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15075
- 本书作者从女性的视角表达对宋词的理解与认识,文字透澈,情感细腻。
- 情词是宋词的一大主题,也是本书笔墨较多的部分。其中,无论是恋爱新婚的甜蜜燕婉如胶似漆,还是思念千里之外离人的愁肠百结,甚或用温柔乡的短暂欢愉对抗失意的人生,那一感一叹,一字一句,都纯粹至极,只要有情,只要抒情,无任何杂念,无任何贪求。于在当今这个污浊的物质世界里龃龉前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场荡涤心灵的旅行。
- 宋朝给了词肥沃的土壤,让词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长成宋词,得以与唐诗争艳,与元曲竞秀。一部宋词就是一部宋朝的兴衰史。作者对宋词发展轨迹的勾勒,实际也是对宋朝兴衰史的描绘。
宋朝,是一个讲究精致生活与及时行乐的年代。词,在这里遇到了肥沃的土壤,迅速落地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灿烂的花朵。
宋词中的浅吟低唱与柔肠粉泪*是让人心动。闺阁绣楼里的如花美眷,面对绿肥红瘦,感叹似水流年;深深庭院里的豪门贵妇,独倚阑干,望断明月高楼,问云中谁寄锦书来;秦楼歌馆里的红粉佳人,恋恋不舍地看着金鞭美少年,跃上青骢马飞奔而去,从此绝了音尘,空留玉楼人琵琶弦上诉相思;官场受挫的落魄文人,沉醉在美酒红颜里,于温柔乡总暗自销魂,用短暂的欢愉,对抗失意的人生……
无论是迤逦柔媚,还是愁肠百结,那一字一句,都纯粹如水晶般剔透,不夹杂任何欲望于其中。在一切情感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宋词,写尽了爱情的质朴与单纯。我愿带你,回望千年,只为那一份真诚的爱情。
卷一 北宋初年·盛世汴京 诗酒年华
宋朝:及时行乐的年代
柳永·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晏殊: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范仲淹:长烟落日孤城闭,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卷二 北宋中晚期·歌尽桃花 醉卧红尘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王安石: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苏轼·上: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黄庭坚: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临风笛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之仪: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魏夫人: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
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
卷三 宋南渡前后·山河破碎 鬓染白霜
李清照·上: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徽宗: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卷四 南宋末期·开到荼靡 再无芬芳
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吴文英: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蒋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朱淑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严蕊: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后记 243
与宋词的初次邂逅,缘于那首清丽、明快的《如梦令》。日暮斜阳,
十里荷花,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们,外出游玩喝醉了酒,脸颊上还泛着红晕,正兴奋地划着船,你追我赶,急着回家,却不小心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左右晃动的小船,哗啦哗啦向后退去的湖水,
夹杂着银铃般的笑声,惊动了栖息的鹭鸟,纷纷展翅高飞……
读惯了整齐严谨的诗句,次吟这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句子,
竟然有种说不出的惊喜,在反复吟诵中,仿佛窥见宋词隐隐约约的美, 但又无法说个清楚。如同遇到一位蒙着面纱的女子,神秘又富有魔力, 想去揭开面纱,细细端详那绝世的容颜,陶醉在梦一般的意境中。可是,
繁忙的学业和应试的压力,使得这一切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暂时搁浅在青春岁月里。
高考后,因各种阴差阳错,未能进入中文系,离古典文学也越来越远。后来身处象牙塔,手执教鞭站在三尺讲台上,为生计而默默地耕耘。衣食饱足之余,那个旧时的梦却不停地在召唤。光阴从指缝间流走,岁月沉淀出静谧的模样,及至中年,终于再次捧起宋词,掬一缕床前的月光,
