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279903丛书名: 新人文丛书
非凡的历史成就
鲜明的历史特征
不断开放的艺术道路
中国艺术的历史行程与发展阶段
初创时代——中国远古暨三代艺术
个艺术高峰期——春秋战国时代
雄风浩气,王者气象——秦汉艺术
因自觉而飞跃——魏晋南北朝艺术
精深博大、百花斗艳——令人钦羡的隋唐艺术
十字路口的繁荣——宋代艺术
古典戏曲的黄金时段——元代艺术
走向反叛之路——明清艺术
揭开新时代的序幕——民国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论起点
中国艺术精神的诸种构因(上)
中国艺术精神的诸种构因(下)
中国艺术精神解析
中国艺术精神的技术范畴
中西艺术比较
中西艺术不同的历史发展曲线
中西方艺术的不同文化传统与品性
中西艺术的不同风格:崇高与韵味
中西建筑艺术比较
中西戏剧艺术比较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镜像,是各类情感的升华,然而,它本身又是具象的,多姿多彩,允颜允色,形式无可限量,形象也无可限量的。
艺术代表了人类的一种共性,有人类就有人性,有人性就有艺术。艺术是人性的一种,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人性抽象,而是人性的美的呈现。据古人类学家的考证,游戏的历史要远远早于人类的历史,在我们的祖先尚未成为人类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游戏了。故此,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才在“理性人”、“创造人”之外,特提出“游戏人”的概念。这与其说是他的创造,毋宁说是他的一个发现。真理就在那里,独具慧眼的人发现了它。
因为艺术具有极纯粹的人类共性,所以很多艺术形式所秉持的其实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你可以不懂德语,但完全可以领悟贝多芬与莫扎特的音乐;你可以不明白汉语,但完全可能被“二泉映月”所震颤心魂,被“十面埋伏”所激昂情志。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次接触“二泉映月”时,他哭了。实在是他比万千中国人更懂阿炳的艺术,更能通过音乐倾听阿炳的心声。一些文化与艺术研究者特别喜欢强调民族性与差异性,例如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什么不同,有多少不同,其实这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充其量也只是阐发了真理的一端性。艺术有如人类,人类的共性远远大于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差异性。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不同的人种,再次才是不同的民族。借用相声语言的表达方式:甭管哪个人种或哪个民族,凡正常的人,毕竟都有鼻子吧?凡有鼻子,毕竟会有两个鼻孔吧?而且凡鼻子都是大头朝下的。这样的规律,绝不因为你是亚当子孙就生出别样的器官,或者因为你是天之骄子就可以有所例外的。
这是什么意思?这意思是说,了解艺术,研究艺术史应该而且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然而,艺术又是极具个性的存在,它既是极具个性的存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必然会产生鲜明的艺术差异与特色。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才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例证一,无论东方西方,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哪个民族、哪个区域会拒绝真善美而刻意追求假恶丑呢?但是,其结构形态并不相同。历史地看,西方人的位序排列是真,善第二,美第三,至少从古希腊时代就是如此。中间虽有断隔,到了文艺复兴之后,又大致回到了这样的位序状态。真作为位序,不但回归本初,而且地位更加显赫。柏拉图极推崇真,但他藐视美,黑格尔虽然不完全这样,他也很重视美,但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真的位置显然是善和美无可替代的。近600年的西方文化史实际上是以科学成果作为其核心内容,哲学受其制约和催化,艺术同样与之具有千丝万缕的因果互动关系。重要的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乃是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没有他们及他们的成果,西方文明路径甚至会发生颠覆性的历史改变。
