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121977
◎一个布衣战神的不败传奇与一对半师半友的黄金搭档
◎揭秘“陈粟配”分分合合的经典往事,看*如何“摆平”双方争论
◎*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不得不知的共和国*大将、“七战七捷”传奇战神粟裕
“陈粟”是*亲手配对的中共黄金搭档,粟裕、陈毅两人*知己是*,三人保持着亲密关系。*称誉粟裕是”*能打的湖南老乡”,不拘一格地提拔他、使用他;称赞陈毅识大体、重大局和磊落情怀,他俩诗词唱和,处于师友之间。粟裕与陈毅,相遇于南昌起义失败的转移途中,相知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共事达45年之久。他们英雄相惜,相互支持,联手指挥了黄桥、孟良崮、济南、淮海和渡江等重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成就;他们相待以诚,风雨同舟,表现出光明磊落、相忍为党的霁月情怀和松柏精神。本书旨在以粟裕与*陈毅长达半个世纪相遇相识、相知相重的交往为线索,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第一章邂逅
“七大”之争,显示出不同的心性禀赋。朱德大度,陈毅调和,林彪抢锋,粟裕守拙,给毛泽东造成喜怒哀乐的感情冲击,也奠定了他们政治上的宿命。
第二章委屈
军团政委上任伊始,就朝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吼了一嗓子:“我在作报告,哪个还在讲话?!”粟裕不明不白地被扣上“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罪名,接连败走麦城。
第三章惊艳
奇思奇兵奇招,粟裕敢打只有五成把握的仗。叶飞3000人对3000人,敢分割包抄;王必成迂回过头,仍能卡住要害;陶勇唱空城计,打得自己光膀子上阵。险到极致,胜得淋漓!
第四章伯乐
曹甸战役唱反调,盐城战斗解危难,刘少奇把惊奇的目光投向粟裕。他回延安后,向毛泽东和中央推荐两位人才,一位是农村问题专家邓子恢,一位是军事天才粟裕。
第五章执拗
粟裕二让司令,显霁月胸怀,留生花妙手。毛泽东升帐点将,陈毅喜忧参半:“回华中恐怕没有事做,不起作用。”
第六章试阵
李天霞狂得有理:“十二万人对三万人,四打一,我这里没有问题!”粟裕偏得出奇:“不管其他三路,我专打一路,六打一!”毛泽东惊得咋舌,电询:“打的是八十三师吗?”
第七章重 挫
六战四败,山东野战军陷入苦战,指战员牢骚满腹。陈毅把责任一把揽过,公告全书“3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好,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好,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
第八章逆战(上)
一封告状信逼出毛泽东霹雳手段:陈毅负责大局,大政方针集体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新型搭档关系横空出世。
第九章逆战(下)
粟裕意欲诱捕七十四师,陈毅支持,参谋长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反对。陈唐直接电告中央军委,陈毅气得不行:“你们有电台,你们能发报,你们向党中央告我的状!”
第十章悬战(上)
有人把孟良崮战役称为“虎口拔牙”。粟裕对这一说法也满意,他说:“老虎的嘴巴并没有张开,只有一点空隙,我们硬切进去,好像天桥的把式开硬弓,将敌人左右两翼撑开,把第七十四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挖出来予以歼灭。”
第十一章悬战(下)
反转之后还有反转?张灵甫以身为饵,引诱华野主力前来包围;蒋介石将计就计,布置外围大军,以驰援孟良崮,实施反包围。陈粟盯着张灵甫,蒋介石盯住陈毅,胜负在一线之间。
第十二章非攻
“反攻,反攻,丢了山东!”陈毅恼怒七月分兵,八战只打好了三仗;谭震林认为问题出在战术上,批评军事指挥不精细;粟裕认为轻敌是主因,上书中央,请求处分。
第十三章转折
粟裕致电中央,反对拆分陈粟。毛泽东坦白刘邓“异常紧迫”,催促陈粟火速启程,罕见地批评爱将“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依赖后方。
第十四章进谏
独特的一场考试,考官为中央五大书记;独特的一句问语,令粟裕眼睛湿润。毛泽东宣布“中央决定陈毅不回华野”,引出粟裕二辞司令。
第十五章拧犟
凤鸣九天,虎啸泉城。粟裕与许世友对对碰,拧作战方案,拧攻城重点,拧兵力配置。聂凤智擅改军令,引发战场妙手。
第十六章淮海(上)
粟裕的天才提议,毛泽东的关键变动,刘、邓、陈的战役协同,“小淮海”逐步升级为“大淮海”,一个与国民党重兵集团南线决战的世纪妙想在碰撞中诞生。
第十七章淮海(下)
粟裕的烦恼,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杜聿明兵指何方?中央得到绝密情报,认为将东走两淮,谭震林、王建安根据前线动态,判断方向为东;犟帅不同意,也不能否定,焦思苦虑七天七夜。
第十八章流年
首战不胜,金门战役折损九千将士,粟裕惊呼“所查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最大者”,潜心研究新战法。他推荐刘伯承或林彪担任攻台总指挥,毛泽东则说“解放台湾之战仍由粟裕指挥”。
