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12042
导论
一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二 民国初期内阁制研究综述
三 基本思路与结构安排
章 近代内阁制的产生与引进
节 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内阁制
一 封建社会前期的行政中枢
二 封建社会后期的内阁
三 传统政治体制中的皇权与相权关系
第二节 近代内阁制及其变迁
一 近代内阁制的产生、内涵与特征
二 内阁制的变迁
三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的内阁制与西方责任内阁制的比较
第三节 近代中国内阁制的引进
一 西方责任内阁制思想的传入
二 清末君主立宪下的责任内阁制
三 清末内阁制之评析
第二章 共和初建时内阁制的确立
节 民初内阁制之认识
一 责任内阁制及其内容之理解
二 政党与内阁之关系
三 内阁制之条件
四 内阁之责任
五 内阁制之利弊
第二节 从总统制到内阁制
一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总统制之设计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内阁制之设计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内阁制之原因
第三章 民初内阁制的运行
节 民初内阁与国会的关系
一 民初内阁与国会关系的文本规定
二 民初内阁与国会关系的演变
三 民初内阁与国会冲突之原因
第二节 民初内阁与总统的关系
一 民初内阁与总统关系的文本规定
二 民初内阁与总统关系之演变
三 民初府院关系冲突之原因
第四章 民初内阁的更迭与内阁制的消亡
节 民初内阁之更迭
一 民初内阁更迭概况
二 民初内阁更迭的原因
第二节 民初内阁成员群体之分析
一 民初内阁阁员群体之地域分布
二 民初内阁阁员群体之社会构成
三 民初内阁成员群体中新旧官员之构成
四 民初内阁成员群体社会关系之分析
第三节 内阁制度的消亡与“党国体制”的确立
一 内阁制度的消亡与 “党国体制” 的确立
二“党国体制”确立的原因
第五章 民初内阁制度之评析
节 民初内阁制的合法性及其缺陷
一 民初内阁制度的合法性
二 民初内阁制度的缺陷
第二节 民初内阁制之变异
一 民初内阁制变异之表现
二 内阁制变异之原因
第三节 民初内阁制对中国近代政治之价值
一 推动了中国民主、宪政运动的进展
二 促进了政党政治在中国的发展
附录
附录一 民初内阁更迭简表
附录二 民初内阁成员群体基本信息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二阶段是20世纪的60—80年代对内阁制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影响,大陆基本上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到60—80年代,两岸政治对立,大陆地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议会政治、内阁政治、政党政治有着天生的忧虑,在政治学、法学研究中停滞不前,湮没无声,大陆除了钱实甫的遗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出版以外,谈不上什么研究与成就。相反,台湾地区的学者着力于政治研究,取得了较多成就。
比如,李守孔的《民初之国会》、董霖的《战前之中国宪政制度》、张玉法的《民国初年的国会》②,等等。这些著作主要是对国会制度进行研究的,偶尔也兼及内阁制。而直接以内阁之名来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见。如张玉法的《民国初年的内阁》专以“内阁”之名对民初内阁加以研究,该文叙述了民国初期内阁的嬗变(从唐内阁到熊内阁),解释了议会内阁制被袁世凯的总统独裁制取代的原因,“由民初内阁的递嬗及国人对内阁制度的争持,略可窥掌国家政柄者的权力如不受约束,则法治难建立,制度成具文”,正因为如此,才导致袁世凯走向专制,复辟帝制。作者后得出结论认为民元以来的政体,“表面上是内阁制,实际上是总统制……阁员不过为其御用之机械”。③张玉法在《民初对制宪问题争论》④中介绍了当时各政党、社团、报刊等对总统制和内阁制所持的观点,还提到了各私拟宪法草案中对总统制和内阁制的主张。作者以此文为基础,扩充为《民国初年的政党》,⑤1984年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名义出版,主要探讨1911—1913年政党的领袖、组织、宣传、以及政党在国会运作、内阁组织、宪法制定中扮演的角色。
评论
还没有评论。