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39586
编辑推荐
《中国广播电视学》从时代高度诠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传播格局、传媒生态变革产生的影响,提出面向多屏联动传媒生态的理论新架构,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功能地位、职责使命的新概括新表述,形成中国特色广播电视理论的系统创新。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本书提出融媒时代广播电视新定义、智慧广电发展路径前景等新论述。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将在原有传播功能基础上延伸为社会综合治理、定国安邦的工具。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智慧广电的主战场将以导入人工智能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智慧家庭系统,并逐步植入智慧社会建设。这将从观念上、行为上引领社会进步和人们形成新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本书提出融媒时代广播电视新定义、智慧广电发展路径前景等新论述。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将在原有传播功能基础上延伸为社会综合治理、定国安邦的工具。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智慧广电的主战场将以导入人工智能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智慧家庭系统,并逐步植入智慧社会建设。这将从观念上、行为上引领社会进步和人们形成新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对1990年编写的《中国广播电视学》的修订增补完善。全书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中国广播电视的时代环境、中国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生产、中国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中国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等等。本书的*特点在于立足“当代”。即把中国与世界乃至传媒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作为总背景,研究和解析当代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传播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广播电视提供的新环境、新机遇,提出的新挑战、新命题。
目 录
目 录绪 论 第一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属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特色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 中国广播电视与时代环境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政治建设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文化建设 第四节 广播电视与社会建设 第五节 广播电视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媒体融合的理念与思路 第二节 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三节 媒体融合的策略与路径 第四章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理念及嬗变 第一节 传播观念:从“宣传为主”到“传播为本” 第二节 传播功能:从“教化为主”到“服务为上” 第三节 传播环境:从“信息封闭”到“信息公开” 第四节 传播向度:从“单向流动”到“互动传播” 第五节 传播视域:从“以内为主”到“内外并重” 第五章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生产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发展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 第三节 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 第六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产业基本属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产业市场体系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内容 第四节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战略 第七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形成 第二节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特点 第三节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 第八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法治建设 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治基本内涵 第二节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体系 第三节 广播电视法治建设任务 第九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基本特征 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研究沿革 第三节 广播电视受众调查方式 第四节 构建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 第十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队伍建设 第一节 广播电视人才职业素质 第二节 传媒新生态的人才需求 第三节 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目标 附一 《中国广播电视学》课题组人员名单 附二 《中国广播电视学》编写人员名单 附三 适变与守恒(张振华) 后 记
前 言
序 言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不断推动中国广播电视研究取得新成果 张海涛广播电视是20世纪初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第一座电视台分别于1920年、1928年开播,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第一座电视台分别于1923年、1958年开播。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各国最为普及、最为便捷的信息工具和文化载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沟通人们思想、加速信息传递、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文化艺术、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广电系统共同努力,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待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飞猛进,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断崛起,加速媒体版图和生态的改变,广播电视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和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和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学术研究,迫切需要在“热运行”中进行“冷思考”。在此大背景下,经总局党组同意,201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决定对1990年编写的《中国广播电视学》进行修订增补完善。几年来,课题组深入调研、认真撰写、博 采众长、多次讨论,形成了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应当说,这部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是课题组辛勤耕耘、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了比较完整、比较独到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我国广播电视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归根结底在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广播电视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广播电视学,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开宗明义: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除了具有广播电视的普遍属性,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属性,那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践行“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服从”,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2013年、2018年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6年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爱党、护党、忧党、为党,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飞跃。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们党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观点新理念进行消化吸收,从理论上阐述其与广播电视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为新时代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二、坚持与时俱进,全面阐释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职责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字”职责使命,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广播电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对广播电视践行“48字”职责使命进行了细化阐释: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就是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在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方面决不含糊,牢记社会责任,找准坐标定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心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就是多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发挥塑造人、武装人、鼓舞人、影响人的作用。