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795187
★微反应、微表情、微情绪、微行为、微人格超强组合重磅来袭!本套书给你一双识人的慧眼,一把度人的尺度,让你灵活运用微妙的读心术,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机,揭秘*隐蔽的心理秘密,洞悉*微妙的情绪真相!
★这套书囊括了“微表情”“微反应”“微行为”“微情绪”“微人格”的主要研究成果,精选经典、深刻、全面的5部微反应系列书,从表情、反应到情绪表达,从情绪问题到心理障碍,从行为模式到人格类型……本套书可谓将人的里里外外都“剖析”了一遍。或学或读,妙趣横生!套书在手,没有看不透的人,没有搞不定的事!!
★ 相传在吉普赛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读心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看穿对方的心思。今天,读心术已不再是传说,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无论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还是美国中情局(CIA),还是英国军情六处,以及各个国家的犯罪调查和国家安全组织都视之为瑰宝。
★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交际中,教你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快速地学会如何读心,如何识人,如何用眼睛洞察一切可以观察的事物,读懂他人内心深处的微妙心思,并对之作出精准的判断和剖析。
★全面解读微表情、微反应、微行为、微人格,教你一眼看穿所有秘密,知人心攻人性。
★深刻解析人的行为动机,分析人格特征,揭露各种正常或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从根本上洞察人性。
★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教你在人际交往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用眼睛洞察一切,察人于无形,观人于细微,从外貌形象、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类型、人格面具等多角度挖掘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奥秘,带你揭开人性诡谲的面罩,参透人性的规律。由外到里一层层剖析,参透行为动机,破解人性密码!让你拥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使你具备了解和掌控他人的心理策略技巧,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
备注:以购买实物版权页上的出版信息批次等为准。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
微表情是一种本能反应、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的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准确的线索和证据。人无秘密可言。即使他们嘴不做声,指头也会喋喋不休。内心的秘密总会通过一个毛孔泄露出来。虽然微表情可以完整呈现其隐瞒秘密的情绪,但转瞬即逝,往往为人所忽略。从浮现到消失,微表情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1/25秒。所以你需要学习并掌握微表情心理学的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运用,这样你才能够把握这一瞬间的真相。
微表情心理学将帮助你识人、观相、查心,观人于细微,察人于无形,瞬间看穿他人的心理诡计和玄机,避开无谓的心理陷阱和阴谋,看到他人内心世界的瞬间动态,同时看清自己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他人给你带来的伤害,并获得更多的人脉支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心与心的较量。
在本书中,你将了解到肢体语言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开云雾见晴天,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世界。同时,你还将看到聪明人是如何运用读心术,迅速获得他人的好感,并且不露痕迹地影响身边的人。这些技术将有助于你获得超级人气,成为人生的终极赢家。
当你掌握了心理学与读心术之后,你将会发现:结识人、琢磨人、了解人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对方有再多的掩饰也只是给你提供更多的佐证,供你把他内心研究得更加透彻。
★《微情绪心理学全集》
即使明的伪装高手,也不可能完全将情绪隐藏起来。情绪是人遇到有效刺激时的神经反应,它先于理智思维产生,是一种无法真正控制的生理反应,是刻意“装”不出来的。它会以非常微妙的形式,通过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等展现出来。然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许多人都是喜怒不形于色,很善于伪装自己的情绪,我们很难摸清他的“道行”,也就无法站在人际交往的制高点。
本书作者历经多年的研究,累积了大量的微妙情绪应激反应的理论及案例,全面分析了人类的多种常见情绪(愉悦、感激、惊讶、恐惧、不安、厌恶、忧郁、愤怒等)所产生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各种外在表现,帮你理解、掌握自己和他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另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教会读者如何识破他人微妙的真实情绪,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掌握人际交往时的主动权;二是引导读者识别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根源,主宰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内心更平静、快乐。
·
★《微人格心理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或数个影子,它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操纵着你!这些影子就是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微人格!你的每一个变态行为、每一种异常心理,都来自于这些微人格,它们潜伏在你的身体里,搞着各种各样的“小动作”。
人格会随着角色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转变称为“人格面具”。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外在行为是由他的人格来决定的。“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之意,阐明了“人格”在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也暗示了人格表现是动态的。我们的人格是由一个个面具构成的,每个面具都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并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我们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格面具来表达的。
了解这些隐藏的人格面具,你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人格面具的呈现有一定的规律,这一切都可以从微人格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微行为心理学》
我们把太多行为当成理所当然,我们在看人看事时很难深入分析,也就不能明白其深层次的行为动机。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和策略。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源上了解自己和他人心底的秘密?
