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905622
▲摄影术的诞生起源于银版摄影术,但湿版技术的发明才意味着摄影术走向成熟。
▲当影像以神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那一瞬间,我们或许会产生疑问,这一百多年来摄影术的发展史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
▲本书以极其细致详细的讲解为我们无私的分享了这一古老摄影法的全部过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是作者给我们的礼物。
▲当数码照片的泛滥已经造成了影像的自我否定,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摄影的本质。
▲本书无微不至地介绍了种种湿版(tintype部分)所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得来全不费工夫”,对于准备实践湿版摄影法的您来说,这几乎就是全部。
本书是一本详细介绍湿版摄影法Tintype部分(湿版正像)的技法手册,作者于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他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时建立了湿版摄影工作室,在有限的西方古法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湿版摄影技法和经验,并长期分享给湿版摄影的爱好者们。现在他将这些经验汇总,图文并茂,编纂成书,详细记录了湿版摄影术的相关技术,对每一个环节所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有详细的图文介绍,本书极为难得,尤其对于湿版摄影的学习者来说,可谓是目前首屈一指的金牌教程。
自 序 4
前 言 6
Tintype 拍摄流程简介 10
章 开始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11
器材/11 器械/15 板子/19 制备药剂/20
第二章 制备碘化火棉胶 23
碘化火棉胶的照相性能/23 碘化火棉胶的成熟周期/24
常用火棉胶碘化配方/29 火棉胶常见的一些问题/30
第三章 制备硝酸银溶液与板子的卤化工艺 35
硝酸银溶液的制备/35 板子的卤化反应过程/38 银液的维护/40
第四章 显影液与显影 45
显影过程详解/45 显影程度的判断/49
显影环节中的一些注意事项/53 常用显影液配方/56
第五章 定影工艺与水洗 59
常用定影液配方/59 定影后的彻底水洗/61 定影环节注意事项/64
第六章 拍摄以及曝光值的制订 65
拍摄以及曝光值的制订/65 曝光与显影程度之间的关系/66
湿版的感色性/68
第七章 适合湿版拍摄的光源 71
日光/71 电子闪光灯/72
镝灯、三基色光源和大功率LED 灯/72 紫外线光源/73
第八章 上漆与保护 75
第九章 拍摄后期的展示与交流 81
第十章 安布罗法工艺(Ambrotype) 83
附录1 作者个人湿版习作选 86
附录2 几项重要的实验结果 97
后记与鸣谢 100
章开始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PART 1
器材:适当画幅的相机、相匹配的湿版片盒、稳固的系统支撑和适当的镜头
在湿版摄影法所用到的器材中,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片盒,它对应着你所选择的画幅尺寸。确定了这个,也就意味着你所选取的机器和镜头系统都有了结论。湿版片盒与胶片片盒结构基本相同,但湿版片盒是单面片盒,大部分设计为后部装片(如图1-1、1-2)。装好板子后,后部盖上压片背板。因为每次拍摄完成后你必须马上处理影像,而不是像胶片那样连续拍摄后集中处理,所以通常情况下你只需要一个片盒即可。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带上一个备用片盒,因为我习惯于拍完每张板子后都擦干片盒防止药液污染下一张,两个片盒可以轮流使用,给其中一个自然晾干的时间。
目前国内外都有全新成品湿版片盒可以买到,Ebay上也经常可以买到二手(或者古代)片盒。Ebay上有些片盒还会标注“干版”字样,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被标注为干版片盒的,经过小改都可以很顺利地用于湿版摄影。这些二手片盒通常物美价廉,要注意的是,它是否能与你所使用的相机良好匹配。因为这些片
