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81861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俄刑法理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前沿比较着手,重点研究了当前中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典型性争议问题。本书从中国刑法的热点问题展开,全面把握俄罗斯刑法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典型争议问题,从中俄比较刑法的角度进行了全面解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主张。该书是我国学界对刑法理论感兴趣的学者全面了解俄罗斯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及俄罗斯刑事法律制度的力著。
目 录
编四要件视野下犯罪构成
理论问题研究的中国背景
章论中国刑事立法同苏俄、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关系
第二章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新论
第三章构建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原则
第二编犯罪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中国移植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条件
第五章英美、德日、俄中犯罪构成比较研究
第六章德日、俄中犯罪构成理论哲学基础研究
第三编四要件视野下犯罪构成
理论问题的微观比较
第七章俄罗斯刑法理论上关于犯罪构成结构的争议性问题
第八章俄罗斯犯罪客体理论的历史沿革
第九章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中的“持有”
第十章单位犯罪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
第十一章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
第四编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中国问题之反思
第十二章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犯罪构成系统论质疑
第十四章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观点之批判
第十五章俄罗斯刑法人权保障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六章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审视
第五编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
第十七章特拉伊宁眼中的“犯罪构成”及其影响
第十八章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
第十九章事实的犯罪构成与法律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二重性之提倡
附录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困境及原因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理论问题研究的中国背景
章论中国刑事立法同苏俄、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关系
第二章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新论
第三章构建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原则
第二编犯罪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四章中国移植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历史条件
第五章英美、德日、俄中犯罪构成比较研究
第六章德日、俄中犯罪构成理论哲学基础研究
第三编四要件视野下犯罪构成
理论问题的微观比较
第七章俄罗斯刑法理论上关于犯罪构成结构的争议性问题
第八章俄罗斯犯罪客体理论的历史沿革
第九章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中的“持有”
第十章单位犯罪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析
第十一章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
第四编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中国问题之反思
第十二章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犯罪构成系统论质疑
第十四章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观点之批判
第十五章俄罗斯刑法人权保障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六章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审视
第五编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
第十七章特拉伊宁眼中的“犯罪构成”及其影响
第十八章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
第十九章事实的犯罪构成与法律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二重性之提倡
附录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困境及原因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犯罪构成被誉为我国刑法理论王冠上的宝石,是整个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石。我国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刑法理论借鉴而来,至今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自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影响下,我国刑法理论界出现了废弃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进而全面移植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主张。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就犯罪构成理论问题展开了全面研究,多次召开了有关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我国刑法学界在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多年研究后,逐渐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多元犯罪论体系,这些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竞争中发展完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众多学者加入了犯罪论体系之争的大论战,出版了大量的有关犯罪论体系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何秉松的《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刘生荣的《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肖中华的《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艳红的《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兴培的《犯罪构成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兴良主编的《犯罪论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志远的《犯罪成立理论原理——前序性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李立众的《犯罪成立理论研究——一个域外方向的尝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陈兴良的《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方泉的《犯罪论体系的演变:自“科学技术世纪”至“风险技术社会”的一种叙述和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何秉松、[俄]科米萨罗夫、科罗别耶夫主编的《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周光权的《犯罪论体系的改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彭文华的《犯罪构成范畴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冯亚东、胡东飞、邓君韬的《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付立庆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张明楷的《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庞冬梅的《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米铁男的《特拉伊宁的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