中国自古以来尤其是自先秦以降也有真善美的传统,但位序全然有别于西方。我们这里的结构位置千年不变,一以贯之,序列为善、美、真。首先是善。伦理大义,道德为先,不但为先,甚至为本。其次是美。不美的东西,在我们中国人这里——且不论古代中国人还是现代中国人都不具太多魅力。再次才是真。很多情况下,善的就是真的,美的也是真的。孔夫子倡导和推崇“尽善尽美”,连“真”的位置都没有预留,或者干脆说,真并不在他老人家的视野之内,也未可知。
而我们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诗的钟爱,可以说已经达到非常浪漫化与普性化的程度。古代士人尤其是士大夫,人人能诗,不是说他们个个都是文艺青年出身,而是把诗作为修身养性、治家立国的必需之物,不是外加于其身,而是内生于其性。士人无诗,何以为士。即使表现重大战争题材,常常也是诗情画意,形象斐然。中国传统评书是怎么表现赵子龙的?太像一首诗了。中国传统戏剧是怎么表现关云长的?太像一卷画了。雷马克写《西线无战事》,没有战事都那般惨烈,令人一见刻骨铭心,可苏东坡是怎么描写赤壁大战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好不惬意且美丽者然。虽然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宋人可以诗化战争,却几乎不能赢得任何一场战争,终于在无尽屈辱中成了亡国之人。其中的甜酸苦辣,悲喜愁欢确实值得后来人反复咀嚼。
例证二,东西方艺术内容都极为丰富,且品类齐全,然而,各自的重点与重心不同,其代表性门类与作品也各具特色。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能代表西方艺术与西方文化的,显然是音乐、建筑与绘画。绘画无须多说,大凡多少了解一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有谁不知道意大利画坛三杰呢?而举凡知道意大利三杰的人,又有谁不知道他们的画作对西方近代文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与颠覆力呢?建筑也无须多论。林语堂先生很喜欢的一个观点是:中国人的厨子、日本人的妻子、西方人的房子。讲到房子的设计、材料、技术,特别是功能齐全与生活适宜,至少在其综合指标上,西方建筑可以说曾经独步于世界文化之林。音乐尤其如此。西方现代音乐史完全可以称之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浓缩与结晶。它不仅在表现形式包括创作方式、发声发音方式、训练方式、教育方式与演出方式上,而且在材料构成上,在新技术应用上,在工艺规范与标准的创新上,在音响的科学品质与层次上,在风格的多样性与价值取向上,在其对社会的影响与文化价值的含量上,在历史位置与推动乃至整个音乐生产、音乐市场与音乐文化的建构与传播上,都曾经领世界之风骚,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范式与样板。而且,当真可以称之为充满生命力量的文化生长物的。
中国艺术在整体上并不逊于西方,但其代表性品种与之不同,其结构形态与之尤其有别。在我看来,伟大的中国艺术乃是书法,其次是戏曲,再次是建筑。如果说西方艺术的形象基础是几何,那么,中国艺术的形象基础则是线条,而书法正是线条艺术的崇高与纯粹的呈现形式。不但它本身已是线条艺术的精灵,而且经由各种方式与途径渗透到了各个艺术门类中去。几乎尽人皆知的是,中国艺术常常表现为书画不分家,正像西方之建筑与雕塑艺术难以彻底分家的状况相似。书家也是画家,画家亦为书家。这在重要的画论与画技上都有表现。如“以衣当风”,衣带何以当风?用线条表现就可以了。连戏曲表演也是如此。例如,享誉世界的脸谱艺术,就是以线条作为基础的。舞台调度更是如此,中国民族戏曲的表演,本质上是线的表现,所以京剧的四功五法中,特别强调一个“步”字。“步”不是只研究怎么抬腿置足,而是研究行走的路线。中国戏曲处处讲圆,所谓身上要圆,表演要圆,举手投足都有圆的范式标准,但圆的基础就是线条,是线条的一种典型造型或者说是线条的太极图式化。
建筑,主要是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构造,同样是线条艺术的再呈现。中国古代建筑特别重视墙——这一点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民宅有院墙,皇室有宫墙,国家有长城,长城也是一种墙。墙其实也是线条的一个特殊表现方式。中国古建筑又非常重视走廊,走廊也可以认作一种线条。不唯如此,中国建筑还非常重视路的作用,讲究“大路朝天”,讲究“曲径通幽”,讲究“峰回路转”,讲究“四通八达”。路当然也是线条艺术的一种了,且路与墙相互关联,相互结合,二者的结晶就是走廊。墙相隔,路相通,墙是实线,路是虚线,虚实相间,变化无穷;虚实互补,妙在其中。