人的心理其实并不神秘,它有一定的规律,这一切都可以从微行为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微行为心理学》告诉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理的映射,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本书就是通过人的种种易或不易察觉行为来揭破人的心里隐藏的秘密,内容丰富而全面,详细分析我们身边各种各样让人费解的行为,让你了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教你看清周围形形色色的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 《微情绪心理学全集》 《微行为心理学》 《微人格心理学》(5册一套,目录无法完全显示)
《微反应心理学全集》
目录
CONTENT
章 看透意图的读心策略
当你猜不透朋友的内心,看不破上司的意图时,你肯定无数次地祈求上天赋予你看透人意图的“异能”。实际上这种异能并不难学习,每一类心态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微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本章的内容。
冻结反应:教你如何观察一张凝结的脸
逃离反应:惹不起也要躲得起
认同反应:附议者也分真心和假意
炫耀反应:动物为什么展示羽毛
嫉妒反应:心里不平衡的人,表情动作也难以平衡
攻击反应:动手之前,总有那么一些征兆
疲劳反应:能量流失之后的衰竭
第二章 识别关系的读心策略
人与人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无数的关系,比如远近亲属、上级下级;再比如地位高低、能力大小、喜爱厌憎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关系其实都会令人产生一定的反应。本章将教会你如何通过这些反应,判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
地位反应:地位高低不同决定了反应也不同
同步反应:不自觉的模仿是友善的象征
领地反应:划势力分地盘也是一种本能
距离反应:迅速识别远近亲疏,梳理人脉关系
胜败反应:胜者骄,败者躁,一目了然
强弱反应:人人都有强者或弱者的自觉
男性求爱反应:寻觅于丛林中的雄性猎手
女性求爱反应:花枝招展的雌性陷阱
第三章 捕捉情绪的读心策略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有一些很剧烈,比如愤怒,这时候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但还有一些情绪反应很微妙:有时候你会在同一张脸上发现惊讶、不安和愉悦。对于这些复杂的反应,我相信你看了本章内容以后,就能够轻松地理清了。
惊讶反应:放大你的各种感官
不安反应:你的视线会往安全的地方漂移
厌恶反应:撇撇嘴皱皱眉,缩小你的感官
愤怒反应:预示着狂暴的进攻即将来临
恐惧反应:因害怕产生的鸵鸟姿态
悲伤反应:哭泣、伤痛、遗憾、悔恨——悲恸四部曲
愉悦反应:兴“高”采“烈”,笑“口”常“开”
骄傲反应:当人们的自尊感过于强烈……
耻辱反应:自我厌弃之人的反应密码
第四章 身体语言的读心策略
人的站行坐卧都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某些活动,收放自如的四肢更是如此。当一个美女在你面前绞手指的时候,她在想什么?细心观察她,认真阅读本章知识,你一定能弄明白。
通过眼睛视线的交汇与闪避读懂对方
手掌的力量:简单手势凸显个人性格
透过双臂看人心:平常的动作不平常的心态
“心随腿动”:双腿动作体现出内心动向
演绎法:行为细节的推理读心术
刺猬法则:距离可以判定当事双方的关系
走路姿势:性格心理的密切写照
站立姿势:人之秉性的真实体现
随意坐姿:内心状态泄露出的秘密
示爱本能:异性间示爱时的身体信号
第五章 面部动作的读心策略
当你与一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很难清晰地观察他的四肢和躯干,此时,你只能在对方的脸上“做文章”。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无法读心,要知道,五官里的学问,也深得很。
头部的简单动作体现出内心动向
笑容:不同的笑容背后隐藏的意义大不同
嘴部活动:内心活动的即时反映
眼部肌肉越灵活,暴露得越多
眼神:从眼神破解他人内心密码
眉毛变化体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探视鼻子的瞬间动作传递出的信息
