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6915802

十年之功
在公共遗忘处
书写一个国家的记忆
“中国往事”是赵柏田以现代性转型视角重述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作品,共三卷四册,分别为:《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月照青苔:20世纪南方文人生活小史》》,《枪炮与货币:民国金融家沉浮录》。作者积十年之功,致力于在公共遗忘处书写一个国家的记忆,“中国往事”系列是他对近现代革命和文化主题的一次正面书写,讲述的是那个变化年代里优秀的灵魂的故事:革命者、政治家、知识分子、学者、商人、江湖、草根和劳工阶级。
《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中国往事”系列的开卷之作。本书故事时间系从清廷启动预备立宪的1905年至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将青春期民国的诸多人事,在广阔的大历史背景下酣畅淋漓地重新展示、审度、诠释和反思,在对端方、陆征祥、顾维钧、陈独秀、蔡元培、章太炎、鲁迅、苏曼殊、刘师培、何震等人物的考察中,致力于个体与时代的关系书写,揭示他们如何适世、用世、甚至叛世,落墨尤多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和先锋。在民初喧哗、疑惑的时代表情之下,氤氲的气象和开阔的格局,预示着未来中国的多种可能。
《月照青苔:20世纪南方文人生活小史》从日常生活的视野,对五四后的南方文人作了一次发现式的书写。作者以一种历史考古学者的耐心,重现勾勒了蒋梦麟、邵洵美、陈布雷、沈从文、苏青、穆时英、柔石、殷夫、应修人、张寿镛、吴经熊、徐訏等人的生与死、爱与欲,捡拾起了月光透过密叶落在青苔上的“点点碎影”。本书是作者长达十余年专注于中国现代性转型的初始之作,借由为这些南方文人重写今生,呈现了一个坚硬、慷慨、更具物质性和现代性的南方。
《枪炮与货币:民国金融家沉浮录》(上、下册)一部民国版的“金钱传”,本书从政商关系着手,从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财政史料和银行家们的日记、书信、函电中爬梳剔抉,把目光聚焦于张嘉璈、陈光甫、李铭、钱新之、吴鼎昌等置身金钱政治旋涡的南北金融界精英,讲述了肇始于大革命时期、终结于1949年的实业家和银行家们的故事。这也是在资本与权力对立、依存、冲突、纠缠中此志未遂的一代人的故事。急管繁弦后,人间暗换,一个新时代拉开了序幕:战争、旧制度崩溃和*后的解放。宏阔的史识,沉郁、扎实的叙事美学,直指大时代背后的世道人心,半个多世纪前的金钱故事,于当下中国也不无镜鉴。
名家说“中国往事”
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所在,赵柏田此书,既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广阔展示,又能以独特视角揭示出大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激荡和个体命运,既丰富又细致,既恢弘又深入,生动地再现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文史结合,交融互通的大作、力作。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杨天石
赵柏田的“中国往事”系列在众多的晚清民国题材作品中确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他在被大家熟悉的历史中发现了被人遗忘的“国家记忆”,从上世纪初期铁路、外交、文化和商业四个层面展现中国从传统帝制转型现代中国的艰难历程。在晚清民国题材已经泛滥成灾的情况下还敢进入这一领域,充分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底气。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
