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3563
吟咏岁时节序始终是诗人们喜爱的主题。
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
丰富多彩的节俗仪式,
独特鲜明的节日服装,
还有颇具讲究的节令饮食……
节令诗将带你穿越时空,
一起体验古代精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共品古典文化的精神情趣。
001 元 会 魏│曹 植
003 元正诗 晋│辛 萧
004 正旦蒙赵王赍酒 北朝·北周│庾 信
006 元日述怀 唐│卢照邻
008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010 元日示宗武 唐│杜 甫
012 元 日 宋│王安石
014 元夕四首(选 一首) 宋│范成大
016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018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 适
020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 隐
022 立春偶成 宋│张 栻
023 立春日郊行 宋│范成大
025 立春前一日喜雪 清│蒋士铨
026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028 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 唐│李商隐
030 正月十六日夜至京师观灯 明│高 启
031 元夕诗 清│施闰章
033 正月十九日漫述 明│莫 止
035 燕九游白云观 清│王崇简
037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039 春日杂书十首(选 一首) 宋│朱淑真
041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文潜
042 观田家 唐│韦应物
044 春雷起蛰 金│庞 锖
045 春日田家 清│宋 琬
046 春 日 宋│秦 观
047 社 日 唐│王 驾
048 游山西村 宋│陆 游
050 花生日诗,魏塘道中作 清│舒 位
052 溱 洧 先秦│《诗经·郑风》
054 丽人行 唐│杜 甫
057 三日寻李九庄 唐│常 建
059 三月三日雨中遣闷十绝句(选一首) 宋│杨万里
060 上巳日,天畅晴甚,觉《兰亭》“天朗气
清”句为右军入化之笔,昭明忽然出手,
岂谓年年有印板上巳耶?诗以纪之
清│金人瑞
063 寒食还陆浑别业 唐│宋之问
065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 甫
067 寒 食 唐│孟云卿
069 阊门即事 唐│张 继
071 寒 食 唐│韩 翃
072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073 江上偶见 唐│杜 牧
074 鄜州寒食城外醉吟 唐│韦 庄
076 寒食雨二首 宋│苏 轼
079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选 一首) 宋│范成大
080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仲孚
081 山中寒食 金│元好问
083 舟中即目 清│查慎行
084 春 兴 清│黄景仁
085 清明前一日 清│李 渔
087 清 明 唐│杜 牧
088 清 明 宋│陈与义
089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 宋│范成大
091 竹枝歌 宋│范成大
093 端午竞渡棹歌 宋│黄公绍
094 芒种后积雨骤冷 宋│范成大
095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096 六月二十四日荷花荡泛舟作 清│舒 位
098 七 夕 唐│白居易
099 七 夕 唐│李 贺
101 秋 夕 唐│杜 牧
102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103 月夜忆舍弟 唐│杜 甫
105 七 月 先秦│《诗经·豳风》
112 禾 熟 宋│孔平仲
113 道中秋分 清│黄景仁
115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116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 建
117 褒城驿池塘玩月诗 唐│羊士谔
119 八 月 唐│章孝标
120 中秋月 唐│张 祜
122 中秋月 宋│朱淑真
123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选 一首) 宋│范成大
124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南朝·陈│江 总
12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12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 参
129 九日寄岑参 唐│杜 甫
132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 牧
134 甲辰九日感怀 清│顾祖禹
136 小 至 唐│杜 甫
138 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139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 轼
140 冬至后 宋│张文潜
142 辛酉冬至 宋│陆 游
144 杂 咏 元│杨允孚
146 腊日宣诏幸上苑 唐│武则天
147 腊 日 唐│杜 甫
148 腊日二首 宋│张文潜
151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选四首) 宋│范成大
157 燕京岁时杂咏(选 一首) 清│孙 雄
159 祭灶诗 元│程文海
161 燕京岁时杂咏(选 一首) 清│唐禹昭
163 守 岁 唐│李世民
164 守 岁 唐│李世民
165 除 夜 唐│王
166 除夜作 唐│高 适
167 杜位宅守岁 唐│杜 甫
169 除夜宿石头驿 唐│戴叔伦
170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苏 轼
172 除 夜 宋│陈与义
174 除 日 宋│朱淑真
175 除 夜 宋│朱淑真
177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 夔
178 除 夜 宋│文天祥
180 乙酉岁除八绝句(选 一首) 清│傅 山
181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183 守 岁 清│王崇简
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为八节。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四节。我国是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早见于汉代淮南王刘安所撰的《淮南子》。
二十四节中有许多佳节,这便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节日。细查起来,节日、时令、生产三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年”。年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熟谷”;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 ;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的喜庆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岁,原指岁星。古人根据天象纪年,认为岁星每年行经一个星次,即所谓星岁纪年法。东汉以后使用了更为精确的干支纪年法。岁就从原来星的名称转化为时间概念——年。久而久之,农历除岁(十二月三十日)、元日(正月初一)就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日。
由于古代生产条件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解释不清,更排除不了自然灾害对于正常生产、生活的干扰、破坏。因此常常举行一些仪式,以表示敬神和驱除不祥。还以“年”为例。
