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3851
绪论部分
绪论(3)
节环塔里木地区与西域文明的形成(3)
一、 环塔里木地区自然地理概况(3)
二、 河流、绿洲与西域文明(5)
第二节西域代表性的地理考察(6)
一、 中国古代的西域考察(6)
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内外西域代表性考察(19)
第三节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整理的路径与方法(42)
一、 调查路径(42)
二、 调查方法(51)
三、 目前的研究困难及成果存在的问题(57)
部分环塔里木城址
烽燧调查与研究章汉唐西北局势及其对环塔里木地区的经略(65)
节汉代西北危机下河西四郡的设置及相关遗址(65)
一、 匈奴的威胁(65)
二、 河西四郡的设置(67)
第二节中原政权在环塔里木地区的经略与军事布局(81)
一、 汉朝在环塔里木地区的经略及军事布局(81)
二、 魏晋南北朝在环塔里木地区的经略及军事布局(85)
三、 隋唐在环塔里木地区的经略及军事布局(85)
第二章环塔里木汉唐城址遗存与布局(90)
节城址的地域分布(90)
一、 东天山南麓、北麓城址(90)
二、 中天山南麓北道城址(122)
三、 昆仑山北麓、丝绸之路南道遗存城址(181)
四、 葱岭以西古道城址(225)
第二节环塔里木汉唐城址类型与布局规律(239)
一、 城址类型(239)
二、 城址建筑形制(244)
三、 城址的布局规律(249)
第三节环塔里木屯城布局与汉唐西域战略(252)
一、 汉代西域战略进程与屯城布局(252)
二、 唐代“安西四镇”的屯城布局(265)
第三章环塔里木汉唐烽燧遗址与布局(268)
节汉唐烽燧遗存的现状(268)
一、 两汉时期的烽燧遗址(268)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烽燧遗址(283)
三、 唐朝时期的烽燧遗址(287)
第二节环塔里木地区汉唐烽燧制度(332)
一、 汉代烽燧制度的形成(332)
二、 唐代烽燧制度(335)
第三节汉唐环塔里木烽燧布局与西域战略的演变(337)
一、 汉代环塔里木烽燧防御系统(338)
二、 唐代环塔里木中道、南道烽燧防御系统(341)
三、 汉唐西域战略与环塔里木烽燧布局演变(353)
第四章环塔里木汉唐城址、烽燧现状与保护研究(358)
节环塔里木汉唐城址、烽燧保护现状(358)
一、 自然因素(358)
二、 人为因素(360)
第二节环塔里木汉唐城址、烽燧保护路径(362)
一、 历史遗址的实体修复与数字化保护(362)
二、 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土遗址保护(366)
三、 探索遗址保护新视角(368)
第二部分环塔里木墓葬
遗存调查与研究绪论(375)
节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现状(375)
一、 百年来的环塔里木地区相关的墓葬考古发掘情况(375)
二、 相关研究情况概述(380)
第二节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研究的时空界定与研究方法(386)
一、 时间与空间界定(386)
二、 研究方法(387)
三、 研究思路(390)
章环塔里木水系、绿洲和墓葬遗存(392)
节中天山南麓水系、绿洲城邦与墓葬(395)
一、 孔雀河流域(395)
二、 开都河流域(397)
三、 渭干河—库车河流域(399)
四、 阿克苏河流域(400)
第二节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与帕米尔东麓水系、
绿洲城邦与墓葬(402)
一、 车尔臣河流域(402)
二、 和田河流域(403)
三、 克里雅河、尼雅河流域(404)
四、 叶尔羌河流域(406)
第二章环塔里木北道径流区域墓葬地理分布(415)
节东天山南麓径流区域主要墓葬分布(415)
第二节孔雀河流域、罗布泊周缘主要墓葬分布(456)
第三节博格达山南麓径流区域主要墓葬分布(481)
第四节中部天山南麓径流区域主要墓葬分布(546)
第三章环塔里木南道径流区域墓葬地理分布(629)
节阿尔金山北麓径流区域主要墓葬分布(629)
第二节昆仑山北麓径流区域主要墓葬分布(665)
第三节帕米尔径流区域主要墓葬分布(694)
第四章环塔里木地区墓葬文化探析(728)
节史前时期环塔里木地区墓葬中主要的文化类型(728)
一、 苏贝希文化、焉不拉克文化(728)
二、 小河文化(732)
三、 察吾乎文化(739)
四、 扎滚鲁克文化(740)
五、 群巴克文化(743)
六、 下坂地墓地青铜时代文化(744)
七、 史前时期其他墓葬文化(748)
第二节汉唐时期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文化与宗教信仰(750)
一、 汉唐时期的典型墓葬(750)
二、 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宗教信仰(770)
第三节汉唐时期环塔里木主流墓葬文化分析(775)
一、 汉唐时期墓葬中的周边文化因素(776)
二、 汉唐中原文化影响的逐渐深入(785)
第五章环塔里木墓葬遗存的文化价值及保护(804)
节现存环塔里木墓葬遗存价值探析(804)
一、 探寻环塔里木水系绿洲变迁与人类生存
关系的地理坐标(804)
二、 窥视环塔里木多元宗教文化元素的重要窗口(806)
三、 阐释环塔里木古代社会历史的物质载体(807)
第二节现存环塔里木墓葬遗存的保护路径(809)
一、 环塔里木墓葬保护面临的问题(809)
二、 环塔里木墓葬遗存保护的路径(814)
第三部分环塔里木宗教
遗存调查与研究绪论(821)
节研究背景(821)
第二节研究方法(822)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823)
一、 研究时限(823)
二、 研究地域(824)
三、 研究对象(825)
第四节发现与研究概况(826)
一、 国外学者对环塔里木地区宗教遗址的考察与研究(826)
二、 国内学者对环塔里木地区宗教遗址的考察与研究(831)
三、 课题组对环塔里木地区宗教遗址的考察活动(834)
章环塔里木地区宗教形态的多样性(837)
节原始宗教(838)
一、 自然崇拜(838)
二、 灵魂崇拜(841)
三、 生殖崇拜(844)
四、 萨满教(845)
第二节佛教(847)
一、 佛教在环塔里木地区的初传(847)
二、 佛教在环塔里木地区城郭诸国的传播与发展(849)
第三节祆教、景教、摩尼教、道教及伊斯兰教(866)
一、 祆教(866)
二、 景教(870)
三、 摩尼教(874)
四、 道教(877)
五、 伊斯兰教(879)
第二章史前时期的宗教遗存及其宗教信仰(881)
节岩画及其反映的宗教信仰(881)
一、 环塔里木地区岩画的空间分布(881)
二、 岩画反映的宗教信仰(889)
第二节墓葬及其反映的宗教信仰(889)
一、 环塔里木地区典型墓葬的空间分布(889)
二、 墓葬反映的宗教信仰(893)