下巴动作是个性的“显示器”
第六章 生活习惯的读心策略
不同的个人习惯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想法,而几乎没有哪两个人的习惯完全一样。就算两个人都喜欢打桥牌,但握牌的姿势不一样,其性格和想法也会迥然不同。
从打电话和接电话的行为读心
敲门方式体现心态和性格
饮食见人心,吃相与心理息息相关
座位选择暴露出心境与意图
对待金钱的态度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
购物习惯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开车的方式与人的个性紧密相连
眼镜,折射出心理活动的“万花筒”
人的内心往往并非像衣着那样光鲜
第七章 性格人品的读心策略
撒切尔夫人在晚年曾说:性格决定命运。而在当代社会,身边人的性格,同样与你息息相关。你必须要清楚你的上司是否敢当重任,你的伙伴是否轻言寡信。
谦逊随和的人更能共谋大事
自私自大的人通常独断专行
逆来顺受的人难以承担重任
轻诺寡信的人千万不可深交
拘泥细节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嫉贤妒能的人难当领导之位
体察己过的人更易得人信任
行事果断的人处处受人尊敬
判断草率的人容易带来损失
第八章 兴趣爱好的读心策略
一个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或许不会影响性格;但他的兴趣爱好却是他性格的根本的反映,因为这完全是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出来的。所以,你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喜好,来判定他的性格特质。
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诠释着不同的心理形态
打牌下棋:对战型爱好隐藏着争斗之心
修身养性:文化型爱好者的性格特质
音乐品味: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标签
收藏爱好: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旅游趣味:景点的选择体现出人的性格
座驾类型:处世态度的写照
宠物选择:爱屋及乌体现出的性格特质
益智游戏:游戏里包含的微妙心理学
第九章 言谈话语的读心策略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一个好的倾听者不应该仅仅做到理解对方的意思就满足,而更应该从对方的言谈话语之中,探究他人真正的内心动态。
语言风格,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口头禅,彰显出一个人的个性
说话声调,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
语速的快慢表现出不同的内心状况
声音的变化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改变
潜台词读心术:不要被表面意思所迷惑
认清反话,捕捉对方的真实意思
语言下的隐秘渴望,语言的反面诉求
语言与行动的背离:外强中干者的语言习惯
第十章 识破谎言的读心策略
社会上谎言纷飞的时候,如果你想不被谎言击垮,那就要着手学习,努力分清真心和假意。好在当人说谎的时候,无论怎样伪装,总有一些痕迹会被我们抓住。
识破语言漏洞,打开说谎者的心理防线
辨识表情漏洞,一眼看破他人谎言
目光坚定的人,也有可能在说谎
微笑并不一定是真心的代名词
通过容易被忽略的无意识的动作看破谎言
刻意的说话方式,提示出说谎的秘密
透过语言识别真伪:语言识谎读心术
第十一章 套取真话的读心策略
职场之上尔虞我诈,生意场上风云际会,很多时候,城府深几乎成了有社会经验的代名词。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如何才能够从他口中获取你真正想要的信息呢?请看本章吧。
植入心锚,引导对方自觉说出真话
进三步退两步地提问,套出你想要的信息
控制局面,让话题向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制造陷阱消除戒备,从而获取消息
提高提问技巧,挖出对方心底的秘密
利用性格和处境的矛盾性,让对方说出真话
恰当的时机和环境,让套话效率提升百倍
第十二章 说服他人的读心策略
再优秀的人,他的能力也必然有限,而说服他人的能力,往往变得越来越重要。说服能力说到底也是一门与微反应相关的攻心术,你要根据对方的性格和想法,制定说服策略,才会无往不利。
