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99524
此书特点是以作品带人物,把王蒙从青年时期的《青春万岁》,历经各年代、各时期的主要创作,一直到晚年的《闷与狂》等,清晰梳理一遍,从中分析论述王蒙的精神轨迹和文学成就,有赞誉亦有批评。
王蒙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创作和文学活动,深刻映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坎坷历程。作者以自己擅长的文学批评的角度,从王蒙早期的《组织部来的青年人》谈起,以作品为脉,以创作时间为序,将这位怀有很深的“少年布尔什维克”情结的当代作家的创作历程和人生轨迹,一一梳理。从文学的角度,将王蒙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文学际遇一一展现。
目 录
第一章 童年记忆与王蒙的文学发生学 /1
第二章 遭逢意识形态困扰的青春叙事
——以《青春万岁》为中心 /28
第三章 现实批判、浪漫书写与“人性循环”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及其风波 /55
第四章 历史劫难的艺术沉思
——以《布礼》《蝴蝶》《杂色》为中心 /91
第五章 被遮蔽的文学存在
——以系列小说《在伊犁》为中心 /145
第六章 审父意识与文化批判
——以《活动变人形》为中心 /163
第七章 爱情、历史与“五十年代情结”
——以《恋爱的季节》为中心 /205
第八章 话语、历史与意识形态
——以《失态的季节》为中心 /214
第九章 时代风雨与精神的踌躇
——以《踌躇的季节》为中心 /228
第十章 对“文革”与知识分子的双重审视
——以《狂欢的季节》为中心 /248
第十一章 “说出复杂性”的“反现代化叙事”
——以《青狐》为中心 /262
第十二章 沉郁雄浑的人生“中段”
——以《这边风景》为中心 /276
第十三章 形式探索的失据与精神犬儒
——以《闷与狂》为中心 /302
第十四章 王蒙晚年文化心态分析 /313
作家王蒙,祖籍河北省沧州地区(现沧州市)南皮县潞灌乡龙堂村,1934年10月15日出生于北京沙滩。南皮是著名的武术之乡,也是著名的杂技之乡。历史上出现过的知名的大人物,既有以智慧著称的清代知名文人纪昀纪晓岚,也有晚清时的“四大名臣”之一,赫赫有名的洋务派人物张之洞。因为祖籍南皮的缘故,张之洞曾经号称张南皮。无独有偶,王蒙后来成为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之后,也曾经被一些文友不无友善地戏称为王南皮。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就是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按照曾经担任过王蒙秘书的彭世团的真切记述:“2007年王蒙先生在写他的自传第三卷《九命七羊》时,莫言先生作了一首诗,并写成条幅送给他:‘漫道当今无大师,请看矍铄王南皮。跳出官场鱼入海,笔扫千军如卷席。’落款是‘晚生莫言打油赠王蒙老师’。”①()?我们注意到,在《王蒙自传》的第一卷《半生多事》中,王蒙曾经专门提到过张之洞——他这位赫赫有名的老乡,而且,也还专门发表过一番多少带有一点精神共鸣意味的议论:“南皮出过一个大人物是张之洞,他的弟弟张之万也很有名。在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张之洞》中,写到张之洞受到的教诲:‘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厉行新政,不悖旧章’,我为之叫绝称奇。启沃是对上作宣传启蒙。恪守是讲纪律讲秩序。厉行是志在改革,向前看,一往无前。不悖是减少阻力,保持稳定……中国吗?深了去啦。”①()?这里,一方面,王蒙固然是在为拥有张之洞这样的乡贤而引以为自豪,但在另一方面,他情不自禁的认同性议论中,其实也鲜明地透露出了某种夫子自道的意味,可以被看作是我们解读王蒙尤其是晚年王蒙精神世界奥秘的一个切入点。当然,这个是后话。
除了以上两位,沧州当代也出过不少文艺界的名人,对此,王蒙在自传中也有所记述:“蒋子龙(沧县)、柳溪(沧县)、旅马(来西亚)的女作家戴小华(青县),歌唱家李双江(南皮)、朱明瑛(南皮)都是沧州老乡。”②()?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一种群星闪耀的境况,再一次强有力地证明着人杰地灵那句成语的合理性。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思索的一个问题,恐怕是作家王蒙和他的故乡沧州之间究竟构成了怎样的一种关系,或者说王蒙的性格成因中,故乡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对此,王蒙自己也曾经有所思索与揭示:“也是许多年后,我去龙堂的时候,才听乡亲告诉,我家原是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后因家中连续死人,为换风水来到了离南皮(县城)远离孟村近的潞灌。”正是对这一事实的了解,引发了王蒙更加深入的思索:“本人的一个革新意识,一个与穆斯林为邻,密切相处。