应该指出,在俄罗斯刑法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众多的俄罗斯学者关注了犯罪构成理论问题。在沙俄时期,塔甘采夫(Н.С.Таганцев)、谢尔盖耶夫斯基(Н.Д.Сергеевский)、费力德施泰因(Г.С.Фельдштейн)等学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涉及了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在苏俄时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众多的苏俄学者对犯罪构成理论展开了全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布拉伊宁(Я.М.Брайнин)、达盖尔(П.С.Дагель)、杜尔曼诺夫(Н.Д.Дурманов)、卡尔布什金(М.П.Карпушин)、科瓦列夫(М.И.Ковалев)、库德里亚夫采夫(В.Н.Кудрявцев)、库尔良德斯基(В.И.Курляндский)、古里诺夫(Б.А.Куринов)、利亚斯(Н.В.Лясс)、尼基法罗夫(Б.С.Никифоров)、皮昂特科夫斯基(А.А.Пионтковский)、普罗浩罗夫(В.С.Прохоров)、桑塔洛夫(А.И.Санталов)、萨哈罗夫(А.Б.Сахаров)、特拉伊宁(А.Н.Трайнин)、沙尔果洛德斯基(М.Д.Шаргородский)等。在苏联解体后的当今俄罗斯,众多的学者依然对犯罪构成理论展开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博伊科(А.И.Бойко)、贡塔里(И.Я.Гонтарь)、扎林斯基(А.Э.Жалинский)、伊格纳托夫(А.Н.Игнатов)、科兹洛夫(А.П.Козлов)、科罗别耶夫(А.И.Коробеев)、科米萨罗夫(В.С.Комиссаров)、科拉西科夫(Ю.А.Красиков)、克鲁格里科夫(Л.Л.Кругликов)、库兹涅佐娃(Н.Ф.Кузнецова)、卢涅耶夫(В.В.Лунеев)、利亚布诺夫(Ю.И.Ляпунов)、马利克夫(В.Л.Мальков)、马尔采夫(А.И.Марцев)、那扎林科(Г.В.Назаренко)、纳乌莫夫(А.В.Наумов)、诺沃谢洛夫(Г.П.Новоселов)、帕夫洛夫(В.Г.Павлов)、拉罗格(А.И.Рарог)等。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始,中俄两国包括犯罪构成理论在内的刑法理论各自独立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俄两国学者就很多具体的学术问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可以说,由于种种原因,在保持整体结构不变的条件下,中俄两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很多具体问题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因此,从中俄比较刑法的视角,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与俄罗斯学者鼎力合作以中文和俄文的形式出版了《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这一学术著作。
何秉松、[俄]科米萨罗夫、[俄]科罗别耶夫:《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Развитие учения о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в уголовном праве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Под ред.проф.В.С.Комиссарова и проф.Хэ Бинсуна.-СПб.:Изд-во Р.Асланова《Юри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Пресс》,2008;Учение о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в уголовном праве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правов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Под ред.В.С.Комиссарова,А.И.Коробеева,Хэ Бинсуна.-СПб.:Изд-во Р.Асланова《Юри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Пресс》,2009.该著作在中俄两国的同时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学者对中俄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了解。但是由于这是一部中俄学者对本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集体著作,该著作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问题进行的阐述,对很多微观的具体理论问题并未展开深入研究。俄罗斯学者科米萨罗夫教授便在该书的俄文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撰写俄罗斯部分的作者并不认为自己完整详尽地分析了俄罗斯现代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理论。”
何秉松、[俄]科米萨罗夫、[俄]科罗别耶夫:《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俄文版前言第2页。借鉴当代俄罗斯学者对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正因如此,在研究中国犯罪构成理论问题时,必须对俄罗斯学者就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研究予以足够的关注。
笔者在俄罗斯攻读博士期间便以《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并于2009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俄罗斯出版了与博士论文同名的学术专著。笔者在俄罗斯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俄罗斯学者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学术资料。在对中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中俄两国犯罪构成理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犯罪构成问题是刑法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存在着众多的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批评之声,与此相应,在刑法学界形成了多种犯罪成立理论。但是在当今的俄罗斯,有关犯罪构成的专题性研究并不多。尽管在沙俄时期俄罗斯刑法学界便出现了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但是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真正得以全面研究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特拉伊宁教授的三本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著作和皮昂特科夫斯基教授的《犯罪论》为代表。自此之后,仅仅是到了1997年才出版了贡塔里的《刑法上作为犯罪现象和概念的犯罪和犯罪构成》一书。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刑法学界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中国刑法学界的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批判。俄罗斯学者认为,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学者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四要件的框架内,就具体学术问题展开的。例如,关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都有着大量的学术著作。俄罗斯学者对上述具体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开展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本书主要选取了笔者在2006~2015年撰写的、在中俄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犯罪构成的学术论文,并按照五编的体例进行编排汇集而成。编就中国展开犯罪构成理论大论战的背景进行了研究,认为刑法学界全面反思中国刑法理论的理想图景是展开犯罪构成理论大论战的大背景。第二编研究了犯罪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问题,认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新中国移植了苏俄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该理论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思想基础的,在苏俄刑法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三编研究了四要件视野下犯罪构成理论的具体问题。