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4641
中国古代部诗歌总集,与千古之遥的诗人交心
前言 国风 周南 关雎 卷耳 桃夭 芣苢 汉广 汝坟 召南 行露 摽有梅 野有死麇 邶风 柏舟 燕燕 击鼓 匏有苦叶 谷风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新台 鄘风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相鼠 载驰 卫风 考槃 硕人 氓 河广 伯兮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葛藟 大车 郑风 将仲子 大叔于田 女曰鸡鸣 狡童 褰裳 丰 东门之 风雨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齐风 鸡鸣 魏风 葛屦 陟岵 伐檀 硕鼠 唐风 绸缪 鸨羽 葛生 秦风 蒹葭 黄鸟 无衣 陈风 宛丘 墓门 月出 豳风 七月 鸱鸮 东山 雅 小雅 伐木 采薇 鹤鸣 白驹 斯干 无羊 蓼莪 大东 北山 车辖 宾之初筵 白华 苕之华 大雅 生民 公刘 颂 周颂 良耜 鲁颂
《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孔子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将孔子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秦火以后,汉时保存传播《诗经》的有四家:鲁人中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这三家都先后失传,只有韩诗现存《韩诗外传》;我们现在读的《诗经》,是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毛亨作《毛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都是周代的诗,产生于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时间里。产生的地域,约在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带地方。至于它的作者,我们只能根据诗的内容推测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具体的姓名,除古书上有记载或在诗篇中自我声明者外,其余绝大多数是无法考知的了。
根据古代文献,周代设有采诗的专官,叫做“酋人”或“行人”,到民间去采诗。《国语》又有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的说法,他们所献陈的诗,据说也在《诗经》内。当时大量的民歌和贵族的诗篇,就是依靠采诗献诗制度而保存下来的。那么,又是谁将这些诗篇加工整理成为诗集的呢?《周礼》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又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可见周代乐官不仅保管诗歌,而且负责教授诗、乐。三百篇都是有乐调的,诗、乐不分,将诗歌加工编辑的,可能就是乐官太师。到了春秋时代,诸侯间交往频繁,一班外交家为了锻炼口才,加强外交辞令,常常引用诗歌的章句,来表达本国或自己的态度和希望,使其语言含蓄婉转而又生动,这就形成当时上层人物学诗的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周诗可能即在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的普遍要求下,乐官太师不断地加工配乐,逐渐地结集成为一本教科书。孔子一直称“诗三百”,《左传》引诗的百分之九十五都见于《诗经》,可见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固定的教本了。《史记》说《诗经》是孔子删削编订的,经过千百年学者的考证,孔子只是对“三百篇”做了校正乐调的工作,并没有删诗。
《诗经》中风、雅、颂三大类区分的标准,后世学者看法不同。有力的有三说:(一)认为按诗的作用分,以《毛诗序》为代表。(二)认为按作者的身份及诗的内容分,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三)认为按音乐分,以郑樵《六经奥论》为代表。我们觉得第三说比较合理。
郑樵说:“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日颂。”古人所谓“风”,即指声调而言。《郑风》就是郑国的调儿,《齐风》就是齐国的调儿,都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好像现在的申曲、昆腔、绍兴调一样,都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种不同地方的乐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