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44278
编辑推荐
到崂山旅游者以及希望了解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学生和大众
内容简介
《崂山古冰川遗迹》共分为四章,**章为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包括崂山名称的来历、崂山气候、崂山的地质基础;第二章为冰川概述,让读者了解冰川活动是怎么回事,并对冰川的侵蚀能量和堆积地貌加以描述;第三章为古冰川研究史,使更多的人群了解,在我国认识古冰川活动遗迹是非常艰辛的事,崂山古冰川遗迹群的发现,再次证明庐山存在古冰川活动遗迹的论点;第四章为崂山冰川地貌,以图片形式,分别介绍崂山古冰碛地貌群的各项特征,使广大群众再次登山时,能够重新认识崂山、分析崂山、了解崂山,进而更加热爱崂山。
目 录
目录
序 i
前言 v
**章 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
一、崂山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的山 003
二、崂山名称的由来 005
三、崂山的宗教文化和自然文化景点 007
四、崂山的地质基础 010
五、崂山花岗岩 011
六、崂山的地貌类型 013
七、崂山宗教建筑群均与古冰川遗迹有关 014
八、蒲松龄与崂山 016
第二章 冰川概述
九、什么是冰川? 023
十、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024
十一、什么是粒雪盆? 026
十二、什么是雪线? 027
十三、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雪线问题 027
十四、冰川为何会运动? 030
十五、冰川有哪些类型? 031
十六、什么是冰碛物? 032
十七、什么是冰期、间冰期? 033
十八、冰期概念的形成 034
十九、冰期原因的探索 034
二十、第四纪冰期的经典划分 035
二十一、末次冰期时期全球古冰川的分布 038
二十二、崂山古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041
二十三、冰后期 042
二十四、研究古冰川遗迹的意义 043
二十五、开展古冰川研究的方法 044
第三章 古冰川研究史
二十六、国外古冰川研究 049
二十七、李四光开创中国第四纪古冰川研究 050
二十八、其他研究者发现的古冰川遗迹 053
二十九、不同意存在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呼声 055
三十、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056
三十一、近期的发现 059
第四章 崂山冰川地貌
三十二、冰川的侵蚀作用 069
三十三、崂山古冰川侵蚀作用产生的地貌类型 075
三十四、冰川堆积作用的类型 078
三十五、崂山为何有那么多巨型漂砾 086
三十六、崂山的季候泥堆积 090
三十七、崂山的洞 092
三十八、冰碛海岛 094
三十九、崂山冰碛海岸 096
四十、为什么崂山能有古冰川活动 097
四十一、崂山的近邻也有古冰川活动遗迹 099
四十二、冰臼的形成 102
四十三、崂山的冰臼 104
四十四、漂砾上的巨型冰臼 107
四十五、崂山上的带盖石的冰臼 108
四十六、青岛市区内的古冰川遗迹 109
四十七、什么是冰椅石? 112
四十八、什么是冰水流痕槽? 114
四十九、什么是冰融水象形石? 115
五十、古冰碛物中死冰的发现 116
结束语 118
主要参考文献 123
序 i
前言 v
**章 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
一、崂山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的山 003
二、崂山名称的由来 005
三、崂山的宗教文化和自然文化景点 007
四、崂山的地质基础 010
五、崂山花岗岩 011
六、崂山的地貌类型 013
七、崂山宗教建筑群均与古冰川遗迹有关 014
八、蒲松龄与崂山 016
第二章 冰川概述
九、什么是冰川? 023
十、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024
十一、什么是粒雪盆? 026
十二、什么是雪线? 027
十三、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区的雪线问题 027
十四、冰川为何会运动? 030
十五、冰川有哪些类型? 031
十六、什么是冰碛物? 032
十七、什么是冰期、间冰期? 033
十八、冰期概念的形成 034
十九、冰期原因的探索 034
二十、第四纪冰期的经典划分 035
二十一、末次冰期时期全球古冰川的分布 038
二十二、崂山古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041
二十三、冰后期 042
二十四、研究古冰川遗迹的意义 043
二十五、开展古冰川研究的方法 044
第三章 古冰川研究史
二十六、国外古冰川研究 049
二十七、李四光开创中国第四纪古冰川研究 050
二十八、其他研究者发现的古冰川遗迹 053
二十九、不同意存在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呼声 055
三十、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056
三十一、近期的发现 059
第四章 崂山冰川地貌
三十二、冰川的侵蚀作用 069
三十三、崂山古冰川侵蚀作用产生的地貌类型 075
三十四、冰川堆积作用的类型 078
三十五、崂山为何有那么多巨型漂砾 086
三十六、崂山的季候泥堆积 090
三十七、崂山的洞 092
三十八、冰碛海岛 094
三十九、崂山冰碛海岸 096
四十、为什么崂山能有古冰川活动 097
四十一、崂山的近邻也有古冰川活动遗迹 099
四十二、冰臼的形成 102
四十三、崂山的冰臼 104
四十四、漂砾上的巨型冰臼 107
四十五、崂山上的带盖石的冰臼 108
四十六、青岛市区内的古冰川遗迹 109
四十七、什么是冰椅石? 112
四十八、什么是冰水流痕槽? 114
四十九、什么是冰融水象形石? 115
五十、古冰碛物中死冰的发现 116
结束语 118
主要参考文献 123
在线试读
崂山古冰川遗迹
**章 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
一、崂山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的山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千米,地处36°05′~36°19′N,120°24′~120°42′E。山区东临大海,西与青岛市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绕山区东南两面的海岸线长87.3千米,形成了13个有名称的海湾,有大小岛屿16个。崂山的**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36°10′N,120°37′E,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千米。崂山山地的主要景点见图1。崂山以崂顶为中心,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