第十九章蒙冤
一位元帅,两位候选人。刘少奇推荐粟裕,周恩来力挺陈毅。毛泽东绝妙的平衡术,授大将军衔,行元帅事。
第二十章守望
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成反党集团。刘少奇劝粟裕把五八年事讲讲,部下说“你不好讲,我们替你讲”。他婉言拒绝了,“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
第十三章 转折
粟裕致电中央,反对拆分陈粟。毛泽东坦白刘邓“异常紧迫”,催促陈粟火速启程,罕见地批评爱将“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依赖后方。
七月分兵之后,毛泽东决定将华野一分为二。
主要是出于战略形势的考虑。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旨在将战火引向蒋管区。整个夏季,支援刘邓大军成为全国特别是中原战区的重心,华东野战军承担着从胶东和陇海路两个方向反向钳制国民党重兵集团的任务,相应分为东西两个兵团。
西兵团集中了华野5个主力纵队,中央决定交给粟裕指挥。8月4日,军委连发三电:
午时电:“山东主力(陈唐、叶陶五个纵队)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
申时电:“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
同日,又电:“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第二天(5日),军委又发两电。一是指示陈士榘、唐亮、叶飞、陶勇,“五纵至少须有两星期安全休整,并待粟裕到来方能举行机动”,二是催促华野司令部,“你们速派粟裕西去,统一指挥五纵,将全军供给重点经渤海转向鲁西南”。
两天之内,连打五电,一再坚持和催促粟裕起行,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军委在电报中反复强调的,“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
这表明,中央前所未有地倚重粟裕的军事才能。
上述电报中,对陈毅的去向也有明确规定:“陈率六、九纵俟水退后,迅速转至东边,与二、七纵会合,从反面钳制鲁中、鲁南之敌”。
对于军委点将,粟裕颇感踌躇。他找到陈毅,请求陈毅与自己一同前往西兵团。
“哦。说说看,有什么建议?”对于粟裕的依恋,陈毅并不诧异。
“三点建议。”粟裕简略地说,“一、华东野战军今后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在外线,请军长一同西去,加强领导。二、现在西线五个纵队,实力有所下降,为进一步集中兵力,形成战役上的优势,建议增调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内线的第二、第七、第九纵队,力量可以制敌,建议成立东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二同志指挥。”
“我同意你的建议。但是,改变中央的决定,要报请军委同意。”
陈毅、粟裕联名上报军委。电报是粟裕起草的,在说明要求陈毅一同西去的理由时,用了这样的措辞——为“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
这样的理由和用词,粟裕在华中推让司令员时用过,在日后谦让华东司令员兼政委时也用过。
为缓解刘邓大军急如星火的危情,毛泽东不断催促陈粟南下。据文献记载,在战事最为紧急的8月,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先后3次发电催驾:
6日,中央军委发电,要求“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
7日,中央军委致电刘邓并告陈粟,提出“你们至少一星期不动,帮助陈唐、叶陶休整,并待粟裕到来”;
16日,中央军委致电陈粟,询问华东野战军南下行动计划。
同月,刘伯承、邓小平一再联名致电中央军委,恳求陈粟迅速赶至鲁西南,直接指挥陈唐作战,策应刘邓向大别山进军。
按照毛泽东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经略中原的战略计划,刘邓大军12万人脱离后方,正在直趋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大军8万人渡过黄河,正在向豫西挺进;唯一未动的只有陈(毅)粟(裕)大军,在陇海线一带活动的陈唐兵团,兵力难以拖住尾追刘邓的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急了,24日以个人名义致电华东野战军,直言:“希望你们尽快赶至鲁西南,统一指挥西兵团各纵,配合当地地方兵团,完成中央交付给华东军的伟大任务。我相信你们必能完成此项任务!”
3天后,毛泽东又致电陈粟:“敌大军向刘、邓追击,情况异常紧迫。目前几个星期内是重要关头,望你们率六纵、十纵、炮纵星夜兼程,不顾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南渡,统一指挥陈、唐、叶、陶,歼灭与抓住几股敌军,直接援助刘邓大军。”
电文最后一行是四个字:
“至急至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