第三章汉唐时期宗教遗迹的空间分布与分期(912)
节空间分布(912)
一、 于阗地区(912)
二、 疏勒地区(941)
三、 龟兹地区(951)
四、 焉耆地区(998)
五、 楼兰地区(1004)
六、 高昌地区(1011)
第二节宗教遗址的分期(1061)
一、 寺庙的分期(1061)
二、 石窟的分期(1064)
第四章汉唐时期宗教遗存的建筑形制及分布特点(1068)
节寺庙遗址的形制布局(1068)
一、 佛教遗址(1068)
二、 祆教、景教遗址(1078)
第二节宗教遗存的分布特点(1079)
一、 祆教(1079)
二、 佛教(1080)
三、 摩尼教(1083)
四、 景教(1084)
五、 道教(1084)
第五章汉唐时期宗教遗物与文化信息(1086)
节祆教遗物(1086)
一、 祆教徒的葬具:陶棺(1086)
二、 祆教徒的祭祀道具——青铜双兽铜盘(1088)
第二节佛教遗物(1088)
一、 壁画(1088)
二、 雕塑(1128)
三、 文书(1133)
第三节摩尼教遗物(1137)
一、 壁画(1137)
二、 文书(1140)
第四节景教遗物(1141)
一、 壁画(1142)
二、 文书(1144)
第五节道教遗物(1146)
一、 彩棺(1146)
二、 绘画(1149)
三、 文书(1152)
四、 织物(1155)
第六章环塔里木地区宗教遗存的保护策略研究(1158)
节环塔里木地区宗教遗存的破坏原因(1158)
一、 客观原因(1158)
二、 主观原因(1164)
第二节环塔里木地区宗教遗存的保护对策(1168)
一、 加强对宗教遗址的监管力度(1168)
二、 加大对宗教遗址保护的投入(1168)
三、 加强宗教遗址的本体修复和环境维护(1169)
四、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1169)
五、 提升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1170)
参考文献(1171)
索引(1196)
后记(1227)
序
塔里木盆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扼守东西交通要塞,美国学者亨廷顿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亚洲的心脏”。大约自人类文明诞生早期,塔里木盆地就已形成周缘高山环绕、中央大漠广布、绿洲与河流点缀其间的复杂地形地貌,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不仅未能阻挡人类探索异域文明的步伐,反而被纳入东西交通网络之中,使得这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明传布、碰撞、融合之地,并衍生出多元共生、繁荣发展的西域文明。至今,在广袤的塔里木地区仍遗存有大量城址、烽燧、墓葬以及宗教遗存,成为见证与探源古老西域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因而,调查与研究成为当今学界了解与深入发掘西域历史文明的重要媒介。
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诸多中外探险家陆续进入塔里木盆地,怀揣各种目的掀起了寻找打开世界文化大门钥匙的浪潮。国外探险家对塔里木古代西域文明的探索集中于20世纪初期,较为典型的人物有:瑞典斯文·赫定、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德国格伦威尔、勒柯克、日本大谷光瑞等。虽说这些探险家所开展的探险与考古活动情况各异,但他们的活动使得掩埋大漠之下的人类古老文明得以重见天日,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他们的探险考察为塔里木西域文明遗存开启了近现代科学考古的里程;他们的考察成果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成为当今学界展开专业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个人也获得了巨大声誉。但他们中有些人在考察活动中无视中国主权,滥挖遗址、偷窃文物的行径,给塔里木西域文明遗存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也因此深受伤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塔里木考古工作卓有成效,出土了大量的文书、墓志、碑刻,发现了许多古代遗存、遗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家大规模组织的多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环塔里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调查成果丰硕。进入21世纪以来,南疆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渐趋呈现出不平衡化,矛盾凸显。甚而有些历史文化遗存如烽燧、古城、古墓、古文书等濒临消亡,一些颇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风俗礼仪、表演艺术以及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濒临消失,对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的工作迫在眉睫。而塔里木地域广袤、地形复杂,历史遗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许多遗址位于大漠深处或高山之巅,调查难度可想而知。但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组织,加之南疆交通日益发达,塔里木西域文明遗存的考古与研究事业进入新的阶段。张安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启动并展开的。