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就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杂音、噪音和丑陋现象,主动回应、及时引导,解疑释惑、激浊扬清,为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提供舆论支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就是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认识外部世界,对内要善于报道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知识,有利于我们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对外要善于使用国际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广播电视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媒体融合和内容创新,更加注重舆论引导和文化承传,更加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好地落实中央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的需要。三、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建立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融合传播理论新体系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服务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广播电视媒体生态正加快重构。多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迅速,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拍摄、机器人主播、AR/VR直播、移动应用程序App等新技术应用加快,初步形成了“台 网 端 微”的广电传媒格局。面对广播电视服务业态的不断变化,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对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作了如下定义:广播电视是指以各种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为介质,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形态广泛传播,通过多种终端为受众和用户提供视听类信息服务的平台型媒体。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还要不断从“听、看”向“用、玩”演进。该书对广播电视传媒生态重构、内容生产与评估、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行业管理与法治建设、全媒体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新表述。比如,提出广播电视播控平台要强化条目编辑、特技模板和分发处理等多种功能,以适应多样化、复合化、碎片化传播渠道的需要;提出全面建成下一代广电网后,智慧广电的主战场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着力打造智慧家庭系统,积极融入智慧社会建设;提出要适应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要求,建设一支善用现代科技手段、通晓现代科学管理、精通内容生产流程、推动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人才队伍。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积极探索建立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融合传播理论新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我国广播电视融合创新任务艰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广播电视研究必须始终与行业同步、与时代同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拿出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的研究成果。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希望读者朋友们结合各自实际,阅读新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及时反馈新情况、沟通新问题,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广播电视研究上新水平,为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 2018年11月2日
免费在线读
绪 论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十大发明之一,广播电视不仅带来了媒介传播历史由平面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的一场革命,而且由于其覆盖的广域性、受众的广泛性而使得人类社会被空前“媒介化”。中国的广播与电视分别诞生于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末期。随着广播电视业的蓬勃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当代中国广播电视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立,都要满足三个要件:其一,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其二,有社会认可的职业化人才队伍和工作实务流程;其三,有一定的历史沿革及研究成果。广播电视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庞大的从业队伍和理论教学工作者,有从发明到发展的近百年历史及其业已形成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和史学研究等构成的知识体系。显然,建构广播电视学科类别具备了相应的条件。199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出台,学科分类代码是对现实学科体系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进而做出的符合逻辑的排列。广播电视由于其重要性和复杂性,分别出现于“艺术学”(760)、“新闻学与传播学”(860)和“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510)三个一级学科目录之下。其下又涉及三个二级学科。在“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名称是“广播电视文艺”;在“新闻与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名称是“广播与电视”;而在“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下属的二级学科中,名称是“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20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广播电视新闻学”调整为“广播电视学”,标志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将“广播电视学”确立为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与代码》的两级学科界定,到《专业目录》为广播电视学正名,不仅确立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地位,而且诠释了广播电视学的内涵,体现出该学科研究对象交叉复杂、领域宽广、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既重学理性又重应用性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其在整合与激活社会资源、倡导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并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强大的社会功能。中国广播电视业的纵深发展,为中国广播电视的理论研究及中国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时代的进步又赋予了广播电视学科丰富的内涵,中国广播电视学的学科特色不断彰显,学科优势不断扩大,学科发展成就不断累积,需要我们及时总结,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广播电视的实践与创新。一、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中国广播电视学是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从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及传播活动中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广播电视工作的实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广播电视不仅越来越深刻地进入并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生活,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播电视在国际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广播电视学研究,不断丰富发展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理论效用和实践意义,体现其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当代价值,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当代广播电视自身发展迅猛,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方式日趋多样,传播内容日益丰富,适应新形势、开拓新领域、研究新变化、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理念,从而推进中国广播电视学向纵深领域发展,是本书的要义所在。(一)中国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广播电视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日益增长的信息、文化需求相结合的产物。要明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还得从追溯广播电视的产生、发展的渊源开始。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长期探索,无线电广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终于诞生。1928~1970年,世界各国的广播电台数量猛增,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日趋多样。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对外广播发展迅猛,成为为战争服务的利器。战后广播进入全盛阶段,成为现代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再说“电视”,电视的英文名称“television”,其中“tele”是拉丁文的词根,意思是“远处的地点”,而“vision”意思是“看得见的事物”。1936 年 11 月 2 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正式播送电视节目,拉开了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序幕,并很快显示出超越其他媒体的种种优势。中国广播电视是世界广播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广播电视和中国广播电视的基本内涵、客观规律是廓清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内容的重要基础。1. 广播电视的基本内涵从广义上讲,广播电视通称为广播,既包括只传播声音的广播(分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又包括既传送声音又传送图像的电视广播(分为无线电视广播和有线电视广播)。因此美、英、日等国的广播机构虽都兼办广播电视,但一直称作“广播公司”或“广播协会”;在我国则习惯从狭义上将广播与电视分开,称“声音广播”为“广播”,称“电视广播”为“电视”。本书取其狭义。对于广播电视的内涵,研究者多从技术和性质两个方面进行界定。