例证三,中西艺术都具有极其悠远的历史,然而,各自的发展姿态与价值追求很不一样。西方文化是特别推崇批判的,中国文化则非常强调继承。表现在艺术领域,这些特征更具典型性了。西方艺术史总是一波批判接着一波批判,巴洛克风格当然不同于哥特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又决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浪漫主义影响巨大,不同凡响,后面马上又来了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已经是流派纷呈,后现代主义还要对其一一予以解构。解构似乎是一种无中心、无主旋、无规律的艺术表达,然而,解构的结果却导致其自身的悖论,他分明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或者新的艺术旋律。
中国艺术史不走这样的路径。我们这里并非没有批判,但显然更为重视继承。风流一脉传千古,不薄今人爱古人。所以中国的艺术门类与风格历史都长着呢。曲艺算是比较后起的艺术品种,然而,那历史也足够悠久。而且中国传统艺术特别强调相互沟通与借鉴。传统曲艺中有一个艺术专用名词——摘挂。何为摘挂?即把别的作品中的精彩桥段直接“拿”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这办法还真不合乎现代知识产权呢。例如京韵大鼓《大西厢》中有这样几句:
“呦,你们谁见过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她走道儿拄着拐棍儿,这个姑娘要离开了拐棍儿啊,手儿就得扶墙。强打着我的精神哪我走了两步啊,哎哟可不好了哇,大红缎子绣花儿鞋这个底儿怎么会当了帮啊。”
词儿写得真好,因为它真好,结果就免不了被“摘挂”的命运。铁片大鼓《王二姐思夫》干脆原封不动地给“摘挂”过去了。
这种“摘挂”在相声评书中都多有表现,如人物赞,如包袱,如扣子,甚至整个桥段都有可能被摘来挂去,自由飞翔。
这样的表达方式远远不限于曲艺,我们中国人喜欢继承与借鉴,几乎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痴迷程度。很多艺术作品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作品,已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频繁地演出或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丰富,你改一点,他改一点,这里加一点,那里减一点,点点滴滴,积沙成塔。改来改去,就在极广泛的阅读、欣赏与演绎再现过程中终于成就了所谓的“骨子老戏”。即使如四大名著那样的作品都一直改到连原作者是谁都不甚了了啦,但那艺术魅力也达到了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境界。
中国艺术重视继承,并非不要创造,重点在于二者的结合。用梅兰芳先生的话讲,就是“移步不换形”。虽然移步不换形,却又在历史的积淀中潜移默化,因微及著,由量变而质变,从而造就了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西方的交响乐虽然在不同国度出现不同风格,但不管什么风格,交响乐本身没有改变。歌剧也是这样子。因为语言不同,各个国家的歌剧差异很大,但英国的歌剧到了法国仍然是歌剧,到了意大利还是歌剧。中国的戏曲不是这样了。虽然现存的戏曲都出于一个根脉,远溯唐宋,中接元杂剧,近比明清传奇,但各个剧种百态千姿,风情万种,岂一篇文章可以了得。
不唯如此,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中还天生活络着一种万古不灭的艺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平时说的、看的、写的所谓中国艺术史,常常只是狭义的艺术史,而广义的艺术充斥于生活的各个维度与各种细节之中。且,我们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宗教性国家,但并非没有崇高圣洁的精神生活。蔡元培先生有感也有憾于此,于是认儒学为儒教,是有他的道理在的。而他这一系人所主张的以艺术代替宗教的观点,在西方人看来,为谬误。而在我们这里,虽未必十分允当,亦不必十分允当;固未必十分允当,却也算顺理成章。
何以见得顺理成章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价值理念常常是一体性的。善与美不可分,美与真也不可分,不但要善,而且要美,好是尽善而尽美。比如中国人心目中的神仙,大多是美的,甚至中国神话中的狐仙鬼怪,也是美的,或者说在百态千姿中自有一种美在。那情那色那容那意有如京剧行当的生、旦、净、丑,行当之间的差别尽管十分夸张,但各个行当对美与美感的追求,却是绝无例外。生也要美,旦也要美,自在情理之中。净是大花脸,也要美,而且须在粗犷中平添几分妩媚,这个难了,但丑角呢?也得美。所谓丑中见丑,只是生活;丑中见美,才是艺术。
中国艺术不但重视继承与创造,同样重视借鉴与开放。艺术本身就需要借鉴,艺术生命更有赖于开放。而这二者不是外加于艺术的技术性要求,而是由其内生性动力所规定和要求的。在这个维度上考察艺术,其结论是:凡有生命力的艺术,必然具有开放性品格。
开放也有鲜明的历史脉络与痕迹。其地域广度由小而大,由狭而广,本质上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半径相因果。到了当今之世,其半径的基本表述就是“全球化”。
