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19149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邓维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宜黄卷》收录了《洞房花烛夜》、《恋情》、《皇帝和宰相夫人》、《中药店和棺材店》、《害人终害己》、《宰相与民妇》、《蠢子卖布》、《隐身草》、《生意郎求婚》、《题诗求爱》、《动植物故事》、《蚯蚓的故事》、《荞麦的故事》等故事。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宜黄卷》由邓维娟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宜黄卷》是江西抚州宜黄地区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集成,汇编了流传于江西抚州宜黄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
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江西抚州宜黄历史的发展轨迹,反映出江西抚州宜黄民间的风土人情,凝聚着江西抚州宜黄人民的智慧创造,体现了江西抚州宜黄文化的深厚底蕴。
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传说人物传说黄爵滋的传说 黄爵滋“代耕” 黄爵滋主考 深明大义的黄爵滋谭纶的传说 减皇粮 “骠桥岗”的来历 谭纶对诗 谭纶巧布疑兵计 小谭纶巧答对联乐史的传说吴学南的传说 吴学南吓退总兵 吴学南吓退县官单癞子做皇帝风物传说 谭纶墓的传说 上顿渡与下顿渡的来由 乐史与慈竹 邹极与玉斧泉 河口涨水的传说 阎半天村的传说 磨石下的传说 玉泉 祭上庙石景 桃华山井水的传说 兰水与鹿岗 里阴与外阴的传说 石马桥的传说 霍源十八个万户的传说 港南村的传说 湖容园的反照景 黄陂石船的传说 壬子年涨水的传说 倒栽杉树的传说 军峰山的传说 石上的字 塘圩三塘的传说 野鸡红脸的传说 一十八丘莲子塘 石门寨 白竹“邓”姓的来由“江西第一名山”的来历 状元桥 泉水的由来祖宗牌的来历烧纸钱的由来称水决疑黎明前的黑暗动物传说 田螺的传说 鹧鸪鸟的传说 龙角的传说 猫和狗的传说 耕牛的传说 布谷鸟的传说 故事人物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求生花笔 告土地一 王安石猜倭瓜 误炊 王安石改诗(外一篇) 三峡水煮茶 本寂禅师的故事 心坚石穿 望碑寄情 盖盖大花斗知府 洪明德的故事 洪明德治艄公 洪明德斗刁瞎子 洪明德斗知县 看戏 洪明德智斗县官 洪明德巧斗财主仔 洪明德二胜知县 洪明德治贫嘴 洪明德智惩恶霸 打皇帝 吴道南的故事 甘罗十二岁为丞相 吴余庆逸事二则 承恩花灯 乐为朝廷通政,羞做王家侍郎 符雪樵逸事三则 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牛郎与织女 虎落平阳被犬欺 罗汉秀才“神灯”照路 桃陂纪家幻想故事 田螺精 阮方 赵龙骑虎 农夫和蛇精 两兄弟与白鹤 长工和仙女 石头说话 杨纪平赶龙 升天记 从一真人绝烟火仙人帮穷人点金术上当的菩萨老虎精的故事蚂蟥听水响葫芦的秘密无常鬼脚上的钉子生活故事 三戏菩萨 萍客 树影的故事“鬼蛤蟆”的故事 新媳妇应考 不要脸的财主 后生与女子 四媳妇 对歌 酸秀才栽跟斗 阿姨和姐夫 财主与农民 打平伙 好吃鬼 蛇钵 王五学本领“聪明”的和尚 樵夫娶妻 过渡 撑船的与过渡的 乞丐当官 放牛郎勇斗恶拳师善恶有报算命张师父看错了徒弟尔祖射岩愣子郎山中学戏亲家的报复两个万户比势吃酒对诗穷郎智斗恶丈人来回不空桶试客隐身叶两个恶兄弟拆字和圆梦 拆字 圆梦愚人做生意有酒又要糟 玉泉酒井包公审菩萨胡知江保村庄“有爷仔”找父老父亲和他的三个儿子皇帝与和尚财主嫁女贪婪的财主语言猎奇家樵夫教字饿成神仙蠢子买话穷长工智斗恶财主捧金碗讨饭吃罗老板答对子和尚入赘大海斗财主店老板算命武师胆先儿子巧对救父三爷仔争蛋吃三郎闹笑话吃大便先生洞房花烛夜恋情皇帝和宰相夫人中药店和棺材店害人终害己宰相与民妇蠢子卖布隐身草生意郎求婚题诗求爱动植物故事蚯蚓的故事荞麦的故事猫肚里为什么咕咕响菜花蛇书生与蜈蚣金丝猫的故事鹅鸭为啥成对头猫为什么要吃老鼠瓦子角与剑脊 笑话聪明的小长工王小小智骂东家巧媳妇九公公的贤媳妇智取砚墨妙语联姻遮丑两妇赛乖评戏三个口吃呆子学语比试媳妇和公公傻子赴宴白话大王秃子、生疮个和流鼻涕个机智的妻子知府和长工无身鱼三员外春游出洋相草包打官腔
春天的故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谭纶墓的传说明朝时期,黄陂河口有个寡妇,身边有个独生子,因为长得五大三粗,寡妇又期望他将来有出息,所以取名叫“罗汉秀才”。
这罗汉秀才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便进了私塾念书,非常用功,成绩也很突出。
