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9305
评论的力量在于观点,观点的价值在于独到。角度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它受制于作者个人的认识能力与经验。本书无意于侈谈新闻评论写作的技巧,只是总结一些个人写作时的思考过程与价值判断。
辑 审视
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对事物的冷静审视。评论基本的精神是质疑,对一些新闻事件,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能在司空见惯的“正常”中看到不正常,敏锐发现问题。质疑与批判不是为了盲目否定,而是在反思中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川航迫降事件:查清原因是对机长的好致敬 /
丽江旅游市场不能总是在整顿 /
药监局“二次地震”的破坏力不可小视 /
“削山造城”别只见愚公而不见精神 /
成都被弃公园不妨天价申遗 /
背官员救灾为何要被当作好人好事 /
官员酒驾肇事为何让员工捐款 /
别让旧窑洞隐没了副市长的实干 /
有轨电车项目的驱动力不应是季建业 /
中石油的事故责任人正在接受表彰 /
伊春空难是不是栽倒在“原则上” /
官员你别怕,咱也见过钱 /
怕霾成了一种天气过程 /
煤矿安全慎言“世界先进水平” /
王家岭奇迹需让人反躬自省 /
广州暴雨的“三个历史罕见”与不罕见 /
不能让灾害成为工程的检测员 /
“认识不足”要么上课,要么“下课” /
为什么68%的毕业生就业率让人发笑 /
领导不出席开会就没劲? /
天价收费不应是摆渡的彼岸 /
第二辑 独察
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从事物关系间的方向,逆向确定主题。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如同在草丛中细细寻找蘑菇,在众人眼睛注意不到的地方,用心发现有独到价值的内容。这种眼力来自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来自正确的价值取向。
背人过河的义举也需社会接棒 /
别盯着喝尿,向组织自救的女士致以崇敬 /
那个没参与调包的服务员是谁 /
买44套房领80万补贴是啥问题 /
5万元慰问奖是在给谁压惊 /
章丘铁锅遇冷就当一次淬火吧 /
奖励英雄不妨多一些“量身定制” /
越纯洁的地方对乳房越尊重 /
待产孕妇跳楼身亡:保护产妇安全比分娩方式更重要 /
欠债还钱的背后不仅是诚信 /
北大保安没有神话更励志 /
大学领导送通知书不妨换个玩法 /
家长晒成功资历与拼爹何干 /
捉蝌蚪溺亡是我们共同的生存悲剧 /
山洪从来都不是突然暴发的 /
美民居的波折并不奇怪 /
违建的空中花园先别忙拆掉 /
窗口行业到底是谁的窗口 /
公益被恶搞说冤也不冤 /
第三辑 慧眼
这是一种发散思维,以归纳联想的方式,由此及彼,或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或从有共性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升华报道的意义。
临危惦记父母闪耀英雄的人性光芒 /
论文致谢偶像道出榜样的力量 /
“湖北亲人”蕴含震后重生的大爱 /
我们的春节为何总能快乐 /
鸟窝沾衣是绿满江城的幸福烦恼 /
奋进的中国人会捅破更多的窗户纸 /
平民奥运更能激起普通人奋进 /
漫漫绿道行走着生活巨变 /
出租车载着大家共同的职业变迁 /
看莎士比亚再想咱自家的名人 /
读懂男助产士对母婴的关爱 /
高铁串起双城生活延伸梦想 /
超级月亮映照人类进步的美好 /
海归变“海带”折射时代的进步 /
第四辑 远望
这是一种超前思维,是对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趋势性的判断。这种预见性建立在对事物的深刻认知,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上。
当高考成为经历,奋斗仍是通行证 /
要城市化,也要“养民于野” /
“抗雾救灾”该提上议程了 /
以救灾高度治霾是应有担当 /
高铁卧榻之下岂容隐患酣睡 /
“戒烟入医保”未尝不可 /
警惕甲流温水煮青蛙式的进逼 /
人机大战的赢家永远是人 /
从泰坦尼克到法航空难人类走了多远 /
第五辑 卓识
这是一种求真思维,在众声喧哗中坚守客观立场,冷静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不盲从跟风,不人云亦云。有人说,好的评论要有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认知,即比常人看得深一些,有力排众议的胆识,也能走在他人的前面,担负起社会守望的责任。
道路命名要走在“葛宇路”前面 /
感谢国家与感谢爹妈并不纠结 /
理性看待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结婚 /
别曲解了环卫工背学生的善意 /
别以个体遭遇涂抹群体悲情 /
要习惯“以克论净”式的精细管理 /
帮受困者想办法应优于行政执法 /
城管改革不能自我矮化 /
让领导下井是求同生不是共死 /
别无原则放大敲诈反腐的意义 /
裙子虽短何妨爱心的悠长 /
医生“高调”旁人何须眼红 /
救护车收费别拿道德混淆规则 /
莫因同情陷入“出事就要赔”误区 /
长安的烟云在历史里望望就好 /
城市化的盛宴唯有以奋斗来共享 /
油饼摊的故事得靠自己延续 /
给暴走团让路不等于纵容违规 /
我愿在校友捐赠的楼里喝咖啡 /
第六辑 洞见
这是一种纵深思维,不拘泥于事物的表象,积极向纵深拓展,在纷纷扰扰中拨云见日,看到事物真谛。纵深是为了将问题分析得更深入透彻,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
高考舞弊背后的三大社会病态 /
公款出国旅游应该谁批准谁负责 /
忻州限价房这根胡萝卜是啥滋味 /
短命建筑,一场难治的“富贵病” /
缺少廉价救命药比缺医更令人揪心 /
一颗胶囊包含的粗放式发展窟窿 /
天价鱼游不进法规与道德的两条河流 /
华科大“泼水节”,一场无谓的茶壶波澜 /
久病的教授床前,武大该如何“尽孝” /
南科大是否“野鸡”要靠下的蛋证明 /
给农民减负才会有真正的农运会 /
有多少迷茫看客就有多少曹操墓 /
莫怪争名人只怪人势利 /
权力一势利,冠军就尴尬 /
深山里没那么多浪漫与闲情 /
理解先救羊再救人的生存诉求 /
小品演员无碍校长的终极评价 /
不必赋予傅园慧过多的符号意义 /