这里以小品为例,自从王景愚表演的《吃鸡》和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等节目开始,小品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然而,剖析小品二字,却有着甚为丰富久远的开放元素与含义。小品原本语出佛经,整部的佛经称为大品,简略的佛经呢,就是小品了。这个时候,小品与当下人们的理解可谓“此丫头非彼鸭头”,大大的不是一码事了。说到经文,自然和印度文化流脉源远。所以小品,原本还是舶来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开放的结果。后来,小品又成为中国文人或画家所创作的一种作品名称。明清文人喜作小品,一些文学大家极擅此道,如明末的大文豪张岱,文章以小品为见长。以至于小品文早已成为整个文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了。画家也作小品,虽为小品,未必不是精品。那情景与价值,到了拍卖场上,就更容易直观理解它们的非凡存在。再后来,随着西方艺术主要是表演艺术进入我国,小品成为艺术专业学生训练的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到了此时,小品仍然未登大雅之堂,正式演出没有小品,但其内涵显然又有了新的拓展。如此接二连三,证明什么呢?证明小品虽小,却是品格开放,恣意鲜明。
从小品的艺术创作看,这几十年的经历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小品演员,其中出名的人物应该是赵本山、陈佩斯、赵丽蓉和宋丹丹。这几位的出身大不相同。有二人转演员,也有评剧演员,有戏剧科班出身的,也有自学成才的。但总体上看,还是中国传统戏曲出身的人,内涵更为丰富,阵容也为强大。个中深意,值得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总是不断发展的。其实,用发展这个词都不恳切,不生动,不传神,但更恰切的词现代汉语中也许还没有哩。
艺术发展有种种形态,重要的一种乃是非艺术转化为艺术,或曰艺术的变化已经达到了颠覆性程度。这一点,不唯与艺术有关,特别与道德有关。即不但与“美”有关,尤其与“善”有关。许多在传统文化领域属于“恶”的、“丑”的内容,在现代艺术中已经成为“善”与“美”的内容了。
顺便说,中国艺术原本就题材广泛。在文化深层寻找原因,这大约与中国古来的“道”的文化理念与文化精神密切相连。比如,西方绘画也极为辉煌,但很多内容是不入画的,如乌龟就不入画。现在去过西方的中国人很多,有哪位见过西方油画大师画乌龟的呢?毛驴也不入画,鸭子、秃鹫、螃蟹、河虾、蟋蟀、螳螂、蝈蝈、蝗虫之类,统统不能入画。别说入画,想一想,都可能麻烦小半天。但在中国传统画作中,这些不仅可以入画,画得好时,还可以出神入化。
但这里讨论的重点不在这个维度上,这里要特别表达的是“恶”的艺术向“善”的艺术的历史性转化。其生成原因或许是由文化变革引发的艺术变革,或许也有这样的情景,艺术先行一步成为新文化构建的先声。
此等变革,可以说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例如,“巴耶塔就借助于邪恶来抵制道德和善的虚伪压制。他将邪恶视作真正的自由,视作对禁忌的僭越,生命就应独立于道德目标,抛弃服侍上帝的目的,对善进行所向披靡的征服。他应燃烧自己的欲望。他渴望大笑,快感,神圣或者死亡。在这种抛弃目的的情况下,生命才是完整的” 。这样的见解与观念若非“此时此刻”,必将因其自身之“邪恶”而备受攻讦,甚至灭亡。但在今天,反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不唯自身颇有些“理直气壮”,且甚为许多现代人所“津津乐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深恶痛绝的一个内容就是“淫”,所谓“万恶淫为首”。什么是“淫”呢?通奸就是“淫”了,连再嫁都是不守贞节。然而,到了曹雪芹的时代,那些先知先觉者却有了不同的见解了。这些见解不但很叛逆,而且它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学人物,还很艺术。何以为证?曹雪芹为钟爱的文学人物之一贾宝玉即可为证。名为宝玉,却是一个意淫者。这不是笔者硬加给他的,是作者在《红楼梦》中的自我宣示。更为具体地说,是借贾宝玉之口做出的一篇“文化宣言”。
方才说到西方绘画题材,比中国画的题材为窄,但其革命性、颠覆性的历史进程却常常令那些守旧者瞠目结舌。西方人体画离不开模特,模特初现中国时也曾引起轩然大波。想来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当代绘画史的人都会有所耳闻。那种凶神恶煞、刀光剑影的场面实在是现代中国人很难想象的。
中国古来也有裸体画,即所谓春宫画。市井也曾潜流,贵族也要偷览,甚至高大森严的宫墙都挡它不住。然而,春宫画美吗?虽然也多半是裸的,而且是“性”的,但和西方人体画比较起来,当真天壤之别。