该编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结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中俄刑法比较的视角进行了研究。第四编研究了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中国所遇到的挑战。该编就中国学者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所做的批判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不存在学界所指责的那些问题,刑法人权保障的重任寄希望于理论是不现实的。第五编论述了完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根本性问题。具体从特拉伊宁眼中的犯罪构成入手,研究了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并提倡犯罪构成具有事实性与法律性的二重性说。由于该书主要是理论阐述,为让读者对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笔者选取了《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困境及原因探析》一文作为本专著的附录,对俄罗斯当前刑事立法的困境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本书选取的是笔者在中国《中国刑事法杂志》、《刑事法评论》、《刑法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学术交流》、《北方法学》,俄罗斯《现代法》(“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о”)、《法与政治》(“Право и политика”)、《刑法》(“Уголовное право”)等中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犯罪构成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以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从中国问题切入,在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时,全面关注了俄罗斯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对中俄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这些个人的粗浅之见能够对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对有关犯罪构成很多具体问题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仁、读者批评指正。
龙长海
2015年春于青城呼和浩特
自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影响下,我国刑法理论界出现了废弃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进而全面移植德、日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主张。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就犯罪构成理论问题展开了全面研究,多次召开了有关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我国刑法学界在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多年研究后,逐渐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即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多元犯罪论体系,这些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竞争中发展完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国众多学者加入了犯罪论体系之争的大论战,出版了大量的有关犯罪论体系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何秉松的《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刘生荣的《犯罪构成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肖中华的《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艳红的《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兴培的《犯罪构成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兴良主编的《犯罪论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王志远的《犯罪成立理论原理——前序性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李立众的《犯罪成立理论研究——一个域外方向的尝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陈兴良的《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方泉的《犯罪论体系的演变:自“科学技术世纪”至“风险技术社会”的一种叙述和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何秉松、[俄]科米萨罗夫、科罗别耶夫主编的《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周光权的《犯罪论体系的改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彭文华的《犯罪构成范畴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冯亚东、胡东飞、邓君韬的《中国犯罪构成体系完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付立庆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张明楷的《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庞冬梅的《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米铁男的《特拉伊宁的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
应该指出,在俄罗斯刑法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众多的俄罗斯学者关注了犯罪构成理论问题。在沙俄时期,塔甘采夫(Н.С.Таганцев)、谢尔盖耶夫斯基(Н.Д.Сергеевский)、费力德施泰因(Г.С.Фельдштейн)等学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涉及了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在苏俄时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众多的苏俄学者对犯罪构成理论展开了全方面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布拉伊宁(Я.М.Брайнин)、达盖尔(П.С.Дагель)、杜尔曼诺夫(Н.Д.Дурманов)、卡尔布什金(М.П.Карпушин)、科瓦列夫(М.И.Ковалев)、库德里亚夫采夫(В.Н.Кудрявцев)、库尔良德斯基(В.И.Курляндский)、古里诺夫(Б.А.Куринов)、利亚斯(Н.В.Лясс)、尼基法罗夫(Б.С.Никифоров)、皮昂特科夫斯基(А.А.Пионтковский)、普罗浩罗夫(В.С.Прохоров)、桑塔洛夫(А.И.Санталов)、萨哈罗夫(А.Б.Сахаров)、特拉伊宁(А.Н.Трайнин)、沙尔果洛德斯基(М.Д.Шаргородский)等。在苏联解体后的当今俄罗斯,众多的学者依然对犯罪构成理论展开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博伊科(А.И.Бойко)、贡塔里(И.Я.Гонтарь)、扎林斯基(А.Э.Жалинский)、伊格纳托夫(А.Н.Игнатов)、科兹洛夫(А.П.Козлов)、科罗别耶夫(А.И.Коробеев)、科米萨罗夫(В.С.Комиссаров)、科拉西科夫(Ю.А.Красиков)、克鲁格里科夫(Л.Л.Кругликов)、库兹涅佐娃(Н.Ф.Кузнецова)、卢涅耶夫(В.В.Лунеев)、利亚布诺夫(Ю.И.Ляпунов)、马利克夫(В.Л.Мальков)、马尔采夫(А.И.Марцев)、那扎林科(Г.В.Назаренко)、纳乌莫夫(А.В.Наумов)、诺沃谢洛夫(Г.П.Новоселов)、帕夫洛夫(В.Г.Павлов)、拉罗格(А.И.Рарог)等。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恶化始,中俄两国包括犯罪构成理论在内的刑法理论各自独立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俄两国学者就很多具体的学术问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可以说,由于种种原因,在保持整体结构不变的条件下,中俄两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很多具体问题已经有了很大差异。因此,从中俄比较刑法的视角,对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与俄罗斯学者鼎力合作以中文和俄文的形式出版了《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这一学术著作。