赵柏田以聪慧之笔,在细微处激活了民国记忆。林林总总的人影,纷繁杂乱的足音,点化出忧患之世的风景。跌宕之间,明暗悉出,平淡之中,经纬可见。瞭望历史的瞬间,认知的盲区被照亮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郁
读赵柏田的“中国往事”系列,是一次独特的重返近代中国历史现场的精神历险,他的笔下,那个时代充满理想气质的知识分子,有血性的革命者,走向世界的改革者,离金钱*近的独立银行家,被卷入那时风潮的草根……纷纷走向历史的风口,呈现了一幅纷纭多元的历史图卷。
——著名学者 张宏杰
《中国往事》分卷目录
《民初气象:变乱之年的暴力、阴谋与爱情》目录
卷一 午桥之死
上 篇 午桥出山
章 坐“西伯利亚”号远行
第二章 两声部
第三章 青铜时代
下 篇 午桥之死
第四章 大波
第五章 末路
第六章 花落
附 录 北洋政府收购端方所藏文物有关文件
卷二 驶往1919年的船
章 驶往1919年的船
第二章 巴黎春天
第三章 南方和北方
第四章 外交官的女人
卷三 酒旗风暖少年狂
章 暗杀时代
第二章 江湖故事
第三章 暴力救国
第四章 冰炭两重天
第五章 革命夫妻
第六章 无量春愁
第七章 青春底色
第八章 北大之父
第九章 启蒙终结
《月照青苔:20世纪南方文人生活小史》目录
锋面之舟: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流水十年:沈从文1922-1931
新月的余烬:诗人邵洵美的一生
革命者应麟德的经济生活:应修人1923年的一个切片
两种生活“一个民国“文青”的经济和爱情生活
少年血:半岛兄弟
舞,舞,舞:穆时英一生中的十一个词
生如夏花:民国女子苏青
书生有病:陈布雷的悲剧
说寂寞,谁寂寞:徐訏在1950年后
百年约园:张寿镛故事与传奇
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法学家吴经熊的一桩公案
《枪炮与货币:民国金融家沉浮录》(上、下册)目录
部(1927—1935)
章 上海之殇
1.投资革命
2.“上海的巴黎公社”
3.高仓庙的炮声
4.“老娘舅”西行
5.一座城市,多个政府
第二章 残忍的四月
1.大亨出场
2.诱杀
3.挤干的柠檬
4.一个混血革命家的爱与死
5.凛冬将至
第三章 大银行家
1.持币观望
2.迷雾重重
3.长江上的红色波浪
4.来自特立尼特的美男子
5.筹饷机器
第四章 从反抗到驯服
1.世纪合伙人
2.宋大班惊魂记
3.“不屈从的勇士”
4.北京十年
5.南方的光
6.“北四行”大佬
7.刀砧与鱼肉
第五章 急管繁弦,人间暗换
1.分分合合
2.失落的权杖
3.大盘下行
4.好运气的女记者宝爱莲
5.漫长的婚约
6.“一张老虎的脸”
第六章 抱恨莫干山
1.南下
2.北上
3.入山
4.苦心人
第七章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1.失控
2.西游
3.失和
4.东归
5.调查部主任
6.天命难违
7.“此志未遂”
第二部(1936—1945)
第八章 白云山馆主人
1.净土
2.自渡
3.闻警
4.“跳火炕,拆火巷”
5.“求己”
6.蜉蝣
7.因果
8.澈悟
第九章 繁华将尽
1.学者之死
2.商贾庆生
3.消失的船队
4.乡国仪型
第十章 过河卒子
1.北巡
2.风潮
3.暗流
4.相煎何急
5.白银谈判
6.“桂林号”事件
7.“远的一支军队”
8.厥功至伟
第十一章 血路
1.移步换景
2.袍笏登场
3.紧急转向
4.全线失陷
5.经营西南
6.“人间的伟大戏剧”
第十二章 美国近事
1. 奈何明月照沟渠
2. U形转弯
3.去留肝胆
4. 卢斯、赛珍珠与居里
5.布莱顿森林会议
6.与经济学家谈话
7.飞往中国
第三部(1946—1949)
第十三章 白山黑水尽北虏
1.空城
2.对手
3.容忍
4.“莘莘征夫”
5.佳人作贼
6.护身符
7.墓碑
第十四章 火山口的总裁
1.附骨之疽
2.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末途