盒制造的年代久远,其接口未必是标准的,而你目前使用的相机,通常只容纳国际标准的片盒接口尺寸。匹配与否必须亲自动手实验,而不能单单停留在数据猜测上。就是说,你必须确保亲手操作,以确定片盒能够完美接合相机,器材:适当画幅的相机、相匹配的湿版片盒、稳固的系统支撑和适当的镜头湿版片盒的样子
而不是认定“相机是4×5 英寸,片盒也标注4×5,它们是同一尺寸就肯定能用”,因为前面说了,同一标注尺寸可能不保证它们能相互匹配。
如果不匹配,大多数情况下改装也很容易,可根据具体形状修改你的相机或修改片盒。如果自己你动手能力比较差,找个心灵手巧的技工按照你的要求改装;如果你的动手能力超级强悍,你甚至可以将目前普通的双面胶片片盒改装为湿版片盒。改装的技术核心就是锯掉胶片片盒中间的隔板,并想办法在正确的成像平面上妥善固定板子。湿版片盒的材质好为塑料或木材,避免使用金属,因为拍摄时片盒内部滴流的硝酸银液体会很快腐蚀金属部分。
湿版摄影对相机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湿版摄影者会根据自己需要的具体尺寸选择相应的大画幅相机。在金属相机和木制相机之间还是推荐后者,理由与片盒相同:使用中洒漏的硝酸银液体会很快污损腐蚀金属。湿版摄影的曝光时间普遍比胶片长很多,一般都是数秒甚至数十秒,在此期间片盒会因硝酸银液体滴漏污染相机甚至脚架。画幅越大,板子上所容留的液体越多,滴漏现象就越容易发生。
如果你坚持选用金属相机和金属脚架,则应把容易遭受银液滴漏的部分仔细用透明胶带黏好。
由于湿版拍摄所需曝光时间比较长,所以相机与支撑系统的稳定性要好,以适应长时间曝光的需要。有必要的话,好给你以前的三脚架和云台做个稳定性的升级,也就是说,你需要大一号的三脚架和更稳定的云台,如果你是从胶片系统转到湿版系统的话。实际操作中还会发生另一种现象,即当你的片盒已经过几次拍摄,挡光插板抽拉的缝隙里可能会浸满液体,这会极大增加抽拉的阻力。如果相机的支撑系统不够稳固,你可能会因为后抽拉挡光板时不小心移动相机位置,从而导致你不得不重新对焦和确定构图。湿版是直接摄影,所以通常想得到多大的板子(照片)就需要使用多大的机器,除非你打算把板子扫描后再数字化放大。需要说明的是,湿版摄影的操作过程中手工成分比较多,对手法、手势的熟练度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越大的板子操作难度也越大。
同时,由于湿版属于现场处理类工艺,板子越大需要的系统内各种器材的尺寸、重量也越大,因此建议初学者从较小尺寸的板子开始入手,比如4×5 英寸或5×7 英寸。等到技术熟练后,再筹备建立更大尺寸的系统。
更大尺寸的系统不仅指更大的相机和片盒,也包含了后续几乎所有器械,以及更多的药剂量。为了提高初的成功率和效率,请慎重对待初的“贪大”心理。初较大的板子系统往往容易带来较高的失误率,不利于上手之初建立信心。当然,你也可以反向思维,即使用小画幅相机拍摄微型湿版。我们教研室就曾经有过6×6 厘米板子的实践,效果非常精致与特别,使用的相机是便宜简单的海鸥4B 型双镜头反光相机。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就需要注意这是金属相机,尤其它的片窗四周的金属框直接裸露在外,使用时要用塑料胶带贴好进行保护。塑料胶带的厚度会改变片窗的成像平面位置,需要在调焦屏处用相同厚度给出相应补偿。
近年来偶尔在网上也可以看到有人用135 相机拍摄更小的板子,但我个人认为小于120 系统的画幅终究太小,以至于难以分辨影像细节。
理论上任何种类的镜头都可以胜任湿版拍摄,而且镜头的选择更是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色彩。现代镜头一般带有快门系统,使用时只需要配合快门线,按照评估好的曝光时间操作即可。由于曝光时间一般都以秒计,所以使用率的快门挡位可能是B 或者T。我个人比较偏好1860—1910 年间生产的老式镜头,觉得这些镜头既然诞生在湿版年代,可能更适合古老的湿版工艺的影像特征吧(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且带有个人偏好色彩,未经严谨的试验与测试)。这些镜头通常没有快门系统,操作方式简单而原始,有些镜头甚至无光圈结构可以收缩。在设定好光圈值后,曝光一般在摘取镜头盖后就可完成。
对镜头像场的使用和评价,湿版与胶片略有不同。因为湿版影像是直接尺寸,不需放大,因此像场边缘的低分辨率部分也很容易被接受,而且湿版拍摄对镜头像场要求相对较低。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同一支镜头,在胶片摄影的圈子里被认为像场可以覆盖16×20 英寸,但在湿版圈子里可能会认为可以覆盖20×24 英寸。另有一些湿版摄影者甚至非常喜欢镜头的像场边缘直接出现在画面中并参与构图,以求得一种四角黑暗、中间明亮的“隧道感”,专门喜欢镜头“像场不够”的感觉。这就使得对镜头像场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以至于胶片系统中只要能覆盖11×14 英寸的镜头,就可以使用在20×24 英寸的巨幅湿版上(图1-3 a、b)。不管怎样,这都是湿版的成像特性和个人喜好造成的,在镜头讨论和相互交流时要加以区分。