何秉松、[俄]科米萨罗夫、[俄]科罗别耶夫:《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Развитие учения о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в уголовном праве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Под ред.проф.В.С.Комиссарова и проф.Хэ Бинсуна.-СПб.:Изд-во Р.Асланова《Юри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Пресс》,2008;Учение о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в уголовном праве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правов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Под ред.В.С.Комиссарова,А.И.Коробеева,Хэ Бинсуна.-СПб.:Изд-во Р.Асланова《Юрид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Пресс》,2009.该著作在中俄两国的同时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学者对中俄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了解。但是由于这是一部中俄学者对本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集体著作,该著作更多地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问题进行的阐述,对很多微观的具体理论问题并未展开深入研究。俄罗斯学者科米萨罗夫教授便在该书的俄文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撰写俄罗斯部分的作者并不认为自己完整详尽地分析了俄罗斯现代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理论。”
何秉松、[俄]科米萨罗夫、[俄]科罗别耶夫:《中国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俄文版前言第2页。借鉴当代俄罗斯学者对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正因如此,在研究中国犯罪构成理论问题时,必须对俄罗斯学者就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的研究予以足够的关注。
笔者在俄罗斯攻读博士期间便以《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并于2009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俄罗斯出版了与博士论文同名的学术专著。笔者在俄罗斯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俄罗斯学者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学术资料。在对中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中俄两国犯罪构成理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犯罪构成问题是刑法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存在着众多的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批评之声,与此相应,在刑法学界形成了多种犯罪成立理论。但是在当今的俄罗斯,有关犯罪构成的专题性研究并不多。尽管在沙俄时期俄罗斯刑法学界便出现了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但是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真正得以全面研究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特拉伊宁教授的三本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著作和皮昂特科夫斯基教授的《犯罪论》为代表。自此之后,仅仅是到了1997年才出版了贡塔里的《刑法上作为犯罪现象和概念的犯罪和犯罪构成》一书。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刑法学界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中国刑法学界的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批判。俄罗斯学者认为,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学者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四要件的框架内,就具体学术问题展开的。例如,关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都有着大量的学术著作。俄罗斯学者对上述具体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开展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本书主要选取了笔者在2006~2015年撰写的、在中俄学术刊物发表的有关犯罪构成的学术论文,并按照五编的体例进行编排汇集而成。编就中国展开犯罪构成理论大论战的背景进行了研究,认为刑法学界全面反思中国刑法理论的理想图景是展开犯罪构成理论大论战的大背景。第二编研究了犯罪构成理论的哲学基础问题,认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新中国移植了苏俄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该理论是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思想基础的,在苏俄刑法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三编研究了四要件视野下犯罪构成理论的具体问题。该编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结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中俄刑法比较的视角进行了研究。第四编研究了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中国所遇到的挑战。该编就中国学者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所做的批判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不存在学界所指责的那些问题,刑法人权保障的重任寄希望于理论是不现实的。第五编论述了完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根本性问题。具体从特拉伊宁眼中的犯罪构成入手,研究了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并提倡犯罪构成具有事实性与法律性的二重性说。由于该书主要是理论阐述,为让读者对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笔者选取了《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困境及原因探析》一文作为本专著的附录,对俄罗斯当前刑事立法的困境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本书选取的是笔者在中国《中国刑事法杂志》、《刑事法评论》、《刑法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求是学刊》、《学习与探索》、《学术交流》、《北方法学》,俄罗斯《现代法》(“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о”)、《法与政治》(“Право и политика”)、《刑法》(“Уголовное право”)等中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犯罪构成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以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从中国问题切入,在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时,全面关注了俄罗斯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对中俄刑法犯罪构成理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希望这些个人的粗浅之见能够对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对有关犯罪构成很多具体问题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同仁、读者批评指正。
龙长海
2015年春于青城呼和浩特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