骗子为什么要向撒贝宁认错 /
河水重新能喝树立治污榜样 /
深夜致歉暴露城市用水软肋 /
书店回暖只因阅读从未远离 /
有尊严的基层自有青春闪光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强月新
当下,评论员出版专集的不少,有的写的也很漂亮,有看头,能给人以启示。但是,能够将评论写作的实践与实践背后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思考,归纳总结,让读者在咀嚼之后能够品出道理的却不多,汉雄的大著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该书围绕“视角”分了六辑进行阐述,没有长期评论实践是体会不到的,没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总结也是不能明白于读者群览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赵振宇
编过老徐的很多文章,他的文章角度独到,从他的判断中往往等读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角度。
—-中国青年报编委、著名评论家 曹 林
观点的力量
强月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发展上演了一幕幕风生水起的活剧,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背后的主要动力是源于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推动。建立在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已经并必将继续向我们展示无穷的魅力。人人都有麦克风早已变为现实,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在此背景下,信息无限、泛滥成灾,如何提供观点、解读信息,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或坚守的必然选择。从媒体应对竞争求生存的角度来看,在发布独家信息已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发布独家观点变得愈加稀缺和有价值,成为规避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利器;从受众的阅读需求来看,在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时代,受众需要观点来释疑解惑、追问真相,“消息纸正在变为观点纸”,观点市场正在形成。观点致胜,贵在独到,而独到又往往是建立在评论的角度之上的。
《视角的力量》这本书,作者徐汉雄以他切身的写作经历,谈评论的视角挖掘与独到表达,可谓把握到了媒体的时代大势,认识到观点的力量,认识到独家评论是竞争制胜的法宝。在评论的写作中,传播已有的观点、重申常识比较常见,而表达新观点则比较有挑战性,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才能达成。网络时代,观点多如牛毛,有独到思考的却不多,而专门来谈如何表达独到观点的方法论则更为少见。本书从批判思维、求真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超前思维、纵深思维六个思维路径,详细回顾了评论角度求新求变的生产过程,这种总结方式比较新鲜,以思维找角度的经验也比较独到。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收录的每篇评论,都附有作者的写作经过: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个角度?为什么要表达这样的一个观点?作者逐篇还原了写作时的思考历程与价值判断依据。这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每篇评论的观点,更让读者参与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解剖,在品读作品后一起来思考问题,形成观点碰撞与互动。评论作品选之类很常见,评论写作教程之类也不缺,而将评论作品与写作过程结合到一起来谈评论写作,则少之又少。本书每篇文章即是案例,以文说写作,避免了评论教案的空洞枯燥,又让评论作品凸显出开启写作思路的价值,如此相得益彰,是一个创举。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充满了浓浓的责任意识与情怀。原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的主持人李方认为,符合见报标准的评论大致有四个境界: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讲出别人想不到的道理;权威;有情怀。评论的价值在于讲道理,为社会贡献新知。本书谈评论写作的独到表达,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为了更好地说清道理,摆脱思维定式,以创造性的发现对事实进行精确判断,对舆论进行引导而不是迎合。角度的求新求变,归于一点,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捍卫公共价值。
比如,曾经一段时期,矿难频发,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有关部门为此出台了矿领导必须下井带班的规定。有网友幸灾乐祸地认为,这下平等了,出了事有领导垫背,一起玩完。徐汉雄在《让领导下井是求同生不是共死》一文中,观点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解读,指出让矿井领导带队下井,与工人们站在一起,是为了加大安全生产的保障力度,有他们在井下带班,能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这是增加大家共同的安全系数,并不是加大领导个人的风险。这个观点是正解,有利于各方正确认识领导下井的规定,能有效引导舆论,消除杂音,也能消除领导下井的顾虑,推动规定的实施。