和现代文明相比,贾宝玉不过是个意淫者,而人的每一个器官几乎都可以成为现代文明中歌咏与绘画的对象。性是干净的,也是美丽的,这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共识。
旧时读诗词,论爱情,我们很多同胞非常喜欢秦少游那两句著名的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现代人不会这样拘谨了,爱可以是一生一世的——那真是当事人的大福分,也可以是半生半世的,还可以是一夜情式的。一夜情也是情啊,因为它时间短暂就不值得珍惜了吗?过去中国的恋人、情人之间,往往是不成亲,就成仇。现在已经发生大改变,不成亲,还可以成友呢。我看一些文艺界人物,很荣幸地谈到自己的前妻或前夫,那有什么不好吗?没有。今妻是现时的爱,前妻是历史的爱,历史的爱也是爱啊!我们炎黄子孙是如此挚爱历史的民族,不明白这一层,真的是买椟还珠了。何况两个人已经分手,如果有儿女,前妻还是“孩儿他娘”呢!
新的文明必定造就新的艺术,而所谓新的艺术若深入不到新文明的文化深层,摸不到新文明的脉搏的话,那它的健康状况就值得怀疑了。
原本是为我的“中国艺术史导读”作序,为什么说了这许多观点呢?因为这些正是我当年主编《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写作“中国艺术史导论”时的背景状况。有人说,现代人不但喜欢看前台的表演,还很关心后台的种种生活,我把这些写出来奉献给读者,目的也在这里。
《中国艺术史》全书一千多万字,分为九卷十册出版,内在设计由一百本分册组成。本书就是其中的本——《中国艺术史导论》。后来也曾以《中国艺术史导读》为书名出版过单行本。现在,《中国艺术史》已经很难买到,《导读》一书在网上也寻不见了。本书得以再版,在我是很高兴的。
在结束本序言前,我特别想表达的是:开放胸襟,世界眼光,正是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史走向辉煌的必然途径。人类终将大同,这样的追求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佛的世界到基督精神,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孔夫子的天下论,从马克思的世界公民说到康有为的《大同书》,文化终归是人类的文化,艺术终归是人类的艺术。如果艺术不属于人类,它还能属于谁呢?
史仲文
2014年11月7日写于北方工业大学寓所
中国艺术史,正如中国文明史,不但源远流长,而且波澜壮阔;不但群星灿烂,而且博大精深;不但异彩纷呈,而且内涵深厚;不但风格卓越,而且影响巨大。中国艺术史,无愧于伟大的中华文明,无愧于中国五千年青史,无愧于华夏民族,亦无愧于整个人类。
中国艺术史,首先是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超过三千年,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还要久远。中国艺术史,比之文学史、思想史、军事史、经济史,其史实更为悠久。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个服饰,就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件时装;人类的件饰物,就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件作品;人类的间住房,就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篇凝固的诗;不消说,在那远古洪荒的年代,人类次喊出“妈妈”时,我们得认为这就是一首美妙绝伦的歌。或许可以这样说,人类的个声音,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个音符;人类的句话,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个乐章。中国艺术历史的久远程度,唯有以诗的语言可以描绘,而它的具体证明,却不是现有的文物发掘可以完全证明的。这正是一条向着远古探索的无尽征途。
中国艺术不但历史极其悠久,内容尤其丰富无比,凡人类所有的艺术品种,在中华大地,无所不有。凡别人所有,中国无不有之;凡别人所能,中国人无不能之。虽然各自的特点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样创造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作品。无论音乐、舞蹈,还是戏曲、杂技;无论建筑、雕塑,还是书法、绘画;无论民间工艺,还是皇家艺术以至近现代才引入中国的电影、话剧、芭蕾舞等西方艺术品种,都在中国人手里放射或正在放射出特有的光华。
伟大的历史,必定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而伟大的作品正是伟大的历史的证明。中国艺术史上有数不清的杰出创作。这些创造,有些已经被西方人所认识,有些尚未被世界所认识;有些已经存入世界上各个重要的博物馆、珍藏馆,有些则还没有被发掘,没有被发现;有些已经散失于茫茫历史长河之中,人类只有通过古人的记述才得知它们昔日的辉煌;有些则毁灭于愚昧与野蛮,使我们这些后来人,禁不住感慨万端,扼腕而叹。
