他去开会需要我牵着他的手。父亲在那样的会上非常激动,抱着我听队长在上边念报纸讲话,下颏的胡须往往不住地抖动,身子一颤一颤,就像有什么东西正通过队长的话语传进父亲的身体……多年之后,我因为写作从乡村走出,在县城文化馆工作,有两年还阴差阳错地做了县文化局的副局长,变成了公家人,每周末回到乡下的晚上,父亲和三个哥嫂必定自动向我围来,像当年全家人围住五叔一样。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五叔的角色,讲我所能知道的那一点点外面的事、国家的事。那时我已恋爱,回乡下必带男朋友,几次之后,男朋友因为不能在更多的时间里和我亲密,再也不跟我去了。然而我从没因此而修改日程,因为我看到了父亲和哥哥脸上的光……又是一些年之后,因为写作,我散漫的内心经历了由对秩序的渴望到对秩序的排斥,以及到对无秩序的自由精神的强烈向往,我毅然辞掉文化局的工作,从县城调到大连,又在不断写作的努力中有机会做了专业作家。专业作家意味着再也不用上班,再也不必开一些无聊的会,能拥有这样的自由,对我来说相当不易,可是没有人知道,当我家庭妇女一样成天坐在家里,再也不能经常出去开会,我的哥哥们是多么失落!偶尔的,我外出采风被哥哥们知道,他们会赶紧打来电话,兴冲冲地问:“怎么出去啦?开会么?”每当这时,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仿佛做了亏心事。
2005年的一个下午,我带着当时89岁的老母亲去移动通信公司交电话费,面对站在柜台里的服务员排队等待办理业务的时候,坐在身边的老母亲不无遗憾地说:“你这辈子是不是再也不能像那些闺女那样干公家的活儿了?”我一时热泪盈眶,似乎终于明白,在不在公家里,是不是和遥远的国家有联系,只是人的一种存在感,是孤独的个体生命的本能需求,这种需求,不独属于知识分子,它属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包括秉德女人!就像一棵树总要参向天空,一条河总要流向大海。
章
秉德女人次被曹宇环压在身子底下那会儿,秉德抱着孩子就站在自家草房屋外。屋子没有窗户,泥墙一直到顶,隔着泥墙,秉德疯狗一样发出愤怒的喘息。起初,屋子里的秉德女人癫狂得像只疯狗,因为她并不知道身上的男人是别的男人,秉德半个月二十天才回来一回,每回都是深更半夜,她总是在癫狂地抓他咬他发泄一通对他的怨恨之后,再无声无息地顺从。可这回,她疯狗一样的发泄不等进行一半,就听见门外传来另一只疯狗呼呼的喘息声,夹杂着孩子的哭声。秉德女人本能地向外挣脱,一撮硬撅撅的胡楂儿扎疼了她的腮帮,接着,一个铜声铜气的声音热咕隆咚地冲进她的耳膜:“不害怕,孩子秉德抱在外面呢。现在,你是我的!我的!你早就该是我的,青堆子湾曹大公子曹宇环的。”
愣怔片刻,秉德女人立即就软了,像散在地上的一摊稀粥,任对方怎么揉搓都没有反应。曹宇环焦急之下,一颠一颠地蹾着身子喊着粗话,恨不能把所有的器官都变成勺子,去舀这地上的稀粥。
击垮秉德女人的,不是眼看着把老婆让出去的她的混蛋男人秉德,也不是明目张胆霸占别人女人的混蛋曹宇环,而是“青堆子湾”四个字,那是她的娘家,她已经三年没回了!三年前,她是青堆子湾有名的大小姐!命运一步之差走了岔道,让她鬼使神差做了穷胡子秉德的女人。“青堆子湾”四个字,可以说剜了她的心抽了她的筋,以至于第二天早上,饥饿的孩子从炕沿爬到地上,去舔泥地上的唾沫,她都没能爬起来阻止。
胡子头儿曹宇环说得没错,王乃容大小姐和曹大公子曹宇环是有过姻缘的。曹宇环的爹是青堆子湾一代有名的有钱人,有房有地有买卖,大号曹掌柜的,为了让其后代不仅有房有地,还要有学问,他早就瞄上了一早一晚在渔市街扇扇子的王先生。王先生的女儿刚刚生下两个月,曹掌柜就搬出青堆子湾有名的金铁嘴到家里送彩礼。说媒的和送彩礼的一起到达,怎么说都有些不讲礼数了,可一贯识书达理、文绉绉的王先生不但不生气,尖下巴反而乐得圆了底边儿,看着炕头襁褓里踢跶腿的女儿呵呵笑着说:“王乃容大小姐有福了。”
