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963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连玉明教授是北京奥运功能区发展规划首席规划师,北京奥运中心区环境建设总规划师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奥运医疗卫生保障工作顾问。他也是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首席战略顾问。2018年他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建设中国(雄安)自由贸易港”提案,受到中央领导和京津冀三地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要批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九大开启新时代,京津冀引领新未来”为主题的论坛发言为主体。其中的三个分论坛分别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雄安新区:未来之城与创新之路”“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与京津冀*城市群”。来自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200余人以及20多家媒体参加了本届年会。本书是本届年会论文集,收录了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在本届年会上的演讲内容,供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目 录
章 京津冀引领新未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 / 文 魁 2
以可持续城市理念建设雄安新区 / 赵 弘 8
长城旅游发展之文化敬畏 / 董耀会 20
雄安新区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 / 李军凯 26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
展 / 连玉明 37
第二章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
借力城市品牌,建设文化中心——加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
中心建设的可能性路径 / 刘新鑫 46
新一轮京张文化协同发展 / 张贵祥 陈润羊 60
京津冀协同下的长城文化经济廊道 / 彭运辉 74
京津冀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探讨 / 白翠玲 84
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李 霞 92
基于长城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京津冀
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 窦 群
五彩长城及其“五共”机制构建 / 李金英 苗泽华 赵现锋 115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京津冀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面临困境
与思路研究 / 楚文杰 127
以长城文化带为纽带促进京津冀区域“多维链状”协同发
展 / 王丽锟 139
我国长城保护政策现状与问题研究 / 刘明霞 韩广义 147
长城文脉与京承长城民族文化走廊建设 / 毕国忠 155
关于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强长城保护的研究 /
刘 娜 164
认知与信仰——关于长城文化属性的思考 / 周彩伶 173
密云长城的特点、保护与发展 / 陈奉生 181
怀柔长城文化的认知与思考 / 于书文 185
浅谈长城保护利用的三种主要模式 / 杨广文 198
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给延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范学新 203
北京门头沟区长城调研报告 / 顾大勇 211
第三章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与创新之路
雄安新区创新建设生态城的思考 / 朱晓青 228
争取雄安新区地方立法权之必要性及对策 / 杨福忠 236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下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研究 /
严文杰 243
雄安新区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研究 /
关注“政策间隙期”雄安新区居民社会心态 /
彭宗超 曹 峰 265
基于CTI 理论框架的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
张 贵 279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个战略维度——兼论雄安新区的战略
谋定 / 梁建洪 287
发挥天津优势推动天津与雄安新区协同发展 / 王 刚 293
从雄安新区产业定位看京津冀产业发展与协同 / 吕 波 299
第四章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及未来思考 / 阎东彬 306
加速京津冀城市群的中等城市建设 / 蔡玉胜 319
区域中心城市崛起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 郭晓杰 327
京津冀地区银行业的区域差异与协同发展 / 宋芳秀 336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研究 / 李珊珊 351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综述 / 张 国 362
文化软实力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研究 /
刘 波 臧学英 376
谈京津冀如何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 周剑良 384
附录一 389
附录二 391
附录三 39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 / 文 魁 2
以可持续城市理念建设雄安新区 / 赵 弘 8
长城旅游发展之文化敬畏 / 董耀会 20
雄安新区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 / 李军凯 26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
展 / 连玉明 37
第二章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长城文化保护利用
借力城市品牌,建设文化中心——加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
中心建设的可能性路径 / 刘新鑫 46
新一轮京张文化协同发展 / 张贵祥 陈润羊 60
京津冀协同下的长城文化经济廊道 / 彭运辉 74
京津冀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探讨 / 白翠玲 84
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李 霞 92
基于长城等垄断性旅游资源的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京津冀
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 窦 群
五彩长城及其“五共”机制构建 / 李金英 苗泽华 赵现锋 115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京津冀长城文化带保护利用面临困境
与思路研究 / 楚文杰 127
以长城文化带为纽带促进京津冀区域“多维链状”协同发
展 / 王丽锟 139
我国长城保护政策现状与问题研究 / 刘明霞 韩广义 147
长城文脉与京承长城民族文化走廊建设 / 毕国忠 155
关于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强长城保护的研究 /
刘 娜 164
认知与信仰——关于长城文化属性的思考 / 周彩伶 173
密云长城的特点、保护与发展 / 陈奉生 181
怀柔长城文化的认知与思考 / 于书文 185
浅谈长城保护利用的三种主要模式 / 杨广文 198
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给延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范学新 203
北京门头沟区长城调研报告 / 顾大勇 211
第三章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与创新之路
雄安新区创新建设生态城的思考 / 朱晓青 228
争取雄安新区地方立法权之必要性及对策 / 杨福忠 236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下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研究 /
严文杰 243
雄安新区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研究 /
关注“政策间隙期”雄安新区居民社会心态 /
彭宗超 曹 峰 265
基于CTI 理论框架的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
张 贵 279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个战略维度——兼论雄安新区的战略
谋定 / 梁建洪 287
发挥天津优势推动天津与雄安新区协同发展 / 王 刚 293
从雄安新区产业定位看京津冀产业发展与协同 / 吕 波 299
第四章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
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及未来思考 / 阎东彬 306
加速京津冀城市群的中等城市建设 / 蔡玉胜 319
区域中心城市崛起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 郭晓杰 327
京津冀地区银行业的区域差异与协同发展 / 宋芳秀 336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研究 / 李珊珊 351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综述 / 张 国 362
文化软实力与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研究 /
刘 波 臧学英 376
谈京津冀如何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 周剑良 384
附录一 389
附录二 391
附录三 392
媒体评论
作为北京市知名的城市问题专家,连玉明率先公开提出了设立中央政务区的构想。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在线试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
文 魁
【摘 要】本文先阐明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然后进一步分析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价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京津冀城市群、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
鼻子”,据此提出了北京城市的三大任务。
