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23230
感动全球的传奇,失忆症患者与著名脑科医生相伴一生的故事。
美国国会图书馆年度推荐阅读“非虚构类”*名,
英国独立书店评选“年度图书”*名。
一个因手术失误患上失忆症、只有30秒记忆能力的男病人,与一位将一生都献给脑部医学研究的女医生之间羁绊一生的故事。
如果一个人被永远捆绑在记忆的当下,他还会爱吗?还有真实的感情吗?这本书理应引起一次灵魂的运动,拷问我们沉睡已久的灵魂:一个人的悲剧却成就了人类医学史浩瀚伟大的成功,是否是对他的不公?
1.请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临睡前半小时,放下手机,让平板电脑离开视线,读这本书吧,它带来的感受从世界上一切的娱乐活动中都无法获得。所以,这本书不会给你带来欢乐,却激发你对人生的思考。而思考,正是让我们不停前行的动力。
2.你是谁?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你真的知道你是如何思考、如何愤怒、如何回忆又如何遗忘的吗?这本书以清晰、精准和优雅的语言,在讲述女医生和男患者的真挚故事的同时,帮助我们探索了复杂的人类头脑构造,并向整个人类发展史宣告——一个失忆的男人是如何历史性地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大脑的认知。
3.书中主人公H.M.是医学界里程碑式的传奇巨星,其地位超过一切流行文化界的一切偶像。他死后大脑享受和爱因斯坦同样的待遇——科学家解剖他的大脑,通过直播超过3000万人观看!
4.科学小白也能迅速进入阅读环境的好书!读者根本无需被那些深奥的医学名词所困扰,这本书的文学性远超过它的科学价值。它掀起的并非头脑风暴,而是一场灵魂思考的盛宴。
如果在网上搜索“H.M.”,出现的*条结果一定是亨利·古塔斯·莫莱森,而非某快销时装品牌。亨利先生,就是这本《永远的现在时》一书的主人公,他在人类对大脑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几乎没有谁能像亨利一样彻底改变某个科学领域,他对记忆科学所做出的贡献已经使全人类受益。英国BBC电视台为本书特别推出过纪录片,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重点报道,《纽约时报》更是发表长文,称本书“在人类文化史和科学史上都留下了一段无法被忘记的传奇”。
1953年,一场癫痫手术的失误,使得27岁的H.M.丧失了记忆功能,生活无法自理。这一悲剧事件却恰恰使当时的医生发现了人类大脑中关于记忆功能和结构和运行机制。从此,H.M.成为了医学研究的绝佳素材,著名的杰出医学家苏珊·科金担负齐了照顾和研究H.M.的重任,时间长达50余年,直到H.M.于2008年去世。
之后科金用几年的时间将这五十多年来留下的文字整理成书,更记录了她和H.M之前的特殊情谊和诸多感人故事,这也是本书*让读者受用的原因。在科金细腻动人又不失严谨的笔下,H.M.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对象,更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本书出版后,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特别关注。英美两国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更使得这医患二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科金不仅把H.M.的故事讲述得浅显易懂、条理清晰,还将个人病例史与当前的科学认识及其形成过程很好地融合了起来。”
——迈克·杰伊 《伦敦书评》
“一座科学与人类的纪念碑,这名男性(他和作者都极具幽默感)的故事感人至深,而有关发现的详细描述也很激动人心。正是由于脑扫描技术的改进与H.M.的积极配合,科学家才了解到了更多的脑部知识。”
——《科学家》
“神经科学领域是如何逐渐得到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记忆知识呢?科金将该问题的答案融入进一名男性的感人传记中,并为此提供了一个全面且有趣的综述……我们只愿未来的患者能像H.M.一样慷慨无私、心地善良,而研究他们的学者能像科金一样富有才华。”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
“科金将自己与H.M.的实验、私人往来和过去六十年的记忆神经心理学史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因为她在这段历史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永远的现在时》同样可被视作她的学术性自传。”
——《自然》
“部分属于回忆录,部分属于科学史,这本著作将科金和莫莱森共事的故事与科学实验的生动背景融合在一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过去六十多年的记忆研究。”
——《科学通讯》
“这本著作通过讲述一名男性的个人悲剧,不仅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传记,同时还是神经科学进展的清晰记录。”
——《柯克斯书评》
亨利可通过工作记忆来玩宾果游戏、说句子和心算简单的算术。然而,他却无法将其连续的想法与刚过去的记忆结合起来。如果他在一家餐馆里点了菜,他可依据术前的喜好来做出选择,但他无法将自己前一天吃过的东西考虑在内,即他是否要选择低热量的菜来控制体重,或是否需要控制盐摄入量。亨利依赖他的护理员来填补这些信息和很多其他的信息。因为他没有长时记忆的能力,所以他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能依赖短时记忆来体验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亨利的经历是一场悲剧,这点毋庸置疑。然而,他似乎很少感到痛苦,也没有一直感到迷茫和害怕。恰恰相反,他一直活在当下,完全接受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从他做完手术开始,他初见的人就都是永远的陌生人,但他却以坦诚和信任的态度和他们交往。他还是像他高中同班同学所知道的那样,是一个有礼貌并安静的人。同时他也一直很善良和亲切。亨利很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很少生气或问自己被质问的原因。他对自己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知道自己必须得依赖他人,而且他也乐意接受帮助。1966年,四十岁的亨利首次来到麻省理工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当被问及谁帮他打包行李时,他简单地答道:“一定是我的母亲。她经常做这些事情。”
亨利没有我们所拥有的“停泊处”。有了它,我们可适时抛锚停泊,但锚有时却会成为我们的负担。长时记忆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但它也阻碍了我们。因为它,我们无法忘记经历过的尴尬时刻;因为它,我们会想到失去的亲人、自己的失败、创伤和问题,而这些令我们感到痛苦。记忆的踪迹就像一条沉重的枷锁,把我们锁在自己创造的身份里。
如果沉浸在回忆里,我们便无法活在当下。佛教和其他哲学教导我们,我们的许多痛苦都源自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当我们沉迷过去和幻想未来的时候。我们回想以前发生过的精彩瞬间和事件,编造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并陷入这些故事的情感和忧虑中。我们的想法和感受通常与当下的现实无关。当人们冥想时,他们可能会密切关注自己的呼吸或某个特定的身体部位,或者,他们可能会重复念一个梵语。梵语可帮助他们与当下的时刻保持联系,并避免他们陷入分心的想法和故事。冥想是一种训练方法,它帮助建立心灵与时间的新关系,并使心灵不受记忆的束缚。不过,这里的时间仅指现在时态。虔诚的冥想者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亨利则可不由自主地达到这种境界。
当细想日常生活中的忧虑和痛苦有多少是源于我们对长时记忆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担忧和规划时,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亨利在其大部分生命里的压力相对较小。他没有被过去的回忆所约束,也没有对其未来进行思索。在没有长时记忆的情况下生活似乎很可怕,但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却明白,其实在限定三十秒的简单世界里一直体验当下的生活是很自由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