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2867
本书为《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系列论文集第3辑。2018年11月1日至2日,为进一步推动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的发展,凝练教学研究成果,发展和壮大学术团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组织举办了汉语进修教育研讨会。此研讨会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018年7月起开始面向全国师生发起征稿,经专家匿名评审后共收录参会论文49篇,论文作者均为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及青年学者,论文内容涵盖了汉语进修教育的各方面热点问题。《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编委会于参会论文中择优选取24篇结集出版,是为本论文集。
本论文集的论文内容涵盖汉语国际教学研究、汉语言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学及文化研究、来华留学生现状及汉语教学管理研究等。这些研究紧密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价值。它们来自教学实践,又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的研究对于汉语进修教育的一线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汉语进修教育的发展。
目录
汉语国际教学研究
谈谈“了”的教学 丁险峰 / 003
中高级阶段欧美留学生汉语议论语篇中的话题连贯偏误考察 龚君冉 / 012
汉语进修教育中开设中国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何阿珺 / 027
情态补语的界定与教学启示 贾 钰 / 035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的反思 沈红丹 / 048
留学生语段写作教学探索 宋 刚 张 鑫 曹志强 / 059
任务型汉语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王 磊 / 072
基于促学评价理论的高级汉语写作课程设计 于 淼 / 080
汉语言本体研究
汉语表不确定态度的话语标记“听说” 胡开心 / 093
P为已然事实的“如果p,就q”句式考察 李 宏 / 105
基于产出的“简单”与“复杂”搭配知识体系的异同 孙楚卓 / 116
构式意义:认知逻辑意义与词项链接语义 隋 岩 / 122
汉语四音节缩略语的音步类型及其结构分析 应 玮 骆健飞 / 130
“别看”与主观小量 于 萍 / 149
试论形旁与声旁分别表义的形声字 张熙昌 / 159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中韩HSK5级教材对比研究 [韩]李秀彬 / 173
短期进修旅游汉语教材《观光汉语》的特色、问题及建议 许 博 / 187
从两部教材的对比浅谈“中国概况”类教材的编写 张维嘉 / 199
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学及文化研究
从孟、荀的“天人合一”到鲁迅的新“天人合一” 吴竟红 / 217
浅析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误 赵全备 / 225
来华留学生现状及汉语教学管理研究
长期进修留学生中华文化认知调查实验报告 李 婷 / 239
1999—2013年北京市来华留学教育情况研究 童小娥 / 250
预科性质汉语进修教学师资培养之管见 赵 丹 / 263
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的跨文化教学设计 李东芳 / 267
前 言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承担来华留学生汉语言进修教育、汉语言专科教育、留学生汉语和中国问题高级研修生教育、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的汉语普通话培训工作,同时承担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汉语进修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学院的前身是著名的北京语言学院来华留学生一系、三系。老一辈汉语进修教育开创者在教学体系创建、大纲制定、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方面留下了丰厚成果和优秀传统;新一代汉语进修学院教学团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推动学院不断发展。受益于北京语言大学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学院于2014年和2015年将学院科研报告会以及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优秀论文结集,出版了《汉语进修多角度研究》和《汉语进修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分别于2017年、2019年出版了《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系列论文集第1辑、第2辑,鉴于学校科研经费稳定持续的资助,学院计划此后每年出版一辑,争取将这一系列论文集办成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和交流平台。2018年11月1日至2日,为进一步推动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的发展,凝练教学研究成果,发展和壮大学术团队,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组织举办了首届汉语进修教育研讨会。首届汉语进修教育研讨会是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018年7月起开始面向全国师生发起征稿,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共收录参会论文49篇,论文作者均为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及青年学者,论文内容涵盖了汉语进修教育的各方面热点问题。为分享、交流首届汉语进修教育研讨会的成果,《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编委会于参会的49篇论文中,择优选取了25篇,结集出版,即《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系列论文集第三辑。
本论文集的论文内容涵盖汉语国际教学研究、汉语言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学及文化研究、来华留学生现状及汉语教学管理研究等。这些研究紧密结合了理论与实践,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价值。它们来自教学实践,又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的研究对于汉语进修教育的一线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汉语进修教育的发展。
汉语进修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为本论文集的编选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学院教师白浩、姚路宁,助教李竹为论文的整理和编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向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同时,还要诚挚地感谢北京语言大学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的支持,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提供了出版论文集的宝贵机会,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星舒先生所做的细致的编辑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编委会
2019年4月29日
汉语进修教育中开设中国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何阿珺
摘 要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语言、文化、文学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汉语进修教育中,文学课的开设几乎无人提及。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语言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汉语进修教育中开设文学课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同时,一些教学案例也证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语言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也对文学课的课程设计以及开设文学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汉语进修教育 中国文学 文学课程 课程设计