湿版摄影不仅敏感于可见光的部分波长段,同时也敏感于不可见的紫外线。也就是说,湿版对光波的敏感范围比胶片略微向短波段一侧“移动”了一些,并实际上窄于胶片的敏感段。对这一点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后面章节中会详细说明。当然,它仍然遵循镜头光圈大小与曝光量的因果关系,因此如果你需要减少曝光时间的话(越短的曝光时间,意味着增加了凝固被摄物的可能性),在光照度不可改动时,你仍然需要使用那些大口径镜头。事实上,从有镜头的那天起,高质量的大口径镜头售价就始终数倍于普通镜头,这个规律一直没有改变过。
作用在同样的镜头成像规律下,大光圈当然也可以带来更浅的景深,至今这仍然是人像摄影视觉上用来区分主体和背景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古董镜头,它的光圈值标定可能不太清楚了,有些甚至没有任何数值标定。也就是说,你得到了一支镜头却不知道它的光圈是多少,可能需要查找资料以确定其光圈值。就算找不到,也可以通过焦距和通光孔径的比值来粗略计算。湿版摄影可以使用这样的镜头,因为湿版摄影其曝光值的确定,比胶片摄影要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光圈数值、自然光中紫外线的含量、胶液的感光度、显影手法的差异,都是影响终影像的因素,因此湿版拍摄通常要在一次工作开始时来个“实验”,但这反而使所有动态因素在一次具体工作之前被临时确定。举个例子,王亦歌就曾说:“我
从来不知道我镜头的光圈到底是多少。”他的意思并非在说他确实不知道那个数值,而是在说你必须做个实验来确定此次工作所需要的数据,因此你可以不必依赖镜头上标注的数据,那只是个参考而已。
我想给你推荐几支非常适合湿版拍摄的镜头。如果你的相机画幅在8×10 左右,你又经常拍摄半身人像,那么一支英国产的戴梅耶3B(J.H. Dallmeyer 3B Patent 11 1/2 Inch Focal Length f3 Soft Focus Petzval Portrait)非常值得你拥有。尽管这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匹兹伐结构的镜头,而是后期的改良型匹兹伐结构,但此镜头也具有传统匹兹伐镜头的成像特色。尤其重要的是,他有F3 的光圈,这对人物肖像来说非常适合。而且它还是一支宣称“可调节柔焦”的镜头,即通过调节镜头后组镜片间的距离来实现,在发表当年曾申请了专利。我对此不以为然,但你如果感兴趣,可以尝试一下它的效果。戴梅耶3B 在当年有非常大的产量,至今二手市场上仍常见,品相通常非常好,且价格合理。
拍摄风景和环境人像, 我推荐著名的Dagor,适合810 画幅的焦段从240 毫米开始,一直延伸到480 毫米。早期Dagor 有时也在镜筒上标识“Doppel Anastigmat”,以指出该镜头复消色差的光学结构特征。Dogar 是非常传统经典的两组6 片对称式设计,我个人认为这几乎代表了人类民用光学领域的设计。
我不是说这种3 3 的结构能产生好的影像,而是说它能产生非常好的影像且具有广阔的成像视角,同时还不至于让体积、重量和制造成本失控。简单说,这是镜头光学设计上非常完美的平衡之作,由人类光学史上大名鼎鼎的高
兹(Goerz)开创与制作,其对后续现代镜头的设计影响之巨,鸿篇巨著也难以言尽。
关于镜头后一个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镜头成像“味道”。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实际上在国内外湿版摄影圈子中,名贵镜头所带来的独特的成像味道,直接影响到其交易价格的高低,个别品牌和种类的镜头近年来已经被炒至天价我个人搜寻和收藏了很多这样的镜头,可并不认为它们是必要和不可替代的。我知道这么说话会遭人鄙视,但事实证明一切,我使用率的几支镜头,都不是什么名贵镜头而是极其普通的镜头。当然,它们必须来自“那个时代”,这是我的个人偏好。我也见过很多使用现代镜头的摄影者,他们拍出的影像令我羡慕嫉妒。虽然所谓“器材党”全世界都存在,欧美人也酷爱相互打听对方的板子所使用的镜头品牌,但真正的好板子永远不会仅取决于好的镜头。我个人对镜头的感受,后变成一句奇怪的话—一支好镜头永远不如一个好使的镜头盖重要,意思是,镜头成像风格给影像带来的差异不该是你初关注的重点,纠结这个不如多想想该怎样精准地控制曝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