一次,天下大雨,铺天盖地都是水,他照样背着书包朝私塾走去。
路上,只见先去的学生一个个折了回来,都说前面木桥被水冲走了,根本没法过去。罗汉秀才来到木桥边,果然大水翻涌,哪里还有木桥的影子。
正在犹豫间,忽然从对岸趟过来一个老公公,白发苍苍,银须飘胸。看他在激流中蹚着过河,一点也不感到吃力。
老公公对罗汉秀才说:“罗汉秀才,你想过去吗?”罗汉秀才觉得好奇怪,听他喊自己,便说:“老公公,您能背我过去吗?”老公公背着罗汉秀才,一直过了河。这时,雨也停了,老公公把他放在河岸:“放学你在河边等,我自然会来背你过河的。记住,可不能对任何人讲!”一飘身,老公公突然不见了。
罗汉秀才茫茫然然,不解其意地点点头。
此后,一连三四天,罗汉秀才都这样顺利地过了河。他记住老公公的话,没把这件事情对任何人讲。
到第五天时,他娘忽地问道:“儿呀,别人都说大水冲了木桥,无法过去。村里几个念书的,只有你天天背着书包,天天说去学堂里,到底去了没有?你怎么过去的呢?”罗汉秀才告诉她:“前日河边出现一个老公公,每次都是他背我来来去去的。” “老公公?你认得他吗?问过他是谁吗?” “不认得,也没问过。”“儿呀,今天他背你时,你问问他,到底是什么原因,天天单背你过河?” 罗汉秀才来到河边,那个老公公又来了。罗汉秀才问:“老公公,我与你素不相识,您这么大的年纪,为什么要天天背我过河?”老公公回答:“读书有用啊。我与你有缘,你将来长大要成为皇帝的九大基墩之一,辅佐皇帝。”罗汉秀才回到家里,便把老公公的话告诉了娘,乐得娘差点手舞足蹈起来。她虽然不知道什么叫九大基墩,但听说在皇帝身边,那一定是不小的官。高兴之余,她拿着匙调敲着灶沿说:“若是我的儿以后成了九大基墩,我要从上个叔伯诸在起,下个叔婆打尾止!”她意思是要请全村的人吃酒庆贺,如果她的儿能成为九大基墩之一的话。
哪知这么一句话,却被灶神老爷听错了,他把后句话听成:“上个叔伯杀在起,下个叔婆煞尾止!”于是他想:若是她儿子得势,村人便被杀光,这还得了!他急忙告诉土地神,可土地爷并不全信。灶神说:“你若不信,便瞧瞧我的头上,这可是刚刚被那恶寡妇打肿了的呀!”土地神这才吃了一惊:“若是杀光了我这片土地上的人,那我也跟着受罪呀!”两神急忙告诉了玉帝。玉帝听了,大怒,命人把罗汉秀才的仙骨不知不觉换成了一副狗骨。
从此,罗汉秀才虽然用功,可始终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娘又死了。他眼看仕途黯淡,气恨交加之余,便不再贪恋官途,化成一身道士装束,准备云游四海,借景消愁。
刚刚出了家门,行至二都帘前一带时,突然拥出一伙喽哕兵,立在两旁,从后面上来几位骑马的。为首的道:“仙道从何而来?我是本寨的大寨主,他是本寨的二寨主。特请仙道到敝寨一叙,不知能否赏脸?”罗汉秀才看两个寨主真情实意相邀,便一同进了寨子。原来这两个寨主看自己势力单薄,不堪官府一击,所以四处搜罗人才,力图巩固自己的地位。
罗汉秀才到来后,众强徒看他身材魁梧、相貌非凡,便拥他坐了山寨的第一把交椅。
罗汉秀才做了大寨主,便施展全身的才能,不到一年,把山寨治得井井有条,官兵多次开来大批人马,结果都是一败涂地。
当时,山寨威名传开来,许多很有才能、很有本领而因其他原因被官兵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以及小帮山匪,都纷纷前来投靠。一时官兵闻风丧胆,哪里还敢进剿?!这消息慢慢地传到皇帝耳朵里。皇上对谭纶说: “你的家乡一带出现强匪,几度官兵收服不了,特遣你带些兵将,前去剿匪。”谭纶带了兵将,暗暗开到离寨不远的地方安顿下来,自己化装成一个渔夫,混进寨中,访察寨中情况。
当日夜里,谭纶令士兵做了几万个草人,黑夜送到寨前,把精锐兵力埋伏到山寨两侧。然后点着炮,敲着鼓,虚张声势。罗汉秀才从梦里惊醒过来,登上寨墙一看,只见黑压压的大队“官兵”已到了寨前。
他急令喽哕打开水闸,把寨中的一百口大塘里的水都放下去。
只冲得稻草官兵飘飘荡荡。待一百口大塘的水都放干了,罗汉秀才传令打开寨门,亲自带领众喽哕收拾残余“官兵”。
等到喽哕都出了寨门,谭纶指挥埋伏在山寨两侧的精锐兵力抢占了山寨。而四面的伏兵一起进击,把罗汉秀才和他的喽哕们围得像瓮中之鳖。只一夜工夫,便收拾得干干净净。
后来,谭纶死了,皇上下旨造了十八个金头。为了纪念他在帘前的战绩,便准备把其一的金头葬在二都一带。
葬在哪处合适呢?当时皇上派人问地仙,地仙说:“二都的石巩寺有十八个景致,如果葬在那里,以后朝中便会出十八个学士陪帝王!”于是皇帝便派钦差到二都石巩寺观风水了。
石巩寺当家和尚知钦差来看风水,想到石巩寺的前途,便暗地里给了两斗瓜子金给钦差,并对钦差说:“如果葬在这儿,只有十八个罗汉伴观音,并无十八个学士陪帝王!”钦差当下收了瓜子金,在帘前狮儿山脚下选了一块地方。
因此,现在帘前狮儿山脚下,有谭纶的墓冢,立了墓碑,有石雕的文武官和马狮怪兽侍立两旁,气势非常壮观。
讲述:李西民 记录:李华 采录时间地点:1986年采录于宜黄谭坊P21-2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