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22681
4.帕特丽夏·温沃斯一直认为世界著名“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利斯蒂窃取了她的创意。因为克利斯蒂的*本小说出版是在她出版了3本《女神探希娃》的故事之后才写成的。
莫德·希娃小姐在回伦敦的火车上,遇见了一位受到极度惊吓的漂亮女人莱尔·杰宁汉。新婚的莱尔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而正是这笔钱给她招来了一次又一次危险。溺水、车祸、莫名被杀害的村中姑娘,她的身边似乎总是围绕着各种不幸.
莫德·希娃小姐和兰道尔·马奇再次联合破案,他们觉得莱尔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嫌疑!这一桩桩意外都是谁制的?或者,制造这些意外的是同一个人?请翻开本书,让莫德·希娃小姐为你揭晓凶手的身份。
章 火车上的次见面/1
第二章 树篱后的对话/7
第三章 敏锐的希娃小姐/13
第四章 雷夫和阿莉西亚/17
第五章 发脾气的戴尔/23
第六章 防波堤上的问话/29
第七章 当年的事故/34
第八章 包里的名片/41
第九章 马勒姆夫人来访/51
第十章 口角/60
第十一章 莱尔的方向盘/65
第十二章 戴尔的来电/74
第十三章 有人动手脚/78
第十四章 礼物/83
第十五章 科尔小姐求见/88
第十六章 算命/94
第十七章 送给茜茜的礼物/102
第十八章 莱尔的预约/107
第十九章 马奇警探来访/111
第二十章 阿莉西亚的口供/117
第二十一章 莱尔的口供/122
第二十二章 雷夫的口供/129
第二十三章 戴尔的表白/134
第二十四章 配合戴尔的演出/140
第二十五章 梦/145
第二十六章 莱尔取消预约/148
第二十七章 老师与学生/155
第二十八章 庭审/160
第二十九章 佩尔的证词/168
第三十章 马勒姆夫人的警告/175
第三十一章 酒吧里的希娃小姐/181
第三十二章 师生探讨案情/186
第三十三章 外套上的手印/194
第三十四章 希娃小姐的忠告/203
第三十五章 雷夫的情史/208
第三十六章 马奇再次来访/214
第三十七章 遗失的胸针/223
第三十八章 戴尔教莱尔写信/230
第三十九章 推测/234
第四十章 亮晶晶的东西/239
第四十一章 雷夫的真面目/244
第四十二章 戴尔的邀约/253
第四十三章 悬崖下的水坑/256
第四十四章 救援者/262
第四十五章 营救莱尔/269
第四十六章 回到坦菲尔德/275
第四十七章 夜晚的飞行/278
第四十八章 事情的真相/285
第四十九章 尾声/292
《女神探希娃》(中文版)系列悬疑推理小说序
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曾说过:“要写出堪称一流的文学作品,却又不失去推理小说的独特趣味,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并不完全否认成功的可能性。”不得不说,这种可能性在《女神探希娃》系列悬疑推理小说中得以完美实现。
众所周知,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被称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当时,仅英美两国,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侦探小说。阅读侦探故事已不仅仅是有钱阶级的一种消遣,下层阶级的人也竞相阅读起来,这无疑刺激了侦探小说作家们的创作热情。于是,密室杀人等罪案侦破题材被大家争相追捧,“谋杀案”逐渐成为了每一部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热衷的不仅仅是善恶的斗争,罪犯的作案手法和动机才是被关注的重点。在那段时间里,侦探小说作家们绞尽脑汁,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优秀作品,不少别具一格的侦探形象也由此而诞生,并流传于世。
《女神探希娃》系列小说的作者帕特丽夏·温沃斯,一生亲历两次世界大战,历尽人间疾苦。她的丈夫在次世界大战的军舰沉船中丧生。为了养活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帕特丽夏拖着病弱之躯,开始废寝忘食地进行创作,没想到一举成名,家喻户晓,成为英国密室杀人小说的开山鼻祖。是她,将密室杀人小说的模式发扬光大,使它成为引人瞩目的一种推理类型。帕特丽夏也因此成为英国推理小说界的代表人物,与“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双姝并列。《女神探希娃》是帕特丽夏为成功的系列小说,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构思令人拍案叫绝,赢得了英国民众的喜爱,在英国媒体《每日电讯》和犯罪文学协会举办的公众评选投票中名列前茅。