和着一首首或柔美婉约或清遒豪放的曲调,一幅幅绮丽多姿的人生画卷铺陈开来。从江南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到塞北的胡沙满天、羌笛悠怨; 再从林花谢了春红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色连波。空间在南北方转换,时光在四季中轮回,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如烟如雾,扑面而来,目不暇接。
闺阁绣楼里的如花美眷,面对绿肥红瘦,感叹似水流年;深深庭院里的豪门贵妇,独倚阑干,望断明月高楼,问云中谁寄锦书来;秦楼歌馆里的红粉佳人,恋恋不舍地看着金鞭美少年,跃上青骢马飞奔而去,
从此绝了音尘,空留玉楼人琵琶弦上诉相思;科举不顺的风流士子,见榜上无名,满腹牢骚,想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官场受挫的落魄文人, 沉醉在美酒红颜里,于温柔乡中暗自销魂,用短暂的欢娱,对抗失意的人生;驰骋疆场的热血男儿,面对壮志难酬,连梦里都在沙场秋点兵;
失去江山社稷的一代君王,在艰难屈辱的流亡岁月里,以血泪书写亡国之痛……
只要心中有情,哪怕无关风花雪月,都可以借词来抒发,来吟唱。宋词的世界里,有诉不尽的相思闺怨,吟不完的离愁别绪,道不尽的人间沧桑。一首首词、一段段感情、一种种人生,令人感慨万千,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于是有了这本书。
词附于酒宴音乐,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宾客助兴而唱。可以这样说,词应歌而生,因娱乐而兴。宋朝又是一个讲究及时行乐的年代。太祖赵匡胤曾说,人生如白驹过隙,臣子何不释去兵权,置歌儿舞女,
终日饮酒取乐,颐养天年。这番话为宋王朝定下了一个纵情享乐的基调。盛世汴京,繁花似锦,处处烟花柳巷,罗绮飘香,莺歌燕舞。人生如梦, 恨欢娱太少,岂能辜负眼前的诗酒风流与锦瑟年华。邀三五知己,捧起玉液琼浆,听十七八妙龄女子,手执红牙板,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人生,何等逍遥自在!
故到了宋代,词有幸遇到了肥沃的土壤。这颗前朝遗留的种子,
迅速落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出绚丽灿烂的花朵,以一种自信柔媚的姿态摇曳在文学百花园,并且拥有了一个更为鲜明响亮的名字— 宋词,与雍容外放的唐诗一起争奇斗艳。
而宋朝文人纤弱娴雅的气质,也和追求细腻婉约的宋词不谋而合,
从初的不屑一顾到遮遮掩掩,再到人人爱不释手,纷纷拿起彩笔,题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华美辞章,并与歌伎留下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男欢女爱与闺阁相思,是宋词的主旋律,但又不是的基调。伤春悲秋的小情绪后,也隐藏着词人对江山社稷和民众苍生的大爱。情场与官场、个人与国家、男人与女人,科举不顺、仕途受挫、山河破碎、爱人分离、婚姻不幸,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里,总有一个主题,触动你的灵魂,帮你开启尘封的往事,让你想起生命中的某个人、某件事,
禁不住心潮起伏,甚至泪流满面。文学的魅力,由此可见。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名人的逸闻趣事为素材,通过对两宋二十六位词家的重要作品进行赏析和解读,勾勒出一条宋词发展的轨迹,完整地再现了大宋王朝音乐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兴衰。
这些词人中,既有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大腕,又有九五之尊的帝王和位高权重的名公巨卿、远离喧嚣的闲逸隐士、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杰、青楼卖唱的天涯歌女,以及以往被忽视的一些女性作者,如魏夫人、朱淑真等。正是形形色色人物的参与,精致、典雅的宋词才变得更加丰富饱满,我们也才可以通过词这一音乐文学,体会宋朝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
与文学的相遇,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游走在华美文字铺就的旅程中,
每一首词,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历史,都带来一场感动。如果愿意,请从俗世红尘中抽出些宁静的时光,让《在星空中为你写一首宋词》带你穿越到大宋,去感受那个醉生梦死的时代,在余音袅袅的曲调中,忘记流年,忘记伤痛。
后,要特别感谢简书这个平台,让我找回文字的力量,激发了我表达的欲望与自信。此书能够顺利出版,还得益于简书版权中心总裁黄一琨先生、副总裁刘庆余先生与出版经理毛晓秋女士,以及鹭江出版社编辑刘浩冰先生、宋卫云女士,是他们的青睐,才能让我在千千万万个书写者当中,拥有了出版作品的机会,有幸让这些平凡的文字与更多的读者相遇,无论结局好与坏,都要诚恳地道一声“谢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命运无常,世事难料,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爱好宋词的人,想必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很熟悉。关于它的作者,有人说是欧阳修,有人说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
