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816469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冀西北地区以及与北京、山西、内蒙古三个省市区接壤的地区,并基于交叉的地理单元、交错 的农牧文明、交替的聚落营建,交融的多元文化,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外部整体开放性和内部相对差异性的区域, 所遗存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遗产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冀西北所属地区*、省级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 落较为集中,其中*历史文化名镇 2 个、名村 4 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47 个。本书以冀西北地区 122 个 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人员。
作者简介
胡青宇东南大学硕士学位。入选首批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乡土建筑研究与建筑环境设计。
目 录
前 言章 绪论 001 节 厘清特定概念 001 第二节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综述 002 一、区域性传统民居研究 002二、关于冀西北区域传统民居研究 003 第三节 研究思路 005 一、共时性的横向比较研究 005二、历时性的纵向演变研究 005三、文化复合研究 006四、类型学理论的运用 006 第四节 研究范围 007 一、空间区域 007二、时间跨度 008三、研究对象的主要类型 008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内容 009 一、研究框架 009二、主要内容 010第二章 冀西北地区传统聚落遗产的形成背景 011 节 冀西北地区历史沿革 011 第二节 自然环境 013 一、地形地貌 013二、气候条件 015三、河流水系 016四、资源状况 017 第三节 建筑考古遗存 018 一、史前聚居 018二、汉代城邑 019三、汉唐明器 020四、辽代壁画 021 第四节 聚落演化背景 022 一、明代聚落的发展与集聚——城堡之筑 022二、清与民国聚落的蜕变与扩张——乡都之昌 024 第五节 多元社会因素构成 026 第六节 商业贸易发展 028 第七节 亚区划定与匠作谱系 030 一、地理亚区 030二、风格流布 030三、方言区划 031四、匠作谱系 031
第三章 冀西北传统聚落类型与形态 033节 军事城堡型聚落 033
一、军事城堡形成背景 033二、军堡宏观分布与具体选址 034三、军堡规模与演化归宿 037四、军堡聚落空间形态 038 第二节 乡村村堡型聚落 049 一、村堡成因 049二、村堡分布与选址 050三、村堡组群关系 051四、村堡街巷结构 055五、村堡街坊规划 059 第三节 乡村生活聚落 062 一、军、民堡聚落的转化 062二、自然聚落的原生 066 第四节 城镇商业聚落 071 一、城镇商业聚落的发展形态 071二、城镇商业聚落的构建要素 071三、城镇商业区域——张家口堡(军—商) 072四、城镇商业市街——蔚县暖泉(民—商) 073 第五节 坝上移民聚落 074 一、游牧民族聚落演化 074二、聚落选址与规模 075三、聚落外部空间形态 076四、聚落空间格局 076第六节 近代聚落的主流形态 077
第四章 冀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与分析 079节 单体民居构成形态 080一、构成单位——“间”与“架” 080二、民居空间构成要素 085 第二节 民居院落空间形态 094 一、院落的基本类型 094二、院落尺度与比例 096三、院落的竖向空间尺度 097四、院落单元组织方式 098五、院落组合的功能分析 104 第三节 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特征 105 一、建筑外立面的形态特征 105二、建筑内立面的形态特征 111三、建筑内外立面的艺术特征 112 第四节 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设计理念 113 一、传统民居空间的区域适应 113二、传统民居空间的内向防御 114三、传统民居空间的微观组织 115四、传统民居空间的阶级区分 115五、传统民居空间的等级秩序 116六、传统民居空间的文化诉求 117
第五章 冀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构造形态与材料 119 节 民居基本建造材料 119 一、木材的使用 119
二、石材的选取 120三、生土的加工 120四、砖瓦的制作 121 第二节 民居结构体系 122 一、民居建造方式 122二、承重结构体系 126三、民居维护结构 128四、民居屋顶形态 135 第三节 门窗的形态特征 136 一、宅门和仪门 136二、屋门 139三、门窗帘架 142四、屋窗 142
第六章 冀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形态与表现 145 节 民居的雕刻装饰 145 一、雕刻装饰的部位选择 145二、雕刻装饰的材料类型 153三、雕刻装饰的工艺方法 154 第二节 民居雕刻装饰题材分类 154 第三节 民居的建筑色彩 156 一、主体色调 157二、局部色彩 157 第四节 装饰创作的意念与心态 159 一、装饰创作的意念 159二、装饰创作的心态 159第五节 建筑装饰的表达手法 160一、装饰的形式表现化 160二、装饰的符号象征化 161三、装饰的再现程式化 162四、装饰的交融组织性 162五、装饰的原生建造性 163
第七章 冀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风格溯源与近代演变 165 节 横向比较——周边地区建筑风格及其渊源 165 一、晋风民居建筑 165二、蒙韵民居建筑 169三、京派民居建筑 172 第二节 民居类型渊源 173 一、传统民居内部的类型摹仿 173二、传统民居交叉的类型融合 174三、传统民居变异的类型再生 174四、传统民居原生的类型持续 175 第三节 近代演变——中西合璧建筑发展 175 一、传统民居建筑遗产形态的中西合璧 175二、中西合璧院落民居的特点 182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语汇特征 184四、影响中西合璧建筑形成的缘由 187参考文献 190后记 194
前 言
