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23170
*步 将教科书由“厚”变“薄”:[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点]、[精点解析]帮您梳理脉络,从中披沙拣金;[习题精讲]精选命题知识点,分析鞭辟入里。
第二步 扩展知识由“薄”变“厚”:精心选配大量的练习题和测试题,基本知识、重点难点皆体现其中,关键处辅以技巧点化,使您不仅轻松把握教科书的知识脉络,还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本书第二版结合名校名师的教学及试题设计经验,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提炼了分子生物学课程基本知识,点播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设置了1000余套练习题、5套综合全真模拟题以及多套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近年来的考研试题,使您在联系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章绪论3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6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24
第四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37
第五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52
第六章原核基因表达调控90
第七章真核基因表达调控115
第八章疾病与人类健康140
第九章基因与发育161
第十章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180
第十一章自我检测分子生物学模拟试卷199
第十二章硕士研究生入学分子生物学相关试题选编214
本书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和考研者的欢迎。本书版编写的蓝本依托的是当时国内使用率极高的优质教材——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但近十多年有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科研成果日新月异,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也从第2版升级到目前的第4版,且在第4版中新增了较多的新进展和内容。为此以第4版为蓝本推出本书是应学科发展之需,可为广大读者和考研者学习分子生物学提供更好的指导,也可以作为各种层次人员的自学与复习参考书及青年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第二版继承了版简明、实用、易于普及的编写宗旨和编写风格。第二版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版中的知识点,删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内容,新增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原理、人禽流感病毒和SARS病毒、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新内容,补充近几年的考研试题。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不妥疏漏之处难免,希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对本书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8年5月
版前言
“国运昌则学风炽。”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并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参加研究生考试选拔的同学越来越多。通过考研,有利于梳理专业知识,获得新的机会以深化本专业学习或调整自己的专业,提高或扩展自己的知识层次。毕竟人才的高层次和科研的高层次才能造就国家的高层次!
分子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前沿科学,一直在与时俱进,与时先进!其学科进展十分迅速,科研方法与成果日新月异,对从事该专业人员的基础知识面、学习能力和科研素质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该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虽然因招生单位的不同有不同的题型结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考查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查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可以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题型来实现;另一部分是考查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运用,一般来说,常常设计几道大的论述题,但却有别于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论述题通常与当前学术理论研究有关。专业课考试的目的之一是考查考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潜力,如果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条理的科学分析就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而且,考生如果对现实问题和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不了解,也难以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因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生阶段的学习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具有更强的研究性质。
具体来说,考生要全面扎实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这意味着除了熟练掌握各知识点之外,还要注重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应该熟悉通常的出题方式和解答规范;应该对专业理论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从这些文章中能了解到有一些什么现实问题正在讨论中,有一些什么观点,从而初步掌握如何对一个个问题展开科学的分析。
本书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在考生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对以上提到的关键点提供一些帮助。对每一个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专业内容,本书均在概括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重要的知识点、精点解析、练习题、模拟试题等。建议考生在复习的初期利用一定的时间对课程所有的内容进行一番梳理,以使书中章节的大概内容都在脑中留有印象,然后结合试题分析,掌握命题的重点,并将其再与教材结合,以作为复习的重点。在复习的熟记阶段要通过反复地背记来熟练掌握专业课的知识,此阶段需理清知识脉络,并结合试题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以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印象。在后冲刺阶段,要对考试的重点及模拟题、历年试题的答题要点进一步地熟练,从中掌握分析试题的方法,熟悉如何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正确地回答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希望本书能成为考生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的有力工具。
本书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习人员的自学与复习参考书,并可供教师教学参考之用。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很难概全,书中的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向本琼
2006年8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