提及朱淑真,一般人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和李清照的显赫声名相比,她的光环要暗淡很多。但是,翻开她的作品《断肠集》,令人不由得一声惊叹,其诗词有三百多首,仅从数量而言,就远超李清照。而更难得的是,她还是位美貌女子。
关于朱淑真的生平事迹,争论较多。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她大约生活在南宋时期,出身于一般的官宦家庭,家境富裕,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资聪慧,年少的她饱读诗书,精通翰墨,是个冰雪聪明如林黛玉般的女孩儿。可惜,这样的女子却不幸嫁了个世俗小吏,俩人缺乏共同语言,精神上无法沟通,终婚姻不幸,抑郁而终。
01
古代官宦人家的女孩儿,在未出阁前生活都比较悠闲惬意。日常起居饮食皆有丫鬟们侍候,小姐们整日待在朱门绣户里,要么学些女红,要么闲庭信步、斗草寻花、听风赏雪,盼望着嫁个如意郎君, 人生也就圆满了。不过对于朱淑真而言,她的平常活动远不止这些, 她喜好吟诗作词,舞文弄墨。和男子追求功名利禄不同,她作诗仅仅因为喜欢,性之所好,情之所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 抒发一下伤春悲秋的小情绪。
因此,少女时期的她沉浸在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世界里。在她的笔下,杏花是“浅注胭脂翦绛绡,独将妖艳冠花曹”,梨花是“朝来带雨一枝春,薄薄香罗蹙蕊匀”,海棠是“胭脂为脸玉为肌,未赴春风二月期”,茶花则是“白玉体轻蟾蜍魄,素纱囊薄麝脐香”……
这样的笔触,哪是写花,分明是以花喻人,写尽了少女的娇艳、明媚与轻盈。她如同生活在大观园里的小姐,过着精致、富足、闲适、慵懒的生活:“柳垂新绿腻烟光,紫燕惺忪语画梁。午睡忽惊鸡唱罢,日移花影上窗香。”(
出自《春日杂书》)
即使有忧愁,也不过是感叹时光易逝罢了。年年岁岁,春去春回,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哪个女孩儿不希望自己青春永驻呢? 借春逝表达对青春的留恋,是诗词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朱淑真的这首《蝶恋花》,写得颇为别致清婉:
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词的上片说垂柳千万缕却系不住青春,风中的柳絮随春而去, 不知飘向何处。如此描写既形象生动又浅白易懂。下片写山川绿野中听到杜鹃的啼叫,原本寂静的画面被打破,平添了几分伤悲,怎能不让人愁苦。词的结尾两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押韵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意境凸显。
02
及笄之年,朱淑真不仅出落得袅袅婷婷,且才容名冠一时。她幻想着心中的他是个才貌双全的青年,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骑着高头大马,迎娶她。但生在封建社会,有几个女孩儿能自由恋爱并嫁给自己心仪的人呢? 大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的夫君是官府中的一个小吏。本想着对方好歹是读书识字之人,举止仪态、谈吐气质也差不到哪里,可谁知丈夫竟然是个相貌丑陋、胸无半点文墨的凡夫俗子。
梦想中的琴瑟和谐变成了鸡同鸭讲,实在令人失望。
即使是这样,她仍然没有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她尝试着换一种沟通方式,来慢慢地靠近丈夫,使平淡的婚姻生活变得有趣。如有一次丈夫出门在外,几月未归。身在朱门中的她,忽然灵机一动,写了一首《圈儿词》,寄给丈夫:
圈儿词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这首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直白,无非是妻子向离别的丈夫诉说自己的相思之情。可是不解风情的男人仍然无动于衷,并没有任何的回应。
这种冷漠于婚姻而言,无疑是具有伤害性的。
因在当时的社会里,女子结婚后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她们不可能像男子一样抛头露面,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只能整日待在宅门里,足不出户。庭院深深深几许,寂寞惆怅无人诉。朱淑真轻轻地铺开一红笺,用梅花小楷诉说自己的心事: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五个“独”字,写尽自己的孤独与百无聊赖,暗自伤神,以泪洗面,无心梳妆,有谁能看得见这样的相思之情呢? 一身愁病,彻夜难眠, 只好剪弄灯花。读到这儿,不由得想起南唐宰相词人冯延巳的“和泪拭严妆,落梅飞晓霜”、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一样的相思闺怨,不一样的表达,都将女子的神态、动作写得淋漓尽致。
