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16626
《文化拯救》分别讲述了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十六位先贤(张之洞、严复、张元济、蔡元培、杜亚泉、沈心工、刘师培、陆费逵、陈独秀、胡适、任鸿隽、陈衡哲、林语堂、朱家骅、陈立夫、叶圣陶)编写教科书的往事。他们社会身份不同,政治倾向各异,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教科书是传播中国近现代文明的主要媒介,将中国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集中研究是一个崭新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值得学界和大众关注。本书资料扎实,语言平实,叙事翔实,从中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侧影。
序
张之洞:古稀之年的新锐视野
从“科举”到“科学”
“当今通晓学务人”
别样的《张相国新撰唱歌教科书》
题字《音注华英蒙学图说》
严 复:一代大师的启蒙情怀
学习“轮船驾驶”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天演论》成为震撼中国的教科书
《论小学教科书亟宜审定》
张元济:中国现代教科书之父
西学与西书
一流的编纂队伍
中国套现代意义教科书
书卷就这样展开
蔡元培:凝重与深厚的奠基者
年轻翰林浩然弃官归里
编译修身、伦理学、妖怪学教科书
校阅官话识字、国语、党义教科书
志同道合的编撰出版群体
杜亚泉:卓越的科学启蒙
幡然改志
创新的《(绘图)文学初阶》
百余种新式理科教科书
文化论战及《人生哲学》
沈心工:学堂乐歌的筚路蓝缕者
中国首届师范生
参编《蒙学课本》
学堂里飘出的歌声
刘师培:独树一帜
革命党中的风云人物
国学保存会及国学教科书
集中编撰乡土教科书
陆费逵:应时而上的教科书革命
出版业奇才
民国套教科书
开创教科书新天地
反对教科书“国定制”
陈独秀:造就新青年
“抡才大典”的刺激
编辑《小学万国地理新编》
夭折的《新体英文教科书》
语言文字改革及教科书
胡 适:何妨为书而生
新式课本的启蒙
倡导“文学革命”与“新式标点”
尊重儿童个性的新学制改革
著述、选注、校订中学教科书
任鸿隽与陈衡哲:一同走过
相遇在大洋彼岸
撰写与校订新学制教科书
《一个关于理科教科书的调查》
大胆质疑党化教育及其教科书
林语堂:有名的维权官司
腹有诗书气自华
编英语教科书畅销全国
民国教科书案
朱家骅:提高国民知识水准
青春在革命中燃烧
“党义课”改为“公民课”
创设国立编译馆编审教科书
大名赫然印在课本上
陈立夫:教育不可一日中断
抗战时期*长
“国定本”的强力推出
主编《公民》与《童子军》
推动边疆与华侨教科书
叶圣陶:养成儿童正确精神
近二十年的“粉笔生涯”
《开明国语课本》深受欢迎
“国文”、“国语”到“语文”
致力于新中国教科书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分别讲述了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十六位先贤编写教科书的往事。他们社会身份不同,政治倾向各异,都在教科书编写方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记。本书资料扎实,语言平实,叙事翔实,从中可以窥见近代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侧影。——丁东 (著名学者)
教科书在近代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吴*这本书讲述了不少常被忽略的故事,不仅关乎那些历史人物与教科书的关系,更关乎一国文明的进程。
——傅国涌 (著名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
教科书是传播中国近现代文明的主要媒介,将中国近现代名人与教科书集中研究是一个崭新视角,本书史料完整,判断得当,值得学界关注。——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902年冬,蔡元培因为“墨水瓶事件”同情并支持学生,辞职离开南洋公学。当天,蔡元培把学生带到中国教育会请求帮助。中国教育会在召开特别会议后决定建立共和学校(后定名为爱国学社),蔡元培任学校总理,吴敬恒(字稚晖)为学监,章太炎、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义务教员。爱国学社规定学生分寻常、高等两级,两年毕业。寻常学级的教科有修身、算学、理科、国文、地理、历史、英文、体操;高等学级的教科有伦理、算学、物理、化学、国文、心理、论理(逻辑学)、社会、国家、经济、政治、法理、日文、英文、体操。爱国学社提倡民主思想,自由空气浓厚,每逢周末还组织集会,公开宣传爱国和革命的道理,“隐然成为东南各省学界之革命大本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