我们一直呼吁“顶层设计”,如今,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已经做出战略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已经先后发布。应该说,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就应该是“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规划和目标。
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首要任务是看懂蓝图,找到自己和总体蓝图对接的方位,正确把握自己承担的使命和蓝图的战略意图。
一、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谋划。包括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也包括基本矛盾和后边新征程的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里一共分为十三部分,现代经济体系为第五部分。
第二,现代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经济的概括。中国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是运用了汉语的特点,在英语中制度、体系、体制都是system,但是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理解,分离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动摇,改革的是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是从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九大报告中在谈到经
济发展的时候,提出了“现代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这是在“经济制
度”“经济体制”之后又一次新的概括。关于这个概括的内涵,给我们留下了
理论界发展的空间,其中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两句很重要的话:一是跨越关口
的迫切要求,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经济学界,这是需要深入研
究的概念。
第三,十九大报告中现代经济体系的总体框架,除了总方针还讲了六个问题,分别是质量着力点、创新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放新格局。其中质量着力点是强调质量,核心是强调中国已经由强调高速的经济增长转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第四,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资源地区转型发展、边疆发展、陆海统筹,这七个方面中有四句跟我们研究直接相关。一是要形成区域协调发
展的新机制,后面我要说,实现经济发展,国家、中央寄予很大的希望,就
是探索这个新机制。二是关于城市群,后面也是直接相关的。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四是长江经济带,五是资源地区转型发展,六是边疆发展,七是陆海统筹。京津冀其中就包括海陆统筹,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区域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1999年以后,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样的格局。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几大战略,以此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区域发展,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联动新的格局。立足是要解
决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发展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实现全国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系统化,各个区域要有联动性、全局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图为了优化空间结构、拓展新空间,另外也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支撑,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方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
个战略去看京津冀协同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全国协调战略的时候用的是“协调”,而京津冀用的是“协同”,“协调”和“协同”一字之差,但是反映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一个是全国各个大区域之间是要协调的,而京津冀区域内部是要更紧密一些,是要实现协同。
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的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是区域发展的要求,就是指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探索和拿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所以我们承担很重要的任务,中央也寄予很大的希望。
文 魁
【摘 要】本文先阐明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然后进一步分析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价值、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京津冀城市群、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
鼻子”,据此提出了北京城市的三大任务。
我们一直呼吁“顶层设计”,如今,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新时代的发展已经做出战略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已经先后发布。应该说,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就应该是“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规划和目标。
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首要任务是看懂蓝图,找到自己和总体蓝图对接的方位,正确把握自己承担的使命和蓝图的战略意图。
一、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谋划。包括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也包括基本矛盾和后边新征程的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里一共分为十三部分,现代经济体系为第五部分。
第二,现代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经济的概括。中国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是运用了汉语的特点,在英语中制度、体系、体制都是system,但是我们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理解,分离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动摇,改革的是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是从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九大报告中在谈到经
济发展的时候,提出了“现代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新的概念,这是在“经济制
度”“经济体制”之后又一次新的概括。关于这个概括的内涵,给我们留下了
理论界发展的空间,其中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两句很重要的话:一是跨越关口
的迫切要求,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经济学界,这是需要深入研
究的概念。
第三,十九大报告中现代经济体系的总体框架,除了总方针还讲了六个问题,分别是质量着力点、创新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放新格局。其中质量着力点是强调质量,核心是强调中国已经由强调高速的经济增长转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第四,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资源地区转型发展、边疆发展、陆海统筹,这七个方面中有四句跟我们研究直接相关。一是要形成区域协调发
展的新机制,后面我要说,实现经济发展,国家、中央寄予很大的希望,就
是探索这个新机制。二是关于城市群,后面也是直接相关的。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四是长江经济带,五是资源地区转型发展,六是边疆发展,七是陆海统筹。京津冀其中就包括海陆统筹,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区域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1999年以后,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样的格局。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几大战略,以此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区域发展,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联动新的格局。立足是要解
决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发展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实现全国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系统化,各个区域要有联动性、全局性、协同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意图为了优化空间结构、拓展新空间,另外也是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支撑,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方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
个战略去看京津冀协同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全国协调战略的时候用的是“协调”,而京津冀用的是“协同”,“协调”和“协同”一字之差,但是反映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一个是全国各个大区域之间是要协调的,而京津冀区域内部是要更紧密一些,是要实现协同。
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的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是区域发展的要求,就是指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探索和拿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所以我们承担很重要的任务,中央也寄予很大的希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