看准心理需求,说服更容易被人接受
假借他人之口,说服更有成效
正向应对:让拒绝变为接受
说服他人时加入数字和格言,能起到迷惑效果
巧用提问,让对方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摆出一副阴森的嘴脸,用威吓让人听从你的意愿
把条件说成是对方的机会,使其无法拒绝
第十三章 赢得好感的读心策略
在当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赢得陌生人的好感,如何让朋友对自己的情谊永存,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其中重要的两点是:以真心换真心;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真心。
营造快乐气氛,让大家喜欢跟你说话
称呼对方姓名,常能获得特殊优待
赠送小礼物,轻松获得他人感恩
通过提问,赢取对方好感
聆听的同时表达欣赏,收获好感易如反掌
适当降低自己的身份能赢得好感
巧妙发掘并不断扩大与对方的共同点
第十四章 获得信任的读心策略
谁都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是个负责任的人,但想让别人这么认为自己,似乎有点难度。而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情景和对方性格,也有一些捷径可以让我们快速获取信任。
同步意识:保持同步,影响对方潜意识
赢得信任法:点破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
私密效应:用无伤大雅的小秘密换取对方信任
缺憾效应:坦诚自己的缺点,能获取更多信任
两面呈现法:用小缺点掩盖大缺点,更易获得信任
不还价主义:完全交由对方处置,使人不得不相信你
小礼节换来大信任:细微之处易打动人心
第十五章 驾驭人心的读心策略
物质发达使人心变得越来越自主,越来越难以驱策。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存在这样一根隐形的缰绳,只要你拽住它,对方就会乖乖地听你使唤。
让对方觉得“占便宜”,才会努力效力
虚荣心理:神仙都爱慕虚荣,更何况凡人
庞氏骗局:巧妙利用人们的期待心理
负面情绪:用悲观驾驭他人心理
协商诱导:让他人也参与其中,使其无法反对
共谋意识:找到共同立场,可轻易拉拢对手
因人施计:驾驭攻心术也要择人而异
第十六章 婉言拒绝的读心策略
在一个重视人情的社会里,一次不当的拒绝,往往令对方心里不舒服,从而失去一个好朋友,或一个不错的机会。其实,拒绝他人的时候,有那么几个小窍门,可以把对方的怨恨度减到。
用客观理由而不是主观借口拒绝他人
狐假虎威:借助“高人”威势巧妙拒绝
运用分割法,拒绝不能接受的部分
转嫁拒绝:用其他条件让对方自己收回成命
如何拒绝非分要求:不把对方的话当真
拒绝之后立刻提要求,让对方也拒绝一次
第十七章 化解敌意的读心策略
你是否常常会因为对方心怀莫名的敌意而手足无措?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要知道敌意的来源是心理,只要你将对方的心理需求看破,那么化解敌意也变得易如反掌。
有效的沟通是化敌为友的好方法
霍桑效应:满足对方发泄的欲望,化解其敌意
适当降低自己,以降低对方的戒心
突破心理防卫,化解陌生人的敌意
忍耐三分钟,用安抚法为暴躁者减压
隐藏意图,平复谎言暴露后的敌意
反方向表达:换个角度,让敌意扑空
第十八章 避免结怨的读心策略
谁都知道,在社会上打拼不要轻易结怨,以免以后对自己不利,但实际上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其实,当你认真读完本章内容以后,就会发现,只要认真观察,躲过对方怨恨的雷区并不难。
谦虚谨慎的人,处处都会受人欢迎
预约补偿:要懂得做事前“诸葛亮”
乾坤大挪移:传达噩耗时也要避免引起仇恨
尽量避开“雷区”,让对方的心态处于积极状态
责备他人时,要懂得照顾对方情绪
做事应当留有余地,才不会自绝后路
刺猬法则:距离可以判定当事双方的关系
走路姿势:性格心理的密切写照
站立姿势:人之秉性的真实体现
随意坐姿:内心状态泄露出的秘密
示爱本能:异性间示爱时的身体信号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
《微情绪心理学全集》
《微行为心理学》
《微人格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颖而且有效的方法,让我们有意识地去认清自己和周围的人。每看几页,我就尝试着运用,非常有趣。——美国读者Alice