谁知,这个比王乃容大八岁的曹掌柜的儿子,是个小反上,恐吓他爹,要是逼他念书他就去死,坚决不上学堂。十四岁那年,还在安东街看中一个锡匠女儿,非要他爹把她娶回家里。曹掌柜拧不过儿子,让自己在青堆子湾一带大丢了脸面,同时也让王先生大丢了脸面,王先生发誓决不再和有钱无信的人家联姻,可倒好,几年之后,曹家从青堆子湾搬走,他王家大小姐出落成大姑娘,每天穿过渔市街到绸缎庄学刺绣,让秉德这个打家劫舍的二胡子撞了大运。他躲避追捕时,冲进绸缎庄后边的绣坊,慌忙中将正在埋头刺绣的王乃容一起裹到绣布里,被一股少女身上的香气蛊惑,还不待追捕的马蹄声走远,就把王乃容生生扶上大马拉回乡下,把她睡成了秉德女人。
秉德喝多了酒,在草林岗胡子窝咋咋呼呼讲自己如何有艳福,一个穷胡子如何娶了青堆子湾有名的大小姐,结果,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当了胡子头儿的曹宇环耳朵里,有一天,曹宇环在山林里找到了秉德,非要他带他回家一趟。
秉德女人用了三天时间,才在一袋儿地瓜的支持下,一点点恢复了元气。她不知道地瓜是秉德抢回来的还是曹宇环拿来的,那天秉德把孩子撂下被曹宇环揪走时,连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吃饱了地瓜,奶头上有了哄孩子的奶水,秉德女人眼睛里就有了水汪汪的泪水,在秋天透明的日光下,泪水和奶水就像钻石上的星星,闪闪烁烁。要是后边的日子里不发生别的事情,她此生也许就只是一个奶水和着泪水,在家里地里埋里埋汰侍弄日子的野女人了。可是老天有时像一个总想捉弄奶头的孩子,它捉弄了她。这个日子,男人秉德再一次回来了,他很少白天回来,他不管什么时候回来,都是风风火火粗手粗脚,身子里像装了头骡子,可这次,他轻手轻脚小心翼翼,轻轻从马背上取下一个奇怪的纸箱,又轻轻把它放到坑洼不平的草屋里。正等他撕开纸箱封条,他却一转身撕开了她的衣服,把她拖死狗似的拖到炕上。等他泄出牲畜一样粗野的力气和乌七八糟的谩骂,将一口唾沫恶狠狠地吐到地上后,那个被牛皮纸裹着的物体就静悄悄地,带着一种讥笑的表情横在她的眼前了。
这个讥笑秉德女人的物体不是别的,是一架梳妆台,上边有一个一尺见方的镜子,深棕色的木框儿,下面有两个带着铜环拉手的抽屉。见到梳妆台,秉德女人的锁子骨抖了一下,这是这年头青堆子湾有钱人家时兴的陪嫁,她的母亲就有。这显然不是秉德买的,像他这种一小儿就没吃没穿,差不多和鸡鸭一块儿长大的乡下大老粗,永远不会知道女人还会需要这等东西,而另一个男人却了解她的需要。想到这一节,就像在那个男人身下听到“青堆子湾”四个字一样,秉德女人立即被一股暖流弄成一摊稀粥。她努力去回忆那男人的模样,可那天夜色太黑,她什么都没看清。她没看清那男人的模样,那男人却让她看清了自己的模样,秉德女人映在镜子里的样子简直就是个魔鬼,牛奶一样鲜嫩的肌肤早已不见,刺刺拉拉的头发像屋檐下的雀窝。她已经有三年没照镜子了,青堆子湾有派头的大小姐就是这副模样,她根本不敢相信。
那个下晌,在彻底否定了镜子里的人是那个名叫王乃容的大小姐之后,在一种本能的不甘的驱使下,她拖着有气无力的身子,烧了一锅水,站在堂屋,把饭盆当脸盆,浑身上下好一个淋洗。她在清洗自己时,完全忘了身在何处,看着孩子泥鳅一样玩耍着被她溅在泥地上的水,仿佛看一个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小兽。洗干身子擦干头,从炕头手巾杆上拽下一块绸布裹住身体,趴到炕上,秉德女人昏天黑地地大哭了一场。
秉德女人嫁秉德时,除了手上的戒子,这块绸布是她的嫁妆。它五尺长四尺宽,淡蓝颜色,它在她的肩上随风飘动,就像青堆子湾南边大海里的水,一涌一涌随波逐浪。那是一块绣品,她到绸缎庄学刺绣,绣的就是这块绸布。王乃容本不喜欢刺绣,那细针一经捏在指尖就指纹冒汗,在爹妈逼她很小就学针线活儿时,更多的时候,她偷偷跑出来到渔市街的店铺里闲逛,到渔市码头的吊桥上远眺大海。她有一双街上女人没有的从没包裹过的大脚,甩着这双大脚板子在渔市街扑腾,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糖果店的玄奶奶有她永远吃不完的软糖,周大饼子店里的周大叔把枣花儿饼子当成她未来的小女婿赠送她,嘎巴嘎巴嚼小枣儿就成了她开心的事。而中街杂货铺里,有一个比她大三岁的金枝姐姐会编六股辫子,把六股辫子网进簪网,用银制簪锥高高别在脑后,一朵蜡梅盛开在头顶,便要多展耀有多展耀了。王乃容放弃好玩的事儿,宁愿让指尖冒汗学刺绣,都因为她父亲和两个丹麦传教士做了朋友。