徐汉雄是我1995年从媒体转到武大从教后授业的批学生,他毕业后一直在媒体默默耕耘,从记者、编辑做到评论部负责人,二十多年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善于思考、精于表达、勤于苦练、勇于创新,这十六个字始终是他的立业安身之本。我想,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媒体人与评论人的应有素养。这本评论集,是他的写作心得,无论是对评论从业者,还是评论爱好者、新闻院系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愿他身上的这些特质与对评论的理解,能与同道中人共勉。
是为序。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
好角度是一种评论素养
赵振宇
汉雄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源于十多年前我曾建议《楚天都市报》开辟评论专版,他受报社领导之托来到学院与我交流开办的思路。后来,《楚天评论》专版办起来了,他负责评论部的工作,我也经常能在该报和其他媒体上读到他的诸多评论。他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的高产评论员,十年评论生涯,先后出版了个人时评精选集《在中线上行走》和主题宣传评论集《评论记录变革》,现在又将评论写作心得汇成此书《视角的力量》,十年出三著,值得称道。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传统“新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已经不是以前说的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本意中就包括了具有描述性质的报道和具有解读性质的评论。人们接受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想知道该事实发生的性质和意义。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正在、将要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下,评论员出版专集的不少,有的写得也很漂亮,有看头,能给人启示。但是,能够将评论写作的实践与实践背后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思考,归纳总结,让读者在咀嚼之后能够品出道理的却不多,汉雄的大著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该书围绕“视角”分了六辑进行阐述:辑:审视。讲的是批判性思维,对事物的冷静审视。对一些新闻事件,要有敢于说不的勇气,能在司空见惯的“正常”中看到不正常,敏锐发现问题。质疑与批判不是为了盲目否定,而是在反思中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知。第二辑:独察。说的是逆向思维,从事物发展的方向,逆向确定主题。在众人眼睛注意不到的地方,用心发现有独到价值的内容。这种眼力来自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来自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辑:慧眼。发散思维,以归纳联想的方式,由此及彼,或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或从有共性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升华报道的意义。第四辑:远望。超前思维,是对事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趋势性的判断。这种预见性建立在对事物的深刻认知,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上。第五辑:卓识。阐释的是求真思维,在众声喧哗中坚守客观立场,冷静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不盲从跟风,不人云亦云。好的评论要有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认知,即比常人看得深一些,有力排众议的胆识,也能走在他人的前面,担负起社会守望的责任。第六辑:洞见。论述了纵深思维,新闻评论不能拘泥于事物的表象,而是积极向纵深拓展,在纷纷扰扰中拨云见日,看到事物真谛。所有这些,没有长期评论实践,是体会不到的,没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总结也是不能明白于读者群览的。
2009年4月13日,新华社发表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行动计划》在第二部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中提出“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在这里次提出了“评论权”,“评论权”不仅仅是记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权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新时代历史进程政策导向和新媒体技术的引领下,网络表达将会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由此而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日益活跃的网络表达提高了民意表达的参与活力与热情,但一定程度上也带来表达者的困扰。怎样的评论才能富有新意,明辨是非,除了理论根基的扎实和文字表达的出萃外,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审视、观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评论的角度,不是摸脑壳想出来的,或是某种灵感所致,而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了解,经过抽丝剥茧的认真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贴近于生活的结论。这个角度,其实是一种责任感,新闻人作为社会守望者,有责任发出正确的主张,引导社会成员规避风险,避免被舆论的迷雾所惑。汉雄的评论写作,追求角度的创新,这种求新的精神,也可视作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因为评论要说到点子上,脑中的各种想法必须经过层层过滤与筛选后,找到一个恰当的表达。这种求新,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地抵达真相,触动受众的灵魂与认知。