☆我觉得微表情心理学是一门神奇的学问,只需这一本书,就能够俘获所有人,让你比FBI更专业!——法国读者verson
☆ 这个系列书胜在深入浅出,科学而不固守,案例十分精彩,论述也颇有深度,风格犀利而有趣,是十分难得的佳作!——美国网友评论
冻结反应:教你如何观察一张凝结的脸
微反应关键词冻结反应的成因是“具备一定强度和不可预测性的信息刺激”,当事人需要冻结以便自我保护并思考下一步的动作。冻结反应是人类仍然遗留的诸多动物本能之一,因此我们甚至可以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冻结反应的某种同理性。
绝大多数脊椎生物在某种条件下,都会出现运动节奏的停滞,这种停滞被称为冻结反应。羚羊在闻到血腥味时会把正低垂在草丛里的头抬起来,机警地观察四周。它会紧紧地注视着味道飘来的方向,调整呼吸;当确定有危险时,它会把身体缩起来,紧绷肌肉,吸一口气,腿部向相反方向偏移;当狮子露面时,羚羊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走。
仔细观察缤纷多彩的生物进化史就会发现,每一种生物的进化都有两条原则:趋利、避害。而关于避害的进化,却有不同方向:马为了躲避狮子越跑越快,这是逃离式选择;雷龙为了防御跃龙的血盆大口,进化出了尖利庞大的角盔,这是战斗式选择;但还有一种进化方式,却是所有脊椎动物与生俱来的、并且永不磨灭的本能,那就是冻结式选择。甚至,有些生物的主要避害手段就是冻结,而为了配合冻结,它进化出了令人类惊叹的伪装能力,比如变色龙。
人类的冻结反应,同样深刻地印在我们的本能里;但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社会成分、接受的信息刺激、情绪的反应都比其他动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所以,人类的冻结反应也绝不仅仅是避害手段。人类的冻结反应分为短冻结和长冻结。
◎ 短冻结
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违反常态运动节奏的停滞,如果这种停滞存续时间短暂,且只停留于潜意识,即为短冻结反应,也称潜意识冻结。短冻结反应有一外一内两个成因:个成因,外界的刺激源刺激使人产生情绪波动,导致短冻结;第二个成因,当事人自己产生了某种情绪波动而产生冻结。
其实,个成因,就是惊讶情绪。当信息源的信息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短冻结反应发生: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由下颚带动嘴部张开,出现急促吸气;肢体运动出现骤然停滞;发出短促、简单、单音节居多的疑问语气词。
而当人们对信息源认知发生了更加具体的认识时,则短冻结发生改变,如:当信息源在审美角度上符合当事人审美观点时,则当事人会出现求爱反应;当信息源对当事人造成威胁时,则可能出现战斗反应或逃离反应;当信息源在意向上与当事人一致时,则会出现同意反应……
惊讶引起的短冻结可以看成是蓄势待发的预备动作。当事人收到足够的信息刺激时,会产生冻结反应。当然某些训练会把冻结反应降低,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某种征兆。这种惊讶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很有可能是当事人故意而为之: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争取时间以思考接下来的行为,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来蒙混过关,等等。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延续冻结反应时间,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冻结”,并保持风度。
我小时候看过一本纪传体小说,叫《侍卫官杂记》,据说作者是蒋介石的贴身侍卫,记载了从抗战胜利到撤守台湾期间蒋介石的一些事情。书中记述了蒋介石在南京的一次讲话中,一名刺客在人群里忽然站起向蒋介石开枪,子弹与蒋介石“擦脸而过”,紧接着刺客马上被制服。整个过程,蒋介石纹丝不动。第二天报纸盛赞委座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而侍卫官则哂笑:当时我就在老头子(对蒋介石的称呼)身边,老头子的脸都白了,他没反应过来。后来见刺客被制服,才强忍着没有钻进桌子底下……