中国的工艺艺术品,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中国的瓷器与丝织品,不但影响了人类文明,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以其非凡的品性与工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完全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伟大建筑媲美。中国的万里长城,享誉世界,“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说海内外皆知。中国不但有长城,还有故宫;不但有故宫,还有颐和园;还曾经有比颐和园更为壮丽的圆明园;还有让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阿房宫;还有尚未发掘的秦墓、汉墓、唐墓。光是一个西安兵马俑,就震惊了世界,也曾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景观。是否八大景观,且不去管它,但是兵马俑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与艺术成就,确实征服了千千万万现代人的心。然而,兵马俑不过是秦始皇陵的一个角落而已。而所有这些伟大的艺术成就,也不过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几个代表而已。
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相媲美的,是中国古代工艺艺术。中国工艺艺术品类之多,形态之繁,价值之高,文化蕴藏量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仅从材料类别划分,就可以区分为金属、玉、石、木、漆、陶、瓷、丝、棉、纸、竹等十数大类,数十个小类。别的且不说,只说铜器、玉器、木器、瓷器这四个艺术类别,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且意荡神驰。中国铜器,在商周时代已有极大成就,一些传世珍品,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骄傲。中国又是一个极其爱玉的国家,所谓“金有价而玉无价”,金玉,金玉,二者难分难解。玉的种类颇多,玉的雕琢又难,一块宝玉,价值已经连城,而一块经过艺术大师精心雕琢的玉器,更是国之珍宝。玉器已然如斯,木器还多了一个实用品格。中国古代木器,尤其是那些硬木木器,同样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中不能或缺之物。其艺术品位,艺术价值,艺术影响,同样未可限量。而中国的瓷器,尤其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瓷的原料是土,而土与土确有不同。真正可以烧出精品、妙品、神品、绝品瓷器的土壤,其价值岂止寸土寸金。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瑰宝中的艺术珍品,岂止上述种种而已,然而,即使只是这铜、玉、木、瓷四大门类,已足令人心荡神摇,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绘画,同样取得非凡的成就。中国绘画并非古老的艺术门类——至少在考古发现的意义上是如此,但中国绘画却是早成熟的。中国艺术在世界上有声誉的,首推工艺美术品、诗歌和绘画。中国绘画的自觉时期始发于魏晋,大盛于唐宋。而西方绘画的真正成熟,要从文艺复兴时代算起。唐宋时代的中国绘画,即使不说独步于世界,至少也可以说是人类艺术著名也是典型的艺术表现之一。
中国绘画,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卓异。那些真正代表中国艺术文明的古画,价值岂止连城,其在未来世界文明的影响,可与西方的绘画经典颉颃上下,相映成趣。
有中国艺术品性的则是书法。如果说,中国的古代绘画固然成就卓然,后面还有西方绘画与之抗衡,甚至有些后来居上的味道,那么,中国的书法,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艺术品类。
中国的书法艺术,首先是汉字的艺术,而汉字艺术的价值,无论怎样估价,恐怕都不会过分。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虽然象形文字并非中国独有,但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不仅流传数千年而生命不衰,而且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世界范畴内,都是的。
