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647637
谚语是一种对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汉语语汇里产生很早、数量庞大的一个语类。它产生于口传时代,但它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一种表征,文献表明,我国早在夏禹之世便有谚语流传,《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可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记录了春秋历史的《左传》中也有大量引用谚语。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使用率和传承率,以至“话无谚语难说,水无茶叶难喝”。的确,我国的谚语语言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哲理性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更超过市面上一般的谚语工具书。
具体来说,《谚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既有见于历史典籍的文言谚语,也有流传在民间口头的一般谚语。既收自然谚语,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又收社会谚语,包括立身处世、社会实践、家国和谐等,系统反映谚语家族的历史宏观全貌。
二、突出谚语的知识性,优先收录思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谚语。谚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是人们对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收录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对于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释文中加上“旧指”“旧时认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三、释义力求精准。因谚语通俗性、地域性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面广,加之语言结构紧缩性强,故释义难度很大。本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尽可能精确、透彻。
“说话不在多和少,说到当处就是好”,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谚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谚语辞海》是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海”系列中的一本。“语海”系列包括《谚语辞海》、《成语辞海》、《歇后语辞海》、《惯用语辞海》等。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谚语辞海》在收条方面,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在释义方面,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即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其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通释”即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 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综合来说,《谚语辞海》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处理得科学准确、简明扼要,超出市面上一般谚语工具书不少,应当是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工作者、谚语爱好者研究者常备常用的谚语工具书。
凡例
语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谚语是汉语语汇里产生最早、数量最大的一种语类。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作“谚”,如《春秋左传》:
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隐公十一年)
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桓公十年)
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闵公元年)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僖公五年)
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僖公七年)
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宣公十六年)
谚所谓“老将知而耄及之”者,其赵孟之谓乎!(昭公元年)
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昭公三年)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昭公十九年)
“谚”后来又称为“鄙谚”“野谚”“里谚”“俗谚”,表明它的民间性,如: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俗谚云:“数面成亲旧。”(晋•陶潜《答庞参军诗序》)
随着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谚”与“语”合成“谚语”一词,如:
《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故一时谚语,有“台官不如伶官”。(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
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明•唐顺之《又与洪方洲书》)
谚语“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见《内经•五运行大论》。(清•傅山《霜红龛》卷三)
在古代典籍中,谚语虽然被大量运用,但对谚语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发表在1921年《小说月报》的郭绍虞的《谚语的研究》一文,开谚语研究之先河。该文把谚语定义为:“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辞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武占坤、马国凡的《谚语》一书,对谚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该书给谚语下的定义是:“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温端政在《谚语》(商务印书馆,1985)一书里提出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的新定义。在《汉语语汇学》(商务印书馆,2005)一书里,进一步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这样既把谚语与惯用语、歇后语区别开来,又把谚语与成语区别开来,明确了谚语的性质和范围。
明确谚语的性质和范围,有助于了解汉语谚语的基本特点。谚语的性质主要是系统性、知识性和局限性。
1.系统性
本书共收古今谚语59240条,既收社会谚,又收自然谚。自然谚里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生产谚里又包括农谚、林业谚、畜牧谚、副业谚、渔业谚,以及其他行业谚。这表明谚语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2.知识性
