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04073
内容简介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等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独立”的质的飞跃。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阐述,性别平等需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独立”的质的飞跃。
目 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对象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界定
第六节 相关理论及探讨
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对象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界定
第六节 相关理论及探讨
第二章 1949~1977年:媒介建构“男性化”的女性媒介形象
节 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变化与国家对“男女平等”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中国妇女》杂志构建的女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四节 社会性别话语:男女都一样——“男性化”女性气质的形成及分析
第三章 1978~1992年:媒介建构充满“女人味”的女性媒介形象
节 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对“男女平等”思想的反思
第二节 《中国妇女》杂志构建的女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三节 社会性别话语:男女不一样——“女性”气质的形成及分析
第四章 1993~2008年:媒介建构“多元化”的女性媒介形象
节 社会环境变化与社会对“男女平等”思想的理性思考
第二节 《中国妇女》杂志构建的女性媒介形象分析
第三节 社会性别话语:男女一样又不一样——裂变的“女性”气质分析
第五章 中国妇女的平等和解放
节 本书研究发现
第二节 中国妇女的“被解放”和“被平等”
第三节 中国性别平等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前 言
选择做这项研究,缘于自身成长中对于性别的困惑。我这一代人属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一代,出生时新中国已成立近30年,在已然实现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性别平等”已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权力范畴,成为社会行为准则。身为女性,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未受过任何性别教育:既没有受过封建传统文化中《女诫》《女儿经》《闺范》、“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教化,也没有接受过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熏陶。正如学者李小江所言:“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门的女性教育在中国中断了三十多年。我们这一代整个的童年、少年、青春时期,是在意识形态‘无性征’暨意识的‘非性化’的时代中度过的。”
我们自小便被灌输“男女平等”“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些关于性别平等的观念。我们从未去思考“什么是女人”“女人和男人有什么不同”,也没有去思考女人的话语,因为思考女人的话语已经穷尽在“男女平等”这一意识符号中。既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那么,就不存在“解放妇女”的问题了,妇女的“解放”不仅已经完成,而且已成为一个社会的承诺。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语境中,我们失去了思考性别的能力.从未对自己的性别进行过反省,也从未认同过自己的性别身份。的确,与经过两百多年女权运动的西方女性相比,我们有着天然的优越感,我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受教育、选举和就业等权利,我们不需要经过斗争去争取。理所当然地,我们认为自己与男性一样,我们能顶“半边天”。我们一生中从升学到就业所经历的各种考试、考核和男性是同一个标准,甚至门槛更高。内心中,我们也没把自己看作弱于男性的一种性别,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男女除了生理差异,还有什么不同。
然而,目睹了上一辈“已解放”了的女性们的艰辛,结合我们自身的生命体验,我们真实的生命感觉告诉我们:不,不一样,女性与男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性别群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亦即我们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有种无形的力量在抑制着、牵绊着、规约着我们,我们要学会收敛,学会忍耐种种不公平。父母师长也不断地教诲我们:要像个女孩样。在我们步入成年时,中国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社会上突然多出了性别色彩,出现许多“性别问题”,如“妇女回家”“女工下岗”“女大学生就业难”“秦香莲问题”,以及“拐卖妇女”“卖淫嫖娼”“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等。当我们女性毕业就业时,能力素质比男性好,门槛却比男性高。结婚生子之后,繁琐的家务和孩子的养育,以及学业事业的压力落在我们肩上,沉重的“双重负担”让我们不堪重负,疲惫至极。如果我们受教育低,则不可避免率先遭遇“失业”“下岗”,不得不依赖男性依赖国家,从而失去“自我”;如果我们读到博士,又被看作另类,被讥讽为地球上的“第三种人”,无奈变成大龄“剩女”;如果我们一心扑在工作上事业有成,又可能遭遇家庭危机,被视作缺少女人味的“女强人”;如果精力多放一些在家庭,又被领导认为女同志心思不在工作上不可委以重任;努力工作,升职却因“玻璃天花板效应”受阻;因能力突出受到提拔,又可能被人误为与男领导关系不正常。