这是一种可贵的实践与认知,追求角度不是为了博眼球,而是为了更好地讲道理。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对新闻评论而言,好角度就是好观点,就是一半文。新闻评论的角度,也是如何讲清道理的一个突破方向。新闻评论在信息传播中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对不同事情的认识和表达可谓千变万化,在相同事实前提下也可以发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声音。尤其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众声喧哗中,表达出一个有质量的声音,传递一个清晰而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无比重要。《视角的力量》记录了汉雄的一些思考,为评论如何讲好道理提供了他个人的视角。
汉雄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十年后,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做了盘点,此书中的每篇评论稿,都附有写作体会。他是一个勤于思考也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评论人,每表达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以有益于社会为己任。无论从哪个角度表达出的观点,都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对他人的尊重,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与汉雄同城,但彼此交往并不多。他在党报的媒体工作,要写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让百姓叫好的评论实属不易。我在调入大学前曾在长江日报工作19年,大多时间也是从事新闻评论,能够理解汉雄在评论生产中的一种社会追求。在这次大著即将出版时与其有些接触,更感到他是一个胸怀坦荡诚于交流的真正挚友,让我学到不少东西。感谢汉雄和《楚天评论》为新闻学院的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练兵的机会,借这个平台也扩大了我们学校的新闻评论特色教育成果。祝贺汉雄先生的新书出版,希望有更多的此类大著问世,以促进和繁荣我国的新闻评论实践与教学!
是为序。
2018年夏于武汉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评论》首席专家)
自序
为评论的附加值而多些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评论也是如此,忌老生常谈,人云亦云。
中国青年报编委、著名评论家曹林先生曾为笔者拙著《在中线上行走》一书写下序言,其中有语,老徐的文章“角度独到,从他的判断中往往能读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角度,比如《让领导下井是求同生不是共死》一文,从标题就能看到与众不同的角度;《总有一些大师在静默中生长》回应的是钱学森之问,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做出了阐释”。
在评论的写作中,个人的确比较喜欢讲究角度,告诫自己不要去写泛泛之论,不要去表达大家都能想得到的观点,要写就写出新意,写出独到的深度、厚度、锐度,给人以启示。对评论作者而言,每篇写作可谓是做着同题作文的比拼。因为每天的新闻热点,有众多的评论人在表达看法。评论写出来要有影响力,要入受众的法眼,得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有与众不同的角度、与众不同的表达,方能脱颖而出。
南方都市报曾在致专栏作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希望的认知价值,可能需要专栏作者排除自己看到新闻首先涌现出来的个甚至第二个想法,穷尽到第三个,第四个,自然就能言人所未言。”这个要求是明确的,评论的角度要有超出常人想象的地方,只有排除掉大家都能想到的切入点,才会有独到的表达,才能有吸引人的新鲜感。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少华也指出,追求“不同”和差异,是新闻传播的机制所决定的,因为要具有被广泛传播的优势,必须有新意,有独到之处。那些与别人的视角相同的一部分稿件,可能被编辑“枪毙”掉。因此,一个有着比较强烈的传播冲动的人,是有可能更为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事物,以在传播中胜出。(马少华:《不要迷信评论的“角度”》,载《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2期)
当然,我追求评论角度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胜出,更不是为了去博眼球,而是努力增加评论的附加值。这个附加值,就是你能说出别人没说出或说不出的道理,提供比他人多一些的认知。评论的力量在于观点,观点的价值在于独到,这不仅是新观点具有传播效率的价值,而是评论要有超出新闻素材之外的附加值,就必须独到,必须提供信息与思想的增量。如果只是重复新闻信息中已含有的倾向与立场,做现有存量的搬运工,这样的评论只是对新闻的附和。一个好的角度就是评论的附加值,只有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方有新意、快意、惬意,可引人击掌共鸣。
马少华说,长期的时评写作必然面对“重复”问题:认识对象的重复、话题的重复和自己认识水平的重复。因此,追求角度的独到,也是为了尽可能地去避免这种重复,避免与他人、与自己在认识和见解上的重复。(微信公众号“少华读书”2018年8月1日文章《当老师的文章提到学生的抄袭》)