看来都有遗传基因。”③()?王蒙所提出的两点,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方才变成现实。一个很显然对应于1980年代的王蒙,那时的王蒙可以说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改革派。这种改革派的基因,可以一直被上溯到全心全意倡扬洋务运动的张之洞那里去。再一个,则对应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蒙长达十七年之久的新疆边地岁。新疆时期王蒙一家人,与众多的穆斯林兄弟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至今都一直为王蒙所津津乐道。
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在王蒙的记忆中,自己在一两岁的时候,就曾经有过回故乡的经历:“我至今有记忆,也是我有生以来的最初记忆,我的存在应是从此开始,而我的从小的困惑是在这些记忆之前,那个叫作王蒙的‘我’在哪里。而如果此前并无王蒙的自我意识与我的自我意识,那么这个‘我’的意识——其后甚至有了姓名,煞有介事——又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呢?”①()?如此一种深邃的“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存在论疑惑与追问,肯定是成年后尤其是深入接触西方哲学之后的王蒙才能够提得出。但王蒙的早慧却是毋庸置疑的一种事实。这一点,同样突出地体现在他的自传之中:“我在夏日睡午觉,我被两只黑猫吓醒了,两只黑猫的眼睛是亮晶晶的棕红色。有点血腥,有点凶险。我不能断定的是是否我们在老家当真养着这样的猫。”②()?“我的记忆是夜间宿在大车店时听到的马匹的吃草声和工人的铡草声,喀嚓,喀嚓,沙拉,沙拉……深夜,沉睡,我被喀嚓声惊醒,我似乎闻到了干草和青草的气息。有一匹大马充斥着我的印象和记忆空间。”③()?到了很多年之后,在王蒙一部名为《闷与狂》的充满先锋气息的长篇小说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作家对于童年记忆中此类场景的放大式书写。只不过,相比较而言,王蒙后来的相关书写中,很显然增加了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论意味。
王蒙的祖父,名叫王章峰,曾经参加过晚清时著名的公车上书,也曾经组织过提倡妇女解放的“天足会”,用王蒙自己的话来说,“算是康梁为首的改革派”④()。或许与祖父的遗传基因有关,王蒙的父亲王锦第(字少峰,又字曰生),虽然是一位没有见过父亲的遗腹子,但他成年后却不仅在北京大学求学,而且还有过留学日本的经历。就这样,一路再穿延到王蒙,每个人具体的成就高低且不论,最起码他们王家称得上是三代文人书香门第。按照王蒙在自传中的叙述,连自己的名字,也都是父亲王锦第的北大哲学系同学何其芳所赐:“我的名字是何其芳起的,他当时喜读小仲马的《茶花女》,《茶花女》的男主人公亚芒也被译作‘阿蒙’,何先生的命名是‘王阿蒙’,父亲认为阿猫阿狗是南方人给孩子起名的习惯,去阿存蒙,乃有现名。李长之则给我的姐姐命名为‘洒’,出自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洒(萨)》。”①()?从先验论的角度来说,王蒙的名字不仅来自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何其芳,而且其具体来历竟然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命中注定了王蒙的将来一定会从事文学工作。然而,与这一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的反例,却是他的姐姐王洒。王洒的命名者李长之,同样是知名的文学批评家,而且据以命名的根据也是达·芬奇的画作,但王洒后来的人生道路却绝对与艺术无涉。只不过,有一点疑问需要提出的是,不知道何其芳和王锦第当年在给王蒙起名字的时候,是否了解其实早在元代的时候,就曾经有过一个同样叫作“王蒙”的大画家大艺术家。如此一种宿命的巧合,是否也可以从先验论的角度为王蒙后来的从事文学创作工作提供一种解释呢?
① 彭世团:《莫逆之交惺惺相惜——我所亲见的王蒙与莫言两位先生的交往》,《齐鲁晚报》2012年11月8日。
①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4页。
② 同上。
③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页。
①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页。
② 同上。
③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页。
④ 同上。
① 王蒙:《王蒙自传·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7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