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冻结反应。比如一个忽然冒出的想法——强迫症患者对此应该深有体会:穿戴整齐下楼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锁门,就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发性的短冻结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短冻结时间比较长,通常是为了思考。
由于两种短冻结反应很像,所以经常有人会用一种短冻结来掩盖另一种。比如,你和你的女友走在大街上,你的女友忽然睁大眼睛,然后拉着你的手把你往回拉扯,说:“哎呀!手表落在家里了,你陪我去取吧。”她在运用自发性短冻结,而实际上,对面走过来的那个男人可能是你女友的前男友之一,她的冻结来源于见到前男友时产生的惊愕,继而害怕你与前男友见面产生尴尬,所以火急火燎地把你拉向另一个方向。
自发性的冻结反应与外界刺激式的冻结反应的区别在于:眼部是否出现了“惊讶反应”,即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区别,所以,想要分清对方的短冻结属于哪种,盯住他的眼睛就可以了。
◎ 长冻结
与短冻结相对应的,自然是长冻结。长冻结是指当事人判定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给自己造成较为可怕的后果时,需要长时间冻结自己的动作,以便进一步观察信息源、躲避迷惑信息源、思考如何应对信息源。
长冻结与短冻结在表现上的区别是冻结时间的长短;而更本质的成因区别则是在于信息源对当事人的刺激强弱。一对正在卧室里偷情的少男少女,当听见送报纸的人敲门时,往往惊讶片刻,然后对其不理不睬继续亲热;而当他们听见钥匙孔转动的声音时,则会大惊失色,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就是长冻结的标准状态。
我们在研究刺激源强度与冻结反应的关系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提升,当事人进入冻结反应;而如果继续提升刺激源强度,那么当事人则会打破冻结反应,转而进入其他反应状态以面对刺激源;可是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进入到一个极高的状态后,那么当事人还是会处于长冻结状态,即所谓的目瞪口呆。
这三者很好理解,那对少男少女听到钥匙孔转动的声音而产生的冻结属于种情况。当少女听到进屋的正是自己的父母时,会大惊失色地从床上爬起来把衣服扔给男孩命令他跳窗逃走,这就是当信息源刺激提升时当事人的反应。
其实,信息源刺激过强导致的长冻结,从其反应形态上看,与饱满的惊讶反应几乎一模一样: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收缩;下颚牵动嘴部,嘴巴大张;一次短促而剧烈的吸气;身体动作和语言反应完全停止冻结。
由于信息源刺激过强,导致当事人长时间陷入震惊状态,他的肌肉组织在时间无法做出冻结之外的其他反应。很多时候,巨大的悲伤也会导致这种效果的产生。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当在电话里得知父亲酒精中毒身亡时,瞪大眼睛至少10 秒钟没有说一句话。
这种长冻结是很危险的,当事人情绪如果长时间无法发泄,则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心理疾病。英国有过这样一个心理疾病的病例:一个6 岁的小女孩在家中玩耍,目睹了父母被仇人残忍分尸的过程,她家的监视录像显示,整个过程她瞪大眼睛张大嘴巴,无法做出任何动作。直到事件结束,她仍然保持着这个状态,持续了将近10 个小时,无法交流,无法进食。医生担心她的身体,于是给她打了一针催眠剂。
睡醒之后,小女孩吃了东西,并且也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但人们惊讶地发现,小女孩竟然失明了。经检查,小女孩眼部的生理构造完好无损,但由于心理上的强烈排斥感,她选择不去看见这个丑恶的世界,所以导致失明。
心理医生指出那支安眠剂是罪魁祸首。如果小女孩在震惊之后能够被大人引导着把情绪发泄出来,那么她绝不会出现选择性失明。
◎ 非惊讶引起的冻结
带有强烈刺激性的信息源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生活中常见的长冻结反应,往往是信息源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冻结反应。这种长冻结的心理成因并不是惊讶,而是自我拘束。
在中国古代,臭名昭著的跪拜制度其实就是一种长冻结反应。这种反应在程度上约束自己,向上司或帝王显示自己的无害以获得荣宠。