3.“慄慄危惧”
4.自我的敌人
5.“黄沙”和“”
6.豪门之辩
7.美元、枪炮和物资
8.信用预支
第十五章 失控的货币
1.临阵换马
2.险情暗伏
3.沪滨打虎
4.野马脱缰
5.丧家之犬
6.大河入海
第十六章 彷徨无计
1.政府如银行
2.何处求太平
3.和平请愿团
4.去留两依依
5.夭折的北上
6.落幕
锋面之舟
——蒋梦麟和他生活的时代
1.父亲的船
三天前的一个清早,少年和他的父亲从杭州湾畔的蒋村动身时,星光还没有完全隐落,秋晨的露水把布鞋和裤管都打湿了。到余姚县府衙门前的小码头下船,江面的雾气正在散去,那些像走钢丝一样站在船舷的农妇已经快要把一船船的白菜搬空了。初升的太阳把江面染得如一匹红练,农妇的脸不知是出了汗还是江水映的,也都酡红着。船是带雨篷的木帆船,篷上的青箬是今年新摘的,还有着春天雨水的气息。在浙东乡村,纵横的河汊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作短途运输的木船。潮水时涨时退,退潮时,船逐流而下,走得很快,两岸的树、村庄,还有河里的云的影子,在少年的眼里一闪就过去了。但当逆水行驶时,前进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虽说雇了两个背纤的,半天也赶不了十几里地。连着三天,看厌了河水和堤岸两边单调的树木庄稼,船上又没什么好解闷的,少年觉得时间实在是太无边无际了,简直像这浑黄的河水一样没个尽头。
这天下午三四点钟光景,船把他们送进了宁波城。这一程从乡下到宁波的水路,算来竟走了三天两夜。到上海的船要晚上八点才开,余下的四五个钟头里,父亲带他去逛了城隍庙,到江厦街买了晚上坐船吃的点心和准备送给上海亲友的咸干货,还带着他去了离码头不远的江北外滩,看了外国人造的教堂。教堂肃穆的外表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姚江逶迤西来,至此已到入海处,江风浩荡,混浊的江水拍打着堤岸,不远处的三江口,海水与淡水的交汇处折叠出一条长长的水线,海鸥像一支支明亮的梭子在水面上剪翅低飞。
许多年后,少年还记得父亲带他去坐轮船的那个晚上。
傍晚,吹着咸壳壳的海风,他和父亲来到了江北外滩边的轮船码头。从这里他们将乘坐招商局的轮船,一夜水路旅行后于第二日早晨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过道和甲板上乘客挤得像沙丁鱼,一伸脚就可能踩到别人。小贩成群结队上船叫卖,家常杂物,应有尽有,多半还是舶来品。水果贩提了香蕉、苹果和梨子上船售卖。父亲在二等舱找好位置,放好行李,就带着他满船跑开了。
少年的父亲像个好奇的孩子,在船上这里摸摸,那里碰碰,一边不住地往纸上画着什么。这个绅士老爷还拉着少年走进了驾驶舱,一个穿着制服的船长模样的人客气地把他们请了出来,告诉说船马上就要开了,请他们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他们来到锅炉房,司炉正在铲煤,炉膛里腾射而出的火光映着少年和父亲的脸,他们的眼里有了一种梦幻般的色彩。父亲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司炉套话,司炉告诉他这船是德国造的,在这条水路上已经跑了快三年了。少年和父亲来到甲板上,船正在启动,昏暝中,两岸的景物和建筑一点点地退远了,父亲说,我回去也要造一艘轮船。少年以为父亲是在跟他说笑话。
很久以后,少年都快要忘了这次海上的夜航了,父亲请了一帮木匠来到蒋村家里,让他们按照他画出的图纸打造一只大船。木匠奉命制造水轮,造船匠则按照计划造船。满地的刨花和木屑,院子里飘荡着好闻的树脂香气。船打得很顺利,一个月后,木工们往船身上了后一道桐油,船就下水了。让少年吃惊的是,这艘木船简直是他和父亲一起乘坐过的招商局那艘轮船的缩微版,一样有着驾驶舱和高高的桅杆,只是它不是铁甲的,也没有锅炉房。父亲得意地说,我这船就是按德国轮船的样子造的。船下水的那天,全蒋村的人和附近的乡人来到流经这个村庄的一条大河边上,都来看新奇。大家看了这艘新奇的轮船都赞不绝口。轮船停靠在河埠,父亲雇了两位彪形大汉分执木柄的两端来推动水轮。“轮船”慢慢开始在水中移动时,岸上围观的人们不禁欢呼起来。船速逐渐加快,但是到了速度差不多和桨划的船相等时,水手们再怎样出力,船速再也快不起来了。乘客们指手划脚,巴不得船驶得快一些,有几位甚至亲自动手帮着转水轮,但是这只船似乎很顽固,再也不肯加快一点速度。娘个X!父亲低低地骂了一句,上去踢了一脚木轮,它却再怎么弄也不听使唤了。村人索然无味起来,都走开了忙他们自己的去了,剩下的除了孩子和老人,就是存心看笑话的村里二流子一类的人物。
