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3093
本书立足于基层民警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基本问题、难点问题进行阐释,对构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实现作为“理论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与作为“实践活动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和融合,进而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的目的有积极推动作用,必将对公安政工学学科建设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书,旨在立足于基层民警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基本问题、难点问题进行阐释,以期构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实现作为“理论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与作为“实践活动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和融合,进而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的目的。该书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上篇“理论探讨”共7章、下篇“实务研究”共10章。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界定概念的精准性;二是构建框架的完整性;三是提出观点的创新性。该书选题较好,论证有逻辑,观点较鲜明,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逻辑关照和多学科借力支撑,必将对公安政工学学科建设和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Contents
上篇 理论探讨
导论
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
一、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涵义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形态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论
一、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涵义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确立的依据和原则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
第三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论
一、系统论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关联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构建的基本依据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构建的着力点
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建构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论
一、系统论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联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重构的原则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结构化表达
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重构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
一、系统论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关联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构建依据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构建
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论
一、效益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缺失的原因
三、增进基层民警思想工作效益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论
一、构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构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下篇 实务指引
第八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调查分析
一、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的缘起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调查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四、加强和改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第九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制约因素分析
一、主体性制约因素分析
二、客体性制约因素分析
三、载体性制约因素分析
四、环体性制约因素分析
第十章 基层民警幸福感下降原因及对策
一、对样本的结构性分析
二、基层民警幸福感现状
三、基层民警幸福感下降原因分析
四、提升基层民警幸福感指数若干建议
第十一章 基层民警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
一、对样本的结构性分析
二、民警职业倦怠概念及涵义
三、基层民警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四、消除公安派出所民警职业倦怠的基本对策
第十二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博弈分析
一、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和客体释义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博弈的存在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博弈困境
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主体与客体博弈困境的消解
第十三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良好心理契约构建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涵义
二、心理契约在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三、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契约违背的若干原因
四、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良好心理契约构建途径
第十四章 文化视野下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一、文化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
二、文化对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三、文化视野下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第十五章 自媒体环境下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一、自媒体的涵义及特点
二、自媒体发展对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三、自媒体环境下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第十六章 社会排斥背景下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一、社会排斥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
二、社会排斥的现实使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遭遇难点
三、化解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难点的基本对策
第十七章 交往行为理论对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实现民警教育向“双主体”模式转变
二、避免民警“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三、以“对话”作为民警教育的纽带与桥梁
四、以“理解”作为民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五、以“交往”合理化作为民警行为评判的标尺
参考书目
一、经典著作
二、主要论著
后记
第四章 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论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基层民警作为保一方平安的重要力量,肩负的责任重大。由于基层民警处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线,直接与社会阴暗面打交道,直接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极易受到一些不良倾向、情绪、心理的影响和冲击,出现思想上的偏差。因此,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如何整合、优化、重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系统论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联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简而言之,系统就是整体。系统有其相对性,整体大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还可以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子系统。系统论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从优化系统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5页。)从根本上说,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大系统,内容非常丰富,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子系统。系统论的提出及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社会转型背景下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合、优化、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着眼于社会转型的现实和基层民警的思想实际,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整合、优化和重构势在必行。理由是:基层民警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开始由封闭变得更加开放,随之而来的是民警思想多元化和生活样式的多样化,特别是“80后”“90后”“95后”成为公安机关基层科所队的主体力量之后,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再沿用过去老一套,即只抓“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孙其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240页。)就存在“不适应”“不符合”问题,显然急需要加以改变,而改变的关键在于必须遵循系统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型”,以“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政治内容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基于社会、历史、系统视野的考察》,载《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终实现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整体递增。
二、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重构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育人的手段,在发挥意识形态作用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前提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有效的育人机制和社会整合机制,继续对基层民警以及正规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作用的话,则需要在坚持系统论的前提下,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来重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崇高地位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就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决定了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科学性。马克思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这就告诉我们:“其一,彻底的理论是揭示事物根本的理论,即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本身具备这一品质。其二,科学的理论能够被人接受,实现从理论形态向价值形态的转化。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自己的研究中并没有过多涉及,不过,已经被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所证实。其三,理论掌握群众之后,就可以成为物质力量,外化为人的行为,作用于客观世界。”(李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理论难题》,载《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此外,在我国,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化到科学化演进的过程,其中并没有回避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关系,相反把科学性与意识形态化的统一表述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重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就不能将科学性与政治性割裂开来,也不能将它们排斥在分析视野之外。
(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在两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由于内容在揭示事物特征方面的重要性,一段时期以来,在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出现了比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或方法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也搭上了“顺风车”,实现了由“工作”到“科学”、由“经验”到“理论”的跨越,但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或方法受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受到一定程度忽视的问题。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内容与形式相脱离的现象,主要思想根源在于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抹杀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形式主义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冯契:《哲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因此,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解决实践中越来越偏向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形式化、娱乐化”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思想性、政治性的问题,就成为重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能不加以重视的问题。
(三)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一方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变化,重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必然的(熊建生认为:“时代性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化的新格局,凝聚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信息,展示着社会前进的新风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重要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敏锐体现和反映时代的特点和面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要体现时代性,坚持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富于时代感、现实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参见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时代性》,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如,计划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往往同计划经济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念相一致,强调无私奉献,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公平竞争代替了温和的平均主义,多元价值取向代替了单一的追求,开放代替了封闭,创新代替了保守等。如果在构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时,不能体现时代性,即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反映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反映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不能反映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新特点,在求变中拓展、在拓展中创新,使基层民警的思想与社会融合、与时代接轨,那么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状况。根据民警的思想实际,重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选定,既要与基层民警知识、经验、思想认识相吻合,使之有接受的基础,又要超出民警已有知识经验、思想认识的范围和水平,使之能举一反三、获得教益。同时,还不能使两者差异太大,以防止民警拒斥信息,减弱反向信息遏制、中止思维过程的张力。一言以蔽之,让民警便于、乐于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一定要把握基层民警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否则,只会出现反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基层民警群体的复杂性,因此,重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时,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党和国家以及公安工作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政治性等属性,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服从于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以及公安工作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因此,在重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时,决不能离开党和国家以及公安工作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二是基层民警的层次性和基层民警的职业特点。考虑这个因素,可以确保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重构时,与机关民警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区别,防止同质化。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样,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发展中,也积累了许多符合公安工作规律、反映基层民警思想行为特点的经验。在重构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况,否则,就会阻碍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