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058144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总有那么一群人,怀揣着社会理想,用一生去做着不一定会实现的事。比如那些在贫困山区支教的人,比如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各种丑恶的记者。他们可能生活拮据,不理解什么是纸醉金迷;他们可能遭人误解,不明白什么是个人主义。他们站在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看待着生命,他们和那些舍弃高官厚禄、坚守清贫、一生钻研的科学家一样,值得颂扬,拥有着高尚的价值观。
这本书就是记录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志同道合,用1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的青藏、新疆、川陕、甘宁对江河资源、自然环境进行着实地考察。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他们的调研结果也不一定能被官方接受,考察资金也要自己筹措。他们只是信奉“眼见为实”,希望能够对官方数据有所补充,发出民间的声音。他们中有中国*批漂流长江的人,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非体制内的科研人员,也有在中国少量存在的探险家。他们在无人区里驰骋,堪称“勇士”,但他们做事的目的,却可以被称为“侠士”。
有人评价,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正是他将胡汉充分融合,使中华民族在保留了精致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吸收了游牧民族豪迈彪悍而尚武的文化,从而避免自身过于文弱顺从、甘于平庸。
所以这批人也是我们国人的骄傲,如果缺乏了冒险的血性、创新的精神、质疑的勇气,整个民族还有发展的动力吗?
作者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来感谢编辑,称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全面提升了这本书的品质。其实我们一年的工作与他们十几年的坎坷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与营销人员讨论本书的分类时,我变得很焦躁。旅游类还是科普类,这些人为的划定或许让很多人错失了阅读它的机会。但是无论如何,这本书不会是畅销书的模式,感兴趣的人自然会通过口碑去读它。
就好像是中国的电影,现在我们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但是为什么总是好片寥寥?因为我们缺乏的是,电影内核中打动人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只有一个人静静地、独立地思考的时候,才会体会的到。
忘了说这本书的名字了,《向水而行——中国西部江河民间科考之旅》。
从2006年开始,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作家、志愿者组成的中国西部江河民间科考队陆续开展了长达10多年、行程约20多万公里的西部大江大河水资源状况独立考察,他们通过民间环保组织的捐助、队员个人资金以及媒体有限的资助,以驾车、漂流、徒步的方式,足迹遍及三江源、雅砻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可可西里,跨越了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等地,用*真实的文字和镜头客观记录描述了生态的现状和演变。全书分为四大篇章,包括三江源、沉默的冰川、新疆问水、皇天后土,不仅客观记录了西部江河状况,见证了山川河流的变化与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民间科考人员希望参与政府决策的诉求,而且展示了西部独特的人文风情,记述了扣人心弦的探险故事,介绍了科考应注意的各项生存技巧。
走过的不是路
——代前言
——他们大多出生在那个英雄主义恣意的年代,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
——他们曾经面临生死瞬间的考验。
——他们也曾面临身无分文的窘境。
当我们都在屋子里低头忙碌,很少抬头顾及自己的房顶的时候,这一群人却在地球的屋顶上(青藏高原)寻找发现“漏水”的地方。他们没有力挽狂澜阻止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也没有拯救地球环境的资本,但他们却有发出自己声音的使命……
从2006年开始,在国际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CEPF)、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支持下,这支冠以“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横断山研究会独立项目考察队”名称的西部水资源考察队,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作家、志愿者组成,他们在地质环境专家、探险家杨勇的率领下,通过民间环保组织的民间捐助和队员个人资金以及媒体有限的资助,以独立科考项目的方式前往三江源,用驾车、漂流、徒步的方式,开始了长达10多年,行程约20多万公里的西部大江大河水资源状况考察。
考察队足迹遍及三江源、雅砻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可可西里,跨越了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等地。
10多年来,这只考察队多次深入西部大河源头的腹地,用最真实的文字和镜头客观记录描述了生态的现状和演变。考察队目睹着山川河流的变化,也见证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力求以民间科考力量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去,希望为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在中国,民间科学力量尚处在萌芽和发展状态,专业力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存着诸多的困境,但毋容置疑的是,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科学素养的标杆。当更多的人把视野投向广袤的宇宙星空、山川河流,关注生态与自身的关系时,正是一个民族科技力量崛起之时。
在10多年的行走路上,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资金短缺时,考察队需要具备超越常人的意志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事实证明,这只考察队以超人的意志、简陋的装备经受了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期间经历了数不清的翻车、坠河、迷失暴风雪等险象环生的事件,共同经历了中国民间科学考察探险史上的传奇历程,诸多难度和险度超越了人员和设备的极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0多年的行走和记录,文字图片在时间轴上有着很大的跨度,所以书中多是以考察线路来梳理,按照考察的地点和地区归纳章节,例如某条线路上的各个考察点,可能是分不同年份过去的,但在书中按照线路逻辑来记述,而不是按照某一年都去了哪些地方来编写。可能在阅读时,略有记忆碎片之感,但我们相信读者们有着非凡的鉴赏力。由此,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编辑们,面对庞杂而凌乱的文字图片,还要核对相当多的数据,是一个极为繁杂辛苦的事情,他们的敬业和专业知识令人敬佩。
还要感谢那些多年来持续给予我们提供的物质支持和关注的朋友,实在太多,是他们让我们还有继续行走的动力和能力,此致,感恩敬礼!
十年转头空,江山依旧在,考察队员们却从壮年变成老年,青年步入了中年。1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我们很庆幸地看到许多河流变清澈了,多年前猖狂的河边工厂不再排毒或者已然消失,但我们能看到,雾霾还在肆虐着天空,它提醒我们,永远要对生态环境心存敬畏!
这本书不是一个大河的游记,也不是一本探险指南,这只是我们走过的一些行程,却未敢称之为路,因为我们走过的—-根本就不是路……
徐晓光
2017年6月21日凌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