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季羡林先生说:“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是汉语本身”(季羡林,2000)。陆俭明先生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就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陆剑明,2004)两位学者都强调了学习汉语本身的重要性。近来学界也提出了中国文化、文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崔希亮先生就提出:“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单纯的语言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语言加文化式的博雅教育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观念。”(崔希亮,2010)杨德春先生更是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他把学习文学课程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音、语法、语汇必须从属于文学或人文教育,在教材建设上彻底改革以语言和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教材模式。以文学作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核心内容,语音、语法、语汇必须从属于文学或人文教育,以便使教材生动有趣。”(杨德春,2015)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给学生汉语本身”还是“教给中国文化、文学”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当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如何呢?根据调查,不管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一般都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但是只有开设了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几所大学,才会在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课。在国内各高校开设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属于进修教育,几乎都没有开设文学课程。原因何在?一般的观点是:进修教育属于培训、速成教育,学生主要想学习一些跟未来职业相关的经贸、商业等课程,而文学课需要的课时多,难度大,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估计很难实现崔希亮先生所期望的“博雅教育”。那么我们是否该开设文学课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应该开设,越早越好,甚至是初级进修阶段就可尝试开设这样的课程。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粗陋之见。
一、汉语进修教育为什么需要文学课
汉语的魅力何在?有人说,因为汉语历史悠久;有人说,因为汉字形体的优美、传神和传情,在楷隶行草的舞动飞扬中,一个民族的性格、审美、爱好尽显无遗……而我要说,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汉语的魅力还在于从《诗经》到近现代乃至当代文学家们用汉语创造出来的文学世界、诗意世界。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堂前教诲自己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此中国有了几千年延续传承的“诗以言志”“礼以治国”的诗礼家教传统,而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整个民族的教育思想和立人立志原则?孔子的诗礼教育传统是否适合汉语国际教育呢?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进行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在多个访谈录中,她谈到了在国外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感受,选课的学生从开始的寥寥几人,到后来的座无虚席,甚至过道、窗户上都挤满旁听的学生。这些学生甚至可能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只是被优美典雅的中国诗词所吸引,所以来听课。多少人因为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教学而开始学习汉语呢?没有统计,但人数一定不少。他们开始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是为了交际,不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不是为了那些世俗的欲望,只为了能无障碍体会汉语的美好。如果说叶嘉莹先生在国外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在中国的汉语教学却为何常常将文学束之高阁呢?
几年前,我曾在所任教的孔子学院做了一个题为《“推敲”出的诗意世界》的小讲座,我讲了韩愈与贾岛在一个月夜的诗意的讨论,讲了中国自先秦以来的诗礼传统,最后,我用汉语吟诵了贾岛这首著名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听讲座的人很多都不会汉语,却都沉浸在古典诗歌的意境中,感受到了诗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这时候语言的隔阂似乎突然消失了,诗歌所创造出的意境跨越了语言、时空,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灵。不知多少人会因为这个讲座而爱上汉语,但至少很多人体会了汉语的美。因为汉语所创造的诗意美而学习汉语的人很多。来中国进一步提高汉语的留学生很多人就是为汉诗的美所吸引。他们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国家选择了与汉语或者中国文学相关的专业 ,但在本国的教学中,涉及中国诗歌、小说的课程基本上是用他们的母语教学的,很难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学中那翻译不出来的优美意境。然而,当他们来到中国,在各大学开设的进修课程中,有的只是经贸、商务、口语、旅游等热门专业,却独独少了语言的灵魂课程——文学。所以曾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没有文学课?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学,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语言的典范,也是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优美表达以及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对后来的语言、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民族性格。比如伤春悲秋、山水意象、田园牧歌,又比如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家国情怀,等等。这些情感和思想观念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对中国人的影响跨越千年而不曾改变,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对于想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如果不能深入学习这样的文学、历史著作,那么永远不可能真正学好汉语,也不可能真正了解、理解这个民族。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文化与文学的最大不同是,文化内容可以通过翻译来掌握其中的知识,而文学的美则很难翻译出来,非通过阅读原文而不能感受其美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才是语言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等通过语言而表现出来的精髓、集大成者,而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却独独放弃了文学,惜哉痛哉,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理念的一个大失误。
不可否认,留学生学习汉语,无论未来选择什么专业,必须首先过语言关。所以,在初级阶段将重点放在听说读写以及日常交流方面。但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中高级阶段后,会进入一个平台期,一般的交流、沟通似乎不成问题,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听一些正式的演讲、报告时却有存在不少障碍,学生有意进一步提高,却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跟汉语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前面谈到,汉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虽有很大的变化,但从不曾中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从古代汉语延续下来的语法、语音、词汇、结构。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文学的民族,汉语的写作也很讲究“典”与“雅”二字,所谓“典”就是人们在书面语表达上常常会引经据典,使用一些古代汉语的词语、结构以及文学语言,人们在发表演讲时,也常会引用古人的诗词或者文学著作中的名言,这些经典的诗文词句历尽千年沉淀在语言中,成为典故,也许只是短短几个字、一个句子、一个结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果不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典故,很难让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所谓“雅”就是讲究语言的优美得体。许多汉语学习者之所以觉得学习一段时间后,汉语水平很难提高,关键就在于没有深入到汉语的精神世界,没有打开汉语真正的宝匣。而解决这个难题的一个很直接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
鉴于此,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应该开设文学课,让文学课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