在当代,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
几位大学生大三时曾在一家公司进行过实习,老板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带他们去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吃饭。席间,大家情绪高昂,觥筹交错。
忽然,老板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他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公司有机密被泄露。
于是,气氛马上冷了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多久,老板发现了大家的反应,马上挥了挥手,圆场道:“大家继续,小事儿,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
几个主管会意后,说了一些调节气氛的场面话,气氛又缓和了下来。
看,这就是自我约束型的长冻结反应。
与惊讶引起的冻结反应不同,自我约束式的长冻结不会出现惊讶的典型特征。而是一种长时间僵直:
表情趋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并随着情绪变化而产
语言趋于拘谨,用词谨慎而字斟句酌。
呼吸调整,“大气都不敢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当你看见一个下属被上司责备工作不力,如果下属真的如上司所说,那么他就会出现这种冻结反应;但如果他剧烈地喘着粗气,毫不示弱地与上司对视,那么上司很可能是冤枉他了,至少,他认为上司冤枉自己了。
因此,反过来看,一个假装冻结的人也就很好辨认了:对方的表情是否僵化,呼吸是否降低,语言是否拘束,身体是否紧绷,就可以了。
……
《微人格心理学》
“变态”其实很简单
“你好,美女请问……”
“不是美女。”
“噢,大姐,问个路。”
“你叫谁大姐?”
“那小姐,请问……”
“你叫谁小姐!”
“同志……”
“你才‘同志’呢,你们全家都‘同志’!”
“女施主请冷静,我就是想问个路。”
“你让我怎么冷静?我是男的!”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上文中那样打扮得花枝招展、穿着丝袜和长裙、 浓妆艳抹的男人,你肯定会在心里鄙夷地骂上一句:“变态。”如果你漫步美 丽校园,这时候一辆豪车的车门忽然打开,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坐在里面一 脸猥琐笑容地注视着你(这样的事情各大高校时有发生),你也会掩面而逃, 大骂一声:“变态!”甚至看到自己的朋友津津有味地看“血腥片”或者虐待 小动物,你也会认为他们变态。
其实变态就是如此简单。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普通人心中的变态思想习惯被冠名为“Abnormal Psychology”,通常被国内学者翻译为“变态心理学”或者“异常 心理学”。当然,这里的“变态”是相对于同一个人的“常态”来说的。
很多人认为在大街上一眼就能够看出变态和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可是深 入了解精神学科和心理学了之后会发现,即使是一流的临床心理学家也不见 得能通过一般的观察和言谈交往准确分辨一个变态和一个正常人,因为有的 人内心的阴暗种子隐藏得很深,看起来比正常人更正常,而有些人看起来像 变态,却偏偏用自己的奇思怪想和创造精神达到了非同一般的成就,这或许 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好莱坞喜剧电影《宿醉》是一部轻松搞笑的“爆米花片”,当年此片在 巴黎和北美都引起了轰动。片中主人公的小舅子就是一位让人觉得不正常的 人物:穿丁字内裤,背地里给朋友下迷幻药,在和朋友喝酒的时候居然要“嗜 血为盟”。可就是这个“变态”,后领着主角一干人在拉斯维加斯大展身手, 赚取了他们急需的八万美金。
不要认为这只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直被当做财 富与天才的象征,被捧成活着的传奇。可是许多接触过他的人说,他曾经是 一个非常无趣的人,平时机械而木讷,不善言辞;号称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天 才乔布斯,一直被认为有颇为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状,暴躁易怒,是十足的完 美主义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博弈论”开创者约翰·纳什教授,曾经患有严 重的精神分裂症。这些天才并非不知道自己人格上的毛病,但是很显然,他 们终克制了,成为了强者。