上古的原始公社时代,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到了岁尾年初之际,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祭祀众神,供奉祖先,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以及祖先的荫庇。这一仪式叫“腊祭”。“腊祭”期间,人们不干活,聚饮联欢,歌舞戏耍。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腊祭”演变为过年,“腊祭”的各种形式也成了过年的各项内容。
我国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正月初一的元日 ;正月初七的人日 ;正月十五的上元(元宵);春分、秋分时节的春、秋二社 ;清明前的寒食 ;五月初五的端午 ;七月初七的七夕 ;八月十五的中秋 ;九月初九的重阳 ;冬至 ;腊月初八的腊日 ;大年三十的除夕。这些个节日不是某一个时代的,而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所以纵观我国的节令,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我们对这个民族的认识。进一步说,节令的形成、发展与民族文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宝库中的组成部分。这就涉及了节令诗。诗歌和节日文化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早在殷商时代就伴随着音乐舞蹈出现了,它的基础就是当时较为发达的社会生活。早的歌舞是向神祈雨的仪式的一种内容。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节令,相应地也就产生了歌咏节日的诗篇。在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篇《郑风·溱洧》是吟咏“上巳”节日的。诗中描写了一群男女在三月的上巳日来到淙淙流淌的溱、洧水边,举行修禊仪式。修禊就是手拿泽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诗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汉代时,将“上巳”规定在三月三日,以后这一天就成为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好日子。
随着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题材也更加广泛。但是吟咏岁时节序始终是诗人们喜爱的主题,而且愈来愈多,特别是在唐代以后。这期间的节令诗,已不是单纯地吟咏节令了,而是包蕴着诗人的种种情怀。
古时候,交通极不发达,人们要远行就得忍受怀亲、思乡的痛苦。尤其是在过节时,眼看人家团聚,共享天伦,自己却孑然一身,更觉凄凉。此时,那些文人墨客定会诗兴大发,诗句顺口而出。这类诗中著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千古绝唱。由北朝入隋的北方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南陈,赶上人日,写了《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南朝诗人江总在长安做官,晚年时回归扬州。在途中逢重阳写下了“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人篱下菊,今日几花开”的著名诗句。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受节日氛围之感发,睹物思归,抒发了自己不可抑止的思乡之情。
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中,不乏有远见、有骨气的正直之士。他们与统治者颇不合拍,对统治者的一些做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所不满,有时就用诗歌进行讽谏,温和一些的就借题发挥,作诗加以讽喻。唐代韩翃的《寒食》就是一首著名的讽喻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是由战国时晋传下来的。介之推功高而不受禄,隐居在绵山。晋文公派人找寻他,为了逼迫他出来,就放火烧山。介之推终烧死在绵山中。为了纪念他,晋文公下令每逢此日,全国不举火,吃寒食。唐代,寒食禁火甚严,这一天官府常到民家把鸡毛插入灰中查验,如鸡毛焦煳就要治罪。但是皇帝的近臣却可在皇帝的特许下提前举火。诗人韩翃生活的时代,宦官当政,他们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招致了朝野的不满,诗人就写了这首借汉喻唐的讽喻诗,言简意深,不露痕迹。
当然,节令诗中的主流还是那些直接叙写岁时习俗的诗篇。这些诗为我们涂抹了一幅色彩纷呈的节日画卷。这里有饶有趣味的风土人情,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独特鲜明的节日服装,还有颇具讲究的节令饮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元日》)。诗人把过年的习俗都融汇在诗里,饮屠苏酒、贴春联、放爆竹,更重要的是诗人在除旧布新的换岁之际,提示给人们的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埘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社日》)这是既静且喧、令人回味的乡村春社图。虽然看到的是“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画面,但让人徘徊脑际的却是热闹非凡的春社场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韦应物《观田家》)一声春雷,惊醒了尚在冬眠的万物,大地复苏,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稍加品味,你不觉得你和诗人同样置身于那强烈的清明的节日氛围中了吗?
总之,节令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绝非一个短短的序言所能概括清楚的。我们谨把这本小书奉献给您,请您去探讨中华民族艺术宝藏中的这两种姊妹文化——节日与节令诗。
张 敏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注释
1 元日:春节。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春节的绝句。立意清新,情景交融,洋溢着一派弃旧迎新、欢欣鼓舞的节日景象。
2 爆竹:古时以火燃竹,毕剥有声,称为“爆竹”,用以驱鬼。传说在西方山中有一个叫“山臊”的恶鬼,长一尺多,有一只脚。人碰上它,就要发寒热。此物不怕人,却惧怕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声音。所以人们就燃竹以驱鬼。唐朝人称作“爆竿”。宋朝时开始用多层厚纸裹上火药,点燃发声,也称“爆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听见鸡鸣而起,在院中爆竹,驱除山臊恶鬼。除:消失,逝去。屠苏:
酒名。古代习俗,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饮屠苏酒。诗人用这一风俗来比喻新年,所以说“入屠苏”。这一联是说,喧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结束了,和煦的春风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3 曈曈:太阳初升的光芒。桃符:古代习俗,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大门两旁,以驱鬼压邪。后来人也把春联称作桃符。新桃换旧符,这里是互文用法,意思是“新桃符换下旧桃符”。唐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是这种句式。这一联是说,太阳升起时,千门万户都换上了新的桃符。
延伸阅读
元 日
[宋]张 弋
历以寅为正,风从艮位来。
桃符当壁写,竹户趁钟开。
宿雨滋初茁,长年老不材。
满庭青柏叶,惆怅独持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