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1659
协约国没把中国对德宣战当回事,但华工如同士兵一样必不可少。
——《纽约时报》
华工在欧洲战场上为中国赢得荣耀。
——穆雷(一战华工)
华工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
——《中国留学生月报》
本书对一战历史、国际移民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研究的推进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将使徐国琦置身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史领域一流学者的行列。
——入江昭(Akira Iriye,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通过描述一战华工这一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群体的历史活动来反思一战的“大历史”,无论怎么看,都不失为当代国际史学界一部“以小见大”的优秀史学专著。
——马建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本书根据翔实可靠的史料,披露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们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平民参与的代表,为中国参战和加入巴黎和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还成为了晏阳初等一代中国精英的老师;他们在血染的西线战场戴瑞士表、太阳镜、绅士帽,交法国女朋友,为保卫自己的权益把欺负他们的美国大兵打得头破血流,尽显中国男儿的威风……
华工们参与一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惊天之举,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动地之事。
新版序1
中文版序1
导论1
章大战与大危机:中、英、法与“以工代兵”计划10
中国的危机10
法国的回应16
英国终于转向中国23
新世界中的新中国:中国政府之看得见的手31
第二章英法招工与华工赴欧的奥德赛之旅37
招工合同:责任与推诿37
在华招工:竞争与摩擦41
人数与工种47
开启奥德赛之旅51
第三章被掩盖的历史:隐秘的加拿大之旅55
运输与旅途56
危险的赴法之旅60
对加拿大运输计划的保密63
加拿大人对华工的歧视72
第四章工作80
工作环境和管理81
华工的工作87
牺牲和英雄行为94
战争的余波102
第五章待遇与认知104
认知105
沟通问题110
以惩罚为纪律115
英国人与法国人的区别121
停战和回国124
第六章在陌生的世界里:生活在欧洲的中国人128
服装、外貌和心情129
生活经历137
娱乐、两性与浪漫148
第七章美国士兵与中国劳工156
美国呼唤支援,于是中国人来了156
美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麻烦160
缺少称职官员,缺乏妥善管理166
美国人与华工之间的问题172
第八章基督教青年会与华工177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178
基督教青年会提供的帮助180
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人员及华工服务187
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内容191
第九章寓教于学:学生亦师,师亦学生203
老师亦学生204
华工亦老师213
五四运动中的师生联合218第十章文明的交融226
华工与中国国家认同的转变226
华工与国际新秩序233
华工的收获与文明的交融240
结语246
附录一惠民公司与法国政府的合同250
附录二英国招工合同255
参考文献257
鸣谢277
索引280
新版序
本书英文版于201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原书名为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在一战爆发一百周年的2014年夏,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中文版。一战华工之课题因此引起了中外学术界普遍关注。值此一战结束一百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慨然推出新版,作为作者,我是十分感激的。希望读者也能因此受惠。本书2014年版校订者尤卫群,对原译文亦再作校订,为新版无疑增色不少,我在这里再次向她表示感谢。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一战华工时,中外学术界似乎对此课题存在很不重视的现象,误解极多。如今在一战结束百年之际,不仅我的14万西线华工这一数字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我的绝大多数观点也被普遍接受。2017年英国的主流媒体及政府官员也开始对一战西线华工的历史进行反思,公开表示欠中国人一个迟到近百年的感谢,承认一战华工对英国获得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2018年11月11日(即次世界大战停战日)的巴黎,一位华裔小姑娘应邀在70余位国家元首面前用中文朗诵一位一战华工翻译在一百年前停战日当天所写的停战感言,从而把一战华工的事迹从世界层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英国,不仅有不少有关一战华工的纪念活动,甚至有名为“Forgotten”(遗忘)的关于一战华工的剧目在伦敦上演,本人也非常有幸为该剧目演出手册撰写了序言。极具影响的英国BBC的新闻节目(Newshour)也提前精心安排我在2018年11月10日接受专访,讲述一战华工的事迹和历程。虽因个人时间无法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专访终没有做成,但BBC届时还是采访了“Forgotten”剧目导演,一战华工故事因此还是通过BBC新闻节目受到无数观众和听众的关注。
中国在2018年也举办了不少有关一战包括一战华工的学术会议。山东省威海市一直在筹备一战华工纪念馆及研究中心,青岛及济南也相继成立有关一战或一战华工的纪念机构。
除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本书外,四川人民出版社在2018年年底也会推出我的《中国与大战》一书的中文修订版以及我的《亚洲与大战:一个共有的历史》的中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也在2017年和2018年相继推出我的《为文明出征: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的华工故事》的中、英、法文版本。
所有这些,对长期以来一直以弘扬一战华工史迹以及次世界大战研究为己任的作者来说,都是十分令人欣慰的。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了100年,西方对一战的研究也许进入了极其高深的水平,但在中国,一战华工和一战与中国等课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衷心希望此书及我的其他相关著作在中国的相继出版,能够促进这些课题的研究,并把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我一直认为,一战华工属于中国,但他们的历史属于全世界。中国学者理应在一战华工研究方面达到和超过世界标准。
徐国琦2018年12月初于香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