知识性是谚语语义的重要特点。汉语谚语所传授的知识多数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谚语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谚里。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引用的,如“打铁先要自身硬”“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好汉三个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等,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谚语的科学性,既表现在社会谚里,也表现在自然谚里。多数社会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一是运用朴素的辩证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社会现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客观真理。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把“失败”与“成功”、“堑”与“智”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此给予高度的肯定。
自然谚,特别是农谚,大都具有科学性。如“农是百行本,万物土中生”“七十二行,务农为强”“农夫不努力,饿死世间人”等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人勤地也勤,粮食堆满囤”“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地里埋着宝,只要勤快就捡到”等强调勤劳对农业增收的重要性;“节气不让人”“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抓不好,一年白拉倒”等强调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还有关于“土”“肥”“水”“种”“管”“保”“收”等方面的农谚,也大都具有科学性。除了农谚之外,气象谚、风土谚,以及生活常识谚,也有不少具有科学性。
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选收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
3.局限性
在肯定多数谚语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要看到不少谚语具有局限性。谚语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思想的局限性,如“鸟为食死,人为财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宣扬的利己主义;“有钱可以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所宣扬的拜金主义;“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所宣扬的天命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嫁二夫”所宣扬的封建主义的“忠烈”观等,都是谚语中的消极部分。
谚语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认识的局限性,这在气象谚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初四不见明,一月只有两天晴”(意思是:如果阴历初四这一天不晴,那么这一个月的天气就不好)、“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明年五月尽”(意思是:如果阴历八月初一这一天下了一阵雨,那就一定会出现旱情,旱情一直会持续到来年的五月)、“腊月有雾露,无水做酒醋”(意思是:腊月雾气、露水多,主来年干旱,连做酒做醋的水都没有)等,都是把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当成了普遍的规律,显然缺乏科学依据。还有一些气象谚利用“六十花甲子”来测晴雨,如“庚不落,辛必落”“甲寅乙卯晴,四十五日满天星”等,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还带有迷信色彩。
为了反映谚语的全貌,本书收了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有的在释文里加上“旧指”“旧时认为”,以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谚语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创造,流传在人民群众的口语里,具有通俗性的特点。有人认为,谚语释义可能比较容易。其实不然。越是通俗越是难以解释,何况有的谚语结构高度紧缩,还有的地域性很强,解释起来相当困难。我们本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对所收谚语,每条都进行释义。限于我们的水平,很难做到每条释义都准确、透彻,疏漏或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恳盼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中国人向来喜欢引经据典。美丽的、精警的短句,两千年前的老笑话,混在日常谈吐里自由使用着。这些看不见的纤维,组成了我们活生生的过去。传统的本身增强了力量,因为它不停地被引用到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局面上。
——张爱玲《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阿斗有权,诸葛有能】阿斗:三国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多比喻懦弱无能的人。指无能的人有权,而能干的人却没权。也作“阿斗有权,诸葛亮有能”。
【阿哥唤,犁耙上岸;阿哥呼,犁耙出土】阿哥:方言,布谷鸟。指布谷鸟鸣叫,春耕就要开始了。
【阿母爱郎,脱裤换糖】阿母:母亲。郎:儿郎,昵称儿子。指母亲疼爱儿子,不惜牺牲一切。
【阿娘做人,裤脚缚绳】阿娘:母亲。裤脚缚绳:裤脚用绳子绑着。指母亲在生活上对自己很苛苦,苦到极点也无所畏惧。
【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阿婆:方言,称呼上了年纪的妇女。不把闺女嫁出去,哪能抱外孙。旧时的催嫁语。
【阿爷值钿大孙子,阿爹值钿小儿子】值钿(tian):方言,疼爱。阿爷:爷爷。阿爹:父亲。指爷爷喜欢疼爱大孙子,父亲喜欢疼爱小儿子。
【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哀兵:指处于悲愤状态的军队。骄兵:指处于骄傲状态的军队。指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目空一切的军队必然会遭受失败。
【哀不嚎哭,乐不轻佻】轻佻:言谈举止不庄重、不严肃。悲伤的时候不大声嚎叫哭泣,高兴的时候不放纵轻佻。指人悲伤、高兴时要适宜有度。
【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失时:不合时宜。殃:灾殃。咎(jiu):祸害。指人不合时宜的悲伤或高兴,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哀中乐,殡葬之家动鼓乐;乐中哀,嫁女之家哭哀哀】殡葬:出殡和安葬。办丧葬人家本该悲哀,却动用鼓乐;嫁女人家本应喜庆,却哭得凄凉悲哀。指人世往往是哀中有乐,乐中有哀。
【挨好邻,出好邻,挨着王八出乐人】挨(āi):挨近,靠近。乐(yue)人:旧时对民间从事说唱艺人的蔑称。指接近什么人就会受什么人的影响。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靠近金像金,靠近玉像玉。比喻接近优秀或先进人物,就会受到好的影响。
【挨上染坊尽点子,挨上铁匠尽眼子】比喻跟上什么样的人就会深受什么样的影响。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挨着铁匠会打铁,挨着木匠会拉锯】比喻跟着什么样的人就会学得什么样的本事。
……
老杀手 –
很好的谚语辞典,希望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月亮老乡 –
广收博采,古今谚语六万条汇聚成海;简明扼要,传统智慧五千年隽语常新。《谚语辞海》,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