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0797
内容简介
养生长寿,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永恒追求。但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日中国,人们仍在悲叹疾病太多,养生太难,寿祚太短,其原因发人深省。全国*
名养生学家马烈光教授研究养生40多年,对此感悟尤多,而且近十几年来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上百篇文章,也与当代许多长寿名人进行了探讨。《马烈光养生新悟》全面搜集了马教授的这些成果,还挖掘出了一些他未曾发表的“私藏”,整理成上篇养生当先明理、中篇养生贵在谨于微、下篇名家共话养生等三篇献给读者。马教授研究养生一辈子,他的感悟相信能给我们带来一股清新的养生之风。跟随《马烈光养生新悟》而践行养生,健康长寿就不再遥远?br/>
名养生学家马烈光教授研究养生40多年,对此感悟尤多,而且近十几年来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上百篇文章,也与当代许多长寿名人进行了探讨。《马烈光养生新悟》全面搜集了马教授的这些成果,还挖掘出了一些他未曾发表的“私藏”,整理成上篇养生当先明理、中篇养生贵在谨于微、下篇名家共话养生等三篇献给读者。马教授研究养生一辈子,他的感悟相信能给我们带来一股清新的养生之风。跟随《马烈光养生新悟》而践行养生,健康长寿就不再遥远?br/>
目 录
开篇
马烈光:开出中医养生一片天
不善养生 难为大医
马烈光:一位老中医的“江湖”
宝岛台湾 论道养生
养生有了世界舞台
四海共襄养生盛会
同宗同根,传播养生
养生交流欧洲行
上篇 养生当先明理
健康是幸福的根基
人有寿限日天年
寿夭只在一念间
生死必然,处之泰然
我命在我不在天
人活百岁不稀奇
“形与神俱” 养怡百年
不明“养生”,难得其道
长生久视,“和”为圣度
经络理论也是养生基础
百病生于懒惰
治有病莫如“治未病”
口能言之莫如身能行之
为与不为话养生
心动不如行动
养生当“视其后者而鞭之”
养德、养生无二术
自静其心延寿命
有什么不如有个好心情
笑口常开金不换
事因知足心常乐
生态文明根在心态文明
民生与养生
夫妻和睦,同登寿域
养生先要优生
生民之道 养小为大
养老与养生
花甲老人心宜平
老人养生,家庭尤重
人老心不老,夕阳无限好
晚年娱乐宜有度
老来瘦未必“老来寿”
新年到,养生应趁早
新春佳节,勿忘养生
2010,养生之殇
养生不可“迷信”
养生不是的
养生不能搞“群众运动”
养生图书乱象之忧
孙思邈眼中的生命
养生大师苏东坡
养生是中国健康产业之魂
养生当先明理
中篇 养生贵在谨于微
病后求药莫如未病先防
留心处处可养生
命好不如习惯好
食养食疗要分清
少食益寿 多食伤身
多寿只缘餐饭少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只将食粥致神仙
冬吃羊肉有讲究
学会喝水才养生
为饮涤尘烦
美酒也养生
饮酒无量不及乱
饮食养生莫忘“食忌”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静养心神
为善可延年
身动莫如心动
吃补药不如开口笑
生气莫如调气
人之生,不能无群
健康交际,健康人生
适者得寿
“会比”才养生
适度忙碌延年益寿
导引锻炼助睡眠
“患恨”导引制“怒”法
静坐为养生妙法
居宜择“气”
好生态造就好心态
养生当远离噪声
室内空气污染是“温柔杀手”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天天洗脚人难老
乐先于药
琴以闲素心
寿从笔端来
“左牵黄,右擎苍”,健康在身旁
旅游观光好养生
“性”福养生
晚年不避“性”
醉以入房,养生大忌
不负春光不负生
圣人避风,如避矢石
夏季养生莫善于“清”
“春捂秋冻”,占据养生主动
森林浴一自然的养生术
沐浴清气好养生
合理用脑神不衰
养颜先养神
牙好就能命久
养生先养“生之本”
学会保养“娇弱”的肺
养好脾胃固根本
养肝重在“条达”
固肾培元以养生
养生贵在谨于微
下篇 名家共话养生
国医大师邓铁涛:百岁大医的养生秘诀
国医大师程莘农:豁达生活,认真吃饭
国医大师朱良春:颐养天年贵在勤
院士陈可冀:中庸养生之道
中医泰斗李克光:传岐黄术 享彭祖寿
国医大师颜正华:益寿延年从科学养生开始
国医大师陆广莘:养生以“生生之气”为本
国医大师周仲瑛:吃得好,睡得香,想得开
国医大师李振华:耄耋老人的养生经
国医大师石学敏:石氏养生秘诀
院士吴以岭:八字养生经
世界针联主席王雪苔:中华自然疗法与养生保健
国医大师刘敏如:呵护更年期女性健康
国医大师晁恩祥:老年养生六大法则
国医大师张学文:加减乘除法则整合人生
国医大师王琦:养生有“五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大医传岐黄 合则登寿域
国学大师饶宗颐:风正艺精 神怡寿长
道家养生大家朱鹤亭:性命双修 医道同源
国学大家许嘉璐:国学之春就是国医之春
国学大师汤一介:儒道生死观
院士王陇德:饮食与锻炼的误区
政协领导张连珍:思患而豫防之
中医科普名家马有度:妙谈养生四字经
首席健康教育大家洪昭光:健康不仅靠医和药
著名科普学家周孟璞:以动求健,康乐养生
中医温病学大家张之文:夏季养生 应天顺时
中医治未病专家陈涤平: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附录:马烈光21世纪主编书目
在线试读
人活百岁不稀奇
名医多长寿,不善养生者难成名医,这已为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为何名医能长寿?皆因他们多能深刻理解《内经》的养生原理,笃行其养生方法,故多享有大寿,甚至享有百岁的高龄?br/>
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均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20
岁至150岁之间,即使由于后天的各种损耗,一般人难以享受这么高的寿命,但活到百岁,绝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不过,要想得享百岁,养生必不可少?br/>
所以,与其羡慕名医长寿,不如研究和学习名医的养生长寿经验。《三国志》载,东汉名医华佗“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