我们自小便被灌输“男女平等”“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些关于性别平等的观念。我们从未去思考“什么是女人”“女人和男人有什么不同”,也没有去思考女人的话语,因为思考女人的话语已经穷尽在“男女平等”这一意识符号中。既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那么,就不存在“解放妇女”的问题了,妇女的“解放”不仅已经完成,而且已成为一个社会的承诺。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语境中,我们失去了思考性别的能力.从未对自己的性别进行过反省,也从未认同过自己的性别身份。的确,与经过两百多年女权运动的西方女性相比,我们有着天然的优越感,我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受教育、选举和就业等权利,我们不需要经过斗争去争取。理所当然地,我们认为自己与男性一样,我们能顶“半边天”。我们一生中从升学到就业所经历的各种考试、考核和男性是同一个标准,甚至门槛更高。内心中,我们也没把自己看作弱于男性的一种性别,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男女除了生理差异,还有什么不同。
然而,目睹了上一辈“已解放”了的女性们的艰辛,结合我们自身的生命体验,我们真实的生命感觉告诉我们:不,不一样,女性与男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性别群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亦即我们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有种无形的力量在抑制着、牵绊着、规约着我们,我们要学会收敛,学会忍耐种种不公平。父母师长也不断地教诲我们:要像个女孩样。在我们步入成年时,中国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社会上突然多出了性别色彩,出现许多“性别问题”,如“妇女回家”“女工下岗”“女大学生就业难”“秦香莲问题”,以及“拐卖妇女”“卖淫嫖娼”“大众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等。当我们女性毕业就业时,能力素质比男性好,门槛却比男性高。结婚生子之后,繁琐的家务和孩子的养育,以及学业事业的压力落在我们肩上,沉重的“双重负担”让我们不堪重负,疲惫至极。如果我们受教育低,则不可避免率先遭遇“失业”“下岗”,不得不依赖男性依赖国家,从而失去“自我”;如果我们读到博士,又被看作另类,被讥讽为地球上的“第三种人”,无奈变成大龄“剩女”;如果我们一心扑在工作上事业有成,又可能遭遇家庭危机,被视作缺少女人味的“女强人”;如果精力多放一些在家庭,又被领导认为女同志心思不在工作上不可委以重任;努力工作,升职却因“玻璃天花板效应”受阻;因能力突出受到提拔,又可能被人误为与男领导关系不正常。
在线试读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
(三)封建礼教压制下形成的中国社会性别等级制度
封建礼教起源于奴隶社会,从西周开始,到汉代形成。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原始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一整套伦理道德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兴起,出现一片“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较为重要的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其中影响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正宗,统治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儒家学说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确认尊卑贵贱、上下等级的合理性。“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三纲”中的“夫为妻纲”,以及“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等女性价值观念和道德礼教观念,成为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
儒家妇女观随着儒学的发展一步步成熟完善,从而形成一张严密的束缚女性的网。早在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②时,就已确立了轻视女性的思想基础。西汉初期提倡贞节观念,规定了“七出”和“三不去”的婚姻准则,男性从此彻底控制了女性的命运。到了东汉,以礼法束缚女性之风更甚,班昭(约45~约117年)所撰《女诫》把压抑女性的思想整理编撰起来,为女性为人处世制定了规范,从而确立了“女卑”的行为准则,“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即由此始。《女诫》成了禁锢女性的理论典范,它与后朝出现的影响较大的三部女教书籍合称为《女四书》,即唐朝宋若昭(761~828年)的《女论语》、明朝明成祖仁孝徐皇后(1362~1407年)的《内训》、明末王相之母刘氏所作(生卒年不详)的《女范捷录》。汉代的贞节观念由宽渐严,然而在随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贞节观念较之西汉为宽松,寡妇再嫁不会遭人轻视。但是晋代以后对贞节问题重视起来。
魏晋六朝与隋唐初期,儒学受到玄学、佛学的冲击,统治阶级奢靡成风。后宫纵欲,纳妾蓄婢,嫖妓宿娼,祸及全国,殃及民众,女性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中国妇女缠足风气就是起源于此,南唐李后主(李煜,937~978年)是倡导女性裹足的始作俑者。缠足的风俗由北方传到南方,至南宋时已比较多见,但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元朝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明朝时缠足之风达到极盛。尼采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女人缠足,过程很痛苦,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可能达到“三寸金莲”的标准,女人残废的小脚由此成为男人赏玩的物品,满足其病态的审美需求。然而,两足残疾给女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步履艰难,不能跑跳,失去自由,在心理上、人格上更加自卑,更加依附于男性。从此,女人彻底物化,沦为男人权威下的玩物。