这两个传教士是父子俩,街上人叫他们大麦小麦,他们白润细腻的皮肤,确实就像吃多了麦子中精华的养分。做父亲的人高马大,一脸络腮胡子,高高的鼻梁就像渔市码头上的吊桥,做儿子的鼻梁倒不高,可那一双蓝幽幽的眼睛,与雨后海滩上的蟹子洞毫无二致。街上人路遇他们,往往老远就躲开,唯有她的父亲主动亲近,不但亲近,还动辄把他们领到家里。他们会说流利的中国话,只不过听起来嘴里像含了鱼丸一样别别扭扭。一段时间以来,她家正屋的八仙桌上,时不时就举行“鱼丸”宴。王乃容倒并不讨厌这两个外国人,尤其那个差不多和她同龄的小麦,他羞怯的目光很像一个女孩儿,两个大人海阔天空时,他蟹子洞一样的蓝眼睛就静静地望着窗外。可有一天,他让她看到了一个连教书匠父亲都没看到过的东西——一张世界地图。那是一个秋凉的下午,在两个父亲讲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时,他把她引到渔市码头吊桥下边,从衣兜里掏出一张带有地图的硬纸抻开给她看。他说他叫艾迪,他在图上指给她看他们的国家,和他们远道而来的路线。他说他们坐大船在那片蓝蓝的大海上航行两个多月,途中停靠的码头就有几十个。这个下午,凉风阵阵的码头就这样成了她永远的忧伤。轮船和航行,跟王乃容本是有些渊源的,她家由祖上的富贵人家变成如今靠教书维生的一般有钱人家,就是害在远行的船上。她的太爷拥有青堆子湾半个码头时,为了宠幸爱读书的小老婆,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交给一个在青堆子湾停靠的船老大,可一年过去,那艘船音讯杳无,第二年,太爷又把书单交给另一条船的船老大,想不到第三年,两艘船在同一时间靠岸,同时送来了书卷。为了支付两份书钱,她的太爷卖掉一半家产。这个故事,王先生在儿女面前之所以只字不提,也许是不想触动祖宗的伤痛。可当“大海”“航船”“远方”这样的字眼儿次在王乃容的世界出现,就像在洞穴中打开一道天窗,那光立即就吸引了她。
在此之前,王乃容从父亲教给弟弟的《三字经》里知道地球很大,是圆的,“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却从不知道这圆的地球上有那么多水,通过水,可以到达那么多国家。尤其不知道青堆子湾的水就通着那些国家。在她父亲给她规划的人生里,除了识几个字,好好做针线活儿,嫁个好人家生儿育女,从没有什么大船、大海,从没有千里迢迢的风景。她父亲指给她的风景,就是那双大脚板子。她父亲不让女儿裹脚,是听了大麦的话,大麦说,将一个孩童的脚生生裹住,是中国传统礼俗中违背人性道德的,他就一天天看住她母亲,坚决不让她把裹脚布缠到女儿脚上。大麦说,女人在西方跟男人拥有同样的自由,做父亲的除了给予,没有任何剥夺她天性的权利,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整日扑腾着大脚板子的女儿放逐到大街上。
那一天,给她地图看的艾迪告诉她,在大海上,他看到了那么多好看的风景,一丈多高的海浪,成群结队的鸥鸟,差不多和船一样大的鲸鱼,比海盗的眼睛还要明亮的天上的星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海盗,海盗的眼睛为什么明亮,可摸着怦怦直跳的心窝发了会儿呆又看了看辽阔的海面后,王乃容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依目测的比例,用苇秸当笔,复制了这张地图,并在地图空白部分,升上了无数颗小小的星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