《辞海》从技术层面对广播电视自然属性的解释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的节目,统称为广播。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亦简称‘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的节目”一说,表明了广播电视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征。根据广播电视技术传播的特点,“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还可以分若干种,如“声音广播”中无线广播按电磁波的波长,还可以分为调频、中波、短波、超短波;有线电视可以分为电缆电视、光缆电视,通过人造卫星传播的广播电视又分为卫星广播、卫星电视等。可见,广播电视是运用电磁波传导方式把声音和图像传递给广大受众的电子传媒工具。随着当代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数字技术、卫星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融入广播电视领域,使得传统广播电视呈现融合多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的超媒体发展趋势。网络广播电视、移动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态、新终端应运而生,赋予了广播电视新的传播形态和功能。视听新媒体技术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载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终端,使受众实现“我的节目我做主”“我的时间我做主”“我的地点我做主”“我的终端我做主”,而且可以实现实时互动,甚至可以完成网上购物、订票、缴费、娱乐等日常生活所需;在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充分融合后,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智能管家、智慧社会等,从而使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大突破原有的形态与功能,正在演进成为一种新型媒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广播电视是指以各种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为介质,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形态广泛传播,通过多种终端为受众和用户提供视听类信息服务的平台型媒体。2. 中国广播电视的特殊内涵广播电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除了其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广播电视既具有广播电视的自然属性,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属性。因此,研究中国广播电视还必须从中国广播电视的性质、属性、社会关系、社会作用、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第一,中国广播电视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特色决定了我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广播电视归人民所有。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和强大舆论影响力的传播媒介,要维护我国广播电视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始终坚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接受党的领导,必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中国广播电视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公共话语平台,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中国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机构,担负着自上而下传递政治信息的任务,包括发布、宣传、解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引导社会舆论等任务。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是中国广播电视的根本使命和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又是自下而上反映社情民意和群众呼声,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公共话语平台。早在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就提出,广播要发挥好“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的作用。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刚建立不久,党中央就提出电视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根据上述宗旨和任务,广播电视设置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和服务性节目。在其后的几十年来,中央始终强调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根本属性。第三,中国广播电视是受众群庞大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与对受众文化程度要求更高的纸质媒体和在技术上对受众要求更高的网络媒体相比,广播电视不仅拥有最多层次最大范围的受众,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时空对传播的限制,将正在发生的事实同步传递到电波覆盖范围之内的任何地方,是我国覆盖面最广、受众群体最大的传播媒体。第四,中国广播电视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与艺术形态。中国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体,当然要坚持“新闻立台”的宗旨,但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责无旁贷的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审美理念的多样化及相互激荡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广播电视文化也表现出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性的特征。广播电视文化是融合官方意识形态、精英意识形态与大众消费文化的混合形态。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广播电视与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结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艺术,被称作继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之后的一种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形态。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广播电视文艺的信息量将更加丰富,视听艺术手段和节目样态将更加多样,从而成为当代社会文艺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中国广播电视具有产业属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85年广播电视被列为第三产业以及1992年广播电视被明确提出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政策方面看,国家对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逐年减少财政拨款,鼓励实行自收自支。从长远角度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广播电视广告市场和产业开发潜力很大,节目制作和节目销售市场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一般包括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广播电视应用理论、广播电视管理理论和广播电视历史研究四个方面。其一,广播电视基础理论是广播电视学的学理部分,是探索广播电视本体理论、广播电视实践本源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的各学科的总和。它是应用理论和决策研究的依托和主要理论根据。基础理论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广播电视本质理论,包括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性质、功能、任务等方面的理论;二是广播电视外部关系的研究理论,包括与经济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生态的关系、与法律的关系、与道德的关系、与科技的关系等;三是广播电视内部关系研究理论,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语言学、广播电视美学、广播电视批评学等。其二,广播电视应用理论是对广播电视传播及运行中的操作环节进行的实践性研究。它要对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回应,其研究水平直接关系甚至决定广播电视传播和运行的效果与效益。这一部分主要由广播电视制作应用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论、广播电视传播实务理论、广播电视节目构成要素理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广播电视制作应用理论包括广播电视制作技术、传播技术理论两方面;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论是广播电视应用理论的主体部分,分为栏目和节目两大块,前者涉及策划、选题、采录、编辑、制作等环节,包括栏目宗旨、目标、定位、板块设计、主持人设计、编排、制作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后者包括新闻节目、纪实节目、社会教育节目、专题节目、综艺节目、广播剧、电视剧等的理论,属于广播电视文化批评的范畴;广播电视传播实务理论是对传播过程中不同职能、不同工种从业者的研究;广播电视节目构成要素理论是对广播电视节目成品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语言、文字、声音、色彩、灯光等的研究理论。其三,广播电视管理理论包括对事关广播电视发展全局的管理、体制、规划、方针、政策、法规、制度、行业监管等决策管理理论,主要由战略规划理论、政策法规理论、管理制度理论三部分组成。其中,广播电视战略规划理论是宏观理论,它涉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全局的方方面面,包括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规划等理论;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理论是广播电视中观决策理论,对广播电视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广播电视管理制度理论是广播电视微观决策理论,是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具体问题所制订的一系列措施的研究。其四,广播电视历史研究是研究广播电视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兴衰得失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既是研究广播电视学的基础,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广播电视历史研究按国别来分,可分为中国广播电视史、外国广播电视史;按历史时期划分,有通史、断代史;按内容划分,有广播史、电视史、广播电视新闻史、广播电视文艺史、广播电视媒介批评史、广播电视节目史、广播电视管理史、广播电视技术史。此外,还可以有各级广播电视台台史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