妻子的满腔深情在丈夫眼里不过是无病呻吟。当他回家后,发现屋内到处铺满了纸,映入他眼帘的都是“断肠”二字:“芭蕉叶上梧桐雨,点点声声有断肠”“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他非但没有怜香惜玉,反而愤怒地摔门而去。此后,竟然常常不归家,在外寻花问柳,在青楼女子香软艳丽的怀抱中寻找刺激。精神上的不对等,是婚姻的不幸。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收藏学家,虽在诗词方面无法和李清照相提并论,但至少他有精神上的高级追求,故俩人虽也不和谐,甚至赵明诚也曾有章台之遇,但总体而言,赵、李的结合还算是比较美满的。
朱淑真内心里何曾不羡慕“赌书泼茶”的生活,但当努力白费, 一切都是枉然时,剩下的只有满腔的怨恨和彻底的绝望。
没有共同的语言,缺乏精神上的沟通,还失去起码的自尊, 这样的婚姻生活,不是温馨的港湾,而是囚禁的牢笼。愁苦、郁闷、幽怨之下,朱淑真写下了《愁怀》: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
须知羽翼不相依。
东君不与花为主,
何以休生连理枝。
丈夫和自己如同鸥鹭和鸳鸯,两者本就不能相提并论,却偏要放在一个池子里,怎能共处? 于是她发出“何以休生连理枝”的感叹。
03
面对不幸的婚姻,朱淑真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离经叛道的举动— 休夫。此后,她像一头脱缰的小野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 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当她遇到年少时曾让她心动的书生时,压抑在心底的那种激情重新被点燃。她陶醉在爱情的欢愉中,忘了身份, 忘了周围的一切:
清平乐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夏日里,她和他携手漫步在湖边,清风徐来,荷花盛开,好不惬意。忽然一阵细雨飘过,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搁到现在,这是一幅夏日里常见而又浪漫的情人约会图。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男女在公众场合携手散步是令人惊诧的,但更让那些卫道士们辣眼睛的是“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这种当众打情骂俏,公然倒在对方怀里,撒娇调情的做法,对非烟花风尘女子而言,真的是惊世骇俗之举
!
爱情来了,什么都不管不顾。朱淑真以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她频繁地和恋人约会。那美妙的元夕之夜啊, 多希望时光就此定格,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元夜
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火树银花,锣鼓欢天,喧闹的元夕夜里,他俩又一次幽会了。月朦胧,夜朦胧,在这样唯美的景色里,两情缱绻,爱意缠绵,多希望和他永不分离。
走出了死水般的婚姻,朱淑真以一种超越时代的非凡勇气追求爱情,她爱得如此投入、如此炽热,全然忘记了所谓的封建礼教。然而,在爱情之火越来越旺的时候,那个男子却退缩了。
又是一次元夕之夜,她独自徘徊在大街上,灯火依旧阑珊,月色依旧撩人,却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空留她久久等待。泪水止不住地滑落,沾湿了衣袖。她爱的人,永远不会再来了: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其实他远没有那么坚强勇敢,他被她的大胆、毫无顾忌吓破了胆,他无法面对世人的指指点点,和一个主动休夫的女子在一起, 尽管他也喜欢她的美貌痴情,欣赏她的出众才华,留恋她带给他的生命激情。但在现实面前,他是个怯懦的人,他退缩了。他选择避而不见,匆匆另结新欢— 哪怕那又是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
众人的非议与指责,情人的逃避与背叛,面对这一切,朱淑真的决定是那么坚定,为情而生,亦为情而死。她平静地走向湖边, 纵身一跃,那轻盈的身躯像一只飞舞的蝴蝶,扑向水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04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朱淑真死后,她的诗词被父母付之一炬。在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会悔恨让女儿读书识字,更恨这些咏月又吟风的诗文害了女儿。这种的方式使得一代才女的作品所剩无几。那首散落在民间的惊艳之作《生查子》也被误认为出自大师欧阳修。
后来,有一位叫魏仲恭的男子发现了散落在民间的朱淑真的词, 读罢甚为感动,怜其才,叹其遇,便将这些作品整理成集,并根据诗词中处处弥漫着断肠幽怨的特点,将其命名为《断肠集》。
聪明又富有才华的女子多半不堪命运的摆布,总想摆脱不幸婚姻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勇气和选择,若在今天, 可能会获得别样的人生,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然而,放在封建社会,无疑是以悲剧告终。
朱淑真,以至情至真至率的文字写尽女子的幽怨和对爱情的追求。她短暂的芳华,犹如惊鸿一瞥,为古代女性文学留下一抹鲜红的色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