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4384
导 论001
第一节 关于土地和农民的历史和现实003
第二节 中国土地的过去和现在005
第三节 农民、农村、农业—改革从历史走向现实011
第一章 城乡融合与“三权分置”015
第一节 农业与农村改革的背景017
第二节 农村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033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农村的改革之路057
第二章 城乡融合下的农业发展思路069
第一节 城乡融合的借鉴与创新072
第二节 城乡融合下的土地经营079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下的农业产业086
第三章 城乡融合下的农村集体成员权093
第一节 农村集体成员权辨析095
第二节 城乡融合下的集体成员权的界定101
第四章 农村土地市场化交易模式设计111
第一节 农村土地市场化交易背景113
第二节 农村土地市场化交易的主体与客体119
第三节 农村土地市场化交易的模式探索129
第五章 农村土地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135
第一节 农村土地市场化交易的路径分析137
第二节 农村土地交易的国家制度与政策150
第三节 农村土地交易的环境建设分析152
第六章 产业融合下的农村土地与其他要素的融合方式155
第一节 产业融合下的农村要素157
第二节 资本与农村要素的融合方式163
第三节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167
第七章 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下的农业新业态研究175
第一节 农业新业态的概念及特征177
第二节 新业态形成的产业融合183
第三节 农业新业态形成的条件189
第四节 农业新业态形成的路径195
参考文献205
序
随着“三权分置”、“土地确权”以及“同地同权”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应政策的推出,农村土地改革的进程向更广更深处推进。我们不得不面对改革进程中一系列障碍和问题,尤其是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所需要的政策、制度与社会环境条件,这是农业新业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农村尤为严峻,现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一般在50岁左右,再过20年中国农村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将比城市更加严峻。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相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人口比例,我国农业人口的数量下降速度是惊人的,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在未来可预测的时期内农村人口仍旧保持三亿人左右的绝对数量,所以,我们不得不一方面考虑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如何在农业劳动力基数较大的基础上让农民能在农村土地改革的进程中利益不受损害。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将农民现代化,将农业经营现代化,最终让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是对现有的传统农业的革命和创新,首先提出的就是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又离不开土地的自由流转和规模化,这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规律。
可喜的是,随着“三权分置”等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在十九大前后的推出和试点,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基本条件具备了,那就是土地产权的清晰化和土地财产性质的确定。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就提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无论赋予交易的哪一方都能够使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在现实中不可能有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即必然存在交易费用,那就意味着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交易费用最小的那种价格形成机制。在“三权分置”之前,我国没有清晰界定农村土地产权束中不同子产权在交易过程中的权利界限,因此土地交易的收益就是不确定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这必然造成土地交易成本巨大。比如,征地过程中的社会冲突问题非常严峻。对农村土地的非市场化的不合理定价机制抑制了土地流转的动机。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