图1 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侧,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部分山体为黄海所淹没。崂山是山东省境内仅次于东岳泰山的第二高峰,也是中国大陆18000千米海岸线上**的山。在中国大陆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依海拔地崛起,海山相连,自然景观独特,为内地名山所不及,故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崂山古为东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统一后,置琅琊郡,汉设不其县,隋置即墨县,崂山皆属之。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白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崂山山区大部,即墨县仁化乡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设胶澳商埠,崂山属胶澳商埠李村区。1929年起,李村区隶属青岛特别市。1935年,将白沙河以北、砖塔岭以东的崂山另一半山区由即墨县划入青岛市。
崂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春季气温回升慢,较同纬度的内陆春天迟来约25天;夏季湿热多雨,无酷暑;秋季空气清新,云淡气爽;冬季风多温低,并无严寒。在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久,炎热夏季极为短促,冬季虽稍长,亦无雪盖冰封。崂山平均温度为11.9℃,历年均温在11~12℃。冬季自12月下旬开始,温度一般降至0℃以下,2月下旬逐渐回升到0℃以上;春季均温12.5℃;夏季8月份*热;秋季均温23.7℃,11月下旬降到5℃以下。四季变化与同纬度内地相比,季节明显推迟。受山势和地形影响,崂山在不同海拔和不同地方形成不同的小气候,崂山南麓的太清宫一带名为“小江南”,巨峰北侧的北九水则称“小关东”。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据1951~1987年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34.3毫米,**为1975年的1426.1毫米,*小为1981年的273.2毫米。
二、崂山名称的由来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崂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甚至在同一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地点也有不同的称呼。从历代文献的查考中得知,崂山在历史上曾有“劳山”、“牢山”、“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鳌山”、“崂山”等名称。
“劳山”之名*早见于《后汉书 逄萌传》;“牢山”之名首见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不其山”之名见于《汉书 武帝纪》;“劳盛山”之名发轫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但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被改为“牢盛山”,顾炎武在《劳山考》中又写为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之名始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辅唐山”之名乃见于《太平广记》;“鳌山”是全真道著名道人丘处机为崂山更改的名称,仅见于元、明两代之碑记;“崂山”之名*早见于《南史 明僧绍传》,另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中也记有此山名,明代黄宗昌亦用此名写成《崂山志》。
对这些名字的由来,历来见解不一。据说,在原始社会时期,现代崂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后取其二族之名为山名,所以汉代曾一度将现代的崂山称为“不其山”。在今城阳区的城阳镇附近建有“不其城”。城阳镇也因位处不其城之“阳”而得名。
在史书及一些历史资料中多次把现在的崂山称为“牢山”,这是因为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另外,中国古代星象学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称“牢山”。
“辅唐山”之名得于唐玄宗时。道士王日文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遐周恐其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其出京,王向玄宗提出请求,要到牢山炼丹,玄宗准许其往,并改“牢山”为“辅唐山”。
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来到崂山以后,见崂山气势不凡,风景秀丽,实有相见恨晚之感。道家修真讲究自然,对牢狱的“牢”字甚觉不妥,又联想到此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咏此山,诗中将此山称为“鳌山”,诗曰:“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丘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则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劳山”的说法,解释也不尽一致。因此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认为秦始皇到崂山时,郡、州、县的百姓都为之操劳不息,这次巡幸,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还有“二劳山”之说,*早见于唐代李贤所著《后汉书注》书中把崂山北部的一部分称“大劳山”,把崂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合在一起又简称
