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8775
教材是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之一种,该教材是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要求编写的一套符合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示范教材。
教材紧贴教学实际,符合国家职业道德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和企业实际要求,易教易学,改变了传统德育教材空洞说教的弊端,将职业道德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自我成长结合起来,体现了**的课程改革要求,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自我规范,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材是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之一种,该教材是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要求编写的一套符合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需要的规范教材。
全书分六章详细叙述了职业道德与人生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关系。具体为人生与道德、职业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全书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开始,帮助学生树立善是人生的追求、德性是人生成就的价值观,具体阐明了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培养途径。全书形成了以生命成长为线索;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如何培养为核心内容;以个人品德修养建构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学习为底蕴的完整合理的内容结构。因此,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辅助教材。
第三节 融会贯通,增长职场智慧
《论语》之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孔子讲的人格标准,凡是人都要遵守的,并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义务的轻重来。——梁启超
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个人品德修养的底蕴,个人品德修养的建构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并立互补、三足鼎立的文化传统。而其中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因其积极关注人们现世、现实的生活,始终围绕一个人如何修养自我、出来做事如何尽职尽责,居于高位如何安邦治国等问题展开,因此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儒家文化也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主流、核心的部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位伟大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影响力有远见卓识。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是有心学习者,无不欣然接纳,收受为徒。他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即按照每个人的原初资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未来志向等进行针对性引导、教育与培养。因此,记载他教学言论的著作《论语》也就成为一本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所需道理的宝典。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粮食,每个人都能从这个粮食店中获得安身立命必要的营养。因此,从古到今,我们看到无数的学者、君王、各级各类官员,甚至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从《论语》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逐渐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与行为风范。宋朝
著名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修身养性。可见,《论语》对古人的影响之大。
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社会生活与孔子当年已有霄壤之别,孔子学说、孔子所执着的“道”在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对这个问题,看看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近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就可以找到答案。历经2500多年,世事沧桑巨变,孔子的学说、儒家文化虽然有过低谷与沉寂,但是每个中国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其教化影响,其传承与延续从未间断。而且,孔子学说也早已随着华人的足迹走出国门,并在所到之处开花结果。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彼得·伯格教授长期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发展问题,他在深入研究东南亚地区各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之后认为:儒家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上文提到的被日本人尊称为“日本现代工业之父”的涩泽荣一,总结自己事业成功的心得就是一生都尊崇圣人孔子的教导,把《论语》当成一生的必修课。
中国大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也在以各种方式把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华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中国杰出的大型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不定期对所有总监级以上的高层员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培训。海南航空公司请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海航人题写的《海航同仁共勉十条》,成为海航企业文化的言。“团体以和睦为兴盛,精进以持恒为准则;健康以慎食为良药,诤议以宽恕为旨要;长幼以慈爱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待人以至诚为基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凡事以预立而不劳,接物以谨慎为根本。”海航作为中国航空业后起之秀,其发展的稳健和取得的成就应该说与企业对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践行直接相关。
学习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文化,将其中的精华融会贯通,仍然是我们今天提高个人修养、增长职场智慧的重要途径。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职场生涯在于从己心处人事仔细品味《论语》一书中孔子说过的话,我们能注意到孔子多次提到一个概念—“己”。这个词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己”或“我”。自己或自我是对主体的界定,也是人类社会每一个行动的出发点。不管是个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群体行为,无不是由单个的“己”或“群己”所发出。因此我们考察任何个人行为或社会行为莫不要归到一个“己”字上。如钱穆先生所说:“人莫不各有一己,己莫不各有一心。”a孔子的教育是道德教育,对己的强调就是告诫人们:行仁立德全靠自己,这既是“己”的责任,也是“己”的使命。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职业生活中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几乎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教会了我们“恕”的道理,就是做人做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因为“人莫不有己,己莫不有心”,将心比心才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同情而达至对他人的理解,己之心与人之心才能和谐融洽。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不仅是自然生命,同时是社会生命。职业是人社会生命重要的存在状态。人在职业中延续自己的自然生命,展开并完善自己的社会生命。人的社会生命主要是人通过职业而和他人交往的过程。所有的职业都是指向他人、为他人服务的。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要终身践行的话表达了人我关系相处基本的原则,也是我们在职业生活中应该坚守的、基本的原则。设想一下,如果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士普遍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地沟油还会堂而皇之端上人们的饭桌吗?毒奶粉还会导致众多儿童生病甚至死亡吗?假冒伪劣产品还会大行其道吗?反之,如果己所不欲,广施于人,结果如何呢?生产地沟油的也许会买到豆腐渣楼盘,建豆腐渣工程的也许
会买到假药,做假药的会买到毒奶粉……如果邪恶大行其道,整个社会又有谁能终幸免呢?