父亲把水轮改了好几次,希望能够加快船速,但是一切努力都白费,更糟的是船行一段距离后,水草缠到了水轮上,而且越缠越多,后连轮都转不动了。父亲叹口气说:“唉,究竟还是造轮船的洋人有办法。”
造轮船的计划失败后,父亲好久没在蒋村露脸。热心的亲眷上门来探视,说邻村的张财主想把父亲的这只船买去做挖泥船,问父亲愿意出到多少大洋。父亲对他曾经倾注过那么多热情的这艘船已没有多少兴趣,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他已经狂热地迷上了组装钟表,他的房间里一长溜的案板上全是拆下的钟表的零件,一连三天,除了上茅厕,他都没出过门一脚,连吃饭都是少年和他的两个哥哥送的。到了第四天,家人听到从父亲的房间里传出了自鸣钟悠扬的音乐,接着听到大叫一声,搞成了!头发增长了寸许的父亲像一个疯子一样从里面跑出来。过于强烈的阳光和连日来的劳累的虚脱使他摇晃了一下,倚住院里的一棵苦楝树才没有摔倒。他疲乏地对着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笑笑,说,我这个钟表匠做得还不赖吧?
那条轮船后来改为桨划的船,但是船身太重,划也划不动,在乡下也没什么大用。父亲还想再试一次,有人告诉他瓦特和蒸汽机的故事,他才放弃了这一雄心。他发现除了轮船的外形之外,还有更深奥的原理在。从这时候起,他就一心一意要让他的儿子接受现代教育,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能学会洋人制造神奇东西的秘诀。
少年蒋梦麟后来走出了村庄,去绍兴、杭州、上海等地读书。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人生如行夜行船的呢?这要追溯到他在南洋公学读书的一年暑假,一个堂兄鼓动他去了一趟日本。他在上野公园展览会上看到中日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时,他的感受是“简直惭愧得无地自容”,夜间,整个公园被几万盏电灯照得如同白昼,看到陶醉于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人提着灯笼,高呼万岁,游行队伍绵延数里,又不禁泫然涕下。东京、长崎、神户一路走下来,他觉得这个国家简直像个花园,人民衣服整饬,城市清洁。他觉得已经发现了这个岛国从明治维新后成为世界强国的秘密,那就是国民教育。蒋梦麟后来师从杜威去学教育学,可以说这是早的触动。
也正是在逗留日本的时候,蒋梦麟听到惊人的一个消息,安徽省城安庆发生了昙花一现的革命,7月6日(农历五月二十六),前中西学堂算学教员徐锡麟在安庆起事失败,被挖出心肝吃了。好多年后他回忆说,如果他当时在国内,说不定就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徐锡麟中过举人,在绍兴中西学堂(蒋在那里知道了“地球是圆的”)教了几年书后,又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向朋友借了五万块钱,捐了个道台的缺,后来派到安庆任安徽省警务督办。他枪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同两名亲信带了警校学生及警察部队占领了军械库,在库门口架起大炮据守。但他们不会使用大炮,被官兵冲入,徐锡麟当场被捕,他的两个亲信,一个叫陈伯平的当场阵亡,一个叫马子夷的事后被捕。