**章 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
一、崂山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的山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40余千米,地处36°05′~36°19′N,120°24′~120°42′E。山区东临大海,西与青岛市区接壤,北部与即墨市相邻。绕山区东南两面的海岸线长87.3千米,形成了13个有名称的海湾,有大小岛屿16个。崂山的**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36°10′N,120°37′E,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千米。崂山山地的主要景点见图1。崂山以崂顶为中心,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
图1 崂山地理和人文环境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侧,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部分山体为黄海所淹没。崂山是山东省境内仅次于东岳泰山的第二高峰,也是中国大陆18000千米海岸线上**的山。在中国大陆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依海拔地崛起,海山相连,自然景观独特,为内地名山所不及,故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崂山古为东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统一后,置琅琊郡,汉设不其县,隋置即墨县,崂山皆属之。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白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崂山山区大部,即墨县仁化乡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设胶澳商埠,崂山属胶澳商埠李村区。1929年起,李村区隶属青岛特别市。1935年,将白沙河以北、砖塔岭以东的崂山另一半山区由即墨县划入青岛市。
崂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又表现海洋性气候特点。崂山东部山区降水较多,空气湿润,小气候区明显。中部低山和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崂山四季分明,特征突出。春季气温回升慢,较同纬度的内陆春天迟来约25天;夏季湿热多雨,无酷暑;秋季空气清新,云淡气爽;冬季风多温低,并无严寒。在四季中,温凉宜人的春秋两季时间较久,炎热夏季极为短促,冬季虽稍长,亦无雪盖冰封。崂山平均温度为11.9℃,历年均温在11~12℃。冬季自12月下旬开始,温度一般降至0℃以下,2月下旬逐渐回升到0℃以上;春季均温12.5℃;夏季8月份*热;秋季均温23.7℃,11月下旬降到5℃以下。四季变化与同纬度内地相比,季节明显推迟。受山势和地形影响,崂山在不同海拔和不同地方形成不同的小气候,崂山南麓的太清宫一带名为“小江南”,巨峰北侧的北九水则称“小关东”。崂山境内的降水量随季节而变化。据1951~1987年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34.3毫米,**为1975年的1426.1毫米,*小为1981年的273.2毫米。
二、崂山名称的由来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崂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甚至在同一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地点也有不同的称呼。从历代文献的查考中得知,崂山在历史上曾有“劳山”、“牢山”、“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鳌山”、“崂山”等名称。
“劳山”之名*早见于《后汉书 逄萌传》;“牢山”之名首见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不其山”之名见于《汉书 武帝纪》;“劳盛山”之名发轫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但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被改为“牢盛山”,顾炎武在《劳山考》中又写为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之名始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辅唐山”之名乃见于《太平广记》;“鳌山”是全真道著名道人丘处机为崂山更改的名称,仅见于元、明两代之碑记;“崂山”之名*早见于《南史 明僧绍传》,另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中也记有此山名,明代黄宗昌亦用此名写成《崂山志》。
对这些名字的由来,历来见解不一。据说,在原始社会时期,现代崂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后取其二族之名为山名,所以汉代曾一度将现代的崂山称为“不其山”。在今城阳区的城阳镇附近建有“不其城”。城阳镇也因位处不其城之“阳”而得名。
在史书及一些历史资料中多次把现在的崂山称为“牢山”,这是因为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另外,中国古代星象学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称“牢山”。
“辅唐山”之名得于唐玄宗时。道士王日文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遐周恐其贪恋世间乐事不再修道,于是劝其出京,王向玄宗提出请求,要到牢山炼丹,玄宗准许其往,并改“牢山”为“辅唐山”。
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来到崂山以后,见崂山气势不凡,风景秀丽,实有相见恨晚之感。道家修真讲究自然,对牢狱的“牢”字甚觉不妥,又联想到此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咏此山,诗中将此山称为“鳌山”,诗曰:“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丘处机为国师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众道则奉师之意,称此山为“鳌山”。
“劳山”的说法,解释也不尽一致。因此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认为秦始皇到崂山时,郡、州、县的百姓都为之操劳不息,这次巡幸,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还有“二劳山”之说,*早见于唐代李贤所著《后汉书注》书中把崂山北部的一部分称“大劳山”,把崂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称为“小劳山”,合在一起又简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