中国书法艺术又不仅仅是字的艺术,它还是墨的艺术,纸的艺术,笔的艺术,砚的艺术。中国书法,非有特别的笔,不能表现其特有的节律形态;非用特别的纸,不能展现它特有的风采;非用特别的墨,不能体现它特有的情趣;非用特别的砚,不能保证其墨的价值充分体现。
中国书法,还不仅仅是笔的艺术、纸的艺术、墨的艺术、砚的艺术,而且还是“印”的艺术。换句话说,中国字不仅是可以写的,尤其是可以刻的。殊不知,中国古来的字,更是“刻”在“写”先。古来的笔,称为刀笔,而古来的纸,正是甲片与竹板。中国书法,独立于汉字,成为新的艺术门类,而中国的印又为中国书法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笔、墨、纸、砚、印等等物的艺术,尤其是执笔者——人的艺术。字如其人,说的是字的风格反映了人的风格。字成其派,说的是人以自己的独特创作,丰富了字的表现形式。字是客观的,客观的字为主观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表现舞台;人是主观的,主观的人为客观的字带来了无限的创造生机。
从抽象的意义上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正是一种极为奇异而又抽象的线的艺术。中国艺术,以线为长,而中国书法正是线的艺术的集中、典型、充分、畅达的表现。汉字的笔画,无非是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些线条,经过书法家的创造,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折或提,或淡或浓,或钝或锐,或连或断,或快或慢,或拙或巧,或顺或逆,或圆或方,或直或斜,甚至或怒或乐,或悲或喜,或哀或怨,变化万端,莫名其妙。一时如龙腾虎跃,一时若松立梅形。一时若飞,一时若走,一时若行,一时若卧。字有真、草、隶、篆,人有七情六欲;字可千变万化,笔势气象万千,然而,线在其中矣。虽是一条线,又似千条线,万条线。一而化十,十而化百,百而化千,千变万化。宇宙浩瀚无边,线条缕缕无绝。然而有度,有法,有节,有韵。虽然千形万态,却是法度森严。虽然法度森严,却又得大自由,大风韵,大表现。
中国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之魂。它不仅独立千秋万代,成为中国艺术瑰宝中的瑰宝,而且自由穿行于整个中华艺术世界,几乎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都有它的存在和它的影响。中国书、画一家,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神出鬼没的中国字,没资格称为中国画,所谓“帧首之上,有字数行”。而没有好的书法的中国画,更没资格成为高级艺术品。中国书法,不仅影响绘画,而且深入到中国工艺艺术、中国建筑艺术、中国戏曲艺术以及各门各类的艺术之中,并和它们融为一体,从而使这些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加扩大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领域。
书、画之外,中国的音乐、舞蹈历史亦久矣。尤其是音乐,在古来的文化中地位很高。中国传统文化,有影响的是儒学,而儒学导师喜欢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和音乐。孔夫子不但是一位文化巨人,尤其是一位深得乐情乐理的知音。他还是一位大艺术批评家。他提出的善与美兼顾的艺术原则,在中国的影响,又何止于两千年而已。音乐的地位崇高,所以,儒学“六经”之中,便有《乐经》的地位。《诗经》代表文学、《乐经》代表艺术,由此可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文学与艺术的民族。
中国音乐、舞蹈的发展,开放性格,然而其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音乐的历史演变结果,是一分为三;舞蹈的发展领域,则一分为二。所谓音乐的历史演变一分为三,即中国音乐,一则囿于宫廷,一则散落民间,一则入于寺观。音乐既入宫廷,形式难免僵化,但这不等到于说宫廷音乐就没有价值。宫廷音乐,雅则雅矣,但不够活泼,似乎丧失生机。虽然如此,其经典之作,依然是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民间音乐则丰富多彩,藏龙卧虎,一些名曲名调,尤其影响深远,而且魅力无穷。广东音乐是不消说的了,北方民间乐曲也极有特点,不但生动活泼,而且有大雅大俗、俗中见雅的特色。宗教音乐,又是一份财富,而且中国宗教音乐,常能出入于俗、教之间。它不但是献与神灵的心声,尤其是融汇和升华人间情感的妙曲。