不仅如此,该系列小说在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等国家也广为流传,并跻身于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希娃小姐是帕特丽夏塑造得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说她的影响力不亚于“神探福尔摩斯”也不为过。初次拜读该系列的原版小说时,我便对小说中那个优雅老练、有点另类还带点神经质的女侦探希娃小姐的形象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希娃小姐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家庭女教师,却干起了私人侦探的工作。她为人彬彬有礼,讲话时总是爱引用丁尼生勋爵的诗句,看起来弱小而又无害,这恰恰成为她与受害人亲属打成一片的便利条件,情报总是来得异乎寻常的轻松。她心思极其机敏,但外表波澜不惊,喜欢在倾听与案件相关的描述时有条不紊地摆弄针线活,而往往在她眼神流转之间,案情便已见眉目。这种平和安静的气场,却暗藏着出其不意的震慑力,让她自如地奔走于警察局以及名门大宅之间。不管是谎言、伪装、杀机,还是试探,在她面前都无处遁形。
生活的百般苦难使帕特丽夏洞悉了生而为人的种种原罪——贪婪、傲慢、怨恨、残暴……因而造就了她笔下人物的血肉灵性。如果说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心理博弈与气 氛营造的大师,那么帕特丽夏·温沃斯则是剖析人性与密室设计的专家。《女神探希娃》系列悬疑推理小说,记录了种种离奇的谋杀案件,它的主角常常是柔弱的女子,身处亲情、爱情、友情的种种旋涡之中,挣扎、徘徊、抗争。小说的背景往往设置为英国的上流社会,涉案人物大抵有着复杂的身世,特权阶层中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金钱腐蚀下人性的贪婪与不堪被帕特丽夏刻画得入木三分。财富与亲情,孰重孰轻?爱情与婚姻,是否等价?情感与金钱的矛盾,人性与智慧的较量,均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时兴致盎然,读后意犹未尽。
《女神探希娃》系列悬疑推理小说,全套共32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未曾整体翻译引进到中国内地,实为憾事。此次,应广州原典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之邀,我主持翻译了《女神探希娃》系列小说中文版,并得到了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部主任陈继光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也要感谢参与本书翻译的诸多译者,感谢他们为全球华文读者奉献了一套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推理小说典范。
让我们在美好的阅读时光中,记住这位神奇的女侦探:莫德·希娃!
郑榕玲
二〇一八年五月于广州
“帕特丽夏是一流的侦探小说作家。”
——英国《每日电讯》
“私家侦探希娃小姐真是了不起。”
——英国《每日邮报》
“帕特丽夏·温沃斯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女侦探。”
——英国犯罪文学协会主席 Paula Gosling
火车上的次见面
莫德·希娃小姐看着熙熙攘攘的站台,不禁有些庆幸自己选的是直达火车,不用中途换乘。她舒舒服服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 背靠着座椅,躲避着窗外扬起的灰尘。在她旁边的座位上倒扣着一本杂志,那是她侄女送给她的。她饶有兴致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家庭。他们匆忙走进她的视线,又匆忙走出。希娃小姐一向信奉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她很快就想到了一句诗来形容眼下的景象: “夜间交错的船……”现下当然不是夜晚,而是7 月的早上,10 点刚过,艳阳高照。不过,诗嘛,从来都不能光从字面去理解的。
“夜间交错的船,以轻声相互招呼。
各自隐入黑暗,各自复归沉默。”
多么有象征意义啊,她希望自己没把某几个字眼记错。
哎呀!人可真多啊。人人都去度假了,她也不例外。在白石镇和艾舍尔及孩子们一起待的那两周实在是太惬意了。在恼人的毒毛虫事件后,和这么可爱的一家子共度假期简直是种享受。他们整天待在沙滩上,在这期间,她织了三双袜子,还给宝宝织了件短上衣。那个圆滚滚的小宝贝,真是惹人爱得很。总而言之, 这次假期棒极了,而棒的一点就是海滩上没有毒毛虫。
这会儿,希娃小姐正盯着一个矮胖的女人看。她使尽了浑身解数,想带着三个孩子从人群里挤过去。其中有个小男孩,抱着个篮子,里面像是装着什么活物。他用力挣开妈妈的手,把篮子上盖着的布掀起了一个小角。就在那一刹那,一只黑色的小猫钻了出来,眨眼间就不见了。那个女人伸出大手,用力扇了小男孩一巴掌。希娃小姐不禁喊了声哎呀。喊声还没落下呢,那家子就追着小猫,消失在了人群里。