前 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定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地域元素 的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精神,各省市都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 和研究工作,中国传统民居保护发展工作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 战略高度。为保护传统民居、记录、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初步调查的通知》(建办村函〔2013〕740号),要求“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 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本次调查是我国历史上 次全面地对传统民居类型进行系统调查、记录、整理,意义重大。 传统村落与民居得到如此重视,在于其作为中华文明遗产的重要构成 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延续下来的居 住模式与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并生动地反映出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传统民居作为一 种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有形资源和支撑载体,是地域文化赖以表达、 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性平台与文化竞争的诉求品牌,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形成当代城乡品格、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显性意义。当前,关于传统民居建 筑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挖掘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 的自在性和保护意识的自觉性,从而活化为地域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在统筹新型城乡关系中全面激活再生,从而有效应对正处于极度衰落 的聚落状态和并不乐观的保护发展现状。现阶段,虽然对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基本科学化 和系统化,但是基于特定地域相互支撑的研究体系则充满了众多不确 定性和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也是本书及作者的研究意义所在。 本研究所涉及的冀西北地区与北京、山西、内蒙古三省市区接壤,并 基于交叉的地理单元、交错的农牧文明、交替的聚落营建、交融的多 元文化,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外部整体开放性和内部相对差异性的区 域,所遗存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遗产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冀西北 所属区域的国家、省级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较为集中,截至2016 年年底,入选名镇2个、名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7个,堡 子里历史街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蔚县的传统村堡群更是类型 丰富、实例繁多,存留下来较为完整的传统聚落不下百余处,保护较 好的民居院落数以千计。本书主要基于对冀西北地区122个城乡聚落的调研测绘,首先通 过区域内部不同地理单元进行晋冀、冀蒙和京冀三个空间剖面的比 对,并选取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分类型研究,每一空间剖面的研 究又从三个层次展开:空间形态与形制,构造形态与材料,装饰形态 与民俗,从而建立传统民居的横向比较序列,分析其异同和特质。然后,基于完整历时性语义,把区域内部民居演变关系呈现出来,既可涉及聚落体系宏观尺度的 “致广大”的整体概述,亦可就区域内部微 观尺度进行“尽精微”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从而建立冀西北区域 民居建筑的纵向演变对应序列。后,通过民居文化的复合研究,论 述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主流意识的影响在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所 具有的普遍性意义和影响,进而分析和阐释民居所具有的地域内涵和 复合文化意义。类型学理论则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从历史“原型”的 古典主义和地区“原型”的地域主义两个层面出发,从纷繁冗杂的现 实建筑形式中提取具有统一特征的抽象模型并还原,然后进行分类与 归纳,使其清晰化和图式化。重点强调类型转变的过程中,总结经由 时间向度的叠加、沉淀依附在聚落空间环境构架之上的与周边不同区 域“多元融和”的建筑风格,深入挖掘不同地域民居信息以及文化内 涵,终分析在近代历史背景下凸显出来的局部调整和中西合璧的建筑 特点,从而完成冀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整体系统性研究。本研究获得了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5YS074)以 及河北省高校百名创新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SLRC2017001)的 资助。笔者及团队成员先后历经三年的时间,下乡四十余次,进行田 野调研和资料收集,获得了丰富的、珍贵的手资料,为本书的撰 写和成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传统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有形载体及地 区繁荣发展的见证,“充分认知”是“有利保护”的必要前提和基 础,选择冀西北这样一个区域作为传统民居的探索性研究,既有丰 富的文献史料支撑,又有大量传统民居值得田野考察,必将使得冀西 北地区这一人类聚居图景显得更加清晰生动,并唤起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关注和保护愿望,为推动区域传统民居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一种范式,从而尽可能丰富冀西北人居环境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区域建 筑、民居遗产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启迪和典型意义。同时,也可为建筑 遗产的保护修复、更新改造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和支持,并在 京津冀一体化、晋冀蒙长城金三角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创造新时期具 有地方特色的城乡居住环境提供资源信息,终实现传统建筑营建记 忆及当代可持续设计,在当前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 前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并在与西方建筑理念、技艺交 融的对话中不断发展,构建出体现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 建筑文化。 著 者 2017年1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