人民日报评论部的陈家兴认为,评论要做宽厚的长者,这当然不是和稀泥,是要目光睿智,执中公允,在纷纷扰扰、纷纭复杂中,目光如电,一针见血,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切中要害,讲出个所以然,让各方心服口服。(见2005年7月12日人民网《在快速反应中保持理性》)
一针见血就是独到,评论的角度力求出新,就是要能切中要害,讲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道理。笔者在《让领导下井是求同生不是共死》一文中就郑重指出,让矿井领导带队下井,与工人们站在一起,是让领导在一线察真情,加大安全生产的保障力度,因为领导的工作经验丰富,决策与协调能力强,有他们在井下带班,能随时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加大安全系数,并不是加大领导的风险,不用把这事想得那么悲壮。
评论角度的求新求变,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故弄玄虚,而是认真梳理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找到一条能说明问题的路径,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实进行精确判断,说到点子上去。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在海量信息与观点面前,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是非判断,而需要能释疑解惑的新鲜意见,需要有见地的创造性写作。表达的观点能揪到问题的牛鼻子上,有拨云见日之效、指点迷津之功,让人读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
笔者写过这样一篇评论《鸟窝沾衣是绿满江城的幸福烦恼》。武汉一所高校的某男生在寝室阳台收衣服,发现裤子里有个鸟窝,人们看待此热点趣闻常见的思维就是男生太懒,衣服经常晒在外面长时间不收所致。我则另辟蹊径,认为这是绿化搞得好的缘故,树多了,鸟多了,才有这样的事发生,并以强大的绿化数据与鸟类监测数据支撑这一观点。此议说服力强,又以出乎意料的视角,让读者叫好。
表达独到的观点,需要勇气,更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与责任。新闻工作被称为社会瞭望哨,就有责任去走在常人的前面,发现常人没注意的问题。这种角度的求新求变,不是为了迎合或媚俗,恰恰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大胆说出不同常人的见识,保持独立判断与头脑清醒,传递清晰正确的导向。
追求角度,不等于沉迷于角度,为了角度而角度。正如马少华所言,不要迷信评论的“角度”,因为角度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它受制于作者个人的认识能力与经验。克伦威尔说,人不可能攀登到比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更高的地方。任何角度与观点,都受限于作者的认知。在此并无意于侈谈新闻评论写作的技巧,只是总结一些个人写作时的思考过程与价值判断。文无定法,一个好的写作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写得新颖别致、一吐为快,不必刻意地苦求角度。
本书在成稿过程中,有幸得到多位老师前辈的悉心指导。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强月新,多次就本书的特点与定位,提出宝贵意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赵振宇,就本书体例、谋篇布局与评论思维的阐释,不吝赐教;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编辑们提前介入谋划,为组稿思路指明方向。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人受益良多,在此一并感谢。因本人学识有限,浅陋之处,仍难免挂一漏万,或贻笑大方,或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辑 审视
评论不等于批评,但评论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包括引导功能、解惑功能、表态功能、深化功能、监督功能、协调功能,等等,除了总结经验、成绩之类的肯定性意见,还有指出问题、不足的否定性意见。这种表态与监督,就离不开批判思维,包括提出质疑的能力与勇气。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教授赵振宇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对现存的事物或现象,包括对错误的、丑恶的、虚假的事物或现象的揭露和否定,也包括对正在实施的或被公众认为是正确的、美好的、真实的事物或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它能帮助人们摒弃陈腐和落后,扶持新生和进步,拥抱光明和未来,它是一种理性的、宽容的、精细的和经济的思维方式。(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批判性思维起源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省”“慎独”“省察”,也可以视作是一种自我批评的批判性思维。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种审辨式思维与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类似,都是通过否定之否定来达到肯定,以找到真知,践行真知。