唐前期(高祖至玄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环境宽松开放,女性获得一定的身心自由。到了唐后期(肃宗至哀帝时期),“安史之乱”的发生之后,统治者为维护尊卑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大倡儒学,则女性地位再度坠落。宋代是女性生活的转变时期,宋朝的程朱理学又强调了女子的贞节观,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兄弟竟然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的主张,形成“女子不能再嫁、男子可以出妻”的双重道德标准,进~步确立了女性的道德规范。
宋代理学形成之后,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它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佛、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家的完整思想体系,由理学发展完善的礼教,标志着中国社会人伦纲常的日益完备,然而也意味着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控制的深入和加强,致使女性价值进一步贬低。元代,贞节观念再度强化,从一而终、夫死不嫁、遇辱殉节等守节行为被社会广泛认可,夫死守节几乎成为每个女性应尽的义务,各阶层妇女自焚自残殉夫的事件屡见不鲜,许多女性自觉自愿地把贞节看得比命还重要。
……
(三)封建礼教压制下形成的中国社会性别等级制度
封建礼教起源于奴隶社会,从西周开始,到汉代形成。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原始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一整套伦理道德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兴起,出现一片“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较为重要的有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其中影响的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正宗,统治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儒家学说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确认尊卑贵贱、上下等级的合理性。“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三纲”中的“夫为妻纲”,以及“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等女性价值观念和道德礼教观念,成为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
儒家妇女观随着儒学的发展一步步成熟完善,从而形成一张严密的束缚女性的网。早在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②时,就已确立了轻视女性的思想基础。西汉初期提倡贞节观念,规定了“七出”和“三不去”的婚姻准则,男性从此彻底控制了女性的命运。到了东汉,以礼法束缚女性之风更甚,班昭(约45~约117年)所撰《女诫》把压抑女性的思想整理编撰起来,为女性为人处世制定了规范,从而确立了“女卑”的行为准则,“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即由此始。《女诫》成了禁锢女性的理论典范,它与后朝出现的影响较大的三部女教书籍合称为《女四书》,即唐朝宋若昭(761~828年)的《女论语》、明朝明成祖仁孝徐皇后(1362~1407年)的《内训》、明末王相之母刘氏所作(生卒年不详)的《女范捷录》。汉代的贞节观念由宽渐严,然而在随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贞节观念较之西汉为宽松,寡妇再嫁不会遭人轻视。但是晋代以后对贞节问题重视起来。
魏晋六朝与隋唐初期,儒学受到玄学、佛学的冲击,统治阶级奢靡成风。后宫纵欲,纳妾蓄婢,嫖妓宿娼,祸及全国,殃及民众,女性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中国妇女缠足风气就是起源于此,南唐李后主(李煜,937~978年)是倡导女性裹足的始作俑者。缠足的风俗由北方传到南方,至南宋时已比较多见,但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元朝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明朝时缠足之风达到极盛。尼采说: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女人缠足,过程很痛苦,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可能达到“三寸金莲”的标准,女人残废的小脚由此成为男人赏玩的物品,满足其病态的审美需求。然而,两足残疾给女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步履艰难,不能跑跳,失去自由,在心理上、人格上更加自卑,更加依附于男性。从此,女人彻底物化,沦为男人权威下的玩物。
唐前期(高祖至玄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社会环境宽松开放,女性获得一定的身心自由。到了唐后期(肃宗至哀帝时期),“安史之乱”的发生之后,统治者为维护尊卑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大倡儒学,则女性地位再度坠落。宋代是女性生活的转变时期,宋朝的程朱理学又强调了女子的贞节观,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兄弟竟然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的主张,形成“女子不能再嫁、男子可以出妻”的双重道德标准,进~步确立了女性的道德规范。
宋代理学形成之后,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它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佛、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家的完整思想体系,由理学发展完善的礼教,标志着中国社会人伦纲常的日益完备,然而也意味着封建社会对女性束缚控制的深入和加强,致使女性价值进一步贬低。元代,贞节观念再度强化,从一而终、夫死不嫁、遇辱殉节等守节行为被社会广泛认可,夫死守节几乎成为每个女性应尽的义务,各阶层妇女自焚自残殉夫的事件屡见不鲜,许多女性自觉自愿地把贞节看得比命还重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