名医多长寿,不善养生者难成名医,这已为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为何名医能长寿?皆因他们多能深刻理解《内经》的养生原理,笃行其养生方法,故多享有大寿,甚至享有百岁的高龄?br/>
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均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20
岁至150岁之间,即使由于后天的各种损耗,一般人难以享受这么高的寿命,但活到百岁,绝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不过,要想得享百岁,养生必不可少?br/>
所以,与其羡慕名医长寿,不如研究和学习名医的养生长寿经验。《三国志》载,东汉名医华佗“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
人活百岁不稀奇
名医多长寿,不善养生者难成名医,这已为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为何名医能长寿?皆因他们多能深刻理解《内经》的养生原理,笃行其养生方法,故多享有大寿,甚至享有百岁的高龄?br/>
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均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20
岁至150岁之间,即使由于后天的各种损耗,一般人难以享受这么高的寿命,但活到百岁,绝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不过,要想得享百岁,养生必不可少?br/>
所以,与其羡慕名医长寿,不如研究和学习名医的养生长寿经验。《三国志》载,东汉名医华佗“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唐代著《脉经》《针方》的甄权善养生,活了102岁。当然,历史上百岁名医中,为人熟知的,当属唐代“药王
”孙思邈。孙思邈百岁尚能看病、著述,达到了《黄帝内经》所言“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境界,皆得力于其善养生之道?br/>
孙思邈的养生经验,可总结为陶冶性情,静养精神;生活有常,起居规律;饮食有节,善用药养;动静结合,合理用脑。仅以合理用脑为例,孙思邈在长期行医治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在他70岁前后总结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冬去春来,在此书问世的二三十个春秋后,年近百岁的孙思邈为弥补《备急千金要方》的不足,又夜以继日,挥笔疾书,写成了《千金翼方》)30卷。他自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医学巨著各30卷,分论232门,方5300余首,被称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两书不仅对祖国医药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他去世两年前完成的?br/>孙思邈的出生年月有争议,若以低界认为102岁,高界认为168岁。《千金翼方》后完成时间介于100岁至
166岁之间,即使以低界计算,也可谓百岁著述了?br/>
人的寿命过百岁,而且在百岁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智力脑力,能著书立说,现代也十分罕见。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人的寿命会更加提高,老年智能发展水平也可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以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为耄耋,但人们养生的终目标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理想的长寿境界。能达到百岁者,古代十分稀少,现代亦少见,但人们正向这个目标努力。这一目标绝不是高不可攀,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现实。这一目标,孙思邈达到了,甄权达到了,许多名医达到了。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条件比古人优越得多,人均寿命更大大超过古人,更应该有信心享寿百岁。对于医学来说,研究古往今来百岁老人的个案,找出经验,从而找到突破百岁寿命的方法,是我们的任务之一?br/>
研究百岁名医养生经验,也是时代的呼唤。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是世纪性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是非常严峻的。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亿以上,是世界上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理功能的衰退,大脑细胞逐渐衰老和死亡,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也渐下降,出现智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躯体运动欠灵活等,易导致老年人的情绪不稳定,产生孤僻、易怒,甚至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因此,研究老年养生,让更多的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活过百岁天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1200多年前,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著名诗句,可是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活到70岁的人比比皆是,我国人平均寿命已达70