对评论来说,这种批判或审辨显得很重要,评论基本的精神是质疑,能对事物进行冷静审视,发现问题后有敢于说不的勇气。当然,质疑与批判不是为了盲目否定,不是简单浅表的是非判断与道德评议,而是在深刻反思中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知,看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真谛,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批评不是目的,而是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技能,实际上也彰显了某种人文精神,因为批判性思维肯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也必定要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如果批判不讲逻辑,那批判是没有意义的。(据2017年11月26日新华网)
这对评论来说,尤其如此。好的批判一定是理性的,有根有据有情怀,在论证上是有逻辑关系的,绝不是想当然的诛心之论。评论运用批判性思维,是为了透过表象看到背后潜藏的缺陷,指出来加以弥补改正,推动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破坏性地揭个体无完肤就了事。
评论的批判是为了监督与引导,因此,这种批判是不带个人主观偏见的,须以法律法规、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等公共价值为准绳,是出于公义而非私心。比如,笔者在《有轨电车项目的驱动力不应是季建业》一文中,针对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落马后,他任内主导的有关项目停摆的这类常见的怪现象提出质疑,认为不能“官员落马,工程就烂尾”,指出该接着建的还是要建。这种批判性思维不是为谁说话,也不是批评哪个,而是讲一个道理,民生工程不宜以长官意志为转移,而是以百姓需要为驱动力,引导舆论将人与事分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论工作者就是要有这种超然于物的“旁观者”心态,以不偏不倚的冷静审视,窥见事物的真相,发出切中要害、引人深思之问。
川航迫降事件:查清原因是对机长的好致敬
5月14日上午,四川航空一架重庆飞往拉萨的航班因机械故障备降成都。该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因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后安全备降。(5月15日央广网)
这一事件很快在网上刷屏,驾驶舱风挡玻璃脱落,要在高速、低温、缺氧状态下去操纵一架飞机,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巨大的“吸力”让副驾驶的半个身体都悬挂到了窗外。飞机的成功降落,让大家又惊又赞,执飞的刘传健成了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的处置难度甚至比国外发生过的同类事故还要大些。
在高度肯定机组与指挥系统的成功应对的同时,也要心有余悸的是,这起成功备降有一定的幸运因素,一是机长个人的丰富经验,二是“天公作美”。刘传健此前在飞行学院的执教生涯中,曾多次带学员进行过类似训练,为处置民航飞机突发事件打下了基础;二是事发时几乎无云,能见度非常好,否则后果无法预料。
这也给航空安全敲响了警钟,因为不是每次发生险情,都会有幸运相伴,稍有不慎,就是机毁人亡的悲剧。玻璃为什么会破裂脱落?是材料因素,还是安装因素,或是外力波及?都有必要弄个清楚明白。1990年英国航空的一架飞机前风挡玻璃在飞行过程中也脱落过,因为机务没用规定的螺丝而是用了小一号的,埋下了隐患。此次事件发生后,西南民航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调查。根据相关规定,飞机制造商、发动机公司和航空公司,也会被要求参与协助。不管是何原因,这个调查很有必要,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举一反三,防止类似的险情。
根据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每次事故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潜在的隐患迟早会演变成现实。只有将每次事故的隐患或苗头及时清除,事故才可以避免。在航空界还有一个圆盘漏洞理论,每一航班的运行有着众多的保障环节,基本的有人、机、料、法、环五个因素,即操作的人,飞机以及所用的材料、燃料,飞机运行和维修必须遵守的法则,飞机运行的外部环境。这五个因素构成一个系统的圆盘,只要有一处漏洞就会埋下隐患。
成功处置险情当然是可歌可泣的壮举,但更要从源头上防范险情的发生,保障航空安全的“圆盘”是完美无缺的。调查事发的原因,做好事先的排查预防工作,比事后赞美英雄更重要,也是对英雄的好慰藉。因为不用去面对险情,不用去成为英雄,才是航空安全的真谛。
(2018年5月16日红网)
评后语
川航班机空中遇险,驾驶舱风挡玻璃脱落,实乃罕见的一起故障。机长以惊人的个人意志力,克服了不可描述的困难,将飞机成功备降,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悲剧。消息传出,英雄机长被刷屏了。这确实是壮举,危难之中见真章,怎么肯定都不为过。
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保持了冷静,纵观网上的大量报道,发现这次的成功备降,实有幸运的因素。因为航班上执飞的是一位经验丰富又开过战机的机长,有出色的个人素质,还有就是当时的天气利于备降,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幸运,实是令人感到后怕,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这些幸运因素,可能就是惨剧。正如机长的妻子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宁愿不要机长是英雄。危险造英雄,并不是一件可以额手称庆的事,航班经受不起这样的考验。死里逃生之后,更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险情。
任何险情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必然的隐患存在所致,反思险情,找到原因,才是对机长的好致敬。因为排除安全飞行的隐患,是对机组人员,也是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与负责。安全无小事,宁愿不要英雄,不要惊心动魄,只要岁月静好。表达这个观点,不是杂音,实是对生命的关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