相对而言,被人格缺陷欺骗、控制、战胜的,那些我们口中的疯子、变 态、精神病,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才是弱者。
在某家心理咨询室,记录了一份病例。病例中的患者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一次意外使得妹妹去世了。妹妹生前与姐姐感情非常好,去世之后,姐姐思 念成疾,后每天晚上都会梦到妹妹,和妹妹对话。说的内容,第二天回忆 起来又模糊不清,感觉似是而非。后,她甚至在白天照镜子的时候也能够 看到妹妹的幻影。
为此,她来到了心理咨询师处寻找解决办法,因为这件事已经深深影响 了她的生活。为此,她查过网上资料,拼命阅读相关书籍,甚至寻求过迷信 的方法。重要的是,她偏偏又不敢告诉亲近的人——她害怕别人不相信, 害怕大家说她是神经病。
这在心理咨询领域,并不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可以确定这只是她 潜意识里的自我暗示在作祟。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 潜意识的问题。
如果大家在平常生活中看见这样一个女人,对着镜子自言自语,面容阴 晴不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肯定会认为她是个疯子而退避三舍。他人的不 理解会使得患者更加压抑,越压抑,心理问题就会越严重,越被社会环境所 排斥,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这位患者的治疗方式出奇的简单而有效。心理咨询师首先使用刺激疗 法,让她多接触妹妹的物品,以此来确定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并运用了一定 催眠的手段让她尽情释放情绪,后甚至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让 她经常对着镜子挤痘痘。在挤痘痘的过程中,她能够近距离地去面对自己和 妹妹相似的面孔,找到自己长相上的独一无二之处。
问题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事实上,并不是医生治疗手法有什么值得称 颂之处,而是她的病本身就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和病例里的人一样,我们也偶尔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会忽然变得不像自己,反而像另外一个人。这一切不过是潜意识的宣泄,再正常不过。
程度浅一点的话,有人会在喝完酒之后性情大变,喝酒之前是“班纳博 士”,喝酒之后却会变成“绿巨人”;有的女性平时温文尔雅,偶尔到了夜店, 却疯狂放肆,行为大胆,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程度深一点的,有的男人喜欢 偷偷地在家里穿老婆的衣服,故意像女人一样细声细语说话,即使老婆知道 了,也只会当成玩笑,不会认为他有“变性倾向”或者“异装癖”;有的人 善良正直,偏偏捉到老鼠之后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烧死或者活剥皮。
前者或许不惮于被亲人和好友们看穿,后者则绝不想被人发现。这些都 是有一丁点变态的行为——简单,现实,容易发生,并且就在我们周围,就 出现在你、我、他身上。
变态,就是这么简单。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变态的自己,就如同阳光下有影子,水面上有倒影一样自然而常见(因为常见,我们便选择了忽略)。问题在于,镜子里的 你和现实中的你,哪一个才是影子?
你,真的能确定吗?
……
乐知斋 –
适合初学者使用,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相对应的例子图片,比如面部表情,一些肢体动作,除此之外其他都很好。
我靠谱,你… –
很不错的一套微反应心理学书系还是五册装的呢!不错哦!
臭名昭著相见欢 –
不见的才是真正的情况,平静下面暗流汹涌。所以会知道每句话每个表情下面都会有心理活动和行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