岁以上,而有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接近甚至超过80 岁。可以预见,随着养生的发展和普及,未来人们必然会普遍享有天年,必然是“人活百岁不稀奇”! P63-54
名医多长寿,不善养生者难成名医,这已为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为何名医能长寿?皆因他们多能深刻理解《内经》的养生原理,笃行其养生方法,故多享有大寿,甚至享有百岁的高龄?br/>
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均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20
岁至150岁之间,即使由于后天的各种损耗,一般人难以享受这么高的寿命,但活到百岁,绝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不过,要想得享百岁,养生必不可少?br/>
所以,与其羡慕名医长寿,不如研究和学习名医的养生长寿经验。《三国志》载,东汉名医华佗“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唐代著《脉经》《针方》的甄权善养生,活了102岁。当然,历史上百岁名医中,为人熟知的,当属唐代“药王
”孙思邈。孙思邈百岁尚能看病、著述,达到了《黄帝内经》所言“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境界,皆得力于其善养生之道?br/>
孙思邈的养生经验,可总结为陶冶性情,静养精神;生活有常,起居规律;饮食有节,善用药养;动静结合,合理用脑。仅以合理用脑为例,孙思邈在长期行医治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在他70岁前后总结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一书。冬去春来,在此书问世的二三十个春秋后,年近百岁的孙思邈为弥补《备急千金要方》的不足,又夜以继日,挥笔疾书,写成了《千金翼方》)30卷。他自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医学巨著各30卷,分论232门,方5300余首,被称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两书不仅对祖国医药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他去世两年前完成的?br/>孙思邈的出生年月有争议,若以低界认为102岁,高界认为168岁。《千金翼方》后完成时间介于100岁至
166岁之间,即使以低界计算,也可谓百岁著述了?br/>
人的寿命过百岁,而且在百岁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智力脑力,能著书立说,现代也十分罕见。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人的寿命会更加提高,老年智能发展水平也可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以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九十为耄耋,但人们养生的终目标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是理想的长寿境界。能达到百岁者,古代十分稀少,现代亦少见,但人们正向这个目标努力。这一目标绝不是高不可攀,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现实。这一目标,孙思邈达到了,甄权达到了,许多名医达到了。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条件比古人优越得多,人均寿命更大大超过古人,更应该有信心享寿百岁。对于医学来说,研究古往今来百岁老人的个案,找出经验,从而找到突破百岁寿命的方法,是我们的任务之一?br/>
研究百岁名医养生经验,也是时代的呼唤。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大。人口老龄化是世纪性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是非常严峻的。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亿以上,是世界上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及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理功能的衰退,大脑细胞逐渐衰老和死亡,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也渐下降,出现智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躯体运动欠灵活等,易导致老年人的情绪不稳定,产生孤僻、易怒,甚至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因此,研究老年养生,让更多的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活过百岁天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
1200多年前,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著名诗句,可是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活到70岁的人比比皆是,我国人平均寿命已达70
岁以上,而有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接近甚至超过80 岁。可以预见,随着养生的发展和普及,未来人们必然会普遍享有天年,必然是“人活百岁不稀奇”! P63-5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