《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塔里木城址烽燧调查与研究》、《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环塔里木宗教遗存调查与研究》,近百万字,图片、表格近千幅。三个子课题各自内容不同,但又相互照应。其中,《环塔里木城址烽燧调查与研究》是以塔里木地区城址烽燧为调查整理对象,分别对环塔里木地区现存的古城遗址、烽燧遗址的分布地域、保存现状、形制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是以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遗存分布、现存状况进行了调查整理,并对墓葬形制、葬具、墓室壁画、陪葬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史前时期、汉晋时期、隋唐时期的墓葬遗存,按照分期和水系分布进行了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环塔里木宗教遗存调查与研究》根据塔里木盆地多元宗教共存的历史特点,对史前时期、历史时期的宗教遗存现状进行了调查整理,尤其是丝绸之路中道沿线的吐鲁番、焉耆、库车、温宿、喀什等地,丝绸之路南道的楼兰、米兰、若羌、民丰、和田等地的80余处石窟寺、佛教遗址及相关的佛塔、雕塑、壁画等进行了资料整理和相关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数据信息库。同时,该成果对于环塔里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破坏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张安福教授首先对记录有早期西域文明遗存的历史文献和20世纪左右典型西方探险家的西域考察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为他开展调查和研究夯实了基础。其次,不同于以往学者的考察,作者虽基于专业的考古学知识,而以历史学研究的视角将调查和研究的范畴分为三大类别:城址烽燧、墓葬遗存和宗教遗存。此外,作者在完成对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又针对如何保护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成果中给我印象为深刻,也是显示学术创新与学术特色的地方是:调查与研究的三大分类恰暗合了发掘西域文明的三大线索。纵览本书的谋篇布局,看似作者按照考古学方法将调查与研究对象简单地分为城址烽燧、墓葬遗存与宗教遗存三个部分,而深入阅读文本之后即会体会到作者设计之巧妙,城址烽燧调查和研究正是基于中原历代王朝经营西域史的重新架构与梳理,即是对中原政治文明如何与塔里木地域政治文明展开博弈的探视;墓葬遗存多数是史前时期遗留,所存信息更多地反映出塔里木人类社会基本生产与生活形态,成为探寻与架构塔里木早期人类地域文明史的重要文化元素;宗教遗存调查与研究基于原始信仰、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遗存的梳理与研究,展现出几大宗教文明在塔里木盆地传布、碰撞与交融的情形。因而,成果的三个内容分别是对中原文明、塔里木早期文明以及宗教文明,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研究,并以三大文明为基调,勾勒出了自史前至中古时期塔里木地区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环塔里木地区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由此提出的需要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关注的问题。首先,系统调查整理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多元文化的重要区域,是多元宗教盛行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传播的历史。因此,系统调查整理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认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行提供历史文化和智力支持。其次,数字化保存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土遗址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将环塔里木地区的土遗址永久保存下来,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尤其是3D多维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土遗址的数字化供了便捷的科技平台;第二,土遗址现状的数字化储存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全球化共享,并且使土遗址的永久保存成为可能。环塔里木地区许多遗址地处大漠深处、人迹罕至,但运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以快速、真实地将土遗址的面貌展示给世人,在此基础上,也将促进遗址的学术研究。如敦煌莫高窟数字信息中心的修建,不仅实现了石窟壁画原貌的永久保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于敦煌石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并成为国际学术界资源共享的平台。此外,审慎处理资源开发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新疆是一个历史文化大省,也是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国家西气东输的起点就在塔里木古迹众多的轮台、库车地区。因此,如何处理能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新疆经济发展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破坏,就无可替代。所以,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能源开发产生矛盾时,取舍务必审慎。
本书是张安福教授带领团队5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学术沉淀。他曾经在新疆工作多年,经常进行田野调查,对西域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积累。因此,该成果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际西域学研究提供大量资料,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塔里木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地区,本书对于正确阐明西域历史和多民族创造的西域文明历史进程,进一步提升新疆各民族的国家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中国西域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马大正2017年1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