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84389丛书名: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智库建设成果书系
上篇 理论篇
第一章 西方教育治理研究及启示
第一节 西方教育治理理论
一、背景
二、内涵
三、从治理到教育治理
第二节 西方教育治理实践经验
一、英国:“第三条道路”引领下的教育变革
二、美国:追求“平等”与“卓越”的实践探索
三、澳大利亚:教育全球化冲击下的砥砺前行
第三节 西方教育治理特点及启示
一、公平与卓越兼重的治理理念
二、强化政府的责任与作为
三、多元的主体参与
第二章 我国教育治理研究与进展
第一节 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管理的范式演变
二、价值理性的现实呼唤
第二节 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进展
一、教育治理的概念界定
二、教育治理的主体
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教育治理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教育治理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本土化
二、思辨研究比重大,关注现实的经验研究尚显薄弱
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有待深化
第三章 教育治理能力内涵及解析
第一节 教育治理能力的内涵解析
一、决策贡献
二、协调程度
三、监督力度
四、资源吸纳
五、治理效率
第二节 政府教育治理能力解析
一、价值塑造与培育能力
二、目标识别与整合能力
三、资源集聚能力
四、沟通协作能力
五、规划与统筹能力
六、危机预见与管控能力
七、法治能力
第三节 学校教育治理能力解析
一、学校内部治理能力
二、学校外部治理能力
第四节 社会教育治理能力解析
一、社会行使监督权参与教育治理
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第四章 教育治理体系构成与构建
第一节 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治理体系的内容
一、教育治理的主体
二、教育治理的结构
三、教育治理的路径
四、教育治理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一、教育治理中的政府分权
二、教育治理中的政府集权
三、学校自治与学校内部分权共治
第五章 教育治理评估
第一节 教育治理评估的内涵
第二节 教育治理评估的主体
一、元评估
二、社会组织评估
三、学校的自我评估
第三节 教育治理评估的对象
一、教育治理评估的核心关注点:教育效能与教育公平
二、教育治理评估的重要关注点:教育自由与教育活力
三、教育治理评估的基本关注点:教育效率与教育秩序
第四节 教育治理评估的方式
一、教育治理评估的类型
二、教育治理评估的模式
第五节 教育治理评估的指标体系
一、设计原则
二、设计思路
三、指标选取
四、教育治理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
下篇 实践篇
第六章 区域教育治理案例:上海教育综合改革
第一节 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治理理论引导政府改革方向
三、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公布
第二节 教育综合改革中主体的利益关系
一、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政府如何在教育治理中发挥元治理的作用
一、依法治理
二、宏观规划
三、投入机制
四、教育督导
五、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展过程监管
六、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七章 区域教育治理案例:浦东新区教育治理创新
第一节 “管办评分离”视角下的共治难题剖析
一、“管办评分离”的政策沿革和内涵解析
二、推进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共治的主要困难
第二节 浦东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一、浦东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浦东教育改革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从“浦东模式”再看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一、谁来治:治理主体类型和职责界定
二、治什么:多元主体分离自治的推进重点
三、怎么治: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区域教育治理案例:城乡一体化的金山模式
第一节 现实背景
第二节 主要目标
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二、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三、构建区域教育治理体系
第三节 关键路径
一、以德育为“人”的城镇化关键所在
二、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三、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
四、推动区域乡村特色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实践经验
一、创新办学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推进教育信息创新应用,促进教育教学转型发展
三、深化区域师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第九章 教育治理实践案例——学区化办学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的背景缘起
一、社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三、实践基础——相关改革措施的兴起
第二节 学区化办学的概念界定
一、学区的概念
二、学区的类型
三、学区的组建原则
四、学区化办学
第三节 学区化办学的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一、上海市学区化办学工作的推进
二、学区化办学的总体规划安排
三、学区化办学的内容
四、两个学区案例
第四节 学区化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
第十章 教育治理实践案例——教师轮岗
第一节 缘起与背景
一、教师轮岗工作开展的缘起
二、教师轮岗工作开展的背景
第二节 上海实施教师轮岗工作的总体方案与过程
一、总体方案
二、教师轮岗工作的开展过程
第三节 教师轮岗工作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一、教师轮岗工作的成效
二、教师轮岗工作的问题
三、教师轮岗工作的完善建议
第十一章 教育治理实践案例——流动儿童教育融入
第一节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背景缘起
一、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难题日益凸显
二、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面临诸多体制障碍
三、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缺乏系统设计
第二节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概念界定
一、流动儿童
二、教育融入
第三节 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现状与特征
一、调查数据的收集
二、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现状——总体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
三、流动儿童教育融入各维度的特征
第四节 推进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治理策略