每个人对于自己而言是“己”,对于别人而言就是他人,每个人都是“己”与“人”的统一体。因此,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此生美妙的报偿之一是,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职业是我们立身社会、成就自己的起点,也是我们服务他人、为社会尽一己之责的契机。
(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职业生活中人际相处的重要理念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孔子的教导,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孔子说:如果有个人能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并能普遍救济大家,这个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是个仁者了吗?孔子回答:何止是仁者啊!应该是圣人了!尧和舜可能都难以做到呢!能够称得上仁者的,是自己想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能够根据自己内心的愿望而推想别人的愿望,从而推己及人,可以说找到行仁道的方法和路径了。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的一面设定了人我关系的底线,那么这句话则从积极的一面对人我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拓展。仅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不够的,只有当自己想立想达,同时也想到别人也想立想达,从而理解并认可、帮助别人立与达,在做人的境界上则又进了一个台阶,达到了行仁的境界。孔子倡导的立人、达人,从每个人的“己”心处着眼,道理非常质朴简约,既不难懂也不难做。但是我们放眼当代社会,却不难发现,信奉甚至尊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生存理念的大有人在。殊不知,如果人人秉持这样的理念,社会生活就由丛林规则所掌控,弱肉强食就是的王道。我们不妨把爱默生先生的话改为:凡居心叵测伤害他人的人没有不伤害到自己的。
职场不是战场,职场是安身立命、立己达己、立人达人,发挥我们的潜能、实现我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用武之地。
(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培养与恪守职业道德重在自觉自律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约束我们自己,使言语行动都能合乎礼,那就是仁了。
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这样做了,那天下就都回到仁了。践行仁德全凭自己,还能靠外人吗?孔子在这句话中把践行仁德明确规定为“由己”,就是说“己”的使命就是行仁德。而完成这个使命,要首先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内心、言语、行动多加约束。因为孔子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行事都由己心己身,如果专以己心己身为主,就不会顾及他人的心与身,而这种对自己的放纵与对他人的忽视是一切不仁不义行径的根源。因此,践行仁道一定是以能约束自己为要务。
如果说孔子把他思想的逻辑起点放在每个人的“己”上,而其思想的逻辑延伸,或者说由“己”为出发点,“己”的指向则是“人”,即“己”以外的“他人”。因此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核心的价值指向是“他人”,是“己”如何行事才有利于他人,从而有利于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孔子所倡导的道德学说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不断给一代又一代人以影响、启迪,就在于他的学说不玄虚、不空泛,句句落实到己与人的关系、心与事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如钱穆先生所总结:“孔子之教,心与事相融,内与外相洽,内心外事合成一体,而人道于此始尽。”
因此,步入职场,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己”与“人”的关系,在人己关系中明确自己的任务、责任与使命。“为仁由己”,职场漫长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恪守要靠自己的自觉与自律。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能立己达己,立人达人。
二、仁者爱人:职场根本的道德智慧
“仁”字早见于甲骨文,殷周时期就有关于“仁”的思想。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的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是早对“仁”进行归纳、概括、充实与丰富的。“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灵魂与核心,其后诸子百家不断从不同角度论述并丰富,从而使“仁”成为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孔子的学说也被称为“仁学”,孔子追求与弘扬的道也被称为“仁道”。
(一)“仁”既是生活操守的原则,也是职业操守的原则
“仁”是《论语》一书中统摄全篇的概念,是孔子教导弟子为人处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仁”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各种具体的内涵,如上文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仁德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但其根本的内核则是两个字—“爱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概括起来说,孔子认为“己”的责任与使命就在于不断学习、修养、践履,从而成为一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对他人爱与关怀的“仁”者。
“仁”既是生活操守的原则,也是职业操守的原则。从职业本身的社会学意义来看,任何一种职业都承载着众多生命的价值。每一种职业的产生都是基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和人们的生命、生活、工作、事业息息相关。对每一位从业者而言,职业是脱离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途径与方式,职业赋予人社会定位,是人的身份标识。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定的社会功能,都服务于社会群体中的千家万户。所有的职业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责任,比如医生这种职业,承载着全社会治病救人的社会负责;教师这种职业,承载着育人成才、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医生缺乏仁心、仁德,病人的痛苦和需要就不能被感同身受,后果我们在一些有关医疗事故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教师缺乏仁心、仁德,就很难指望其能出色完成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甚至会误人子弟。
有一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企业,把“仁”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并始终以弘扬“仁德”为企业和每个员工的责任,从而几百年基业长青,是继承并践行孔子所倡导“仁道”的优秀范例。这家企业叫“同仁堂”。企业的理念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堂训则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同仁堂”是商家,是企业,追求利润化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同仁堂”逐利有道,循道获利,甚至在利与道相冲突时弃利而守道,始终坚持企业“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把仁德放在位。《论语·里仁篇第四》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为政篇第二》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德出于“己心”,达至人心。几百年来,无数中国人用充分的信任、爱戴维系了“同仁堂”的繁荣和发展;“同仁堂”也以一如既往的“仁德”呵护着无数中国人的健康与幸福。“同仁堂”对以“仁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崇尚和持守与某些弄虚作假、唯利是图、鼠目寸光的企业形成天差地别的对照,对每一位步入职场或立志创业的人应该有深刻的启发,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以“仁”为职场道德原则意味着,我们要看到职业中所承载的人的生命、社会的责任,从而以庄重、虔敬之心从事职业、完成职责。而在我们能以庄重、虔敬之心,通过完成职责传达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与呵护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工作中发挥、发展了自己的潜能与才华,展现了自己的爱心与智慧,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同时也能在职业中成就自我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修养“仁德”很难吗?
修养“仁德”很难吗?对于这样的疑问,孔子在《论语》中有明确的回答。《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即是说关键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更加明确地回答了为“仁”就是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论语·述而篇第七》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孔子此言直指仁道出自人心,人皆有心,心皆有爱,只要愿意为仁,就能做到仁,就看你是想为还是不想为。
(三)怎样才算做到“仁”呢?
孔子不仅让每个人都有“为仁”的信心,更进一步具体化“为仁”的步骤,从而使每个人都能从行脚举步之处涵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训练自己“为仁”的能力。《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居家时容貌态度要端正,办事时要严肃认真,为别人服务要忠心诚意。这几项就算是到了夷狄之邦,也不可以不坚持。这样就能达到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