蒋梦麟和马子夷是浙江高等学堂的同学,马、陈两个革命党人从日本赴安庆时曾在上海短暂逗留。他们同蒋梦麟大谈革命,鼓动他一道去安庆。少年血都是热的,他倒真有点动心了。做钱庄经理的堂兄却鼓动他去一趟日本。看看再说吧,堂兄的口气一股市侩的精明,革命革命,可别自己的命让人家革去了也不知道。动身前,他和马、陈两个革命党人在一家酒楼聚会。酒性催动。马子夷背诵了一首秋瑾女士的宝刀歌,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色,引得他们也慷慨高歌。歌罢,马子夷伏在桌子上半天也没有起来,还把一枝春酒楼的包厢吐得满地秽物,他和陈姓革命党人费了好大劲才把他肥胖的身子弄回旅馆。第二日,蒋梦麟去日本,他们搭长江轮船去安庆。到日本约一星期后,他就从报上获知了安庆失事的消息。谁说人生不是行船呢,一不留神不定就上了哪一条河汊。
那艘船一直停在村口的河湾里,水一退就搁了浅,船板朽烂腐败,船底长了厚厚一层青苔。它好像被遗忘了,木轮让人拆掉了,桅杆也不知去向,或许是化作了哪一户人家烟囱口冒出的一缕炊烟吧。到蒋梦麟离开蒋村去美国念书,那船还在,那野渡横舟的景象几乎成了蒋村的一个标志。这时离我们这个故事的开始已有十年过去了,时间已进到了1908年,少年的母亲早就离开他们去了另一世界。离开祖屋前一晚,少年流露出了留恋不舍的神情,父亲说,去吧,跟洋人多学点东西回来,他们精怪着呢,船都造得这么好!
2.变化年代中的家族史
他出生的前一个晚上,父亲蒋怀清梦见一只熊来到了家里,第二天一早,家人兴冲冲地跑来告诉他夫人生了个儿子时,他一点也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惊喜,因为据说那个梦就是生男孩的征兆。梦熊——这就是他给男孩初取的名字。这个与佛家所说的远离颠倒梦想背道而驰的地主,给他以前的两个儿子还分别取过梦兰、梦桃这样的名字,因为在他们出世前,他分别梦见过这些祥瑞的植物。
我们的主人公出生并成长于一个变化的年代。就在梦熊出生的那一年,英国从中国拿走了对缅甸的宗主权,再往前推一年,中法战争结束,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让渡给法国。世界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中,渐进的、徐缓的、积年累世的,就像中国的内陆河注入太平洋一样,但没有像二十世纪之初西潮东来时的风云激荡,那么深刻地影响中国并改变着普通中国人的命运。西洋潮流先冲击1842年以来开埠的五个通商口岸附近的地区,然后循着河道和公路向外伸展。五个商埠附近的以及交通线附近的村镇首先被波及。现代文明像是移植过来的树木,很快就在肥沃的中国土壤上发荣滋长,在短短五十年之内就深入中国内地了,而打头阵先锋的,就是在国人眼里尚显稀罕的外来物品。
男孩的出生地蒋村,是散布在钱塘江沿岸冲积平原上的许多村庄之一。离杭州湾约有二十里之遥。那是个很小的江南小村,六十来户人家,人口约三百人,三面环河,南面一条石板路通向附近的村庄和市镇。小河通着大河,再由大河可以到达宁波、杭州和上海。几百年前,杭州湾两岸积留下肥沃的泥土,居民在这片新生地上围堤截留海水晒盐。再过几个世代的蓄草放牧,这片土地可以植棉种桑、居住生息了。蒋氏族谱上说,蒋氏的祖先是在五百多年前的元末,先是从钱塘江源的徽州迁到奉化暂住,又从奉化迁到余姚开垦江边的新生地。五百多年来,蒋氏一族在杭州湾畔看到了元朝的没落、明朝与清朝的兴衰,以及几乎推翻清朝的太平天国。他们已经在这里安定地生活了五百多年,他们很少碰到水灾或者旱灾,在这漫长的几百年中也不过遇上一两次变乱和战争。他们和平而满足地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贫富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富的没有冒油,穷的也没有果腹之虞。世代如落叶,蒋村却依然故我,这个村庄的人们还是照常地过活、做工,后入土长眠。但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将很快成为陈迹——半个世纪后,本文主人公在《西潮》中这样描述这种变化:
这种转变首先是由外国商品的输入启其端,继由西方思想和兵舰的入侵加速其进程,终将由现代的科学、文明和工业化完毕其全程。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