一、建设包容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
三、推动学校教育多元融合
四、营造民主式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之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教育领域一个紧迫而现实的任务,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题中之义。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变折射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转型,体现了党和国家执政理念的全面变革。作为民主化、法治化语境下管理范式的转型,治理可谓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管理”到“治理”,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履责方式的转变,后者更是彰显了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科学精神;同时,治理也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同,它更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政府“元治理”角色的凸显等,需要协同学校、社会等更多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由此,教育治理的内涵无疑更为丰富、完善,涵盖了教育治理的理念、观念、组织结构、评估监测、手段策略、方法技术等各个维度,涉及教育治理的主体、客体、要素、内容等方面,可谓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和锐意创新。
在国家教育治理体系框架中,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发展体系中的奠基工程,它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基础教育着眼于国民基本普通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受教育者的教育启蒙和原始积累时期,不仅学制最长,其影响也最为深远和持久。相较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体系相对稳定、成熟和完善,体量和规模庞大,相关者众多。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进程中,所涉及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方面需要破解的难题相应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在城镇化进程和背景下,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的冲突、城乡两元所导致的一体化统筹改革以及体制机制理顺等;又如区域基础教育治理中的因地施策、地方负责及省级统筹与国家标准等,不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亟待系统研究、综合治理的现实难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另一方面,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历来实行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这种低重心的基础教育国家管理模式,注定使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迥异的不同区域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去甚远,甚至同省同市之中不同区域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也有显著差异。东、中、西部的县域基础教育发展,在办学标准、师资水平、硬件设施、教育投入等可比可测的指标上,差距之大令人震惊;至于难以立竿见影即刻可比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发展和师生的教育生活质量等隐性结果,更加不可同日而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的治理现代化,对于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教育治理现代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将基础教育治理作为独立的问题领域,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维度对之进行深刻解析和检视,并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这一宏观命题置于县域视界予以诊断和分析,进而探索构建基础教育应有特有的治理体系框架及已有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规律探寻和方法论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书定位于基础教育治理及体系构建,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治理进行阐述构建和剖析论证。在理论篇,首先对国际治理理论的发端与发展,英、美、澳三国的实践经验及启示进行述评,之后对我国教育治理兴起的背景、概念内涵等进行梳理,进而对治理主体及角色定位、治理能力和体系构建、教育治理评估等进行阐释。教育治理虽发端于西方,但只有遵循我国教育语境下的独特意蕴与具体需求,从理论思辨的“宏观叙述”落脚到“实际解决”,才能真正对我国教育治理的改革发展发生指导作用。因此,在实践篇,秉持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实问题的关切,本书以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观照对象,选取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浦东新区教育治理创新和城乡一体化的金山模式这样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区域案例,以及学区化办学、教师轮岗、流动儿童融入等基础教育综合治理的三个重大现实问题,用微观视角和实证探索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特殊而具体的教育场景中,使国家治理、治理理论的思维和方法,尽可能与我国教育的思想文化及真实实践充分融合并相互生成,从而试图探寻基础教育治理的内在规律和最佳模式。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学)“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综合治理研究”的成果之一。研究完成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合作开展研究的过程,也是集体贡献智慧、汇聚成果的过程。下列同志为本书提供了初稿或基础材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于璇;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赵磊磊;第六章陈悦;第七章蒋旭;第九章吴晶;第十章刘佳旺;第十一章尚伟伟。全书由我策划和统稿。在最后的统稿过程中,姜蓓佳协助校对排版、订正错误等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教育心理分社社长彭呈军和编辑白锋宇付出了辛勤劳动并给予了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受制于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本书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恳请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郅庭瑾
2018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