舞蹈则一分为二:一则进入戏曲,汉族居住区尤其如此。汉人不善乐——至少音乐、舞蹈不是寻常家庭生活方式。但中国人喜好戏剧,而中国民族戏曲,恰恰是一门独特的且又深得民族风情的综合艺术。中国民族戏剧,无论历史长短,或俗或雅,但在综合品性方面,则是一般无二的。可以说是无音不乐,无乐不舞。一则成为少数民族生活的有机内容。汉人好戏,少数民族善舞。狭义的舞蹈在汉族生活中不多见,而各种舞狮会、高跷会、秧歌队则无论大江南北,几乎随处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绝大多数都能歌善舞。舞蹈不但表现了他们的生活,而且体现了他们的文化,同时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需要。舞蹈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的音乐与舞蹈,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尚需开发和推广,同时也需要向世界各民族借鉴和学习。中国乐与舞中的历史养分如此丰富,以至一旦使它们失传,便不啻极大的文化犯罪,而真的将它们充分发掘出来,又将诞生新的历史辉煌。
中国音乐与舞蹈需要理解。这里说的理解,主要是得到世界的理解。理解需要解读,解读中国传统音乐、舞蹈,如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特别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习惯、感情表达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实在说,不认识中国字的人要弄懂中华文明是不可能的,而听不懂中国音乐的人,要弄懂中国人的性格,纵非绝不可能,也是十分困难。
比如说,中国音乐也许更适合独奏,而西方音乐则讲究协奏。正如西方人的正宗唱法是讲究科学发声,声腔共鸣,而中国人的唱法则根据不同人的嗓音特点,要求各有各味。中国传统乐器中,或许琴与箫是负盛名的,然而这两件乐器也是适合独奏的。唯有幽雅的琴声与静夜的箫声能代表中国人的欣赏趣味。而这趣味后面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与艺术精神,尤其绵远深邃,不易言传。
还有戏曲艺术。中国戏曲历史之长比不过西方戏剧。在古希腊时代,西方已有杰出的戏剧作品和伟大的戏剧家。中国戏曲大抵发端于唐,宋代戏剧也有长足进步,而在元代迎来个历史性高峰时代。元代戏曲称为元曲,与近现代戏曲有很大差别,但不会因此而降低其艺术价值,而且已经具备了近代中国民族戏曲的各种要素。
中国戏曲属于综合性艺术。不但讲究剧本,而且讲究表演;不但讲究道白,而且讲究演唱;不但讲究演唱,而且讲究舞蹈与做派。用京剧的语言讲,就是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然而,还不止这些,唱、念、做、打说的只是表演。表演之外,还有文、武场,还有道具,还有服装。表演又讲究程式,角色更划分行当。中国戏剧实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它的特点是,你研究得越深,越感到它的不寻常。
戏曲之外,还有杂技、曲艺。杂技水平,在当今世界上,犹然可以独树一帜;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可谓有几多光彩,几多辉煌。曲艺品种极多,从地域上分,可以分为南曲与北曲;从曲种上分,又可以分为数十种曲种。曲种多,曲目更多。一些经典之作,不但具有极高的欣赏水平,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比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探晴雯》,《战长沙》,西河大鼓《花唱绕口令》,乐亭大鼓《王二姐思夫》,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传统评书《水泊梁山》,弹词《珍珠塔》等等。曲艺形式有长有短,虽然属于民间艺术形式,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不免鱼龙混杂,良莠并见,但其精品,犹能卓然独立,不同凡响。英国散文家莱亨特有一篇《现场写景》,副标题叫作“一个夏日的描述”,虽写身边琐屑,偏能倍觉有神。看似无中心,无主题,无情节,无矛盾,实则有意境,有趣味,有风格,有特色。读亨特的《现场写景》,不能不令熟悉中国传统曲艺的人想起京韵大鼓《丑末寅初》。而且我敢说,除去骆玉笙先生极富感染力的唱腔不算,单那一番描绘,亦完全可以和《现场写景》一比高下。懂得英语的中国人,无疑会从那英文原文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而不懂汉语又不懂音乐的外国友人,面对《丑末寅初》,就不能说不是一件大大的憾事了。
除去曲艺、杂技,中国的武术也完全可以称为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富于多种功能的艺术。中国武术种类繁多,纵大武术家亦不能全通,甚至不能全知。中国武术内涵之丰,形式之妙,功能之特异,形态之隽美,世间万物,可谓少有其匹。中国武术分为外家功,内家功,又可以分为形意拳,太极拳。形意拳数量之多,无可胜数;太极拳别开生面,老少咸宜。从广义上讲,气功和中国式摔跤,也可以看成武术之种类。而中国式摔跤的爽、巧、脆、美,又不是一般国际式摔跤可以望其项背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