车上的人差不多下光了,但希娃小姐没动,因为她要去伦敦。她想着,要是接下来的旅程里她能独占车厢的话,那这次完美的假期就算是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一个消瘦的男人走过了车厢, 他很高,比周围的人高了差不多一头。他心不在焉的,仿佛正独自一人走在起风的荒原上。两个年轻姑娘走过了车厢,叽叽喳喳地聊着。她们穿着灰色的法兰绒裤子、漂亮的套头马甲,不停掀动的唇上涂着厚厚的口红,精致的卷发亮闪闪的。一个护士走过了车厢,她动作僵硬,表情呆板,身后跟着个穿亮蓝色泳衣的孩子, 挥舞着棕色的小胳膊小腿,手里牢牢攥着个锡皮小桶,看来已经准备好要去海滩了。小家伙那满头黄色卷发跟着它们的主人一起上下蹦跳着。
都是路过的,没人进来。
希娃小姐看了看表,车马上就要开了。她今天穿着棕色绸衬衫、土褐色丝绸外套和裙子,脚上穿着双黑色牛津鞋,头上戴着顶棕色草帽,左边帽檐上堆着些黄色的木樨草和紫色的三色堇,膝盖上放着双白色棉手套,旁边放着个破旧的黑包。她那从帽檐下冒出来的头发有些发白,可见她已近中年。她的肤色有些发黄,看起来气色不大好。她的衬衫左襟上别着个胸针,那块表就挂在胸针上;领口上别着个贝壳浮雕,上面雕着个高高昂起的古希腊英雄头像。希娃小姐还戴着条项链,在她脖子上绕了两圈,一直垂到腰间,时不时和用黑绳子挂在脖上的眼镜撞在一起,发出轻轻的咔咔声。
哨声响起,火车往前晃了一下。希娃小姐抬了抬眼,发现车厢门被猛地打开了。火车又晃了一下,一个穿着灰衣服的高个子姑娘跌跌撞撞地踏上了车厢台阶。在火车晃的第三下,那姑娘重重撞在了刚调整好姿势的希娃小姐身上。希娃小姐帮她站稳了, 又关上了敞开的车厢门。莱尔杰宁汉发现,自己被一双手扶到了靠窗的座位上,那双手的主人看着像是个退休家庭女教师,她的声音更是让她回想起了学校。那个声音正试图告诉她,登上开动的火车有多危险——“这也违反铁路公司的规定。”这个近在耳边的声音,和远在海峡另一头某所学校里的声音重叠在了一起: “进屋后不要摔门。莱尔,亲爱的,坐直,别瘫在椅子里。噢, 亲爱的莱尔,我说话的时候你得注意听。”这些事情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发生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在海的另一边,那里很安全……
“重要的是,太不安全了。”希娃小姐严肃地警告道。
“不是这样的。”莱尔盯着她,说,“这都不重要,对吗?” 莱尔直勾勾地盯着那个“退休女教师”,她在对面正襟危坐,穿着过时的衣服,头上那顶帽子更是好几年没见人戴过了。虽然只要莱尔稍微动动,就能碰到希娃小姐,但不知怎的,希娃小姐的人和她的声音一样,远得像在另一个世界。她淡淡地说:“都不重要了。”然后,她像被人抽去了浑身力气一样,靠进了座椅深处。
希娃小姐没搭话,而是仔细观察着这个姑娘。她个子高挑, 身材苗条,气质优雅,浅灰金色的头发,雪白的皮肤,不大像英国人,倒像是北欧人。像这么好看的英国姑娘,眼睛一般是蓝色的, 那双盯着窗外风景的眼睛却是深灰色,上面罩着比发色深好几个色调的浓密睫毛。她的眉毛很细,弯弯的,弧度很奇怪,像是即将飞起的翅膀一样,带着种脆弱的美。这抹金色是她脸上仅有的色彩。希娃小姐心想,这真是她见过苍白的脸了,再加上她本来就白的皮肤,她整个人白得有些吓人。
这姑娘穿着的灰色法兰绒外套和裙子,裁剪得很漂亮。她身上的每一件物品都很简洁,却并不简单,一看就价值不菲。她戴着顶灰色的小毡帽,蓝色的绳子随意打了个结;灰色的手提包上绣着个大写的“L”;长丝袜和鞋子的质量都极好——希娃小姐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她看了看姑娘没戴手套的手,上面戴着个白金婚戒。希娃小姐垂下眼,看着自己的膝盖,训练有素的大脑把所有信息总结成了三个词:“受惊、有钱、已婚”。
她拿起埃舍尔好心送给她的杂志,翻看起来。她很快地连翻三页,然后在第四页停了下来。她先是凝神看了一阵,然后又想了一阵。
她合上杂志,身子往前靠了靠,问:“你想读读杂志吗,这本你喜欢吗?”
那双灰色的眼睛缓缓挪到了她脸上,希娃小姐看得出来,她在努力聚焦。看来,刚刚她没真在看那些棋盘一样的田野——一块块被树篱分割得大小相同,被逐渐加速的火车越来越快地甩在身后。这会儿,她也没真在看希娃小姐,但她确实在努力。
希娃小姐把杂志甩在一边,直接问道:“出事了,对吗?我能帮上忙吗?”
这温柔可靠的声音打动了莱尔杰宁汉。不过,她只听到了希娃小姐的声音,就像她能听见火车声一样,却一点儿也没听懂这句话的意思。她顺着那声音看向希娃小姐,眼神稍微凝实了些, 说道:“你是个好人。”
“你被吓到了。”希娃小姐肯定地说。
莱尔说:“是啊。”稍停一会儿,问道,“你怎么看出来的?”
“你离开得很匆忙。”
“是的。”她可怜巴巴地把之前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你怎么看出来的?”
“这是一辆开往伦敦的火车,要不是走得匆忙,你怎么会不戴手套呢。你肯定也没带在包里,那是个信封包,要是里面有双手套,准会鼓起来。”
这个温柔可靠的声音再次打动了莱尔,定了定她的心。这声音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她紧张地重复着希娃小姐的话:“我确实离开得很匆忙。”
“为什么呢?”希娃小姐问道。
莱尔杰宁汉答道:“她们说,他想杀了我。”
希娃小姐把惊诧和怀疑掩藏得很完美。这不是她次听到这种话了,事实上,她就是专门处理这种事的。
“哎呀。”她又问道,“想杀你的这个人是谁呢?”
莱尔杰宁汉答道:“我丈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